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榮耀-降服龜茲、焉耆(下)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軍一伐焉耆,涼州都督、西域都護、西州刺史郭孝恪引步騎三千,自西州出發(fā),二十二日而滅焉耆,俘其王而歸。龜茲王蘇伐疊聞訊即派兵來援,前文所述:龜茲援兵對焉耆的援助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未起到任何作用,并從此不再向唐朝貢,依附西突厥,因此招來唐軍后續(xù)攻擊。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十二月,龜茲王蘇伐疊薨,其弟訶黎布失畢繼立,不臣于唐,并犯鄰國。為打擊龜茲囂張氣焰,警示西域諸國,并通西域商路,唐太宗決意:出兵攻滅龜茲!
十二月二十六,唐太宗下詔,以東突厥附唐大將--使持節(jié)、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wèi)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為主將,率副大總管、右驍衛(wèi)大將軍契苾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等,率領唐軍,并征發(fā)鐵勒十三州、東突厥、吐蕃、吐谷渾等聯(lián)軍,合計十萬,西攻龜茲。
阿史那社爾,東突厥啟民可汗之孫,處羅可汗次子,始畢可汗、頡利可汗之侄。先為東突厥托設,于漠北統(tǒng)帥附于東突厥的鐵勒、薛延陀等部。唐滅東突厥時,被薛延陀趁機擊敗,被迫西遷于西突厥之地,趁西突厥內(nèi)亂之際,奪取西突厥領地,自稱都布可汗。后再被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所敗,投奔高昌。并于貞觀九年(635年)降唐,唐太宗封其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尚高祖第十四女衡陽長公主,拜駙馬都尉。
此后,阿史那社爾于貞觀十四年(640年),擔任交河道行軍總管,隨侯君集平定高昌。并在隨后唐軍大掠高昌私財之時,以未奉詔為由,一毫不取。直至敕旨到,才領取少許財物。唐太宗非常贊許:賜其錦緞名刀,以功封畢國公,統(tǒng)領北門左屯營。
貞觀十九年(645年),隨駕征高句麗,作戰(zhàn)勇猛“屢中流矢,仍拔箭奮進”,奮勇作戰(zhàn)?;剀姾笫诩骖I鴻臚卿。并與薛萬徹一道,出鎮(zhèn)勝州(今內(nèi)蒙古準格爾旗),抵御薛延陀入寇。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決意平定薛延陀,底定北疆,乃詔命,以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左驍衛(wèi)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右領軍大將軍執(zhí)失思力,右驍衛(wèi)大將軍契苾何力,代州都督薛萬徹、營州都督張儉各率大軍,出兵漠北,一月而平定薛延陀。 阿史那社爾前后得立大功,與契苾何力、執(zhí)失思力并稱大唐外族三大名將。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十月),歷長途行軍,唐軍抵達龜茲左近,先以重兵擊敗西突厥處月、處密部,掃清龜茲側(cè)翼。緊接著分兵直驅(qū)焉耆,迫使焉耆王逃離國都,投奔龜茲。唐軍追上薛婆阿那支,擒斬之。另立焉耆王族先那準為王,焉耆平定。
唐軍乘勝進軍,至磧口(為今新疆輪臺)后,以伊州刺史韓威率千余騎為前鋒先行,右驍衛(wèi)將軍曹繼叔率部隨后,在多褐城(為今新疆輪臺西),遇龜茲王訶黎布失畢、龜茲相那利、大將羯獵顛等率領的五萬龜茲軍。
唐軍接戰(zhàn)即佯裝敗退,引龜茲兵追來。越三十里,會合后續(xù)來軍,列陣迎敵。龜茲軍見唐軍會合,懼而不前,將退不退。唐軍見龜茲軍心不穩(wěn),隨即整軍反擊,大敗龜茲軍,追擊八十里,逼訶黎布失畢退回都城伊邏盧城(今新疆庫車)。
未完待續(xù)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軍一伐焉耆,涼州都督、西域都護、西州刺史郭孝恪引步騎三千,自西州出發(fā),二十二日而滅焉耆,俘其王而歸。龜茲王蘇伐疊聞訊即派兵來援,前文所述:龜茲援兵對焉耆的援助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未起到任何作用,并從此不再向唐朝貢,依附西突厥,因此招來唐軍后續(xù)攻擊。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十二月,龜茲王蘇伐疊薨,其弟訶黎布失畢繼立,不臣于唐,并犯鄰國。為打擊龜茲囂張氣焰,警示西域諸國,并通西域商路,唐太宗決意:出兵攻滅龜茲!
十二月二十六,唐太宗下詔,以東突厥附唐大將--使持節(jié)、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wèi)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為主將,率副大總管、右驍衛(wèi)大將軍契苾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等,率領唐軍,并征發(fā)鐵勒十三州、東突厥、吐蕃、吐谷渾等聯(lián)軍,合計十萬,西攻龜茲。
阿史那社爾,東突厥啟民可汗之孫,處羅可汗次子,始畢可汗、頡利可汗之侄。先為東突厥托設,于漠北統(tǒng)帥附于東突厥的鐵勒、薛延陀等部。唐滅東突厥時,被薛延陀趁機擊敗,被迫西遷于西突厥之地,趁西突厥內(nèi)亂之際,奪取西突厥領地,自稱都布可汗。后再被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所敗,投奔高昌。并于貞觀九年(635年)降唐,唐太宗封其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尚高祖第十四女衡陽長公主,拜駙馬都尉。
此后,阿史那社爾于貞觀十四年(640年),擔任交河道行軍總管,隨侯君集平定高昌。并在隨后唐軍大掠高昌私財之時,以未奉詔為由,一毫不取。直至敕旨到,才領取少許財物。唐太宗非常贊許:賜其錦緞名刀,以功封畢國公,統(tǒng)領北門左屯營。
貞觀十九年(645年),隨駕征高句麗,作戰(zhàn)勇猛“屢中流矢,仍拔箭奮進”,奮勇作戰(zhàn)?;剀姾笫诩骖I鴻臚卿。并與薛萬徹一道,出鎮(zhèn)勝州(今內(nèi)蒙古準格爾旗),抵御薛延陀入寇。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決意平定薛延陀,底定北疆,乃詔命,以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左驍衛(wèi)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右領軍大將軍執(zhí)失思力,右驍衛(wèi)大將軍契苾何力,代州都督薛萬徹、營州都督張儉各率大軍,出兵漠北,一月而平定薛延陀。 阿史那社爾前后得立大功,與契苾何力、執(zhí)失思力并稱大唐外族三大名將。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十月),歷長途行軍,唐軍抵達龜茲左近,先以重兵擊敗西突厥處月、處密部,掃清龜茲側(cè)翼。緊接著分兵直驅(qū)焉耆,迫使焉耆王逃離國都,投奔龜茲。唐軍追上薛婆阿那支,擒斬之。另立焉耆王族先那準為王,焉耆平定。
唐軍乘勝進軍,至磧口(為今新疆輪臺)后,以伊州刺史韓威率千余騎為前鋒先行,右驍衛(wèi)將軍曹繼叔率部隨后,在多褐城(為今新疆輪臺西),遇龜茲王訶黎布失畢、龜茲相那利、大將羯獵顛等率領的五萬龜茲軍。
唐軍接戰(zhàn)即佯裝敗退,引龜茲兵追來。越三十里,會合后續(xù)來軍,列陣迎敵。龜茲軍見唐軍會合,懼而不前,將退不退。唐軍見龜茲軍心不穩(wěn),隨即整軍反擊,大敗龜茲軍,追擊八十里,逼訶黎布失畢退回都城伊邏盧城(今新疆庫車)。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