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列強崛起之德意志統一之三:德意志第二帝國,歐洲的戰(zhàn)爭陰云

15世紀以來,因為大航海和地理大發(fā)現,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列強”。在這500年中,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美國、日本9個大國先后崛起。

本文是系列專題《列強崛起》的第十一篇。


中世紀的德國邦國主義盛行,其長期處于分崩離析的割據狀態(tài)。15世紀末以后,當英法兩國相繼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并越來越強大之時,德國仍舊是那個支離破碎、殘破不堪的國家。

隨著啟蒙運動在歐洲的廣泛傳播,德國的知識分子也迅速匯入了啟蒙運動這股強大的洪流中,德國的民族意識也隨之萌芽。在吸收外來文化過程中,德國的啟蒙運動逐漸擺脫了對英法文化,尤其是對法國文化的頂禮膜拜,不再一味地移植、復制,而是建構起屬于自己的獨特體系。德國的啟蒙思想家一方面宣揚民主、科學、理性,反封建反宗教迷信,期望建立起一個新的'理性王國';另一方面又針對德國的政治分裂和經濟社會的落后,表達了不滿和關注,強調培養(yǎng)民族情感、民族意識。

在啟蒙運動之后,德國掀起了一場更為激進的,且第一次帶有全德性質的民族文學運動,即'狂飆突進'運動,它是啟蒙運動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它來勢兇猛,是對德國封建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一次有力沖擊。它也是德國民族文學正式誕生的標志。進步的、滿腔熱情的參與者在這場文學運動中,他們把對建立民族文學的追求和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的愿望有機的結合起來,進一步激發(fā)了的德國民眾的民族熱情。正是在這場'狂飆突進'的文學運動中,德國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了。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提升了民眾對于自己所屬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他們極力主張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把民族和國家同等,認為只有國家統一了,民族特性才能夠得到保障。正是這種文化民族主義,它促進了德國民眾對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價值觀的認識,為德國建立統一國家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在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國家災難面前,知識分子發(fā)出呼吁:'只要我的血管里還流淌著血,就決不背棄我的德意志祖國和她的神圣的事業(yè)?,F在我比以前更深地感到我屬于德意志人,不能或不愿意屬于其它民族。'在反對壓迫和侵略的過程中,德國完成了文化民族主義向政治民族主義的轉變。統一的民族意識被無限放大,被宣傳和教育地淋漓盡致。在這種氛圍中,德國民眾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中徹底強化了民族意識,把參加國家和民族統一運動納為了自己的一項義不容辭的義務,并時刻準備為之奮斗。一旦各方面的時機成熟,德國人民必將為之拋頭煩灑熱血。

德意志統一從經濟統一開始

德國民族主義在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蓬勃發(fā)展,為德國的統一大業(yè)奠定了初步的基礎。而開始于世紀年的德國經濟統一則密切了德意志各邦的經濟往來,加速了德意志經濟的發(fā)展,為德國統一提供了物質保障。普魯士在德國經濟統一過程中確立起了自己在經濟上的領導地位,并隨之樹立起領導德國政治的新形象。

根據維也納會議決議,德意志于1815年組成了德意志邦聯。雖然三百多個邦國合并為三十九個邦國,但是德意志境內依然關卡林立,這嚴重阻礙了德國經濟的交流和發(fā)展。德國著名經濟學家李斯特曾經說過:'德意志的條關稅與過境稅邊界線使境內交通陷于癱瘓。'另外,拿破企的'大陸封鎖政策'取消后,德意志境內的商品市場還面臨著英法等國工業(yè)品的強烈沖擊。這對德意志經濟的發(fā)展來說是雪上加霜的。這時的德意志迫切需要取消重重的關卡,實行統一的關稅政策,建立起國內統一的市場,成為德意志經濟的唯一出路。以普魯士為主導的德意志關稅同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孕育而生。

普魯士由于領土被分割成東西兩大塊和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等不利的因素,它成為德意志第一個采取自由貿易行動的邦國。它于1818年頒布關稅法宣布普魯士遵循自由貿易原則。1828年,普魯士與黑森-達姆斯塔特簽訂了第一個通商條約,并建立了一個較小的南德關稅同盟。接著其它邦國如巴伐利亞、符騰堡、薩克森、圖林根等從切身利益出發(fā),權衡利弊得失之后,陸續(xù)與普魯士訂立貿易條約,加入關稅同盟。普魯士運用了宣傳鼓動、談判、拉攏等手段,到1834年1月1日,德國關稅同盟正式生效。

關稅同盟的成立,打破了德意志境內的關稅壁壘,實現了各個邦國之間的貿易自由,并逐步實現了幣制制度、度量衡改革的統一。關稅同盟還為德國工業(yè)提供了關稅保護,極大的促進了德國工業(yè)的發(fā)展,例如德國制造品,在關稅同盟成立之前,其進口稅不足其價值的10%;在關稅同盟成立之后,其進口稅高達60%-100%。顯然,這保護了德國尚處于幼稚狀態(tài)的民族工業(yè)。更為重要的是,關稅同盟密切了各邦國的經濟往來,使各個邦國之間的經濟依賴性大大加深,進而促進了國內市場的統一。關稅同盟的發(fā)展壯大,逐漸形成了小德意志經濟區(qū)域;小德意志經濟區(qū)域的發(fā)展,逐漸實現了德意志經濟的統一。

德國經濟的統一為德國政治的統一奠定了物質基礎,德國政治統一的步伐加快了。

普魯士憑借自身經濟上的優(yōu)勢,在小德意志經濟區(qū)域中確立了絕對的領導地位。通過關稅同盟,它逐步把各邦國的經濟納入自己的經濟體系,使各邦國的經濟發(fā)展更加依賴自己。當普魯士致力于經營關稅同盟時,奧地利和各個邦國經濟的聯系卻越來越疏遠。奧地利因經濟的落后、關稅保護政策和在各個邦國中的影響力減弱,致使其提出的中歐關稅統一計劃一再受挫并最終流產。而普魯士則憑借關稅同盟,以關稅和貿易自由為武器和以廢除關稅同盟相威脅,使關稅同盟成員國更加依賴自己,還贏得了資產階級廣泛的支持。普魯士不僅逐漸擴大了自己在經濟上的影響力,還將這種影響力輻射到政治上。最終,普魯士不僅確立了自己在經濟上的領導者的地位,而且還樹立起了領導德國政治統一的高大新形象。

工業(yè)革命傳入德國,引起了德國生產關系的變革。在工業(yè)革命中德國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同時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思潮也在不斷高漲,德國民眾對專制統治愈發(fā)不滿。1846-1847年德國農業(yè)危機波及到了工業(yè)生產上,這引發(fā)了德國的經濟危機。政治和經濟上的雙重困境終于引爆了德國1848年的革命。雖然,革命最終被鎮(zhèn)壓了,但是德國的新興資產階級所爆發(fā)的能量,震驚了德國的容克貴族。他們中的一些人開始向新興的資產階級靠攏,資產階級化,俾斯麥就是這類容克貴族的代表。同時,自由資產階級已經逐步走上妥協的道路,他們提出了'統一優(yōu)先于自由'的口號,與傳統政權達成了妥協和合作。至此,德意志統一的中堅力量完成了整合。

德意志統一戰(zhàn)爭

德國的統一不僅僅只是德國的問題,它除了面臨著各邦國的地方分裂力量、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強爭霸,還要平衡與歐洲各大國的利益等問題。當這些問題不可調和時,只能訴諸武力。德國的統一就是通過三次王朝戰(zhàn)爭實現的。

第一次王朝戰(zhàn)爭是1864年對丹麥的戰(zhàn)爭。普魯士發(fā)動對丹麥戰(zhàn)爭的契機是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問題,矛盾涉及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和勞恩堡這三個地區(qū)。從居住種族來看,后兩個地區(qū)純粹是德意志的,而第一個地區(qū)卻雜居著德意志和丹麥人。雖然這三個地區(qū)都歸丹麥管轄,但是后兩個地區(qū)同時也是德意志邦聯的成員國。

在'1852年倫敦協定書'中,其保證諸公國不可分離,并規(guī)定它們在與丹麥國王的統一領導下各自與丹麥聯合。但是,1863年克里斯蒂安即位后,簽署批準的丹麥-石勒蘇益格新憲法,相當于是對石勒蘇益格的吞并,也相當于德意志失去了這一地區(qū)。消息一出,全德輿論嘩然,還激起了德意志民眾的強烈的民族情感和抗議浪潮,國民要求對丹麥采取強有力的回擊。普魯士與丹麥交涉無果后,決定戰(zhàn)場上見。

為了防止英法俄等強國的插手,普魯士打出了維護'1852年倫敦協定'的旗號;為了防止在戰(zhàn)爭中奧地利在背后對自己形成夾擊,從而出現背腹受敵的危險可能,普魯士拉攏了奧地利。而奧地利害怕在此戰(zhàn)役中失去對德意志的領導權,故與普魯士結成了同盟。奧普兩國經過周密策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破丹麥的最后一道防線,奧普兩國大獲全勝。孤立無援的丹麥被迫簽訂了維也納合約。至此,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和勞恩堡三公國都劃歸了奧普兩國。

第二次王朝戰(zhàn)爭是普魯士對奧地利的戰(zhàn)爭。對丹麥的戰(zhàn)爭結束后,普魯士便積極投入了對奧地利戰(zhàn)爭的籌劃中。俾斯麥始終認為:'德意志命運的難解之結,不能用執(zhí)行雙雄并立這種溫和方式解開,而只能用劍來斬開。'

俾斯麥深知對奧普兩國較量具有決定性影響力的外部力量是英法俄三大國的力量。當時世界頭號工業(yè)強國英國,在歐洲大陸秉持的是均勢外交政策,強大起來的普魯士有利于英國制衡其潛在的競爭對手法俄。俄國的主要注意力放在遠東上,只要德意志不威脅到俄國在歐洲和國際上的作用和利益,德意志政治結構的任何更變,俄國都可以接受,因此俄國采取中立的態(tài)度。至于法國,在普魯士拋出的法國將會得到領土的補償這塊誘餌后,再考慮到自己國內的形勢以及歐洲的均勢局面的維持,拿破企三世在德國統一問題上,最終也表示持中立態(tài)度。

在一片大好的國際形勢下,普魯士以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問題的處理為借口,發(fā)動了對奧地利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結果是奧地利敗北。敗局已定,奧地利和普魯士簽訂了布拉格和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得以建立。北德意志聯邦的成立,是未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的基礎。

帝國建立的最后一步是和1870-1871年的普法戰(zhàn)爭相關聯的,即在第三次王朝戰(zhàn)爭中實現了帝國的統一。普奧戰(zhàn)爭結束后,普魯士沒有兌現給予法國領土補償的承諾,法國大為惱火又無可奈何。當時,英國視法國為其在海上和殖民爭霸上的頭號對手,故英國支持變得越來越強大的普魯士。而俄國因與法國在東方問題和波蘭問題上有矛盾,故與普魯士結成了同盟。因此,法國是處于被虎視眈眈的又孤立無援的狀態(tài)中。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普魯士需要一個借口引爆普法兩國的戰(zhàn)爭。普魯士利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誘使法國首先向德國宣戰(zhàn),由此也實現了南德聯邦諸國也向自己靠攏的目的。因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一事,拿破企三世被激怒,果真在年月日正式向普魯士宣戰(zhàn)。

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在普魯士的領導下,德意志軍隊以摧枯拉朽之勢,勢如破竹,大敗法國;南德四見識到普魯士的強大之后,也與普魯士簽訂了聯合條約。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人民期盼已久的德國統一大業(yè)最終實現。

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輝煌

帝國統一的實現,是德國歷史進步歷程中的一座里程碑。自此,德意志第二帝國作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發(fā)展的勢頭如日沖天,以后來居上之勢,到一戰(zhàn)前夕,已經進入了世界強國的行列。

1870年前,德國在工業(yè)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到了一戰(zhàn)前夕,它然成為了世界主要經濟強國。在1880年,英國的鋼鐵產值是德國的兩倍;但是到了1913年,情況正好相反。相類似的情況也體現在其它方面。比如年在美國費城百年紀念博覽會上展出的德國工業(yè)產品,德國評論家就公然抨擊這些產品都很廉價和劣質。但是僅僅過了二十多年,紐約時報社論作者和其他英國的評論員都認為:''德國制造'的商標已經是國際上高質量的象征。'德國商品甚至敢于和老牌工業(yè)國分庭抗禮并大舉進軍英國市場。誠然,德國市場曾大受英國歡迎的局面已是過去式,現在的德國已經轉變?yōu)榱擞钪饕墓I(yè)競爭對手。

從1870年到1913年,德國的農產品生產總量幾乎增長了兩倍,但是它占國民生產總值卻從41%下降為23%。工業(yè)、采礦業(yè)和交通運輸業(yè)的生產總值占了國民生產總值的52%。一戰(zhàn)前,德國工業(yè)經濟快速發(fā)展和實現了多樣化。從1896年到1913年,魯爾的煤礦工人總數從10萬人增加到40萬人;從1880年到一戰(zhàn)爆發(fā)前夕,煤礦的總產量實現了三倍的增長,德國的煤產量還占了世界煤產量的1/4。西里西亞的煤產量僅次于魯爾,但是它的總產量已經超過了法國的總和。也是在這一時期,德國的生鐵產量翻了兩番,而鋼的產量翻了十三倍。

二十世紀初,德國對外貿易數量呈現出驚人的增長勢頭。從1900年到1910年,它翻了兩倍。在當時,只有迅速崛起的美國的經濟增長才能和德國的經濟發(fā)展速度相匹配。到了1014年,德國在化學領域取得的成績已經是歐洲的領頭羊,在電氣產品方面的發(fā)展上也在世界上遙遙領先。這使得德國超越了英國在歐洲市場和非歐洲市場上的地位。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深入發(fā)展,給德國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財富,也給這個國家?guī)砹朔旄驳氐淖兓?/strong>高速增長的工業(yè)經濟,給社會帶來了充分的就業(yè)機會。農村剩余勞動人口減少,大量過剩的勞動力涌了工業(yè)領域??傊诘乱庵镜蹏鴷r期,總人口的就業(yè)比例呈現不斷上升趨勢。1882年德國的就業(yè)人口占總人口的35.4%,1895年上升到36.4%,1907年更上升到39.7%。就業(yè)率的提高,給社會帶來了穩(wěn)定。

國家的統一和經濟的繁榮,給社會的進步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可能。第二帝國的教育和文化生機勃勃、春意盎然。帝國高等教育發(fā)展迅速,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yè)家等星光耀煩的人才。到一戰(zhàn)爆發(fā)前,全世界42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中,有名是14名來自德國,這一比率高于同期的英法等國。帝國還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緩和了社會的各種矛盾,使得社會比較安定。

德意志帝國繼承了普魯士軍國主義傳統,一直致力于軍事力量的發(fā)展。常被軍隊從1870年的40萬人,發(fā)展到1913年的86.4萬人,編制人數翻了兩番。與此相適應,到一戰(zhàn)爆發(fā)前,帝國軍事方面的開支增加了360%,占到了帝國預算的75%。由這個軍隊人數的急劇膨脹,我們可以看出帝國在軍事方面有生力量的擴張和強大。

威廉二世上臺執(zhí)政后,推行'世界政策',更是積極發(fā)展軍事力量,尤其是海軍力量的擴建。在1888年,德國海軍的年度經費只有6500萬馬克,官兵1.5萬人;即使到了1898年,它的年度經費也只有1億馬克,官兵2.3萬人,裝甲戰(zhàn)艦9艘。這時的帝國軍費支出、官兵人數和戰(zhàn)艦數量,遠遠落后于當時的頭號海軍強國英國。為了扭轉德國海軍力量相對落后的局面,改變德國海軍世界二流的地位,謀求世界海軍強國的地位,帝國在1898年-1908年分別通過了四次海軍法案,大力推進海軍建設。到了1908年,英國有8艘無畏艦,德國有7艘,舊式裝甲艦的對比是51:24。此時的德國海軍已不再是1897年時僅位居世界第七的'嬰兒艦隊',現在已躍居世界第二的它,有足夠的資本去挑戰(zhàn)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了。

對于德國這種鋒芒畢露、咄咄逼人的軍隊建設政策,英法俄等國也都加緊了自己的軍事建設。歐洲處于黑云壓城城欲摧、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的緊張局面中。一戰(zhàn)前的德國,其軍事力量已足以匹配世界軍事大國的稱號,它對于歐洲乃至世界,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老白說

經過40余年的發(fā)展,德國以一種'暴發(fā)戶'的姿態(tài),一躍成為了世界資本主義強國。

由于資本主義經濟具有極強的開放性和擴張性,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當時的德意志帝國需要更大的海外市場和殖民地。英、法、俄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也極度依賴海外市場。對海外市場的激烈爭奪,導致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互之間的矛盾加劇。各個國家間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到1907年,歐洲形成了以英、德為首的兩極格局的對峙,整個歐洲動蕩不安。

這種充滿火藥味的緊張局勢,主要原因之一是英德兩國的摩擦和矛盾越來越不可調和。另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德國推行'世界政策'的結果。綜合國力日益強大的德國,為了本國經濟的發(fā)展,既要擴大自身在海外市場的占有率;同時它也認為自己在國際舞臺上,特別是在瓜分世界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中所處的地位,不能與其強大的綜合國力相匹配。故此,為了爭奪陽光下的地盤,德意志第二帝國大力擴建海軍的同時,德國也加快了殖民擴張的步伐。

極端民族主義、軍國主義、殖民主義逐漸淹沒了整個德意志帝國,德國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富侵略性的國家。被稱霸世界野心所蒙蔽的德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以戰(zhàn)爭解決問題的死胡同,博然發(fā)動了世界第一次大戰(zhàn),把世界拖入了一戰(zhàn)的漩渦中。

作為一戰(zhàn)的罪魁禍首,德意志第二帝國只能自食其果,其崛起的果實,也隨著德國一戰(zhàn)的失敗而消失殆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