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病死,柴榮即位,史稱周世宗。
北漢皇帝劉崇以為柴榮根基淺,容易對付,這是一個重奪劉氏江山的好機會(后漢皇帝劉知遠跟劉崇是兄弟關(guān)系,郭威取代漢隱帝建立后周,劉崇認為后周的江山本就是劉氏的),于是聯(lián)合契丹一起南侵。
契丹派武定節(jié)度使楊袞率一萬騎兵相助。
柴榮和當年的李存勖一樣,志向遠大,受不了被人輕視,于是下詔御駕親征。
后周和北漢、契丹聯(lián)軍,在柴榮即位后打響了第一仗。
北漢大軍三萬人和契丹一萬騎兵進逼潞州,后周昭義節(jié)度使李筠逆戰(zhàn),被北漢武寧節(jié)度使何元徽設(shè)伏擊敗,李筠逃回潞州。
北漢軍乘勝開進。
柴榮下旨,詔天雄節(jié)度使符彥卿和郭崇威從磁州固鎮(zhèn)西出北漢軍身后。
詔河中節(jié)度使王彥超和韓通引兵從晉州東出,邀擊北漢軍。
柴榮自引馬軍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義成節(jié)度使白崇贊、鄭州防御使史彥超、耀州團練使符彥能、宣徽使向訓進軍澤州。
宋太祖趙匡胤當時是柴榮身邊的宿衛(wèi)將。
從“帝欲兼行速進”,“帝慮其遁,趣諸軍亟進”的記載看,柴榮銳意進取,十分想跟劉崇決戰(zhàn),向劉崇證明自己,也向全天下證明自己。
這跟四十多年前,李存勖剛當晉王,就發(fā)動夾寨之役的情形是一樣的。
“邀北漢軍”的“邀”字,在古代漢語里是攔截的意思,所以柴榮的戰(zhàn)略部署應(yīng)該是,西路以王彥超、韓通兩部,攔截北漢軍西進,讓北漢軍和后周主力在潞、澤一路決戰(zhàn)。同時,也可以防止劉崇西北逃走。
以符彥卿和郭崇威兩部出北漢軍身后,配合中路主力,前后夾擊北漢軍。
劉崇在潞州第一仗打贏了,十分輕敵,認為周軍容易對付,于是命令大軍繞過潞州,深入周地。
兩軍在潞州以南,澤州以北的高平相遇。
北漢軍在巴公原結(jié)陣,武寧節(jié)度使張元徽一部在陣東,契丹楊袞一萬騎兵在陣西,劉崇在中間。
和北漢軍相遇的只是后周的先鋒部隊,河陽節(jié)度使劉詞率領(lǐng)的主力在后面,還沒有趕到高平。
但柴榮急于取勝,不等主力到,就下旨結(jié)陣和北漢開戰(zhàn)。
命令白重贊和侍衛(wèi)馬步都虞侯李重進以所部軍在陣西,對付契丹騎兵。
樊愛能、何徽帶所部軍在陣東,進攻北漢張元徽一部。
向訓、史彥超、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以精騎、禁軍在中間,面對劉崇。柴榮親自督戰(zhàn)。
劉崇見周軍人少,更加輕敵,以至于放言:“吾自用漢軍可破也,何必契丹!”
當時風向從東北轉(zhuǎn)為南風,在風向不利的情況下,劉崇下令陣東的張元徽先進攻。
開戰(zhàn)沒多久,樊愛能、何徽率騎兵潰逃,后周東陣崩潰,投降千余人。
形勢對后周十分不利。
幸虧趙匡胤向張永德獻策:張永德從高處西出為左翼,趙匡胤帶所部為右翼,向訓、史彥超率騎兵擊中間,進攻北漢中路軍。
“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馳犯其鋒,士卒死戰(zhàn),無不一當百?!?/p>
在趙匡胤等人力戰(zhàn)下,北漢軍開始潰敗。加之張元徽馬倒被周軍殺死,北漢軍更是兵敗如山倒。
楊袞看到后周主力大軍沒來就如此生猛,不敢營救北漢軍,全軍撤退。
劉崇收集敗軍,還有一萬多人,又結(jié)陣和后周交戰(zhàn)。
傍晚十分,劉詞率領(lǐng)的主力開到巴公原,和柴榮匯合,與北漢大戰(zhàn)。
北漢大敗,僵尸滿山谷。
劉崇從江豬嶺狼狽逃回晉陽。
劉崇大敗,原因就在于他不知兵,沒有自知之明。
第一,北漢實力上和后周相差太多。
第二,在沒有消滅后周多少兵力的情況下,深入周境,過潞州而不攻,隨時可能被包餃子全殲。
第三,在南風不利的情況下開戰(zhàn),兵家之大忌。
哪怕高平之戰(zhàn)北漢勝利,劉崇也走不了多遠。
符彥卿抄劉崇身后從東邊追擊,王彥超從西邊攔截,劉崇最后只能束手就擒。
柴榮也贏的很勉強。當時后周主力沒到,柴榮身邊沒有多少人,在數(shù)量上,后周出于劣勢。
正因為如此,剛開戰(zhàn),后周東陣潰敗了。
柴榮能贏下高平之戰(zhàn),主要還是靠趙匡胤、張永德、向訓、史彥超、馬全乂等將領(lǐng)舍命奮戰(zhàn)。
其實,假如柴榮不那么著急跟劉崇決戰(zhàn),等到符彥卿、郭崇威兩部,王彥超、韓通兩部,部署到位,再跟劉崇交戰(zhàn),劉崇肯定被全殲。
正因為王彥超、韓通還沒有部署到位,在高平交戰(zhàn)的時候,柴榮只能命令澤州刺史李彥崇帶兵去守江豬嶺,劉崇只要從那里逃走,肯定被擒。
但是李彥崇看到樊愛能等潰逃,以為后周已敗,也率軍逃回澤州。
結(jié)果,劉崇真是從江豬嶺逃走!
如果柴榮不那么急于跟劉崇決戰(zhàn),不急于向天下證明自己,高平之戰(zhàn)的戰(zhàn)果會更大!
周、漢高平之戰(zhàn)示意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