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明帝紀》注引《魏氏春秋》,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主人公為司馬懿和一位不知名的蜀漢使者。原文如下:
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宣王將出戰(zhàn),辛毗杖節(jié)奉詔,勒宣王及軍吏已下,乃止。宣王見亮使,唯問其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過數(shù)升。”宣王曰:“亮體斃矣,其能久乎?”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諸葛亮多次派遣使者來到司馬懿軍營遞交戰(zhàn)書,還送來了一些婦女用的服飾,想以此激怒司馬懿。司馬懿準備率部出戰(zhàn),辛毗奉魏明帝曹睿之命手持符節(jié)來到軍營,嚴令司馬懿及其手下將士不要輕舉妄動。于是,曹魏大軍繼續(xù)閉門不出。
此后,司馬懿會見了諸葛亮派來的使者,僅僅詢問了諸葛亮近來的吃飯、睡覺和一些瑣事,避而不談交戰(zhàn)的問題。這名使者回答:“諸葛亮丞相早起晚睡,懲罰二十杖以上都要親自過問,每天吃的飯不過幾升?!彼抉R懿后來表示:“諸葛亮已經(jīng)身心疲憊,看來他活不了多久了。”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蜀漢使者口中所說的“夙興夜寐”,意為早起晚睡,比喻非常辛苦和勤勞。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詩經(jīng)》中的“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自第四次北伐開始,諸葛亮與司馬懿便成了一對冤家,幾乎每一次戰(zhàn)斗都是諸葛亮在進攻,司馬懿在防御。這倒不是司馬懿有多么懼怕諸葛亮,而是他心里非常清楚,只要避而不戰(zhàn),死死拖住諸葛亮,不但能減少士兵的傷亡,同時還能將蜀漢大軍糧草供應不足的缺陷最大化,從而迫使諸葛亮撤軍。
在蜀漢建興十二年的第五次北伐當中,司馬懿采取的也正是這種避而不戰(zhàn)的策略。對此,諸葛亮無可奈何,甚至想出了送女人服飾的辦法,想借此激怒司馬懿。不過,司馬懿依然不為所動。再加上辛毗的到來,曹魏大軍更加堅定了避而不戰(zhàn)、拖死諸葛亮的戰(zhàn)術(shù)。
就在兩軍對峙期間,司馬懿還抽空詢問了諸葛亮的近況,當從使者口中得知諸葛亮“夙興夜寐”等消息之后,司馬懿很快天得出了諸葛亮命不久矣的結(jié)論。為何司馬懿會得出這個結(jié)論呢?理由很簡單:諸葛亮既不能吃又不能睡,事無巨細樣樣都管,即便是個年輕人都難以承受,而諸葛亮這位年過五十的老人又哪能承受這樣的重壓。而歷史的發(fā)展也正如司馬懿所預料的那樣,沒過多久,諸葛亮就因為積勞成疾而病逝五丈原,終年僅僅五十四歲。
參考書籍:《三國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