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弋者何慕
【釋義】弋者:射鳥的人。射手對高飛的鳥束手無策。舊喻賢者隱居,免落入暴亂者之手。
【出處】唐·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其四:“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div id="fbwnfa5u" class='imgcenter'>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能成為開元時期的一代名相,張九齡至少要感謝三個人。
一要感謝廣州刺史王方慶。
張九齡出身于韶州曲江(今廣州韶關)的官宦之家。正如其名“九齡”所示,他年方九歲即能下筆成文,十來歲時即能寫出令人叫絕的文章了。
他十三歲那年,一個地方大員——廣州刺史王方慶看到了他的文章,然后就給他下了這樣的評語:“此子必能致遠”,意思是這孩子是個可造之才,前途無量,以后一定會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
可想而知,王刺史的這句話會對年少的張九齡起到怎樣的激勵作用。
果然,到了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張九齡即進士及第,這一年,他二十五歲。
張九齡第二個要感謝的,應是詩人沈佺期。
沈佺期是初唐時期的律詩開創(chuàng)者,與宋之問并稱“沈宋”。張九齡考進士時,沈佺期正在考功員外郎的位置上,也是主考官。沈佺期對張九齡的文才“尤為激揚”,這樣,張九齡及第后,就被朝廷授予秘書省校書郎一職。
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張九齡又參加皇上親自主持的“道侔伊呂科”考試,最后以顯著的優(yōu)勢勝出,并升為左拾遺。
張九齡第三個要感謝的就是張說(yuè)。
開元十年(722年),張九齡為司勛員外郎。當年4月,因已登上相位的張說與張九齡同姓,張說便開始查家譜,結果查出兩人同出一門,是貨真價實的本家,從此,張說就特別信任和器重張九齡。次年,張九齡就成了皇上的秘書,坐上了中書舍人之位。
雖然沾了張說的光,但張說罷相后,張九齡也被改為負責祭祀的太常少卿。那次奉命祭南岳、南海,歸來后,他的官職又有了變動——冀州刺史,但他認為冀州離老家太遠,不便照顧母親,因此又改任洪州(今南昌)刺史,第二年,始任桂州都督兼嶺南道按察使。
開元十八年(730年),張說病逝后,張九齡又被玄宗召回,由秘書少監(jiān),一路升職,直至官拜宰相,成為“自古南天第一人”。
所以說,王方慶、沈佺期和張說這三人,算是張九齡前行路上的“正能量”人物。
還有兩個“負能量”人物,他們看不慣張九齡,也讓張九齡在前行時屢屢受阻。
一個是姚崇。張九齡當上左拾遺后,可謂盡職盡責,無論是選拔人才還是考核官員,都努力做到公平公正。而當時的宰相正是姚崇。
作為一個朝中元老,姚崇在處理公務和待人用人方面,難免更多地考慮利害關系,有時會做出一些破壞原則的事。年輕的張九齡看在眼里,就要說話了,且是當面對姚崇說,勸其應該用人唯賢,不能任人唯親。不僅如此,張九齡還給玄宗上書,直接指出地方吏治中的諸多不足之處。
這樣一來,姚崇看張九齡就不是很順眼了,心想:你這個小字輩竟然對我說三道四,也不掂掂自個兒幾斤幾兩。漸漸地,兩人的矛盾便越來越大。
開元四年(716年),張九齡身體不適,又想到與姚宰相不和,干脆借此機會辭官歸養(yǎng)吧。這年秋天,張九齡回到了老家曲江。
在老家,張九齡一邊養(yǎng)病,一邊奉養(yǎng)著自己的母親。因受大庾嶺阻隔,曲江的交通條件很不好,人們出行、生產都有諸多不便。張九齡看到這一情況,就給玄宗上書,請求開山修路。
玄宗同意后,張九齡就不畏艱險,親臨現場指揮,帶領民眾辟山開道,最后終于修成連通南山的大庾嶺路。
開元六年(718年)春,張九齡被再次召回京城,任左補闕。兩年后,升任司勛員外郎。
在司勛員外郎任上,張九齡得到宰相張說的賞識,算是“朝中有人”了,盡管之后也受到張說罷相的連累而離京,但最后還是于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登上了相位。
在相位上,張九齡性情依舊,初心不改,還是能說則說,該諫則諫。
比如那段時間,群臣為討玄宗歡心,都爭獻帶有“祥瑞”色彩的珍寶異物,而張九齡獻的卻是“事鑒”十章,勸誡玄宗不要沉迷于享樂,要以民生為重。
比如安祿山征討奚、契丹失敗,按兵法應當處斬,且張九齡看出其面帶逆相,有狼子野心,因此張九齡就奏請玄宗依法誅之。
然后,張九齡就遇到他人生路上的第二個負能量人物——李林甫。
李林甫是個口蜜腹劍的家伙,他靠耍弄權謀,坐上吏部侍郎之位,并想進一步謀取相位。張九齡看出李林甫不是賢良之輩,便向玄宗進諫不可任用李林甫為相,也不能把李的爪牙牛仙客提為尚書。
但這些意見,玄宗都沒有采納。張九齡因此遭到了李林甫等奸邪之人的忌恨。此時,張九齡又拒絕幫助武惠妃立自己兒子瑁為太子的請求。這樣,李林甫便與武惠妃相互勾結,屢次在玄宗面前說張九齡壞話,結果,耽于享樂的玄宗就聽信了他們的讒言。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牛仙客上臺,次年被張九齡舉薦的監(jiān)察御史周子諒又觸犯了玄宗,這種形勢下,張九齡終于被罷相,并被貶為荊州刺史。
被奸人陷害并遭貶,張九齡怎能不感慨系之?在荊州,郁悶且不平的他,連寫了十二首《感遇》詩,一吐心中不快,抒寫身世之感。
《感遇十二首》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春天到了,蘭草長得生機勃勃,而到了秋天,桂花就開得明亮潔凈。它們都順應季節(jié),顯現出各自的生命活力。隱居在山林間的高士,在風中聞到花木的芬芳就會滿懷喜悅。而蘭逢春而現生機,桂遇秋而皎潔,那是它們的本心使然,根本不是為了吸引美人來折取欣賞。
張九齡的意思是說:我一身正氣,潔身自好,只是出于我的本心,并不是因此要得到別人的賞識,進而謀取高位,哪像李林甫之流,總是挖空心思來博取皇上的歡心呢?
《感遇十二首》其四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在這首詩中,張九齡把自己比作來自海上的“孤鴻”,把李林甫和牛仙客比作棲息在三珠寶樹的兩只翠鳥。爬到樹頂,難道不怕獵人用金彈丸來獵?。棵篮玫钠返陋q如華美的衣服,終會遭人嫉妒,身居高位有時連神仙都會厭惡。而今我翱翔高空,那些射鳥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樣呢?
離朝廷遠了,想害我就不那么容易了。“弋者何所慕”,張九齡如是說,也算是一種自我安慰吧。
畢竟處于失意狀態(tài),貶官之人,心中怎能無怨?怎能沒有對往事和故人的追思懷念?那一個不眠的月夜,張九齡披衣靜坐,寫下了《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雖然能和遠方的那個人共享一輪明月,但詩人還是無法把手中的一捧月光贈給對方,只好無奈睡下,期待夢中相見了。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春,張九齡回故鄉(xiāng)掃墓,不久病逝。
盛唐時期的最后一位賢相走了。張九齡去世后,玄宗日漸覺出這位宰相的好來,再有人向他推薦宰相人選,他總會問:“風度得如九齡否?”
十多年后,張九齡曾預言“必反”的那個安祿山,果然反了!
作者:單老師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