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50鼎卦(4月9日——)
【50.1】
鼎:元吉,亨。
【白話】
鼎卦:最為吉祥,通達(dá)。
【解讀】
○鼎卦,下巽上離,火風(fēng)鼎卦?!缎?/span>卦傳》:“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雜卦傳》“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备锕识π拢耘f王朝的沒落,新王朝的誕生。革卦之后是鼎卦,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quán)的象征。
《周易》六十四卦之井、革、鼎、震四卦排列規(guī)律解讀詳見革卦解讀。
【50.2】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享圣賢。巽而耳目聰明,柔進(jìn)而上行,得中而應(yīng)乎剛,是以元亨。
【白話】
彖傳說:鼎,象形。以巽木而入離火,有烹飪食物之象。圣人用鼎烹飪食物祭祀上帝,而用鼎大量烹飪食物以養(yǎng)圣賢。巽遜而耳目聰明,六五柔爻承進(jìn)上行,得乎中道又與九二剛爻相應(yīng),因此大為通達(dá)。
4月10日:
【解讀】
鼎卦彖傳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卦辭:
(一)、釋鼎卦卦名和鼎字:“鼎,象也。”
這個“象”是雙關(guān)語,一是指鼎卦的六爻卦象組合象鼎,一是指鼎字象鼎,鼎字的演變與鼎卦也有密切關(guān)系。
1.論鼎卦六爻組合象鼎之器:
最早以鼎卦六爻組合釋鼎象的是張載,《橫渠易說》云:“鼎,象也。足陰,腹陽,耳虛,鉉剛?!敝祆湓斀庠唬骸?/span>鼎,烹飪之器,為卦下陰為足,二三四陽為腹,五陰為耳,上陽為鉉,有鼎之象。” 考古發(fā)現(xiàn)甲骨卜辭有筮數(shù)卦,若按數(shù)字卦看鼎卦,六爻組合就不像鼎了(古文六、八與陰爻“--”相似,一與陽爻“-”相同,而古文五、七、九不像陽爻、十不像陰爻)。然而安陽殷墟“易卦”卜甲腹甲左下的坤卦沒有用筮數(shù)卦表示,而是用了后世陰爻的符號(見《周易密鑰:發(fā)現(xiàn)三千年前“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手稿》),筮數(shù)卦應(yīng)是揲蓍的原始記錄,商周時期已有竹簡(“冊”字甲骨文即是),有陰陽爻的卦可能記錄在竹簡上,只是考古尚未發(fā)現(xiàn)而已。 按卦象,鼎卦下巽木,上離火,是木上有火,離為大腹,互體下乾金,鼎為金器(古以青銅為金),上兌為口為食,開口于上,烹飪食物之象。故“鼎,象也。”
距今八千多年的河南裴李崗文化已有陶鼎出現(xiàn),鼎身為圓底罐型或盆型,鼎足呈扁平或三角形,周身附加堆紋,主要用作食器,應(yīng)該也作祭器使用。青銅鼎是在陶鼎的造型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妒酚洝ば⑽浔炯o(jì)》云:“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鬺烹上帝鬼神。遭圣則興,遷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伏而不見?!庇终f“黃帝采首山銅,鑄鼎荊山下。”說明黃帝時期開始有了青銅器,《史記·五帝本紀(jì)》說黃帝“獲寶鼎,迎日推筴?!薄墩x》云:“筴音策。迎,逆也。黃帝受神筴,命大撓作甲子,容成造歷是也?!薄端麟[》:“《史記·封禪書》曰:'黃帝得寶鼎神策’,下云'于是推策迎日’,則神策者,神蓍也。黃帝得蓍以推算歷數(shù),于是逆知節(jié)氣日辰之將來,故曰推策迎日也?!?/span>這說明在黃帝時期青銅鼎是祭祀天地、推算歷數(shù)、卜筮吉兇、代天行命的神圣器物。
金文“貞”字多在“鼎”上增一“卜”字,即“鼑”字(貞、則、員三字,貝旁都是鼎字的簡化),愚頗疑此即《史記》所言“黃帝得寶鼎神蓍”之事。卜,或為枚、蓍、策、筴,所謂“枚卜”是也。
到了大禹時期青銅鼎演化為國之重器,與政治的關(guān)系日益密切。夏禹鑄九鼎的記載最早見于《左傳·宣公三年》和《墨子·耕柱》?!蹲髠鳌?/span>“楚子問鼎”見革卦解讀,九鼎有“使民知神奸”的科普教育職能,“用能協(xié)于上下,以承天休”的祭祀通天功能,和“天祚明德”象征天命的功能。
黃帝作三鼎,是效法天人地三才,這就是八經(jīng)卦的三個爻;大禹鑄九鼎,是按照洛書九宮后天八卦。二者都與《易經(jīng)》有密切的關(guān)系。
商代以前的鼎都是三足圓鼎,《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象析木以炊,貞省聲。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者,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xié)承天休?!兑住坟再隳居谙抡邽槎?。古文以貞為鼎,籀文以鼎為貞字。”
早商二里崗時期出現(xiàn)了四足的青銅方鼎,到商代中晚期,方鼎數(shù)量大增。商代方鼎是青銅器的核心器物,方鼎是鼎中的特類,它與圓鼎一同埋葬時,具有抬升禮器地位的作用。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戊而鑄造的青銅方鼎,這是現(xiàn)存的先秦時期最重的青銅鑄件,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
到了西周,圓鼎數(shù)量明顯增多,方鼎的數(shù)量逐漸減少。武成時期的青銅鼎,與商代晚期的鼎區(qū)別不大,風(fēng)格相近,圓鼎明顯增多。康王時期圓鼎所占比例比成王時期更大。昭王時期方鼎已經(jīng)很少,而且變化不大。圓鼎數(shù)量大增,出土的24件鼎器中,其中方鼎僅占4件,圓鼎占20件,且方鼎沒有出現(xiàn)新的形制,而圓鼎在不斷地發(fā)展。穆王時期的鼎,圓鼎占絕大多數(shù),出土的21件鼎器中,方鼎占5件,其中4件方鼎己具有圓鼎的特征,出土的共王時期的13件鼎器中,全是圓鼎,方鼎沒有出現(xiàn)。到懿、孝、夷、厲王時期,方鼎幾近絕跡(參考:朱海燕《試論西周青銅鼎的發(fā)展軌跡》碩士論文)。
周代方鼎由盛而衰,周早期方鼎的使用者主要是殷商后裔為主干的東方國族,型式由多樣走向單一,高度降低,重量減輕,鑄造紋飾內(nèi)涵變小,趨向簡單,銘文減少。后來東方國族也在摒棄方鼎,西周后起方鼎全被圓鼎代替。從商代到周代,以方鼎為中心向以圓鼎為中心的演變,是《歸藏》殷禮向《周易》周禮流變的具體體現(xiàn)。《論語·為政》引孔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歸藏》以坤為首,坤為地,坤為純陰卦,其數(shù)偶,“天圓地方”,坤六二“直,方,大”,故四足方鼎代表坤卦,坤為母,故商代王母和婦好王妃都有方鼎陪葬。《周易》以乾為首,乾為天,“天圓地方”,純陽卦,其數(shù)奇,故三足圓鼎代表乾卦。
《公羊傳·桓公二年》提到“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這就是西周的列鼎制度,皆用奇數(shù),符合《周易》首乾。商代列鼎制度未見文獻(xiàn)記載,殷墟婦好墓出土方鼎二、扁足方鼎二,大小不同的圓鼎三十二具,由此看來殷禮列鼎是用偶數(shù),符合《歸藏》首坤。
《易緯·乾鑿度》云:“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為上下,象陰陽也。夫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
3.鼎字的演變與鼎卦卦象的關(guān)系:
《金文編》中有12個鼎字的金文完全是三足圓鼎的象形,如:
《金文編》另有約100個鼎字和鼑字(貞的本字),介于象形與會意之間,如: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列出25個鼎字甲骨文,方鼎字9個 ,圓鼎字16個,相比于《金文編》全是圓鼎象形字,一個方鼎象形字也沒有,印證了商代《歸藏》首坤與周代《周易》首乾的傾向。
按:鼎(貞)甲骨文有兩種寫法:一為圓鼎寫法,一為方鼎寫法,徐中舒認(rèn)為圓鼎鼎形鍥刻不易,逐漸簡化為方鼎寫法,不確。這兩種寫法實際是當(dāng)時圓鼎、方鼎的寫實。
4月11日:
因此,“鼎”字的甲骨文兼用圓鼎象形和方鼎象形,而有卜問和正固之義的“貞”字則用方鼎象形,這再次說明了在商代方鼎優(yōu)于圓鼎的地位,圓鼎兼用于炊具,而方鼎可能專用于祭祀、卜筮功能。西周初年周原卜甲的“貞”字與殷商“貞”字相同,這是基于方鼎通天通神的功能高于圓鼎的傳統(tǒng),后來在金文中出現(xiàn)的“貞”字則改用圓鼎象形,這說明西周以圓鼎為尊。文字的演變與《易》的演變相一致。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除了象形之外,鼎的古文還有指事和會意,鼎字古文在象形字的鼎腹上畫一橫,這是指事,是說鼎內(nèi)可容食物。而下邊的鼎足已不是三足形,許慎《說文》說鼎“象析木以炊”,近之古文字學(xué)家皆以為非,愚以為許慎的說法是正確的。
《說文》:“片,判木也。從半木。”
《康熙字典》曰:“《說文》牀從木爿聲?!蹲ⅰ沸戾|曰:爿則牀之省。象人衺身有所倚著。至于墻壯戕狀之屬,當(dāng)從牀省聲。李陽冰言木右為片,左為爿?!墩f文》無爿字,故知其妄?!多嶉?/span>·六書略》爿,殳也。亦判木也。音牆。隷作爿?!吨懿F》爿,疾羊切,判木也。從半木。左半爲(wèi)爿,右半爲(wèi)片。”
愚按:將木字一分為二,判為爿、片二字。判、片(牉)字上古音讀[pán] 元部滂紐。甲骨文、金文字書寫規(guī)則是:字形可以正寫或反寫,但字音字義不變。所以“爿”字也應(yīng)讀作元部滂紐[pán] 。
但是牀(床)也省作“爿”,其實在甲骨文中,作為床字的“爿”右邊的一豎“丨”是床板“口”形的簡化,于是它與判木的左邊字“爿”形似相混。牆、壯、戕、狀、妝、將、寢、藏、病、疾字的偏旁皆是作為床的“爿”,“疒”部與“爿”部同源。
甲骨文會意字寢:房子里置一張床,牀(床)板是寫實象形,不是一豎,如圖:
我們把木字金文一分為二,古文的判木形正是鼎字古文的下部:
鼎卦《大象傳》曰:“木上有火,鼎”。甲骨文、金文鼎字的鼎足部分根據(jù)鼎卦下巽木、互體兌毀折乾金的卦象,將木判作“爿、片”。經(jīng)過卦象會意而成的鼎足“爿、片”,與鼎字象形字的鼎足完全不同,這說明鼎卦卦象參與鼎字古文下部的演變。不僅如此,鼎卦上離,離為目,所以鼎字上部最終簡化為“目”字,這充分說明整個鼎字的演變都受到了卦象的直接影響。朱駿聲《六十四卦經(jīng)解》云:“鼎三足兩耳,折木以炊于下,故文從'爿片’。爿與片,木之分體也。或曰于文上體為目,離為目也;下體折木,巽為木也?!?/span>
卦象參與古文字演變在商代甲骨文時期業(yè)已存在,這說明殷易《歸藏》在文化禮制中也占有相當(dāng)?shù)谋戎??!吨芤?/span>·雜卦傳》曰“鼎,取新也。”相近的文字出現(xiàn)于殷商甲骨文中,商承祚《殷契佚存》五八〇:
徐中舒釋讀為:
叀丁午鼎從新。(引自徐中舒《甲骨文字典》772頁)
愚以為,六十甲子干支中沒有丁午,丁的甲骨文寫作“口”,甲的甲骨文寫作“十”或“田”,丁(口)或為甲(田)之誤,二者形似,當(dāng)讀為:
叀甲午鼎從新。
“叀”與“隹”是卜辭中常見的推測性語氣詞,“叀”多用于肯定語氣,“隹”則兼有肯定與否定語氣。故“叀甲午鼎從新”意為:甲午是鼎取新的日子。筆者在《周易密鑰:因誤航班而感通“已日乃孚”、“已日乃革之”的奧秘》一文中論證,癸巳不僅符合革卦卦象(癸澤巳火,澤火革卦),它在六十甲子聚中,位居第三十位,這與革字古文從“三十為一世而道更”(許慎《說文》)相應(yīng)。而甲午則是緊隨癸巳之后的干支,鼎卦的卦象是“木上有火”,而甲為木,午為火(唯上下配置顛倒)。
余頗疑“叀甲午鼎從新”這段殷商文字有可能是《歸藏》易的遺文,后來又被《周易》的《雜卦傳》所繼承。李過《西溪易說》所引《歸藏·齊母經(jīng)》,省略首卦坤,依次為:乾,屯蒙,溽(需)訟,師比,小毒(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狠(艮)釐(震),大過頤,困井,革鼎,旅豐,小過,林(臨)觀,萃稱(升),僕(剝)復(fù),母亡(無妄)大毒(大畜),瞿(睽)散(家人),節(jié)奐(渙),蹇荔(解),員(損)諴(益),欽(咸)恒,規(guī)(夬),夜(蠱),巽兌,離犖(坎),兼(謙)分(豫),歸妹漸,晉明夷,岑[雨/日斤](既濟(jì))未濟(jì)。凡五十六卦,基本符合孔穎達(dá)所說的《周易》“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變”的基本排列規(guī)律,而且前十四卦與《周易》的排序相同,唯乾坤顛倒外而已。 李過《西溪易說》云:商人《歸藏》“六十四卦名與周卦名同者三之二,曰屯、蒙、訟、師、比、畜、履,次序大略亦同。……如此則文王重《易》止因商《易》之舊。今以《周易》質(zhì)之《歸藏》,不特卦名用商,卦辭亦用商,如屯之“屯膏”,師之“帥師”,漸之“取女”,歸妹之“承筐”,明夷之“垂其翼”,皆因商《易》舊文。” 由此可見,《歸藏易》已具備《周易》卦序的雛形,殷商卜辭印證了癸巳革卦與甲午鼎卦是相續(xù)的關(guān)系,與《西溪易說》記載相同,故《周易》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其由《歸藏》損益而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