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1045-1105),23歲中進士,做過多年京官,以極具特色的詩作而贏得了江西詩派鼻祖的地位,年輕時即有書名。
黃庭堅50歲時,謫貶到涪陵和黔江,后又移居四川宜賓,不再多做詩文,卻移情鉆研書法。黃庭堅反思自己過去的書法作品,覺得“綿弱”、“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在眉山,黃庭堅見到了唐代大書法家懷素的《自敘貼》真跡,便借回家瘋狂臨摹,廢寢忘食,終于頓悟,從此下筆飛動,與從前大不相同。
“黃體”的真正形成,是在黃庭堅受浩蕩川江以及豪放船工感悟之后。黃庭堅在其《論書》中說,他在宜賓長年觀看船工搖櫓蕩槳,“書乃大進”,創(chuàng)造出卓爾不群的“黃體”行書。
《西山碑》是黃庭堅第一次謫官后,于57歲復出時,途徑萬州撰寫的一件行書大字力作,碑刻現(xiàn)存于萬州區(qū)高筍塘流杯池碑亭內(nèi)。1101年2月,復官后的黃庭堅順江而下,來到萬州,應朋友之邀,作《西山記》文。此文是黃庭堅記游南浦西山的散文,融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極自然、精煉,對萬州風光竭盡贊美。文共173字,被人題刻于巖石之上,高1米,寬2.6米,21行,字徑大都在10厘米左右,為黃庭堅行書中的宏篇巨制,后世以西山碑名之。
以下是《西山記》全文,譯文由陶梅岑提供。
庭堅蒙恩東歸,道出南浦。太守高仲本置酒西山,實與其從事譚處道俱來。西山者,蓋郡西。渡大壑,稍陟山半,竹木百(同“柏”字)薈翳之,門水泉潴為大湖,亭榭環(huán)之。有僧舍五區(qū),其都名名曰“勒封院”,樓觀重復,出沒煙霏之間,而光影在水。此邦之人,歲修禊事于此。凡夔州一道,東望巫峽,西盡(左“存”右包耳,以及左“馬”右包耳),林泉之勝,莫與南浦爭長者也!寺僧文照喜事,作東、西二堂于茂林修竹之間,仲以為不奢不陋,冬(燠)而夏涼,宜于游觀也。建中靖國元年二月辛酉江西黃魯直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