《王略帖》
草書。9行,81字。別稱:《破羌帖》《桓公至洛帖》《桓公破羌帖》。宋朝米芾得到王羲之《王略帖》、王獻之《十二月帖》、謝安《八月十五日帖》后將此三帖刻石,后來有損于兵火。《松桂堂帖》中有一個版本為翁同龢所藏的,是米巨容(米芾孫)在崇寧三年(1104)所刻?!秾殨x齋法帖》中有四個版本,為咸淳四年(1268)曹之格所刻。
王羲之的憂國之思
——王玉池解讀《王略帖》
王羲之《王略帖》 草書 9行81字 國家圖書館藏
釋文
知虞帥書,桓公以至洛。即摧破羌賊,賊重創(chuàng),想必禽之。王略始及舊都,使人悲慨深。此公威略實著,自當求之于古,真可以戰(zhàn),使人嘆息。知仁祖小差,此慰可言。適范生書,如其語無異,故須后問為定。今以書示君。
帖文大意
從虞帥的來信得知,桓(溫)公已到洛陽,并及時摧破了羌賊(姚襄),使其受到重創(chuàng)。想此賊已被擒捉了吧?(實際姚襄敗走平陽,次年才為秦兵所殺。)王師的雄才大略和治理范圍已達到了昔日的首都洛陽。實在是感人至深,以致感到有些悲涼。此公(指桓溫)的威武策略實在顯著,只有在古人那里才能看到,這是真能戰(zhàn)斗的軍隊,使人感嘆不已。知道仁祖(謝尚)小病初愈(“差”同“瘥”),這些慰藉可以言說。正好范生來信,所說和其他說法沒有區(qū)別。當然還要得到以后準確的消息才能定論。今天先寫這些告訴您。
《王略帖》局部
解讀
《破羌帖》,因其所破之“賊”是羌族,故名。此帖又稱《王略帖》《桓公至洛帖》。王羲之書于永和十二年(356)秋季。王羲之當時已辭官為民,但聽說桓溫已攻克舊都洛陽,這是使全體東晉人民十分高興的事,故寫信祝賀。此信不僅有重要的藝術(shù)價值,也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此信北宋時曾為米芾所藏,米氏因收有此帖和王獻之《十二月帖》、謝安《八月五日帖》,遂名其書齋為“寶晉齋”。米芾因此帖“筆法入神”稱其為“天下法書第一”。
永和十二年,王羲之已步入晚年,再有4年他就逝世了。這是他書法高度成熟期(“右軍書法晚乃善”)。從此帖看,還帶有濃重的章草筆意,甚至還可以直接稱為章草書。故楊仁愷先生說:“完全用章草筆法寫的《王略帖》墨本……不知何時散佚。從拓本考察,王氏章草的功夫的確是到家,無怪庾翼兄弟交口稱贊'煥若神明’了?!币矡o怪其子獻之要勸其改體了。
食
《王略帖》局部
收載法帖
《宋拓寶晉齋》、《寶晉齋》、《澄清堂帖紫藤花館本》、《玉煙堂》、《戲鴻堂》(米芾臨本)、《星鳳樓》《絳帖》、《蘭亭續(xù)》、《東書堂》、《二王》、《翰香館》、《玉虹鑒真》。
著錄文獻
《宣和書譜》《尺牘清裁》《全晉文》
《王略帖》局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