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何謂大丈夫?孟子給出了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定義。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處——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在天下最康莊的大道——義。得志的時候,和百姓在一起同甘苦,不得志的時候,自己一個人堅守自己的操行。富貴不能亂我的心,貧賤不能改變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氣節(jié),這就是大丈夫。
2、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
我善于培養(yǎng)我的浩然之氣。浩然之氣至大至剛,用正道去培養(yǎng)它,一點不加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無處不在。浩然之氣,必須與正義、真理配合,沒有正義與真理,它就空虛無力了。浩然之氣是由正義的積累而產(chǎn)生的,不是突然的一次正義行為就能取得的。自己的行為有愧于心,那氣就空虛無力了。
3、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天底之下,不拔苗助長的人是很少的。以為努力沒有用處而放棄努力的人,就是種莊稼不除草除蟲的人。幫助禾苗生長的人,就是把苗往上拔的人。這不但無益,反而害了禾苗。
拔苗助長的寓言出自孟子,原文如下: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渥于叾曋?,苗則槁矣。
4、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仁,是人的心;義,是人的路。放棄了那條正路而不走,丟失了那善良之心而不知道去尋求,真是可悲??!一個人丟了雞狗都知道去尋找,把善良的本心丟失了卻不知道去尋找。學(xué)問之道沒有別的,就是把那丟失的善良之心找回來罷了。
5、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君子對禽獸,看見它們活著,就不忍心再看到它們死去;聽見它們死前的哀鳴;就不忍心再吃它們的肉。因此君子總是把廚房設(shè)在遠離自己的地方。
有一個關(guān)于葉曼女士的故事,葉曼在七歲的時候,在家門口看見了一頭可愛的小羊,然后她出去玩了。等她回來時看不見小羊,就問小羊去哪了,別人告訴她,小羊被殺來吃了。這對她心靈觸動很大,從此她終身素食。
6、知者無不知也,當務(wù)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wù)。
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是急于知道當前應(yīng)專心全力去做的事情。仁者沒有不愛的,但是他務(wù)必先愛親人和賢者。這也是《大學(xué)》所說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有一個帕累托定律,也叫20/80定律,當務(wù)之急就是那20%,抓對了就事半功倍,抓不對就事倍功半。
7、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p>
孟子說:君子有三種樂趣,但是雄霸天下不算在內(nèi)。父母都健在,兄弟也無災(zāi)患,是第一種樂趣。抬頭無愧于天,低頭無愧于人,是第二種樂趣。得到天下的優(yōu)秀人才而對他們進行教育,是第三種樂趣。
8、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人不需要學(xué)習(xí)就能的,是良能;不需要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兩三歲的小孩沒有不愛他父母的,等到他長大,沒有不知道恭敬兄長的。熱愛父母是仁,恭敬兄長是義。人生在世要做一個仁人君子,沒有別的路,只要把仁義擴充到天下就是了。
孟子這里說的良知,就是王陽明“致良知”的良知。
9、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
也,求在外者也。
有些東西,要是追求,就一定能得到;要是放棄,則一定會失掉。這是有助于得到的追求,因為所追求的東西存在于我本身之內(nèi)的。追求那東西須據(jù)一定方式,能否得到須聽從命運,這是無益于得到的追求,因為所追求的東西存在于我本身之外。
《了凡四訓(xùn)》的袁了凡開始對這段話理解錯誤了,以為一切皆命中注定。后來經(jīng)一高僧把他點化后,就用他的四訓(xùn):立命、改過、積善、謙德,然后改命成功。
10、萬物備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萬物之理在我的自性中都具備了。反求諸己,做到誠意正心,就是最大的快樂。不懈地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做去,求仁,沒有比這更近的路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