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王鐸 行書臨王筠帖 綾本 匡時2013春拍 成交價1265萬元
作品鑒賞
王鐸,晚明書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以其對古人獨到的理解,順應時代要求把書法的各種形制與內在要求發(fā)揮到空前的極致,尤其是其大幅立軸和對章法墨法的夸張運用使得其在書法史上獨霸一方,光彩異常。
此幅作品《行書臨〈王筠帖〉》正是其眾多立軸作品中尤為代表的一件。是作書于清順治三年丙戌(1646),時年王鐸五十五歲。此年對于王鐸來說可謂是多事之秋:正月,清廷命以原官禮部尚書管弘文院事,充《明史》副總裁;二月,四弟王鏌卒于太平任上;三月黃道周被俘不屈就義,黃道周與王鐸、倪元璐同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三人曾“盟肝膽,孚意氣,砥礪兼隅,又棲止同筆研,為文章?!睍r譽“三株樹”,倪元璐、黃道周先后為氣節(jié)殉國,而王鐸卻被逼無奈降清做了貳臣;閏六月子王無咎中進士;六月受賜清廷朝服。
此年的王鐸當做何感何想,不言而喻,于是所有的憂郁憤懣,全部釋放到了書畫上來,這一年也是王鐸藝術上高產的一年,很多傳世佳作均出自本年,如《自書石湖等五首詩卷》(天津藝術博物館藏)、《贈葆老鄉(xiāng)翁詩軸》(故宮博物院藏)、《為匡一詞丈書五律詩詩軸》(河南省博物館藏)、《杜甫鳳林戈未息詩卷》等。
《行書臨〈王筠帖〉》,所書內容為南朝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王筠尺牘??v觀此軸,其中最顯著的特點即是其酣暢淋漓的墨法,行氣的一貫直下,以及行間中軸線的跌宕搖曳。此作氣勢上“如流水速,拔茅連茹,上牽下連”,以草書筆勢灌注其中,如“寒凝道體”、“比日來敘”或筆斷意連,或延綿而下,氣貫如虹;結字上大小變化,俯仰開合,變化莫測,如“過慕深字”、“情不可任”等幾字大小錯落,張弛收縮,一任自然;墨法上,酣暢淋漓,濃淡枯濕,豐富多變,如起首處“和”、“至”二字漲墨處暈為塊面,幾不可識,“不可任”三字和“惙”字處已渴筆至極,卻勢不可遏,依舊揮灑,營造出片片蒼茫之感,與漲墨處形成鮮明極致的對比,攝人心魄;章法上,左搖右擺,跌宕起伏,猶如錢塘盛潮之激越澎湃,如首行略有右擺之勢,第二行中部則順勢右突,尾部又猛然回甩,極富動感,最后一行則呈左弧勢,既在體勢上配合前面兩行,又避免整幅作品全部右傾,落入詬病之嫌,實乃大處見巧,運用精妙;落款處,照顧到正文前三行首部均有右傾勢,故上部大幅左斜,拉開氣勢,如強弓之弩,氣勢逼人,后部又緊緊貼合主體,可謂與正文配合的天衣無縫,得錦上添花之美。
清 王鐸 草書筠和軸 綾本 嘉德2011 成交價736萬元
作品鑒賞
談到王鐸莫不想到他獨特的漲墨效果,其傳世作品也多為此種風格,據研究晚明書法文化的學者白謙慎指出,在王鐸的書法作品中我們長能見到因漲墨而造成一個字筆畫之間的粘合,有時筆畫之間的空間完全被墨暈沒,由于筆蓄墨很多,墨在字中間暈開,使字的邊緣呈不規(guī)則狀,就仿佛在刻章時由于快速運刀所致的不期然的崩裂效果。但在王鐸許多作品中運用漲墨可以說是一種相當精微復雜的藝術嘗試,此漲墨可以說是一種自然的揮灑,加強了字與字的對比張力,增加了觀者的品讀性。
中國畫中有墨分五彩之說,利用墨之濃、淡、干、濕可以使畫面產生處千絲萬縷的變化,呈現(xiàn)出無窮的韻味。王鐸在中國畫中悟到用墨之道,并大膽的用到書法創(chuàng)作中,進而增強了書法作品的整體視覺效果。所以說他的作品的沖擊力是他巧妙用墨的功勞。歷史上在王鐸以前沒有一個草書大家用“漲墨”法,此法實為王覺斯獨創(chuàng)。
王鐸將狂草的奔放盤旋,氣韻酣暢發(fā)揮到了極致,在線條提按連綿中收放自如,其字形結體與線條形態(tài)保持了一種高度審美同一,在章法上更是猶如黃河之水奔流而下,臨寫的作品中大量增加引帶所產生的書法之“勢”,具有一種大氣磅礴氣勢奪人之美。有人認為:“王鐸草書的中鋒筆畫基本能占筆畫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即使在速度極快的大軸狂草中,王鐸也基本能保證筆鋒在筆畫中正行,實現(xiàn)正鋒的效果,從而凸顯其骨力用筆。王鐸的草書線條形態(tài)多為斜線、曲線和斜曲線,故也應有一股運動的“勢”。這一股運動的“勢”,在王鐸草書潑辣明快的運筆節(jié)奏和強勁的線條骨力的交融下,便形成一股強大的“筆勢”。從線條的起伏、流暢的程度和筆鋒接觸紙張所呈現(xiàn)的線條質感,可以推知,王鐸草書的速度比懷素稍慢”。
可以認為,王鐸發(fā)展了張芝和王獻之“一筆書”(又稱“連綿草”),他那出神入化的高超技巧使得線條在他的筆下縱橫盤桓,左右沖突,上下連綿,提按交錯,縱放有度,將狂草境界推向了新的高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