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莫斯科公國成為羅斯諸公國首領
達尼埃爾尤里·達尼洛維奇、伊凡一世、謝苗一世(高傲王)、伊凡二世,這些莫斯科大公想方設法使莫斯科公國的王公在蒙古人那兒取得大公的稱號。
二、莫斯科公國打破了蒙古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莫斯科取得了短暫國家獨立
1359年~1389年在位的季米特里·頓斯科伊大公,第一次率領俄羅斯諸公國打敗了蒙古金帳汗國,取得了暫時的獨立,但不久,獨立被取消。
三、1389年~1425年的瓦西里一世和1425年~1462年的瓦西里二世(瞎子王)時期
與金帳汗國關系時好時壞,不時發(fā)生沖突。此時莫斯科公國兼并周邊的其他俄羅斯公國,不斷地積蓄實力,莫斯科大公國開始具備了國家獨立的實力。
四、伊凡三世取得莫斯科公國獨立
伊凡三世·瓦西里耶維奇(1440年~1505年),ИванⅢВасильевич,莫斯科大公,在位時間1462年~1505年。
伊凡三世是莫斯科大公,是俄羅斯歷史上著名的大公之一。伊凡三世時期,莫斯科統(tǒng)一了雅羅斯拉夫爾、諾夫哥羅德、特維爾、彼爾姆這幾個俄羅斯公國。伊凡三世是個運氣非常好的莫斯科大公。1480年,與阿赫馬德汗的戰(zhàn)斗中,貪生怕死的伊凡三世臨陣逃跑,但俄羅斯的軍隊仍然堅持不后退,由于天氣寒冷,阿赫馬德汗不戰(zhàn)而退,伊凡三世聽說蒙古韃靼的軍隊退走了,才在身邊的人的勸說下返回前線,撿來個勝利,于是停止對金帳汗國(goldenhorde)的納貢,結束了兩個半世紀的蒙古人統(tǒng)治,莫斯科大公國獨立。15世紀后期,莫斯科漸漸流傳一種說法,認為莫斯科公國是拜占廷帝國的繼承者,莫斯科為“第三個、也是永久的羅馬”。伊凡三世在文件中偶爾有兩次也把自己冠以“царь”的頭銜,但始終不敢對外公開正式稱沙皇。真正正式加冕為沙皇并對外公開稱沙皇的是伊凡四世(1547年)。
1497年,伊凡三世頒布了法典(sudebnik),初步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的政府機構。在這部法典中,規(guī)定了拜占廷的雙頭鷹國徽為俄羅斯國徽。同年,一面鍍金的雙頭鷹徽記被安放在了克里姆林宮的斯巴斯基塔樓(spasskayachamber)上。俄羅斯獲得了象征自己國家的標志。同樣在這部法典中,他還限制了農(nóng)民的流動,規(guī)定只有在圣尤里節(jié)(俄歷11月26日)前后兩周期間,農(nóng)民才可離開土地四處走動,開辟了莫斯科公國的農(nóng)奴化進程。
1503年娶拜占廷帝國的索菲婭·帕列奧羅格公主。
五、瓦西里三世完成了俄羅斯的統(tǒng)一
瓦西里三世·伊萬諾維奇(василиiiiиванович,1479年~1533年)1505年至1533年的莫斯科大公。
伊凡三世和索非亞之子。莫斯科大公。繼承父親政策,努力統(tǒng)一俄羅斯。1510年兼并普斯科夫公國,1521年兼并梁贊公國,大致完成了東北俄羅斯各公國的統(tǒng)一。于是宣稱“我的意志就是神的意志”,不使貴族和諸大公參與政治,一切問題均以專制方式解決。這個時期,有人(僧侶菲洛費)做贊辭給大公,稱“莫斯科是第三個羅馬,將永遠繁榮”,歌頌這種專制統(tǒng)治。對大公政治的反對者加以嚴厲的處罰。因此造難的有尼爾·叔伊斯基、馬克西姆·格勒克等。在對外政策方面,與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克里米亞汗國、喀山汗國的交往逐漸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對立陶宛的戰(zhàn)爭也時斷時續(xù)。
六、伊凡四世建立沙皇俄國,成為第一個沙皇,并開始對外擴張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維奇(1530年8月25日~1584年3月18日)俄羅斯歷史上第一位沙皇,又被稱為伊凡雷帝(ИванГрозный)。
瓦西里三世與葉琳娜·格林斯卡婭之子。三歲即位,母親暫時攝政,卻苦于大貴族們的橫暴。1547年加冕稱沙皇,俄羅斯從此開始了對外的擴張政策。得到封建領主階級的支持,1549年設立了特別會議,編纂新法典,改革地方和中央的政治、行政、經(jīng)濟、軍事,尤其是軍事改革,使俄羅斯走向強大;打破了領主政體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制,而以前的大公權力很小,受領主們很多限制,伊凡四世消除了領主政體,建立沙皇專制政體,打擊地方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俄羅斯;軍事強大后,開始對外擴張。在1547~1552年的遠征中滅亡了喀山汗國,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國也被吞并。到1557年,西伯利亞汗國也臣服于伊凡。然后使大諾蓋汗國臣服于俄羅斯。
伊凡四世時期,俄羅斯開始成為多民族國家。1572年粉碎克里木汗國。滅掉喀山汗國是俄羅斯歷史上重大的轉折點,標志著從此以后俄羅斯力量強于蒙古韃靼人的力量,攻滅喀山改變了俄羅斯人與蒙古韃靼人的力量對比;粉碎克里木意義重大,克里木汗國當時是奧斯曼土耳其之鞭,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前進侵略的陰影籠罩著整個東歐大陸,而粉碎克里木汗國使奧斯曼土耳其統(tǒng)治俄羅斯及東歐再也不可能;打開了通往西伯利亞的道路。
以英國船開辟北方航路為契機,伊凡開始探索通往西歐的近道。1558年發(fā)動立窩尼亞戰(zhàn)爭,試圖向波羅的海擴張。由于鄰近國家的介入和貴族的反對而受阻,使戰(zhàn)爭長期化,打了二十五年。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是向歐洲展示了俄羅斯的國力。
“沙皇”,即“царь”(“愷撒”的俄語發(fā)音)稱號來自伊凡四世(在俄羅斯又被尊稱為伊凡大帝)。早期羅斯人認為拜占庭帝國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是宇宙的中心。俄羅斯大公是蒙古“沙皇”(即蒙古大汗)的大臣。強盛的蒙古帝國之金帳汗國的大汗娶了拜占庭的公主為皇后,但隨著蒙古人的衰落,羅斯人不樂意再尊稱蒙古大汗為沙皇了,但始終不敢正式自稱沙皇。1547年,伊凡大帝發(fā)表了重要講話,要親政并正式自稱沙皇。伊凡大帝的講話令領主們聽得目瞪口呆,他們發(fā)現(xiàn)伊凡四世的講話是那么深思熟慮,與他16歲的年齡是不相稱的,伊凡四世很早熟。于是伊凡大帝成了第一位沙皇,莫斯科公國改為沙皇俄國,又稱俄羅斯。在伊凡四世之前,莫斯科的大公權力很小,受到領主們很多限制。伊凡四世打破了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制,領主政體改為沙皇專制政體。
這時期沙皇特轄領地制度的建立,給貴族勢力很大的打擊,對沙皇專制體系的建立有很大的意義。俄國的農(nóng)民們,因1550年的法典和80年代公布的一系列法令,被進一步束縛在土地上。
伊凡雖然是個富有才智、英明能干的君主,但是在另外一方面,他在性格上有很強的猜忌心理,好激動,殘忍,對貴族們嚴厲鎮(zhèn)壓。盛怒之下,竟然用手杖打死了長子伊凡太子,使人感到特別驚駭和恐怖。“雷帝”的外號由此而來。
伊凡雷帝是斯大林和彼得一世的偶像。彼得一世改革時困難重重,太子兒子是改革的阻力之一,他決定以伊凡雷帝為榜樣,于是,彼得大帝處死了自己的兒子。
七、費多爾,留里克王朝最后一個沙皇,俄羅斯第二位沙皇
費多爾·伊萬諾維奇(1557年~1598年)1584年~1598年的俄羅斯沙皇。
伊凡四世之子。母親為安娜斯塔西亞·羅曼諾夫娜。娶伊琳娜·戈東諾娃。無子,有一女費奧多西亞·費奧多羅夫娜女大公。費多爾死后,尤里克王朝絕嗣。
八、鮑里斯·戈東諾夫沙皇
鮑里斯·費奧多羅維奇·戈東諾夫(борисфедоровичгодунов,1552年~1605年)1598年~1605年間的俄羅斯沙皇。
韃靼貴族出身。曾經(jīng)侍奉過伊凡雷帝。他妹妹伊琳娜嫁給伊凡雷帝的幼子費多爾。費多爾身體有病,智力不健全,因此大權被戈東諾夫所掌握。1598年費多爾去世,無子嗣。留里克王朝滅亡。全俄縉紳會議推舉戈東諾夫為俄羅斯沙皇。他繼承伊凡雷帝遺志,停止與波蘭的戰(zhàn)爭,在北方向瑞典發(fā)動戰(zhàn)爭,擴大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向東繼續(xù)侵略西伯利亞汗國,南方與克里米亞汗國交戰(zhàn),修建了一系列要塞城市。他推進俄羅斯農(nóng)奴化進程,規(guī)定如果一個自由人為他人工作滿六個月以上,就淪為這個人的奴仆。還公布逃亡農(nóng)奴的追捕期限為五年。在位末期俄羅斯不斷發(fā)生農(nóng)奴起義。1605年去世。兒子費多爾即位,不久被起義者殺死。
九、空位時期,導致羅曼諾夫王朝的開始
空位時期是俄羅斯歷史上1605年~1613年這一段時期。
1591年,俄羅斯沙皇費多爾·伊萬諾維奇的同父異母兄弟、有王位繼承權的季米特里被鮑里斯·戈東諾夫秘密殺害。1604年,一個自稱是季米特里的人出現(xiàn),并且得到了波蘭國王西吉斯蒙德三世的支持。1605年,戈東諾夫的兒子費多爾二世被殺,季米特里即位,史稱“偽沙皇季米特里”或“偽季米特里”。
由于采取親波蘭的政策,偽季米特里觸怒了俄羅斯大貴族。在大貴族瓦西里·舒伊斯基的率領下,季米特里被殺,舒伊斯基即位,號稱瓦西里四世(1606—1610)。1607年,另一個偽季米特里出現(xiàn)了,再次得到波蘭的支持。1610年,波蘭軍隊攻占莫斯科,舒伊斯基被殺。這一次,西吉斯蒙德想讓自己的兒子瓦迪斯拉夫繼承俄羅斯王位,后來又改變主意想自己兼任俄羅斯沙皇。但是波蘭入侵者在1612年被波扎爾斯基等俄羅斯貴族們召集的軍隊驅逐。
1613年,全俄羅斯縉紳會議(zemskysobor)宣布立17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沙皇。羅曼諾夫王朝開始。
俄羅斯帝國的俄羅斯人被分為四個等級:貴族、商人、哥薩克和農(nóng)民。而高加索人,韃靼人等少數(shù)民族則被稱為外籍人。在俄羅斯人中81.6%的人是農(nóng)民,9.3%的人是商人,6.2%的人是軍人,只有0.9%的人是貴族(0.6%)和神職人員(0.3%)。在8800多萬農(nóng)民中,有一多半是農(nóng)奴,剩下的則是被限制在土地上的農(nóng)民(絕大多數(shù))和自由的農(nóng)民(少數(shù))。
俄國農(nóng)奴制創(chuàng)立于16世紀,在17世紀中期(1647年)成為了法律條文.在1861年的改革后,俄羅斯帝國廢除了農(nóng)奴制。
從農(nóng)奴變成的農(nóng)民得到了分配的耕地。但這些土地只是被分給了農(nóng)村公社,一個管理這些耕地所有權和稅款的組織。如果想切實的擁有耕地,農(nóng)民需要交付附有稅率的“贖金”。而在那時候,沒有土地的農(nóng)民只能去給別人干短工來賺取“贖回”土地的錢。不過在向沙皇交了這筆錢之后,新生的農(nóng)民也就正式的成為了農(nóng)民,不受地主的任何限制。但是這筆錢很高,因為是先由沙皇付給地主贖金,所以農(nóng)民直接把錢還給沙皇,而后者要求的年利率是6%,支付期限是49年。另外,對地主經(jīng)濟上的補償理由并不是土地,而是他們損失了應該為其義務勞動的農(nóng)奴。不僅如此,很多地主還盤算著如何減少以前自己地上的農(nóng)奴可以分得的已經(jīng)少得可憐的土地,比如剝奪他們最需要的部分:農(nóng)奴小屋周邊的牧草地。其結果就是自由身的農(nóng)民依然需要為以前的主人干活,借此來償還贖回土地的費用。
1547年~1584年伊凡四世(雷帝)
1584年~1598年費多爾·伊萬諾維奇(費奧多爾一世)(敲鐘者)
1598年~1605年鮑里斯·戈東諾夫
1605年(58天)費奧多爾·戈東諾夫(費奧多爾二世)
1605年~1606年偽季米特里一世
1605年~1613年瓦西里四世
1613年~1645年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米哈伊爾一世)
1645年~1676年阿列克謝一世
1676年~1682年費多爾·阿列克謝耶維奇(費奧多爾三世)
1682年~1689年伊凡五世
1689年~1721年彼得一世
1721年~1725年彼得一世(大帝)
1725年~1727年葉卡捷琳娜一世(女)
1727年~1730年彼得二世
1730年~1740年安娜一世(女)
1740年~1741年伊凡六世(幼帝)
1741年~1761年伊麗莎白一世(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女)
1761年~1762年彼得三世
1762年~1796年葉卡捷琳娜二世(大帝)(女)
1796年~1801年保羅一世
1801年~1825年亞歷山大一世(神圣王)
1825年~1855年尼古拉一世
1855年~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解放者)
1881年~1894年亞歷山大三世(和平制造者)
1894年~1917年尼古拉二世(殉教者)
至1907年,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二世的頭銜全稱為:奉天承運,上帝冊封尼古拉為全俄羅斯的皇帝;莫斯科、基輔、弗拉基米爾、諾夫哥羅德的沙皇和獨裁者;喀山沙皇,阿斯特拉罕沙皇,波蘭沙皇,西伯利亞沙皇,塔夫利達(克里米亞)和克森尼索(南克里米亞)沙皇,格魯吉亞沙皇;普斯科夫領主;斯摩棱斯克大公,立陶宛大公,利沃尼亞(西烏克蘭)大公,波多利亞(中烏克蘭)大公,芬蘭大公;愛沙尼亞親王,立窩尼亞親王,庫爾蘭和塞米加利亞(拉脫維亞)親王,薩莫吉提亞(東立陶宛)親王,比亞韋斯托克親王,卡累利阿親王,特維爾親王,尤格拉親王,彼爾姆親王,弗拉特卡親王,保加利亞以及其他領地的親王;下諾夫哥羅德、切爾尼戈夫、梁贊、波羅茨克、羅斯托夫、雅羅斯拉夫爾、別洛熱爾斯克、烏多爾、奧勃多爾、康迪亞、維捷布斯克、姆斯季斯拉夫和所有北方地區(qū)的領主和大公;伊弗里亞(南格魯吉亞)、卡提里亞(東格魯吉亞)、卡巴爾達和亞美尼亞所有省份的領主和君主;切爾克斯人和山地高加索人的領主;土耳其斯坦領主;挪威王位繼承人,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斯托爾曼因、迪特馬申和奧爾登堡公爵,等等。
1860年后的鐵路規(guī)劃和建設對于俄羅斯的經(jīng)濟、文化和生活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央機關和貴族階層們基本壟斷了決策,但地方氏族階層為鐵路的建設提供了需求。地方的貴族、商人和企業(yè)家暢想“從地方到帝國”的未來,謀求自己的利益,時常與其他城市競爭,由此也為帝國的經(jīng)濟做出了貢獻。俄國軍隊在19世紀80年代在中亞修建了兩條主要鐵路:高加索鐵路,連接黑海海濱的巴統(tǒng)和里海海濱的巴庫;外里海鐵路,由里海海濱的克拉斯諾沃茨克起始,直至布哈拉、撒馬爾罕和塔什干。兩條鐵路為帝國的商業(yè)和戰(zhàn)略需求服務,同時促進了人口流動。
俄羅斯帝國的國教是俄羅斯東正教,沙皇是其領袖,同時還保有最高保護者的稱號。沙皇雖然能夠進行任命與去職,卻不能修改教條及教會傳授的內(nèi)容。東正教在宗教意義上的領導機關是最神圣主教會議,這一會議在宗教事宜上享有極大的權力。理論上所有宗教信仰都是自由的,但對于猶太人則有一定的限制。
俄羅斯帝國是俄羅斯皇帝(主要是彼得大帝)為了挽救落后民族,喚醒俄羅斯新思想、新文化所建立國家。俄羅斯帝國存在僅僅不到200年時間,在這段時間內(nèi),俄羅斯從一個落后窮困國家發(fā)展成強大軍事帝國,但帝國未能真正解決俄羅斯人窮困潦倒生活狀況,另外,農(nóng)奴制在帝國統(tǒng)治時期內(nèi)也未能真正被廢除,盡管1862年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為俄國農(nóng)奴自由奠定法律基礎,但保存過多封建殘余使俄國愈發(fā)落后,幾百年來歧視農(nóng)奴傳統(tǒng)也未能被改變。
作為俄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國家,俄羅斯帝國未能完成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的任務。因此,最終摧毀俄羅斯帝國并非俄國資本家,而是工人和農(nóng)民。但是,俄羅斯帝國建立,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國國際地位和政治軍事實力變化。自1721年俄羅斯帝國成立開始,歐洲任何國際政治問題(如反拿破侖戰(zhàn)爭的勝利,反歐洲革命的勝利),沒有俄國的干涉,都無法解決。俄羅斯帝國也被稱為“歐洲憲兵”。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