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注釋
①這首詩寫于唐代宗廣德二年(764)暮春,安史之亂后杜甫重返成都浣花溪草堂,寫了《絕句四首》,這是第三首。
②杜甫(712—770):字子美,其祖先為襄陽人,是杜審言嫡長孫,曾祖杜依藝為鞏令,因居鞏。安祿山陷京師,肅宗即位靈武,杜甫自賊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遺。嚴武與杜甫為世交,嚴武鎮(zhèn)成都,奏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杜甫在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靠江結(jié)廬,縱酒嘯歌其中。晚年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元和年間,歸葬偃師首陽山,元鎮(zhèn)為他寫墓志。在天寶年間,杜甫與李白齊名,時稱“李杜”。杜甫詩歌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為本旨,用沉痛之筆記錄“安史之亂”前后這段歷史,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時謂之“詩史”。
③黃鸝:黃鶯。
④白鷺:鷺驁,羽毛純白。
⑤窗含:窗戶對著雪山,好像口含一樣。西嶺:泛指岷山,在成都西部。千秋雪:岷山雪嶺,積雪終年不化,故稱“千秋雪”。
⑥東吳:今江浙一帶,古稱東吳。萬里船:來去江南的船只。萬里,虛指行程,非實際數(shù)字。
◎譯文
兩個黃鸝在空中鳴叫,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口停泊著從東吳開來的萬里船只。
◎賞析
公元762年,成都尹嚴武入朝,蜀中發(fā)生動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亂平定;再過一年,嚴武還鎮(zhèn)成都。杜甫得知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這時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興到筆隨,事先既未擬題,詩成后也不打算擬題,干脆以“絕句”為題。
詩的上聯(lián)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gòu)成了鮮活而優(yōu)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剛抽嫩芽?!皟蓚€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xiàn)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tài)優(yōu)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詩的下聯(lián)也由對仗句構(gòu)成。上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氣不好時見不到,只有在空氣清澄的晴日,才清晰可見。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近在眼前。觀賞到如此難得見到的美景,詩人心情的舒暢不言而喻。下句再寫向門外一瞥,可以見到停泊在江岸邊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見的,但“萬里船”三字卻意味深長,因為它們來自“東吳”。
當人們想到這些船只行將開行,沿岷江,穿三峽,直達長江下游時,就會覺得很不平常。因為多年戰(zhàn)亂,水陸交通為兵戈阻絕,船只是不能暢行萬里的。而戰(zhàn)亂平定、交通恢復(fù),才看到來自東吳的船只,詩人也可“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了、怎不叫人喜上心頭呢?“萬里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襟何等開闊!
全詩看起來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而一以貫之,使其構(gòu)成一個統(tǒng)一意境的,正是詩人的內(nèi)在情感。一開始表現(xiàn)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zhuǎn)換,江船的出現(xiàn),便觸動了他的鄉(xiāng)情。四句景語皆情語,完整表現(xiàn)了詩人這種復(fù)雜細致的內(nèi)心思想活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