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說到唐朝開放風氣下的走入宮闈的女子們,遇到圣明的皇帝之時,較高文化修養(yǎng)的后妃便是皇帝的賢內助。
《貞觀政要·論政體》記載:
“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為災,米谷踴貴,突厥侵擾,州縣騷然。帝志在憂人,銳精為政,崇尚節(jié)儉,大布恩德。是時,自京師及河東、河南、隴右,饑饉尤甚,一匹絹才得一斗米。百姓雖東西逐食,未嘗嗟怨,莫不自安。至貞觀三年,關中豐熟,咸自歸鄉(xiāng),竟無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從諫如流,雅好儒術,孜孜求士,務在擇官,改革舊弊,興復制度,每因一事,觸類為善?!?/p>
根據(jù)唐太宗繼位之前和繼位之后的風氣對比,我們不難看出唐初貞觀年間,百姓安居樂業(yè),國家欣欣向榮,如此清明的政治風貌,大部分人都無不贊揚唐太宗的歷史功績。但是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個“搞事”的女人,這個助太宗創(chuàng)造輝煌的賢妻良佐就是長孫皇后。
初結良緣 武德斡旋
長孫皇后于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出生,出自名門之后,長孫氏的父親長孫晟是右驍衛(wèi)將軍,母親高氏是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長孫皇后是長孫晟的幼女,談及小女婚事,他的伯父長孫熾十分欣賞當時唐國公李淵睿智大氣的妻子竇氏,因為竇氏年幼時曾勸說舅父周武帝宇文邕為了北周大局優(yōu)待突厥皇后。長孫熾認為竇氏這樣一個有見識且優(yōu)秀的女子必然會教出出色的子女,因此勸說長孫晟為年幼的長孫氏與唐國公家結下姻親。一個是“少好讀書,造次必循法則“,且能觀古善惡以自鑒的女子。一個聰明驍勇,識務過人男子,此乃良配。
然而,在婚約定下后不久,長孫晟于大業(yè)五年(609年)去世了,隨后長孫兄妹與母親被同父異母兄弟斥還舅家。長孫氏的哥哥長孫無忌和李世民是少時好友,舅舅高士廉見李世民非常人可比,又知曉長孫氏幼年時的婚約,便在長孫氏父喪期滿后,就開始促成此事,將長孫氏許配給他。
于是在大業(yè)九年(613年),13歲的長孫氏,便在這豆蔻之年與時年16歲的李世民完婚,從此開始了與李世民互愛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
隋末暴政,民怨沸騰,各地反隋勢力紛紛揭桿而起,群雄紛爭。
大業(yè)十三年(617年)五月,李家軍隊舉義旗而起義,很快異軍突起,并一路過關斬將,于同年十一月入主長安,先奉代王楊侑為隋帝,改當年年號為義寧。同月二十二日李世民被封為秦國公, 次年三月初九,又改封趙國公。因此長孫氏隨丈夫李世民先后為秦國夫人和趙國夫人。
義寧二年(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淵受禪登基為帝,國號唐,改元武德。六月初七,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政變,殺死太子和齊王。不久,唐高宗李淵封李世民為秦王,長孫氏亦隨之受冊為秦王妃。同年八月,李世民繼皇位,長孫氏被立為皇后。
顧全大局 拾遺補缺
長孫皇后生性簡約,不喜歡浪費,所需的東西,夠用就可以。 對于皇子要求也很嚴格。她經(jīng)常訓戒諸位皇子,要求他們以謙恭節(jié)儉為先。 即便對于自己的親生子女也不例外。
長孫皇后的長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總管東宮的日常用度。遂安夫人對于太子十分上心,覺得東宮之內器物還不夠,于是在長孫皇后面前屢次要求增加費用。長孫皇后雖然愛護兒子,但并不想助長東宮的奢侈之風。她對遂安夫人說:“身為儲君,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于是駁回了遂安夫人的請求。貞觀的風氣從此處也有所體現(xiàn)。
有時候,唐太宗和她談及朝廷上賞罰大事,每一次她都推辭說:“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豫聞政事?”太宗一再追問的情況下,她就干脆正襟危坐,一言不語。
貞觀六年,長樂公主下嫁其舅長孫無忌之子長孫沖。太宗因為公主是長孫皇后而出,特別寵愛,命令備置長公主出嫁嫁妝的兩倍給長樂公主。按照唐朝的制度,皇帝的姐姐長公主和皇帝女兒公主按照官爵都是視一品,因此魏征勸諫說道:
“昔漢明帝時,將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謂長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雖有差,義無等別。若令公主之禮有過長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p>
仍是勸太宗皇帝按照標準配置,太宗下朝后,將魏征的話原封不動告訴給長孫皇后,長孫皇后說:
“嘗聞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實乃能以義制主之情,可謂正直社稷之臣矣。妾與陛下結發(fā)為夫婦,曲蒙禮待,情義深重,每言必候顏色,尚不敢輕犯威嚴,況在臣下,情疏禮隔,故韓非為之說難,東方稱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有國有家者急務,納之則俗寧,杜之則政亂,誠愿陛下詳之,則天下幸甚?!?/p>
簡而言之就是非常贊同魏征之諫,并且因此事還專派宦官到魏征家給他賞賜,并且鼓勵他永遠都要按照這樣的進諫態(tài)度對待皇帝。
抑退外戚 防微杜漸
長孫皇后經(jīng)常和唐太宗談論古事,常常言及太宗心腹之事,所道己見,太宗頗為收益。
他的哥哥長孫無忌與太宗年幼相交,加上又是外戚,又有佐命大公,太宗對他也是推心置腹,委以重任,對其禮遇群臣莫及,他可以隨時進出太宗皇帝寢宮。按理說這樣的受寵,非丞相之位莫屬。但是擋住長孫無忌官道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妹妹長孫皇后。長孫皇后說:
“妾既托身紫宮,尊貴已極,實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漢之呂、霍可為切骨之誡,特愿圣朝勿以妾兄為宰執(zhí)?!?/p>
長孫皇后以前朝外戚亂政之鑒勸諫太宗,可是太宗不聽,還是執(zhí)意把長孫無忌封為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右仆射。官位均是按最高俸祿供給,長孫皇后勸不了皇帝,又改權兄長長孫無忌。太宗皇帝不得已,只好改變主意,改封長孫無忌為散官開府儀同三司,變個法兒給長孫無忌給了個類似于丞相俸祿的官兒,長孫皇后這才罷休。
同時,在她纏綿病榻,臨死之前,勸諫太宗:“妾之本宗,幸緣姻戚,既非德舉,易履危機,其保全永久,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p>
她不僅在世之時斷了兄長的官路,死前也怕因為娘家人因自己的福蔭而身居高位,引禍上身。
長孫皇后生前曾以古代婦女得失的事跡作《女則》三十卷,還曾經(jīng)著轉文駁斥明德馬皇后(漢明帝之后)不能從根本上抑退外戚,而是僅僅告訴他們不要過于奢靡,認為這不過是先開其禍源,后防其末事而已。等待長孫皇后逝世,宮人們將《女則》一書奏呈太宗,太宗看罷異常悲痛,拿著《女則》給近臣們看,說到:“后此書可用垂后,我豈 不通天命而割情乎!顧內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
抑退外戚 防微杜漸
長孫皇后雖然不主動出面干涉朝政,但她對于賢良卻從來看重。唐太宗是一個性情中人,手下諫臣眾多,盡管太宗善于調整心態(tài),聽取意見,但難免有被沖撞的時候。盛怒之下,也會出現(xiàn)過失。這個時候,身為妻子的長孫皇后就會發(fā)揮她的柔性力量,安撫丈夫,護佑賢良。
最著名莫過于“朝服進諫”。一次李世民下朝回宮后,十分氣憤地對妻子說:“我以后找機會一定要殺了那個鄉(xiāng)巴佬!”長孫皇后問道“是誰惹怒了陛下?”,李世民回答說:“魏征經(jīng)常在朝堂上羞辱我?!遍L孫皇后面對盛怒中的丈夫。既沒有順水推舟出言煽動,也沒有唯唯諾諾,默不敢言。她做了一個奇特的舉動,暫時不理會丈夫,退到里間,換上了正式的朝服。然后走到丈夫面前表示祝賀。李世民十分驚奇,詢問妻子的用意。長孫皇后則笑著答道:“我聽說君主開明則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為陛下的開明,我怎能不祝賀呢!”太宗聽了轉怒為喜,之后更加重視魏征。
同樣受惠于長孫皇后的還有房玄齡,當時房玄齡因過錯被遣回家,長孫皇后便對唐太宗說:“玄齡侍奉陛下時間最久,為人小心謹慎,頗有奇謀秘計,他知道的事情從無泄露,如果不是有大的過錯,希望陛下不要放棄這么一位大臣”。太宗聽了妻子的意見,覺得有理,之后便再次重用了他。 詳觀上面兩件事情,長孫皇后對于太宗的影響力自是不用多說。自古國家將興,必有明君臨朝,而又有哲后作配。關雎美后徳,長孫皇后維護中正之臣,實不負關雎之美。
縱觀長孫皇后的一生,她與太宗從少年結發(fā),一起互相扶持,走過了二十三載。對于貞觀之治的嘔心付出,亦是萬世稱頌。長孫皇后的“文德”這兩個謚號皆為美謚,尤其是“文”這個字。唐人認為“文”是最好的謚號,“為美無以尚也”,就算是在美謚里,也沒有哪個謚號能比文還要美好??梢娫谔铺诘男哪恐校挥小暗隆边@個單謚并不足以表現(xiàn)出妻子的美好,只有再加上唐人最為尊崇的“文”這個謚號,才能表現(xiàn)出長孫皇后的盛德。
后世賢相張居正曾在《帝鑒圖說》:
“嘗考自古創(chuàng)業(yè)守成之令主,雖圣明天挺,然亦有內助焉。觀長孫皇后之于唐太宗,雖夏之涂山,周之太姒,無以過之矣。太宗外有忠臣。內有賢后,天下安得不太平。”
作者:三步一叩首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1e5062132b49
來源:簡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