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奈爾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托馬斯·吉洛維奇曾經(jīng)和兩個學生一起做了一項研究。這項研究發(fā)現(xiàn),在頒獎儀式上,銀牌選手和銅牌選手的開心程度有顯著差異,銅牌選手更開心一些。
十幾年后,美國的另一項研究再一次證實了這個結(jié)論。那么為什么銅牌選手比銀牌選手更快樂呢?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在《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一書中給出了分析,銀牌選手和銅牌選手的反事實思維不一樣。什么是反事實思維?
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替換想象,就是如果怎么樣,就會怎么樣。銀牌選手往往會向上比較,他想的是,哎呀!如果我再努力一點,或者我哪里不失誤,就可能會獲得金牌了。而銅牌選手往往會更可能向下比較,因為他差點可能就是第四名了,就得不到獎牌了。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和人比較,“別人家的孩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如何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彭凱平16歲連跳兩級上北大,妥妥“別人家的孩子”的他是怎么看待“別人家的孩子”的呢?
如果一定要說“別人家的孩子”有什么性格上的共性,彭凱平談到了兩點,一是愿意學習。比如新學期課本發(fā)下來了,你是馬上就要看,還是不理它,非得到上課的時候才打開它。一個小小的行為差測試,就可以看出一個孩子愛不愛學習。
第二點就是專注。他在一段時間能夠強迫自己去做一些自己可能不是特別喜歡做,但能夠堅韌不拔地堅持做的事。如果能做到這兩點,人人都可以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如何正確地進行社會比較
但是如果我們做不到上面兩點,成為不了“別人家的孩子”怎么辦?即便我們不去比較,我們的親朋好友也常常會下意識地拿我們?nèi)ズ推渌吮?,有時候這種比較會讓我們感到幸福,或者激發(fā)我們的動力。但也有時候它會往攀比的方向發(fā)展,進而會傷害我們的自尊心。那如果比較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地和人比呢?
除了調(diào)整比較的方向和對象外,還可以改變比較的內(nèi)容,建立多元化的比較體系。
總之多元化的比較體系,更容易讓我們感到幸福和滿足。
化解不快樂的方法
現(xiàn)在有很多網(wǎng)絡流行詞,比如EMO、打工人、摸魚,為什么這些詞突然出現(xiàn),如此受到大眾的擁戴,在心理學里這叫作“應激反應的情緒反應”。
人在遇到挫折、打擊、失敗、痛苦,遇到各種不確定性的時候,他會釋放出壓力激素,激素讓我們?nèi)硖貏e緊張,讓我們做好應激準備。我們不需要否定、不承認負面的事情存在,而應正視負面的事情。我們不要花太多精力,想怎么會這樣,而應該要花時間去想一些積極的、快樂的、美好的體驗。那么怎么讓自己快樂起來呢?
當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買一些鮮花回家,或用一些香薰、香水。有孩子的母親,可以抱著孩子聞聞孩子的體香,心情就會好轉(zhuǎn)很多。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寫點東西。寫作是內(nèi)心情感的流露,捕捉日常生活中你隨時隨地感受到的善意,比如有人給你一個微笑,有人送了你一朵花,把這些好的感受寫下來就行。
學會用心去品味生活中間快樂的事情,感興趣的事情,有益的事情。凡是讓自己開心的事情盡量找時間去做。因為當我們開心的時候,大腦分泌出多巴胺,而這樣的激素形成一種獎勵回路,它有一種內(nèi)驅(qū)作用,將來我們會為了這個獎勵回路的快樂而做事情。
比如一個小朋友做完作業(yè)之后很開心。有經(jīng)驗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就不要去中斷孩子的快樂。很多人不懂,看見孩子開心,立馬過來說,還有什么別的作業(yè)沒有,趕緊做下一個作業(yè)。這樣催著孩子做作業(yè),慢慢地就剝奪了他內(nèi)在的驅(qū)動力,因為那個獎勵回路沒有了。
所以做任何事情,一定要自己形成獎勵回路,將來你想著這個事情都會很開心的。
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
要產(chǎn)生積極快樂的情緒體驗還有一個更高級的方法,就是要產(chǎn)生意義感,這叫做幸福。從科學角度來講,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
一個大胖子,吃著滿桌的美味佳肴,肯定很快樂,這是他胖的原因之一。但是他意識到自己今天血糖超標,血脂超標,沒有任何意義的時候,那這個快樂一掃而光。
那么如何在快樂的基礎上產(chǎn)生意義感呢?
簡單而言,當我們開心的時候,充滿了愛的感受,祝賀你,這就是幸福。
人在愛的時候,大腦分泌出一種神經(jīng)化學遞質(zhì)。當我們被人擁抱的時候,當我們遇到自己的愛人的時候,當我們溫情脈脈的時候,我們?nèi)頊嘏?,嗓子發(fā)緊,甚至眼淚都快流出來。
這種澎湃的福流體驗是心理學家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1975年首先提出的,是一種沉浸式情緒體驗,做任何事情,你能夠沉浸其中,物我兩忘,酣暢淋漓,如癡如醉。
生活中間有挫折,有磨難,有不確定,有很多讓我們著急、氣憤、緊張的地方,甚至有一些恐懼的地方,這一切都是很正常的。
我們有辦法能夠控制我們的負面情緒的傷害,產(chǎn)生積極情緒的體驗,我們能夠賦予它愛的意義、生命的意義,那么我們的幸福就不遙遠,在身邊,在眼前、在當下。
來源:《開講啦》、《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