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如今國內(nèi)紫砂壺被炒得熱火朝天,是商家的故意炒作還是人們對現(xiàn)代紫砂壺收藏的鐘愛,小編不得而知。當今被炒得最熱的是景舟壺:2010年拍賣會上顧景舟制吳湖帆題書畫的一把“相明石瓢壺”拍出了1232萬元的高價,同樣顧景舟上世紀80年代制的“上橋新壺”以448萬元成交,御制詩堆泥紫砂壺拍得425.6萬元……
紫砂壺收藏的潮起潮落
為什么現(xiàn)代壺這么吃香呢?因為古董壺相對于現(xiàn)代壺,高仿品比較多,而且數(shù)量少見到的人少,會鑒定的人也少,所以鑒定難成為古董壺收藏價值提升的瓶頸。而顧景舟紫砂壺有其獨特的工藝特色,能夠模仿的人現(xiàn)在還比較少,所以目前來看,容易鑒定的已成名的顧景舟紫砂壺成為紫砂壺收藏愛好者的摯愛。這種紫砂壺收藏熱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也出現(xiàn)過,當年受港臺市場的影響,紫砂壺的市場交易價格升至幾萬甚至幾十萬元,紫砂收藏熱被一些商家演化為普通紫砂壺的漲價潮,一些大批量生產(chǎn)的企業(yè)趁機造假,導致市場上假貨泛濫。輿論很快蔓延,引來紫砂真假之辯的爭議。隨后這股熱潮似乎就真有了冷卻下去的跡象,紫砂壺的投資聲譽也有江河日下之勢。這成為紫砂收藏一個尷尬的現(xiàn)象。可以說,紫砂壺在收藏領域一直在“平民身份”與“貴族身價”之間糾結(jié)著,讓人對它總感到有些撲朔迷離。
飲茶之流變:風雅壺中來
中國有句老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列七件事之末,也只是百姓生活里的尋常內(nèi)容,談不上奢侈。作為茶之器具,出自“泥”身的紫砂壺既沒有瓷器的光鮮靚麗,又沒有“御窯”燒制的顯貴光環(huán),它質(zhì)樸、親切、隨和的平民氣質(zhì),在公眾眼中似乎與拍賣場上尊貴的藝術品也不那么搭界。作為最早用來沏茶之日用陶器,紫砂壺似乎只有精粗巧拙的程度上的差異,而沒有根本上的不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紫砂壺的身價變得“不一般”了呢?
紫砂屬陶類。紫砂壺的原料叫紫砂泥,是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的統(tǒng)稱。它并非如某些報道說的那樣昂貴、稀少乃至神秘。我國產(chǎn)紫砂泥的地方不少,除江蘇宜興外,還有山東的淄博、湖南的銅官、廣東的佛山等地。宜興紫砂之所以聞名,因為那里還是產(chǎn)茶區(qū),紫砂壺與茶文化在那里早就結(jié)緣了。
上世紀60年代南京中華門外明司禮太監(jiān)吳經(jīng)墓出土的一把紫砂提梁壺,是我國目前有紀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壺。從明代中期起,茶飲方式發(fā)生轉(zhuǎn)變,茶具也隨之有了變化。唐宋時期,飲用的主要是蒸壓成型的餅茶,將“團餅碾屑”,唐代煎煮,宋則烹點,到了明代中期以后,飲茶由繁至簡,開始以散茶、芽茶“沏泡”,煮茶用的大壺,烹茶用的茶盞,漸漸變成了沖泡用的小壺,紫砂壺漸漸興起。
“煮白石,泛綠云,一瓢細酌邀桐君”。當飲茶被有閑的知識階層從“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物質(zhì)生活層面提升到精神生活層面,在讀書論道之時,茶與壺介入了文人的書齋生活,文人的審美也隨之介入了紫砂壺的制作。明清以來文人雅士親力親為地參與設計、裝飾與制作,工匠師們受儒雅之風的熏陶而以文入器,二者相融,帶來了紫砂壺制作上的雅俗同流,這就使紫砂壺藝達到了空前的藝術高度和審美境界。有了造型工藝的不斷精進,文人雅士書法繪畫篆刻的融入,士大夫階層追索求藏的推波助瀾,一把沏茶的紫砂壺,漸漸成了功能與賞玩同時受用的獨特藝術品。
斷代之艱難:壺里乾坤大
紫砂壺的制作與發(fā)展在歷史上有三個高峰:一是明代萬歷年間至明末以時大彬為代表的第一個制作高峰;二是清康雍乾三朝,以陳鳴遠為代表的第二個高峰;三是清嘉慶道光時期,以陳曼生和楊彭年為代表的第三個高峰,影響后世巨大的“曼生壺”,就出現(xiàn)在這一時期。
這三個高峰期的紫砂壺精品在民間收藏者手中不多見,大部分收藏在故宮博物院等機構,個別的如清朝制壺大家邵大亨的作品“龍頭一捆竹”等名壺,在一些藏家手里,近年還沒有在拍賣市場出現(xiàn)過。
目前有些拍賣行推出了紫砂名壺拍品,數(shù)量不多,交易也不算活躍。究其原因是紫砂名壺的斷代歷來都是個難點:一來有關紫砂器的著述和文獻比較稀少,二來地下考古發(fā)現(xiàn)有明確紀年墓的器物也少之又少。盡管近幾十年來,經(jīng)過眾多專家學者的努力并結(jié)合地下出土文物的印證,基本上可以根據(jù)砂質(zhì)、顏色、器型、裝飾、加工手法等諸多方面綜合分析出大致年代,但若要更準確地判斷,做到去偽存真,還古代紫砂器的真實身份,仍需要繼續(xù)摸索。
此外,從古至今,紫砂壺的制作多是子承父業(yè)、師徒相傳,從選砂、打泥片、裝身桶到落款刻字,這些步驟全由一人操作,造型設計也全憑個人審美愛好而做,是純粹個體作坊的民間藝術生產(chǎn),并無統(tǒng)一規(guī)范。而歷代名家的作品在當時就有仿制,這一點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特別是民國初年,人物聚江南,幾乎所有的紫砂界高手都被聘往上海,對歷代名家作品進行精心仿制,燒制出了難以計數(shù)的仿名家款作品。這些仿品水平極高,冒充古董流入市場遺存至今,讓人難以取舍。
藏壺之雅俗:江河萬里行
今天,紫砂壺的投資收藏已成為文人雅士對茶文化的另一種詮釋與熱愛。那么,紫砂愛好者該如何選好、藏好紫砂壺?
以投資收藏而論,古代精品、珍品已很少見,價格也會越來越高。當代的紫砂壺,則以大師級作品最為穩(wěn)健,比如已經(jīng)故去的大師顧景舟,其作品近年來價格不斷攀升。當代名家的仿古精品也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另外一些宜興高級工藝師的精品,可算投資品種中的“潛力股”,價格從幾千到幾萬元不等??蛇x擇知根知底的正規(guī)商家或到拍賣行中競拍,以降低風險系數(shù)。再就是一些20世紀70年代左右出生的有潛力的工藝師的佳作,可算是紫砂投資收藏中的“成長股”,價格幾百元左右,值得紫砂愛好者去發(fā)現(xiàn)與挖掘。
選一把好的紫砂壺,工藝是靈魂。雖然紫砂壺“方非一式,圓不一相”,但紫砂壺所追求的意境,應與茶道所追求的“滌凈煩囂,淡泊明志,超世脫俗”的意境相一致。因而,紫砂壺的古拙韻味怎樣通過壺的流、把、蓋、肩以及與壺身整體比例的協(xié)調(diào)、過渡、轉(zhuǎn)折表現(xiàn)出來,考驗制作者的審美功力,也考驗收藏者的審美眼力。就普通紫砂愛好和使用者而言,選擇好的工藝勝過迷戀名人大師,因為越是名氣大,被仿冒的幾率也越大。通過多觀摩紫砂精品,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獨具慧眼選擇高品質(zhì)的“心頭好”,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不斷積累知識與經(jīng)驗,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由愛好轉(zhuǎn)而收藏再轉(zhuǎn)而成為專家,這才是最好的喜愛和收藏紫砂之路。
收藏紫砂壺,功利心不能太重。如果整天只關注藏品的增值與否,眼里不見藏品只見錢,就背離了紫砂壺修養(yǎng)身心的古樸意趣。
紫砂壺從被燒制出來的那一刻起,便注定終身與茶結(jié)緣。不用來泡茶的紫砂壺,不管多好多貴重,就像失去靈魂的軀殼,沒有生命的溫度。所以紫砂壺一定不能舍不得用,只不過用時小心、仔細一點罷了。只有養(yǎng)過的壺,才能在不經(jīng)意間增其歲月之“值”,才成為真正的好壺。這個過程需要日積月累的耐心,是愛壺人對生命、生活的呵護與體會。
紫砂壺收藏潮起潮落,這次的紫砂壺收藏的熱度能否持續(xù)的更久,能否引領時代的潮流,只有讓時間去驗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