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768年—824年), 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 、“昌黎先生”。 韓愈文章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時人有“韓文”之譽。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韓愈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是一個語言巨匠。韓愈行文之超越前輩者,除了文體的獨創(chuàng)之外,吐辭造語之精工,前人已經(jīng)多所稱道。例如《進學解》一篇之中就有“業(yè)精于勤”、“刮垢磨光”、“貪多務得”、“含英咀華”、“佶屈聱牙”、“同工異曲”、“動輒得咎”、“俱收并蓄”、“投閑置散”等等,都已傳為流行的成語;還有成語如“提要鉤玄”、“焚膏繼晷”、“閎中肆外”、“啼饑號寒”等。自古以來,一篇文章之中能夠選出如此大量的歷代流傳的成語,此文之外,恐不多見。韓愈文章之所以傳誦不絕,之所以為一代所師法,歷代之典范,其造語之精工,這樣的辭章造詣,在他前后,很少有人企及。 韓愈也是位重要的思想家。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韓愈。他在儒學式微,釋、道盛行之際,致力于復興儒學。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其實就是復興儒學的重要手段。
韓愈是個孤兒,從小便刻苦讀書,無須別人嘉許勉勵。 韓愈792年及第后,先后為節(jié)度使推官、監(jiān)察御史,德宗末因上書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tǒng)”觀念的確立者,他一生中有一件十分重大的事情,就是在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上了一通《論佛骨表》。這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多數(shù)唐代散文作品選集、唐宋八大家的選集,不少古代作品選集都有收錄。 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從祀孔廟。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憲宗派宦官到鳳翔法門寺,把釋迦牟尼佛的遺骨(稱為佛骨)迎入宮,供奉三日,又送回寺院。于是整個長安城都轟動了,王公士民們奔走相慶,紛紛前去瞻札施舍。沿途之上,百官無不鋪張奉迎,百姓更是趨之若鶩。韓愈擔任刑部侍郎,作為儒家的正統(tǒng)傳人,以弘揚儒家思想為己任,在《論佛骨表》中說:
“ 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漢時始流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昔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及禹年皆百歲。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然而中國未有佛也。其后殷湯亦年百歲,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書史不言其壽,推其年數(shù),蓋亦俱不減百歲。周文王年九十七歲,武王年九十三歲,穆王在位百年。此時佛法亦未至中國,非因事佛而致此也。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nèi)找皇?,止于菜果。其后竟為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禪,則議除之。當時群臣識見不遠,不能深究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闡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嘗恨焉!伏惟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數(shù)千百年以來未有倫比。即位之初,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士,又不許別立寺觀。臣當時以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之轉(zhuǎn)令盛也!
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鳳翔,御樓以觀,舁入大內(nèi),令諸寺遞迎供養(yǎng)。臣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豐人樂,徇人之心,為京都士庶設詭異之觀、戲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難曉,茍見陛下如此,將謂真心信佛。皆云天子大圣,猶一心敬信;百姓微賤,于佛豈合惜身命。所以灼頂燔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zhuǎn)相仿效,唯恐后時,老幼奔波,棄其生業(yè)。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yǎng)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诓坏老韧踔ㄑ裕聿环韧踔ㄐ?,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wèi)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于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余,豈宜以入宮禁!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古之諸侯,行吊于國,尚令巫祝先以桃茢 ,祓除不祥,然后進吊。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為,出于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
韓愈勸說皇帝把佛骨投諸水火,這種排斥異教的想法很極端。有史以來,中國還沒有這么殘酷的宗教政策。從這一點上看,韓愈排斥佛教,膽量過人,但思想深度很一般。韓愈在文章中列舉了幾個皇帝,說信了佛法,不僅不能長壽,反倒不得好死。唐憲宗大怒道:“爾言朕奉佛太過,猶可容恕。若謂自東漢奉佛以來,天子都促短天壽,言何怪舛。(韓)愈人臣也,何狂妄乃爾?”喝令刀斧手:“推出午門斬首!” 幸虧經(jīng)裴度、崔群二宰輔及百官哀請,韓愈才免一死。于是一道圣旨下來:“貶謫潮州任刺史去,莫在朝中再犯朕怒?!?韓愈貶官潮州時,在路上,遇見他的侄子韓湘,引起他無限的感觸,所以做了一首詩,給他侄兒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朝陽路八千。本為圣朝除弊政,敢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雖然是位倡儒排佛者,但通過“夕貶潮州路八千”的經(jīng)歷,使他思想上有了深刻的反思,并且由排佛而向佛,這種思想轉(zhuǎn)變過程與他在潮州和大顛禪師交往有著密切關系。當時潮州處于南地,文化落后,人民生活完全處于農(nóng)業(yè)的自發(fā)自耕之中。韓愈在當?shù)芈犝f大顛禪師道行高超,深受大眾所推崇,于是韓愈很想去見見這位高僧。 后來韓愈對大顛禪師問道,留衣致敬,成為千古佳話,大顛禪師也因此名聞當代與后世。
大顛禪師(732-824),廣東潮陽人,法號寶通,自號大顛和尚。據(jù)載大歷年間,大顛禪師與藥山惟儼禪師一同在西山師事惠照禪師,受戒后,往南岳參謁石頭希遷禪師,大悟宗旨,得曹溪之法。唐貞元初年,入羅浮,云游潮州西幽嶺。見靈山林木茂密,山青水秀,大有地杰山靈之氣,于是大顛在此修建寺廟。他經(jīng)多年的努力,創(chuàng)建靈山禪院,弘揚曹溪六世禪風,弟子千余人。大顛幼年好學聰慧,潛心鉆研佛學,成為唐代佛教曹溪派系的一代高僧。大顛的影響頗為深遠,歷代對其評議者眾。王安石《送潮州呂使君》詩中就十分推崇地說:“有若大顛者,高材能動人?!睘樗珎鞯囊膊环ζ淙?。早在長慶二年(882年),唐穆宗就賜額靈山寺為“護國禪寺”。
一天,韓愈特地來到靈山寺,可大顛正在參禪入定,沒有理會韓愈的到來,韓愈出于禮貌,第一次相見也不敢上前問話,便在傍邊靜靜地等候,等了許久,也不見禪師有接見之意,心里便生出幾分不耐煩,想一走了之。侍者見此,便走到禪師身邊,用引磬在禪師的耳邊敲了三下,并輕聲對禪師說:“先以定動,后以智拔!”韓愈在傍聽到侍者的話語,便立刻行禮告退,并客客氣氣地說:“幸于侍者口邊得個消息?!?過了幾天,韓愈又來到靈山寺,想找大顛禪師請教。見面后他便客氣地問道:“請問和尚春秋多少?” 禪師不急不緩地以手拈著念珠回答說:“會么?”韓愈不得其意,只得老實地說:“不會。”大顛和尚說:“晝夜一百八”便不再理會韓愈。韓愈仍然不明白其中含意。第二天他再來請教,當他走到門口時,看到一位小沙彌,就上前問:“和尚春秋有多少?”小沙彌閉口不答,卻扣齒三下,韓愈如墜云霧中。當謁見大顛禪師,請求開示,禪師也同樣扣齒三下。韓愈方才若有所悟地說:“原來佛法無兩般,都是一樣的?!?
一日,韓會游登靈山,遇見大顛禪師,一僧一俗,二人便由攀談而辯論起來。大顛禪師問韓愈:“聞使君(指韓愈)是因直言犯上,才來到這里,做地方官嗎?” 韓愈答道:“是的,我在朝廷擔任刑部侍郎,因為上書阻止皇帝迎接佛骨,被放逐到這瘴毒疫癘之地。來時翻山越嶺,幾涉于死,途經(jīng)廣陵廟而禱之,幸蒙神佑,安然抵此。愈自幼多病,而今更是發(fā)白齒搖,怎受得了這里的氣候與苦毒?所以來到此地以后,便上書,諫請皇上東封泰山,庶幾早日召我回去,然而至今仍渺無音訊。唉!” 大顛禪師聽了韓愈哀訴,反而詰問他說:“我聽說為人臣者,不擇地而安,不重名位,而行其當行。今汝遭逐而不樂,趨時求名,此非人臣之善者也!況汝直言犯上,是忠于君而不顧自身,心安理得,又何怨嗟之有?唐室自天寶之亂,奸臣亂國,皇上討之不暇。為人臣者,既不能助上戡平內(nèi)亂,以安邦國,尚動己心意,觸圣發(fā)怒,而今還要上表討封泰山之地,豈非不識時務?以窮治亂,而祭其鬼,是不知命也;動天下人心,而無安邦定國之志,是不知仁也;強言以干上怒,遇困而悒悒孤憂,是不知義也;以亂為治,而告皇天,是不知禮也!”
韓愈一聽又忘乎所以罵起來:“你們佛教,口不道先王之言,而妄談輪回生死之法;身不踐禮儀之行,而詐傳禍福報應之說。無君臣之義,沒有父子之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以殘賊先王之道。我韓愈豈能默然不語?” 于是,大顛禪師又詰問韓愈道:“你批評說佛教如此的不合先王之道,不言仁義,無父君之事,你是在哪些佛經(jīng)上,看到的?” 大顛禪師得知他連一本佛經(jīng)也未看過,于是對韓愈說:“你該知道有個'舜犬吠堯’的典故吧! 舜畜一犬,堯過其門,舜犬吠之。犬不識堯,并非堯是惡人也,今子不看佛經(jīng),不諳佛理,而妄肆攻訐佛教,與舜犬相去幾何?” 禪師語雖笑謔,韓愈也是明理之人,只得點頭默認。大顛和尚又問韓愈道:“今子為唐室大學子,文章自成一家;然而你的文章,能比得上羅什法師嗎?知來預往,能比晉之佛圖澄嗎?披剝?nèi)f象,不動其心,能如蕭梁時代的寶志禪師嗎?” 韓愈默然,沉思良久,回答道:“我不如也?!倍U師說:“子即不如彼等,彼等所奉侍的佛學,你又反對,豈是智明人所當為?今子屑小于形器之內(nèi),奔走于聲色利欲之間,稍不如意,便憤郁悲躁。似此,何異于蚊虻爭穢壤于積蒿之間?” 大顛禪師的這一番話真使韓愈很久無話可說。韓愈從此一改對佛教的態(tài)度,并且和大顛禪師相交甚深。
佛圖澄是晉代的一位高僧。佛圖澄是西域人,本姓帛氏。少年時出家學道,能背誦經(jīng)文數(shù)百萬言,善解文義。雖然沒有讀漢地儒學史書,而與諸位學者高士辯論質(zhì)疑,全能符合理義,沒有人能難倒他。在晉310年來到洛陽,志弘大法。《高僧傳》說他門下受業(yè)追隨的常有數(shù)百,前后門徒幾及一萬,教學盛況可見。年壽116歲。
鳩摩羅什(Kumārajīva), 略稱“羅什”或“什”,意譯“童壽”。祖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家世顯赫,其祖上世代為相,倜儻不群,馳名遐邇。鳩摩羅什自幼天資超凡,半歲會說話,三歲能認字,五歲開始博覽群書,七歲跟隨母親一同出家,曾游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他年少精進,又博聞強記,既通梵語,又嫻?jié)h文,佛學造詣極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經(jīng)藏、律藏、論藏三藏,并能熟練運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師第一人,與玄奘、不空、真諦并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jīng)家。位列四大譯經(jīng)家之首,翻譯學鼻祖,語言學大師。東晉384年,太祖呂光取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達甘肅涼州,鳩摩羅什在甘肅涼州待一十七年弘揚佛法,學習漢文,后401年入長安,至409年與弟子譯成《大品般若經(jīng)》、《法華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金剛經(jīng)》等經(jīng)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論,系統(tǒng)介紹龍樹中觀學派的學說。總計翻譯經(jīng)律論傳94部、425卷,其中“三論”(《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為三論宗主要依據(jù);《成實論》為成實學派主要依據(jù);《法華經(jīng)》為天臺宗主要依據(jù);《阿彌陀經(jīng)》為凈土宗所依“三經(jīng)”之一。鳩摩羅什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其譯經(jīng)和佛學成就乃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也。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合稱“什門四圣”。
志公禪師即寶志,南北朝齊、梁時僧,又稱“寶志”、“保志”、“保公”、“志公”。俗姓朱,金城(在今甘肅蘭州)人。年少出家,參禪開悟。劉宋泰始年間常往來于都市,居無定所;口中有時吟唱,頗似讖記,眾人爭問禍福,所言均驗,稱為“神僧”。齊武帝以其惑眾,命拘捕入獄;然日日見師散步街頭;及查看獄中,則師仍在牢房打坐。齊武帝聞悉此事,請師入華林園供養(yǎng),禁其出入。但師并不受其約束,仍常來往于龍光,凈名,興皇等寺。至粱武帝建國,始解其禁,并尊奉為國師。于公元514年圓寂,世壽96歲,敕葬于金陵鐘山獨龍阜,并于墓旁建開善寺,謚號“廣濟大師”。
自此之后,韓愈與大顛禪師有了密切的往來,與大顛品茗論道,促膝長談,二人傾談己見,在交流中建立了真摯的情誼。 使得韓愈對佛教有了新的認識,并且有了向佛之心。以后韓愈從佛教觀點出發(fā),提出了“心性論”,這不能不說是大顛對他的影響。后來,憲宗皇帝命韓愈到內(nèi)陸袁州去任刺史。當韓愈離開潮州時,去靈山寺向大顛和尚告別,并把自己的衣服留給大顛作紀念,大顛便在此建“留衣亭”,此亭及碑至今尚存。韓愈到了袁州后,尚書孟簡,知道韓愈與大顛和尚相游之事,便給韓愈去信,嘉勉他繼續(xù)拜佛修行。韓愈在回信答書中說:“大顛聰慧明達,能外其形骸以理自勝,不為事物所拘,所以我甘聽教晦,與之往還也。” 黃庭堅說:“韓愈自從見過大顛禪師以后,他的文章,出情人理,而排佛之論,從此不見了?!?/p>
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韓愈,修筑韓祠并塑其像供奉,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刻于碑上。到了宋代,潮州人士請當時名人蘇軾為韓文公廟撰寫碑文。蘇軾欣然命筆寫下了“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的碑文。這篇著名的《韓文公廟碑》也被鐫刻于石。
韓愈與大顛禪師那段交往,也常常被后人們所稱頌,留下了耐人尋味的詩篇。如宋代大理學家周敦頤題詩曰:退之自謂如夫子,原道深排佛老非;不識大顛何似者,數(shù)書珍重更留衣。就象韓愈離開潮州時,贈大顛禪師詩所說:吏部文章日月光,平生忠義著南荒;肯因一轉(zhuǎn)山僧話,換卻從來鐵心腸。韓愈與大顛禪師之事,載韓子外傳。世傳有詩句:一見大顛和尚后,文豪畢竟也低頭。宋儒亦曾詠詩道:退之自謂如夫子,原道深排佛老非;不識大顛何以似,數(shù)書珍重更留衣。
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Late Spring Spring is on the way out, grass and plants know— In red in purple they strive to make the season stay. Elms and poplars, not so gifted, just let their flowers go Drifting, thinking they have created a vast snowy day.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憑君先到江頭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春雪】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