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白茶,從入門到精通》第一講:
白茶簡史:一碗茶湯里的香味傳奇
在六大茶類當中,白茶比重小,名氣大,近幾年的名氣和產(chǎn)量、銷量越來越大,在過去白茶的名氣就很大,中間一度默默無聞,到了今天白茶又再度快速流行起來,這其中有著怎樣的奧秘?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白茶。
說到白茶的時候,一般會有三種對于白茶概念:
一是利用白茶制作工藝制作出來的茶葉,就是不炒不揉,經(jīng)過萎調(diào),干燥而制成的茶葉,統(tǒng)稱白茶,這是茶類的名稱,隸屬于中國六大茶類;
二是茶樹的品種名稱,一般會稱為大白茶,因為茶葉的葉片和茶芽滿批白毫,比如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這些是植物學茶樹品種名;
三是白化茶或白毛茶,或是葉片白化而成,或是茶芽密披銀色毫毛,大多屬于六大茶類當中的綠茶,比如安吉白茶、惠明白茶、正安白茶、徽州白茶、白雞冠等,包括日本的福岡星野白葉茶等等,這些都屬于白化茶;白毛茶主要分布在韶關的樂昌、仁化等地,也是中國的特種名茶之一,經(jīng)加工的白毛茶等級較高的茶芽毫毛銀白如雪,茶湯清澈持久,也稱白茶。
我們這個專題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第一類,即六大茶類當中的白茶。那么,六大茶類當中白茶,到底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現(xiàn)、又在什么時候成為一個門類的呢?
在陸羽《茶經(jīng)》第七章“七之事”中有記載:《永嘉圖經(jīng)》: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
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有關白茶最早的記載,然而這是《茶經(jīng)》引述《永嘉圖經(jīng)》的記載,永嘉即是今時的溫州,溫州向東三百里是海,茶學泰斗陳櫞教授在《茶葉通史》中指出:“永嘉東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誤。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為長溪縣轄區(qū)),系白茶原產(chǎn)地。
所以,直到今天,很多福鼎白茶的商家,會把這句話印在包裝上,廣為宣傳,以便證明福鼎是白茶的原產(chǎn)地,這個說法到底準確嗎?
{!-- PGC_COLUMN --}可以確認的是,陸羽點名的白茶與今日六大茶類中的白茶,不是一回事,而是更接近于今天綠茶當中的白茶——也就是應該屬于白化茶的一種,比如安吉白茶。
那么,關于白茶的起源一直有多種說法,其一是上古起源說,認為神農(nóng)嘗百草,得荼而解之,那個荼就是今天的白茶,理由是直到今天,白茶在歐洲藥房還在作藥用,而白茶又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然而,這種說法,并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
第二種說法就是這個唐代起源說,有據(jù)可查的就是陸羽《茶經(jīng)》里引用的這句話。
第三種說法,是宋代白茶起源說以及明清白茶起源說。宋代白茶起源說,和宋徽宗直接點贊密切相關:宋徽宗的《大觀茶論》將白茶單列一篇:
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培,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須制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里昭徹,如玉之在璞,它無與倫也;淺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呢?這段文字并不難懂,大體的意思我們都可以看的明白,在這里,我要和大家說的是,宋徽宗當時點贊的白茶,其實不是今天的白茶,為什么呢?
宋徽宗的記載說的很清楚:
第一,白茶與常茶不同,與一般的茶葉不一樣,條索敷闡,其葉瑩薄,它的枝條舒展,葉子晶瑩剔透,這與今天菜茶和大白茶顯然都不一樣;而更接近于安吉白茶的白化茶性狀;
第二,崖林之間,偶然生出,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矣,也就是說,這是變異的茶樹,數(shù)量極其稀少,不能規(guī)?;a(chǎn);
第三,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yōu)槌F?,淺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徽宗是斗茶的高手,宋代斗茶最為看重的就是茶湯的白花,白花越是細膩茶葉品質越好,所以白化的茶葉不好制,今天我們知道白化茶氨基酸含量更高,所以采摘和加工都不容易。
所以,綜合上面三點,我們可以判斷,宋徽宗所說的白茶更接近于今天的安吉白茶。那么,又有人要提異議了,宋徽宗不是把自己的年號都賜給當時的關隸縣,改名為政和了嗎?這個皇帝賜名必定是和茶葉有關,但卻不一定是和白茶有關。宋徽宗當時的白茶其實也是白化的綠茶,加工工藝仍然是綠茶的工藝。
這個是有記載可以作為佐證的:宋子安于公元1064年前后所撰《東溪試茶錄》中,“茶名”一篇中說:茶之名有七,一曰白葉茶,民間大重……芽葉如紙,民間以為'茶瑞',取其第一者為斗茶。可見這一白茶在當時備受青睞。也可以佐證,宋徽宗作提的白茶正屬此類。
明代開始出現(xiàn)以“日曬”為主的白茶制作方法,田藝蘅所著《煮泉小品》中有記載:芽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近自然…這部書于公元1554年,到了1630年,明代聞龍《茶箋》中也記載說:田子以生曬不炒不揉者為佳。
這種不炒不揉的制茶方法,正式現(xiàn)在白茶制法的特點。所以,白茶起源于明代的說法相對更為靠譜。謂的古法制茶,說成是明法制茶也更加貼切。
真正現(xiàn)代意義上的白茶,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依據(jù)《福建省地方志》和茶葉專家張?zhí)旄!陡=ò撞璧恼{(diào)查研究》中記載,白茶早先由福鼎創(chuàng)制于清嘉慶元年(也就是公元1796年),是以福鼎菜茶的壯芽為原料,制成銀針,但芽 頭瘦小白毫少。依據(jù)陳椽《茶葉通史》記載,大白茶樹最早發(fā)現(xiàn)在政和,光緒五年(1879年),鐵山鄉(xiāng)農(nóng)民魏春生發(fā)現(xiàn)了一株白茶樹,后來競相推廣?!墩涂h志》記載:清咸同年間(1851-1874年),草茶最成型,均制紅茶,以銷外洋。嗣后逐漸衰落,邑人改植大白茶。這表明光緒以前就有政和大白茶,發(fā)源于政和鐵山鎮(zhèn)。
福鼎大白茶樹,傳說是光緒十一前后(1885年)在太姥山被發(fā)現(xiàn),后開始用大白茶茶芽制銀針,稱為白毫銀針。
而據(jù)政和縣志及相關記載,在光緒年間開始發(fā)現(xiàn)并大力推廣大白茶,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政和大白茶樹品種,大概在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開始創(chuàng)制白毫銀針。白牡丹繼白毫銀針之后最早創(chuàng)制于建陽水吉,后傳入政和、福鼎。公元1922年,政和開始創(chuàng)制白牡丹。其后又延伸出了貢眉、壽眉等等白茶的類別。
所以,不管是上面的那一種說法,我們都可以確定的一個基本事實就是:中國白茶源于福建,福建是世界白茶的源產(chǎn)地。至于源自福鼎還是政和,那就有待進一步考證了。
從被陸羽點名,到宋徽宗點贊,盡管說的不是同一種茶葉,卻暴露了白茶這種最自然、最傳統(tǒng)的茶類被人們喜歡的關鍵:
第一,白茶夠特別,滿披白毫,毛絨絨的很可愛;
第二,白茶夠原始,不炒不揉,最少的人工干預,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她的自然本味;
第三,白茶有故事,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時間賦予了白茶更加美好的愿望和預期;期待總是美好的;
第四,白茶有情懷,迎合了人們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需求,在時間的長河里,白茶自然、醇凈、美好。
白茶的魅力正在于此,人人都愛好白茶,能夠被人們各自喜歡的白茶,又是怎樣分類的呢?且聽下回:
白茶分類:四朵金花和一個混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