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女碩士疑因“過勞”而早逝的新聞引起轟動,社會上關于“過勞死”、工作壓力、心理健康的議論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有許多人發(fā)表觀點認為,自己目前工作壓力過大,甚至“過勞”。對此,心理學家認為,選擇工作應該考慮個人的承受能力,過高的個人目標,只會讓人“欲速則不達”。
20日,記者在鄭州隨機采訪了多名三十歲左右的上班族,其中有不少人表示,目前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加班成了常態(tài),心慌、胸悶、頭暈等癥狀也不時會出現,他們懷疑自己已經處于所謂的“過勞”狀態(tài)。 某大型企業(yè)的職員李明欣告訴記者:“我們單位的員工,還有我身邊的朋友們,幾乎沒有說壓力不大的,每天工作連軸轉,因單位考核嚴格而不得不經常加班,雖然感覺不合理,但為了報酬和個人發(fā)展,又不能拒絕,回家還得照顧家庭,有時候真是有點承受不住。”而另一位企業(yè)員工喬璐則表示:“因為壓力過大,經常會有疲倦和抑郁的情緒出現,如果不是‘過勞死’事件這么轟動,我們也從未想過‘過勞’這個概念。” 網絡關于“過勞”的帖子和博文等也層出不窮,有熱議如何防止過勞的,有討論“過勞”標準的,記者在各大論壇與網站發(fā)現,有不少人發(fā)出疑問:“我的工作狀態(tài)算不算‘過勞’?我應不應該換一個對自己來說壓力相對較小的工作?” 對此,記者采訪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鄭州市心理咨詢師協會會長錫安山。錫安山表示,所謂“過勞”狀態(tài),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是人們的心理要求超出了個體所擁有的能力,向自己施加的壓力遠超過了個體所能承受的極限。心理學上有很多量表可以幫助人們自我檢測是否處于“過勞狀態(tài)”,如SCL90、SAS、MBIT等。隨時自測可預防“過勞”發(fā)生。 據錫安山分析,目前,中國社會處于轉型期,商業(yè)化程度日益增強,追求效益成為許多用人單位的主要目標。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價值觀多元化等因素的影響下,人們常常處在一種緊張、焦慮的狀態(tài)之中。許多人為了尋找內在的安全感和個人發(fā)展,而不得不接受過重的工作任務,以承受超負荷、甚至透支生命的工作方式獲取財富、改善生活。這種職業(yè)壓力超過個體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就會損害個體的身心健康。最終耗盡自己的全部精力,造成所謂“過勞死”的現象發(fā)生。
而對于有人為減壓自降一半薪酬到其他不繁忙的機構工作,錫安山表示贊同。“現實中有一部分人因對自身能力缺乏正確的認識,所樹立的抱負與期望遠遠超過自己的實際水平,承壓過度而‘過勞’。工作是人生漫長過程中的一件平常事,雖要勤懇向上,但切忌急功近利?,F代人職場中有一個通病是‘只要結果、不要過程’,其實是欲速則不達。” 錫安山認為,人生規(guī)劃與職業(yè)規(guī)劃要緊密結合,職場人應時刻謹記自己需要什么,了解個體的承受程度,選擇適合的職業(yè)或崗位并做好時間管理。幸福有意義的生活,應該成為職場員工的追求,過高的期望和工作強度并不能給人生帶來幸福。( |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