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防風通圣散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yī)方劑學.《中醫(yī)藥方精選網(wǎng)》和多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防風通圣散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
組成;酒大黃1.5克 芒硝1.5克 防風1.5克 荊芥1.5克 麻黃1.5克 梔子1.5克 連翹1.5克 川芎1.5克 當歸1.5克 薄荷1.5克 白術(shù) 1.5克 桔梗3克 黃芩3克 石膏3克 甘草6克 滑石9克 生姜1片 蔥2根
加減;
1.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氣化痰;
2.無憎寒者,去麻黃;
3.內(nèi)熱不盛者,去石膏;
4.無便秘者去大黃、芒硝;
5.體質(zhì)壯實者,去當歸、白芍、白術(shù)等扶正之品。
感冒、高血壓、偏頭痛、肥胖癥、習慣性便秘、急性結(jié)膜炎、老年性瘙癢、面 部蝴蝶斑、斑禿等屬風熱壅盛,表里俱實者,均可用本方治之。1.面腫風 2.咽喉腫痛 3。暴風客熱 4.眩暈 5。扁平疣 1.偏頭痛 2.肥胖癥 3.急性結(jié)膜炎 4.面部蝴蝶斑 5.老年性瘙癢癥 6.扁平疣
[功用] 疏風解表,瀉熱通便。
[主治] 風熱壅盛,表里俱實證。憎寒壯熱,頭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而干,咽 喉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大便秘結(jié),小便赤澀,舌苔黃膩,脈數(shù)有 力。并治瘡瘍腫毒,腸風痔漏,鼻赤癮疹等。 本方主治表里俱實之證,以憎寒壯熱,口苦咽干,二便秘澀,苔黃, 脈數(shù)為證治要點。
防風通圣散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3)
[異名] 通圣散(《傷寒標本心法類萃》卷下。
[組成]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薄荷葉 麻黃 連翹 芒硝各半兩(各
15g) 石膏 黃芩 桔梗各一兩(各30g).滑石三兩(90g) 甘草二兩(60g) 荊芥
白術(shù) 梔子各一分(各3g) .
[用法] 上為末,每服二錢(6g),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
[功用] 疏風解表,瀉熱通便。
[主治] 風熱壅盛,表里俱實證。憎寒壯熱,頭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而干,咽
喉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大便秘結(jié),小便赤澀,舌苔黃膩,脈數(shù)有
力。并治瘡瘍腫毒,腸風痔漏,鼻赤癮疹等。
[病機分析] 本方是為外感風邪,內(nèi)有蘊熱,表里皆實之證而設(shè)。風熱之邪在表,
正邪相爭,以致憎寒壯熱,風熱上攻,以致頭目昏眩,目赤睛痛;風熱上淫肺胃,故見
咽喉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內(nèi)有蘊熱,則口苦口干,便秘溲赤;至于
瘡瘍腫毒,腸風痔漏,鼻赤癮疹等證,亦為風熱壅盛,氣血怫郁所致。
[配伍意義] 對于風熱壅盛,表里俱實之證,治當疏散風熱以解表邪,瀉熱攻下以
除里實。方中薄荷、防風、荊芥、麻黃疏風散表,使表邪從汗而解;大黃、芒硝瀉熱通
便,蕩滌積滯,使實熱從下而去。兩組藥物相配,既可表散外邪,又能瀉熱除實,解表
攻里,表里同治,為方中主要藥物。石膏辛甘大寒,為清泄肺胃之要藥,連翹、黃芩苦
寒,為清熱解毒瀉火之要藥,桔??嘈列云剑沙尾匡L熱,清利頭目,四藥合用,以
清解肺胃之熱,梔子、滑石清熱利濕,與硝、黃相伍,使里熱從二便分消;火熱之邪,
灼血耗氣,汗下并用,亦易傷正,故用當歸、芍藥、川芎養(yǎng)血和血,白術(shù)健脾燥濕,甘
草和中緩急,又能調(diào)和諸藥,以上均為輔助藥物。煎藥時加生姜三片,意在和胃,與白
術(shù)、甘草相配,尚有健脾和胃助運之功。通過以上配伍,使汗不傷表,清、下不傷里,
達到疏風解表,瀉熱通便之效。
綜觀本方,有薄荷、防風、荊芥、麻黃以解表,又有石膏、黃芩、連翹、桔梗以清
里;有大黃、芒硝瀉熱通便,又有梔子、滑石清熱利濕;有當歸、芍藥、川芎養(yǎng)血和
血,又有白術(shù)、甘草益氣和中,故為汗、下、清、利、補五法并用之劑,具有表里雙
解、前后分消、氣血兩調(diào)之功,寓補養(yǎng)于散瀉之中,使祛邪而不傷正,扶正又不礙邪。
但從其配伍及用藥劑量來看,是以解表、瀉下、清熱為主,為治療表里實熱證候的有效
方劑?!锻跣窀哚t(yī)書六種。退思集類方歌注》云:“此為表里、氣血、三焦通治之劑?!薄昂?br>不傷表,下不傷里,名曰通圣,極言其用之效耳。”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主治表里俱實之證,以憎寒壯熱,口苦咽干,二便秘澀,苔黃,
脈數(shù)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本方作湯劑運用時,可根據(jù)具體情況作適當加減。如涎嗽者,加姜半
夏下氣化痰;無憎寒者,去麻黃;內(nèi)熱不盛者,去石膏;無便秘者去大黃、芒硝;體質(zhì)
壯實者,去當歸、芍藥、白術(shù)等扶正之品。
3。感冒、高血壓、偏頭痛、肥胖癥、習慣性便秘、急性結(jié)膜炎、老年性瘙癢、面
部蝴蝶斑、斑禿等屬風熱壅盛,表里俱實者,均可用本方治之。
[使用注意] 本方汗、下之力較峻猛,有損胎氣,虛人及孕婦慎用。
[源流發(fā)展] 本方為河間學派的開山劉完素所創(chuàng)。劉完素的主要學術(shù)思想是火熱學
說,火熱論的主要論點是“六氣皆能化火”,他對火熱之所以有較深的認識,是來源于
醫(yī)療實踐,從臨證中不斷總結(jié)出來的。在其所處的年代,熱性病廣泛流行,在這樣的條
件下,劉完素結(jié)合醫(yī)療實踐,研究《素問》病機,探討火熱病的種種原因和機制,并總
結(jié)出對熱性病的治療原則。火熱在表,用辛涼、甘寒之法以汗解;火熱在里,用承氣諸
方以下解;表里俱熱,則用表里雙解的方法,防風通圣散即為兩解表里的代表方劑。他
說:“余自制雙解、通圣辛涼之劑,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黃發(fā)表之藥,非余自炫,,理在其
中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上)。王泰林認為,本方為《局方》涼膈散去竹葉、
白蜜,加發(fā)表、調(diào)和氣血之藥而成,從而由瀉火通便,清泄里熱之方變?yōu)榻獗砉ダ铮{(diào)
氣和血,三焦通治之劑。在原書中,本方用治:“風熱怫郁,筋脈拘倦,肢體焦萎,頭目
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
腸胃燥熱結(jié),便尿淋閉,或夜臥寢汗,咬牙睡語,筋惕驚悸;或腸胃拂郁結(jié),水液不能
浸潤于周身,而但為小便多出者;或濕熱內(nèi)郁,而時有汗泄者,或因亡液而成燥淋閉
者;或因腸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于外,反以停濕而泄;或燥濕往來,而時結(jié)時泄者;
或表之,陽中正氣與邪熱相合,并人于里,陽極似陰而戰(zhàn),煩渴者;或虛氣久不已者;
或風熱走注,疼痛麻痹者;或腎水真陰衰虛,心火邪熱暴甚而僵仆;或卒中久不語;或
一切暴喑而不語,語不出聲;或喑風癰者;或洗頭風;或破傷;或中風,諸潮搐,并小
兒諸疳積熱;或驚風積熱,傷寒疫癘而能辨者;或熱甚怫結(jié)而反出不快者;或熱黑陷將
死,或大人、小兒風熱瘡疥及久不愈者;或頭生屑,偏身黑黧,紫白斑駁;或面鼻生紫
赤風刺癮疹,俗呼為肺風者;或成風癘,世傳為大風疾者;或腸風痔漏,并解酒過熱
毒,兼解利諸邪所傷,及調(diào)理傷寒未發(fā)汗,頭項身體疼痛者;并兩感諸證。兼治產(chǎn)后血
液損虛,以致陰氣衰殘,陽氣郁甚,為諸熱證,腹?jié)M澀痛,煩渴喘悶,譫妄驚狂,或熱
極生風而熱燥郁,舌強口噤,筋惕肉困。一切風熱燥證,郁而惡物不下,腹?jié)M撮痛而昏
者,兼消除大小瘡及惡毒,兼治墜馬打仆傷損疼痛,或因而熱結(jié),大小便澀滯不通,或
腰腹急痛,腹?jié)M喘悶者。”后世醫(yī)家對本方的主治范圍有所拓展,用于治療“面腫風”
(《儒門事親》卷6),“痢后鶴膝風”(《醫(yī)學正傳》卷1),“凍耳成瘡者”(《片玉心書》),
“風熱實盛發(fā)狂及楊梅瘡”(《壽世保元》卷9),“時行暴熱,風腫火眼,腫痛難開,或
頭面俱腫”(《秘傳眼科七十二癥全書》卷6),“胃經(jīng)積熱生瘡而致禿瘡”(《醫(yī)宗金鑒》
卷63)等證。今之臨床將其用于肥胖癥、皮膚病等,借其解表攻下之用,亦獲良效。
由本方加減衍化而成的同名異方亦有數(shù)首。如《醫(yī)學啟源》卷中防風通圣散在本方基礎(chǔ)
上去芒硝,加牛蒡子、人參、半夏,治一切風熱郁結(jié),氣血蘊滯,筋脈拘攣,手足麻
痹,肢體焦痿,頭痛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
嘔喘滿,涕唾稠粘,腸胃燥熱結(jié),便溺淋閉?!栋O瘍機要》卷下防風通圣散由本方加蒺
藜、鼠粘子而成,治風熱熾盛,大便秘結(jié),發(fā)熱煩躁,表里俱實者?!堵榘Y集成》卷下
亦載防風通圣散,即本方去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芒硝、黃芩、滑石、白術(shù),加大
力子、元參、木通,治麻癥表里三焦俱實,昏睡壯熱,目赤舌干咽痛等。
本方原為煮散,亦有改為丸用,名“防風通圣丸”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上海、北京等方。
[疑難闡釋] 風熱在表為何配伍辛溫解表藥?本方主治風熱壅盛,表里俱實之證。
風熱之邪在表,理應藥用辛涼,為何在方中配伍了麻黃、防風、荊芥等辛溫解表藥?其
一,金、元以前的醫(yī)家,解表藥習用辛溫,迨明、清以后,辛涼解表藥的應用才有較大
發(fā)展。其二,風熱在表,陽氣郁閉,伍用辛溫發(fā)散開通力強的藥物,可解除佛郁,使風
熱之邪從汗出而散,若單用辛涼之品,恐難收效。其三,辛溫解表藥與辛涼及苦寒藥,
如薄荷、連翹、黃芩、石膏等結(jié)合應用,則主要取其發(fā)表之功,而無助熱之弊。但在運
用本方時尚需注意,如無憎寒,麻黃可去之,盡可能選用一些辛溫而不燥之藥。
[方論選錄]
1.吳昆:“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
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
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溺而泄。風淫于
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jīng)之游火;風之為
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術(shù),又所以和胃氣而健脾。劉守
真氏長于治火,此方之旨,詳且悉哉!”(《醫(yī)方考》卷1)
2。喻昌:“此方乃表里通治之輕劑,用川芎、當歸、芍藥、白術(shù)以和血益脾。所以
汗不傷表,下不傷里,可多服也?!?《醫(yī)門法律》卷3)
3.汪昂:“此足太陽、陽明表里血氣藥也。防風、荊芥、薄荷、麻黃輕浮升散,解
表散寒,使風熱從汗出而散之于上;大黃、芒硝破結(jié)通幽,梔子、滑石降火利水,使風
熱從便出而泄之于下。風淫于內(nèi),肺胃受邪,桔梗、石膏清肺瀉胄;風之為患,肝木受
之,川芎、歸、芍、和血補肝。黃芩清中上之火,連翹散氣聚血凝,甘草緩峻而和中
(重用甘草、滑石,亦猶六一利水瀉火之意),白術(shù)健脾而燥濕。上下分消,表里交治,
而能散瀉之中,猶寓溫養(yǎng)之意,所以汗不傷表,下不傷里也?!?《醫(yī)方集解。表里之劑》)
4。費伯雄:“雖云通治一切內(nèi)外諸邪,然必如注中表里三焦俱實者,方可用。否則
硝、黃之峻烈,石膏、滑石之沉寒,尋常之癥,豈能堪此?”(《醫(yī)方論》卷1)
5.王泰林:“此即涼膈散變法,去竹葉、白蜜,而加發(fā)表和氣血藥。荊、防、麻黃、
薄荷發(fā)汗而散熱搜風,梔子、滑石、硝、黃利便而降火行水,芩、桔、石膏清肺瀉胃,
川芎、歸、芍養(yǎng)血補肝,連翹散氣聚血凝,甘、術(shù)能補中燥濕,生姜通徹表里。汗不傷
表,下不傷里,名曰通圣,極言其用之效耳。此為表里、氣血、三焦通治之劑?!?《王
旭高醫(yī)書六種.退思集類方歌注》) ,
6.謝觀:“此方以防風、麻黃,解風熱之在皮膚者,使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
上焦風熱之在巔頂者,使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腸胃風熱之在內(nèi)部者,使由后而
泄;滑石、梔子,利水道風熱之在膀胱者,使由溺而泄;石膏、桔梗,清肺胃之邪;連
翹、黃芩,祛諸經(jīng)之火;川芎、歸、芍和血以平肝;甘草、白術(shù),和胃而健脾。于表里
三焦之病,皆可解矣。然非表里俱實,大小便秘者,宜慎用。”(《中國醫(yī)學大辭典》)
7。秦伯未:“防風通圣散治療寒熱、目赤、鼻塞、口干、咳嗽、咽喉不利,便秘溲
赤等證。用麻、防、荊、薄、桔梗宣肺散風;芩、梔、翹、膏、滑石清里熱,硝、黃瀉
實通便;又因饑飽勞役,氣血怫郁,加入歸、芍、芎、術(shù)、甘草等調(diào)肝健脾。此方用藥
較多,牽涉面較廣,總的說來,也是以祛除表里之邪為目的。所以雙解不等于和解,和
解是雙方兼顧,重在祛邪,雙解則著重在清除表里之邪。雖然防風通圣散亦用了調(diào)氣養(yǎng)
血的藥,但主力仍在散風、清熱、通便?!?《謙齋醫(yī)學講稿》)
[評議] 諸家皆認為本方所治乃表里三焦俱實之證,故以上下分消,表里同治立
法。對方中藥物的論述基本相同,其中尤以汪昂之說較為精辟全面。惟喻昌“此方乃表
里通治之輕劑”之說,與其他醫(yī)家所見存有分歧。費伯雄云:“尋常之癥,豈能堪此?”
謝觀更指出“非表里俱實,大小便秘者,宜慎用。”我們認為,此方解表、清熱、攻下
之力較為峻猛,方中雖配伍少量養(yǎng)血健脾之品,亦是于祛邪之中兼顧正氣,非表里俱實之證,不宜輕用。
[驗案舉例]
1.面腫風 《儒門事親》卷6:南鄉(xiāng)陳君俞,將赴秋試,頭項偏腫連一目,狀若半
壺,其脈洪大,戴人出視,《內(nèi)經(jīng)》“面腫者風”,此風乘陽明經(jīng)也。陽明氣血俱多,風
腫宜汗,乃與通圣散人生姜、蔥根、豆豉,同煎一大盞。服之微汗,次日以草莖鼻中,
大出血,立消。
2.咽喉腫痛 《齊氏醫(yī)案》卷4:齊有堂治一患者,咽喉腫痛,作渴引飲,大便秘
結(jié),按之六脈俱實,乃與防風通圣散。因其自汗,去麻黃,加桂枝,因涎嗽,加姜制半
夏,重用硝、黃,下之而愈。作者積五十年之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臨床虛熱者多,實熱者少,故
認為本方不可輕用。
3。暴風客熱 《中醫(yī)雜志》(1986,3:40):某男,12歲,學生,1984年9月20日
診。雙目發(fā)紅,羞明流淚,痛癢并作三日,時感惡風發(fā)熱,頭痛鼻塞,眵多膠粘,口渴
欲飲,溲黃,大便2日未行。檢查:體溫37。8℃。兩眼瞼腫脹,色澤紫紅,球結(jié)膜充
血水腫,角膜邊緣可見散在性點狀浸潤,虹膜(一),瞳孔正常大小,對光反射良好。
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證屬肺胃熱盛,外感風邪所致。治當宣肺解表,清熱瀉下。處
方:荊芥4.5g,麻黃3g,薄荷5g,防風6g,黃芩6g,連翹6g,炒梔子4.5g,赤芍6g,
大黃4.5g,芒硝4.5g,生石膏18g(先煎),水煎服,日服l劑,連服3劑后,諸證俱除。
按語:暴風客熱相當于西醫(yī)急性卡他性結(jié)膜炎,病因常由肺胃熱盛,外感風邪所
致。本例表現(xiàn)風熱俱重,故以防、麻、薄、荊發(fā)散解表,梔、芩、芍、翹、石膏清熱散
腫,黃、硝泄熱下行。藥中肯綮,如鼓應桴。
4.眩暈 《陜西中醫(yī)》(1985,8:353):某男,59歲,1980年4月4日診?;颊咚?br>有高血壓史,近因事不隨心,急怒之下而突然發(fā)生徹夜不眠,口苦咽干,頭昏頭痛甚
劇,面紅升火,溺赤便結(jié),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血壓180/100mmHg。證屬怒氣傷
肝,肝郁化火,上犯清空。治宜清熱瀉火,平肝潛陽,用本方去桔梗,加生牡蠣30g,
野菊花12g,4劑,水煎服。再診:1劑盡后頭痛減,面紅退;4劑盡睡眠好轉(zhuǎn),二便
暢?,F(xiàn)舌苔稍退,脈弦,血壓降至170/95mmHg。效不易方,照方去芒硝,共服10劑,
癥狀除,血壓穩(wěn)定在160/80 mmHg。
按語:本例高血壓患者屬怒氣傷肝,肝郁化火,上犯清空。從其面紅口苦,溺赤便
結(jié),舌紅苔黃等表現(xiàn)看,皆為表里俱實之象。防風通圣散可散風平肝,瀉熱通便,恰合病情,故而有效。
5。扁平疣 《新疆中醫(yī)藥》(1990,3:60):某女,18歲,學生,1983年4月20日
初診。顏面起扁平疣2年。2年前開始顏面起數(shù)個疣贅,逐日增多,曾用板藍根、聚肌
胞、病毒唑、烏洛托品等中西藥治療均無效。檢查:顏面見密集粟米大的扁平丘疹,表
面光滑,部分皮疹成線狀排列,舌脈正常。診斷:扁瘊(扁平疣),為肝膽風熱血燥,
感染風熱毒邪所致。處理:防風通圣丸,每服1丸,日1次,連用20天。1月后復診,
顏面疣贅全消,半年后復診未見復發(fā)。
按語:扁平疣多與肝火內(nèi)動,復感風熱邪毒有關(guān)。防風通圣散能散風平肝,清熱解毒,故而對扁平疣有效。
[臨床報道]
1.偏頭痛 用防風通圣丸治療偏頭痛15例。治療前先進行血小板聚集率測定,按
規(guī)定早上空腹抽血,用PMA.2型自動平衡血小板聚集儀及LMl4—164型自動平衡儀進
行常規(guī)操作,吸200微升血小板分別加誘導劑ADP及腎上腺素,觀察記錄所出現(xiàn)的聚
集曲線,分別算出ADP及腎上腺素在半分鐘、1分鐘的有效聚集率及最大聚集率。抽
血后即給患者服防風通圣丸6g,1日2次。服1個月及2個月再分別抽血,按上述方法
檢查、計算血小板聚集率,進行自身對比。結(jié)果:偏頭痛患者對ADP及腎上腺素誘導
的血小板半分鐘、1分鐘的有效聚集率及最大聚集率均高于正常人。服藥后1個月對
ADP誘導的最大聚集率的平均數(shù)由64.33%下降至59.67%,均差值為4.67%,經(jīng)統(tǒng)計
學處理有顯著差異(P<0.05),服藥后第2個月下降至5.81%,均差為6.23%,亦有
顯著意義(P<0.01),服藥后1個月及2個月對誘導劑腎上腺素的最大聚集率的平均
數(shù)62.12%下降至54.13%及46.48%,均差值為8。03%及15.68%,亦有顯著意義。臨
床療效:15例患者中有8例2個月來頭痛未發(fā)作,發(fā)作明顯減少者有3例,發(fā)作次數(shù)
減少一半者工例,有效率占80%;有3例患者對ADP/。腎上腺素誘導血小板聚集率無下
降,臨床表現(xiàn)頭痛發(fā)作未見減輕,屬無效病例,占20%川。
2.肥胖癥 用防風通圣散和防己黃芪湯內(nèi)服,治療68例女性肥胖患者,其中30%
的人體重得到減輕,20--30歲的女性尤有顯著療效L2,。日本佐藤芳昭氏還報道,用防
風通圣散對于肥胖癥伴發(fā)無排卵者,亦有較好療效L3j。
3.急性結(jié)膜炎 以防風通圣散治療急性結(jié)膜炎200例,其中單眼74例,雙眼126
例,均有眼瞼紅腫,白睛紅赤,怕光流淚,眼球或眼眶疼痛。治療基本方:防風、荊
芥、連翹各15g,滑石、石膏各30g,薄荷、當歸、赤芍、川芎、白術(shù)、梔子、黃芩、
桔梗、甘草各12g,麻黃、大黃、芒硝9—15g(根據(jù)表里證候之輕重而定量)。加減法:
白睛赤甚,加紅花;癢甚,加蒺藜、蟬蛻、蔓荊子;痛甚,加白芷、羌活、沒藥;眼眵
多,加苡仁、澤瀉;眼胞腫甚,加蒲公英、銀花、魚腥草;大便不結(jié),去芒硝;素體陰
虛、血虧、自汗盜汗者,不用或少用麻黃。結(jié)果:全部病例均獲治愈(基本癥狀消失,
1月內(nèi)無復發(fā))。200例中,療程最短工天,最長5天;1天治愈者5例(占2.5%),
2—3天治愈者161例(占80.5%),4—5天治愈者34例(占17%)。作者認為,本病
以外感風熱火毒之邪為主,膽火上炎,肺熱上犯,腸胃濕熱熏蒸上迫為其內(nèi)因,屬內(nèi)外
合邪,表里俱病,臨床表現(xiàn)俱為實熱證,故宜本方疏散、清利、通下并用,上下分消,
其中麻黃、芒硝、大黃、滑石為首選藥物L4,。
4.面部蝴蝶斑 用防風通圣丸治療面部蝴蝶斑89例。方法:防風通圣丸,每袋
6g,1日2次口服,1月為1療程。89例中,治療最短的2療程,最長的6個療程。療
效標準:痊愈:面部色素沉著斑片完全消失;顯效:色素沉著斑片明顯縮小,斑色不顯
見;好轉(zhuǎn):色素沉著斑片有所縮小,斑色較顯見;無效:色素沉著斑片的大小、斑色無
改變。結(jié)果:痊愈49例,顯效17例,好轉(zhuǎn)23例,有效率100%。作者認為,面部蝴
蝶斑屬內(nèi)分泌紊亂之表現(xiàn),是氣機逆亂,邪毒犯表的結(jié)果。本方具有表里雙解、前后分
消、氣血均調(diào)之功,寓散瀉于補養(yǎng)之中,使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故為治療內(nèi)分泌功能紊亂蝴蝶斑的良方L5j。
5.老年性瘙癢癥 以防風通圣散為基本方:防風10g,荊芥10g,連翹15g,麻黃
6g,薄荷10g,川芎10g,當歸10g,白芍15g,黑梔子6g,大黃6g,芒硝6g,石膏
15g,黃芩12g,桔梗15g,滑石15g,甘草6g。夜臥不寧者加合歡皮12g,夜交藤15g,
珍珠母15g(先煎);腸胃濕熱偏盛者去石膏,減大黃、芒硝用量,加土茯苓30g,蒼白
術(shù)各15g,苦參15g,白鮮皮20g。外用三合粉擦局部(滑石粉、爐甘石、氧化鋅各等
分),每晚1次。2周為1療程,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治療40例,結(jié)果:痊愈:瘙癢
消失,繼發(fā)皮疹減退,伴見癥狀消失者35例。無效:瘙癢或其它癥狀略減或不減,繼發(fā)皮損無改善者5例L6j。
6.扁平疣 用防風通圣丸治療94例扁平疣患者(其中75例接受過其它藥物治療,
如肌注板藍根、維生素B1:、次水楊酸鉍,服用病毒靈、疣特靈、溶疣片等),每次服
10g,每日2次,7天為1療程,1—3療程見效。結(jié)果:痊愈59例,占62.8%;顯效
13例,占13.8%;有效9例,占9.6%;無效13例,占13.8%。有效率86.2%。作者
認為,本病由肝火內(nèi)動,氣血失和,復感風熱毒邪阻于肌膚所致。用本方散風平肝,清熱解毒,收效較為理想L7j。
[實驗研究]
減肥作用 以大鼠為對象,連續(xù)7周給予高熱量飼料制成單純性肥胖動物模型,將
其分為2組,給藥組大鼠的飼料中加人防風通圣散,連續(xù)服藥11周,另一組為對照。
分別測定大鼠的體重、攝食量、糞便及尿量,并于用藥前、用藥第u周及停藥后第3
周進行血液生化檢查。結(jié)果:體重:給藥組的體重增加曲線略受抑制。飲水量:給藥組
明顯減少(P<0.01)。給予防風通圣散后即刻(第8周)至第12周,大鼠的尿量明顯
減少(P<0.05),但第12周以后又有增加的趨勢。攝食量:沒有明顯變化。糞量:第
14周以后,給藥組有糞量增加的傾向,至第18周明顯增加(P<0.05)。血液生化檢
查:給藥組大鼠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過氧化脂質(zhì)明顯降低(P<0.05),臼脂蛋白及
GOT未見明顯變化,GPT值明顯上升(P<0.05)L8j。還有人對防風通圣散減肥作用的
基礎(chǔ)進行研究,認為本方減肥作用的機制之一是通過活化BA7(棕色脂肪組織)而引起體重的減輕L9j。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