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聲疾呼
【拼音】: dà shēng jí hū
【釋義】: 疾:快。大聲呼喊,引起人們注意。
【出處】: 唐·韓愈《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行且不息,以蹈于窮餓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聲而疾呼矣。
【典故】
唐·韓愈《 昌黎先生集·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愈之強學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險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窮餓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聲而疾呼矣。
韓愈,唐代著名文學家,但早期的生活、仕途都非常艱難。他25歲中進士,到了28歲還是候補,還沒被錄用,而此時他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他多次給宰相寫信,毛遂自薦,以求早日被任用。在第二封信中他寫到:我勤奮學習并身體力行已經好多年了,而且從來不考慮道路的艱險,勇往直前,不曾停歇,以致陷入困窘饑餓的水深火熱之中,處境非常危險,而且非常急迫,我大聲的、急迫的呼救,想必您能聽到我大聲呼救的聲音。
“大聲疾呼”就是從這提煉出來的,雖然只是韓愈呼救的聲音,其實也代表了當時很多的文人才子,等待著出人投地,施展才華,期望著當權的人選能任賢,早日擺脫窘境。后來人們用來形容向人大聲迫切地呼吁、呼救,以求別人的警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