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附子丸
組成: 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肉蓯蓉2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令干),補(bǔ)骨脂1兩(微炒),鹿茸1兩(去毛,涂酥炙令黃),杜仲1兩(去粗皮,炙令黃,銼),黃耆1兩半(銼),五味子1兩,牛膝1兩(去苗),薯蕷1兩,山茱萸1兩,酸棗仁1兩,芎?3分,柏子仁1兩,肉桂1兩半(去皺皮)。
出處: 《圣惠》卷二十六。
主治: 骨極。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
名稱: 附子丸
組成: 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龍骨3分,當(dāng)歸1兩(銼,微炒),白術(shù)1兩,干姜3分(炮裂,銼),桂心半兩,白礬2兩(燒灰),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出處: 《圣惠》卷五十九。
主治: 久冷痢,大腸滑泄,吃食不消,腹脅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粥飲送下,不拘時(shí)候。
制備方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名稱: 附子丸
組成: 附子半斤(生用),硫黃2兩(細(xì)研,水飛過)。
出處: 《圣惠》卷九十八。
功效: 補(bǔ)益下元。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以鹽湯送下。
制備方法: 以新汲水浸附子七復(fù)時(shí),每一復(fù)時(shí)換水一遍,并不令見日氣。日數(shù)足,陰干,去皮臍,為末,加硫黃攪令勻。以羊腎三對(duì),去筋膜,研,以酒3升煮令稠,和藥末,看硬軟得所,為丸如梧桐子大。
名稱: 附子丸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烏梅肉(炒干)1兩,干姜(炮)1兩半,黃連(去須,炒)2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
主治: 洞泄寒中,注下水谷,或痢赤白,食入即吐,食物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心米飲送下,日晚再服。
制備方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名稱: 豆蔻附子散
組成: 肉豆蔻仁(面裹炮熟)半兩,附子(去皮臍,銼,鹽炒)半兩,縮砂(去皮)半兩,木香半分。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
主治: 脾胃久寒,大腸虛滑洞泄。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食前米飲調(diào)下。
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散。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桂(去粗皮,不得見火)1兩,烏頭(大者,炮,去皮臍)1兩。
出處: 《普濟(jì)方》卷三五七。
主治: 子死腹中。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煎7分,去滓溫服,須臾連3服。
制備方法: 上銼。
名稱: 附子湯
別名: 煮豆法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七。
主治: 柔風(fēng),筋骨緩弱,不能行立;頭風(fēng)。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綠豆5合,同煮至3升,絞去滓,每服半盞,細(xì)細(xì)飲之,空心、日午、臨臥服。
制備方法: (口父)咀,如麻豆大。
附注: 煮豆法(《普濟(jì)方》卷九十五引《十便良方》)。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1兩半(炮裂,去皮臍),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黃)1兩,白術(shù)2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十三。
主治: 漏風(fēng)汗出不止。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至2升,去滓,分溫4服,日3次,夜1次。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甘草1兩(炙微赤,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干姜1兩(炮裂,銼),赤芍藥1兩。
出處: 方出《圣惠》卷十二,名見《普濟(jì)方》卷一四○。
主治: 傷寒大熱,汗出熱不去,腹內(nèi)拘急,四肢厥冷,并下利。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制備方法: 上為散。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半兩(生,去皮臍),生姜5兩。
出處: 《圣惠》卷二十五。
主治: 風(fēng)毒攻手足疼痛,或攻皮膚浮腫。
用法用量: 以水2斗,煮20-30沸,去滓,稍熱避風(fēng),淋蘸。余滓更煎用之。
制備方法: 上銼細(xì)。
附注: 《普濟(jì)方》本方用法:腹中痛,水煮服亦可。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半兩(去皮臍,生用),防風(fēng)半兩(去蘆頭),枳殼半兩(去瓤),羌活半兩,白芷半兩,甘草半兩(銼,生用),蜂房半兩,川椒2兩(去目)。
出處: 《圣惠》卷六十八。
主治: 五指攣急。
用法用量: 每用1兩,以水3大碗,加生姜1兩,生桑枝1握,黑豆1合,同煎,令豆熟,去滓,著冷暖得所,避風(fēng)淋蘸手指。水冷重暖用之。
制備方法: 上為散。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1枚(重7錢,炮,去皮臍)。
出處: 方出《證類本草》卷十引《孫用和方》,名見《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
主治: 霍亂,大瀉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2盞,加鹽半錢,煎取1盞,溫服,立止。
制備方法: 上為末。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1枚(制),草果5粒。
出處: 《醫(yī)統(tǒng)》卷七十六。
主治: 瘴瘧脾寒,寒振熱少,面色青白,飲食少進(jìn),四肢厥,大小便清。
用法用量: 水2鐘,煎1鐘,分2服。
附注: 《簡(jiǎn)明醫(yī)彀》本方用法:加生姜,水煎服。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端正緊實(shí)大者)1枚(生去皮臍,切作10片)。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九。
功效: 破寒墮胎。
主治: 子死腹中,產(chǎn)宮氣寒,胎血凝澀,死子難下;中風(fēng)涎盛,少氣不語。
用法用量: 上不得搗碎,用水2盞,加生姜5片,同煎取1盞,去滓不用,將藥汁濾清,分溫2服。如經(jīng)時(shí)不下,更服桂心湯。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人參2兩,甘草(炙)2兩,干姜(炮)2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
主治: 霍亂,心腹筑悸。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人參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涂,炙干)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1兩,陳橘皮(去白,炒)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葛根(銼)1兩,桂(去粗皮)1兩,干姜(炮)1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
主治: 霍亂四逆吐下,煩嘔轉(zhuǎn)筋,肉冷汗出,體痹氣急垂死,音聲不出,脈不通者。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隨藥吐者,更服勿止。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白術(shù)、附子(炮裂,去皮)、干姜(炮)、桂、赤石脂1兩。
出處: 《普濟(jì)方》卷二一六。
主治: 腎氣虛寒,小便滑數(shù)。
用法用量: 每服1錢,空心生姜湯調(diào)下,1日2次。
制備方法: 上為末。
附注: 方中白術(shù)、附子、干姜、桂用量原缺。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生,去皮臍)半兩,人參半兩,茴香(炒)1分,茯苓1分,山藥1分,甘草(炙)3分,干姜(炮)3分。
出處: 《三因》卷二。
主治: 房室竟中風(fēng),惡風(fēng)多汗,汗出沾衣,口干上瀆,不能勞事,身體盡疼,名曰內(nèi)風(fēng)。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錢,水2盞,加生姜3片,鹽少許,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制備方法: 上銼散。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2兩,生干地黃(焙)3兩,甘草(炙令黃)1兩,芍藥1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一六四。
主治: 產(chǎn)后榮血虛損,汗出日夕不止,形體困怠。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2枚(擘破),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生附子、白姜(炮)、人參、甘草(炙)各等分。
出處: 《普濟(jì)方》卷三九五。
主治: 吐利過多,手足厥冷,六脈沉細(xì)。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棗、冬瓜仁,水煎服。
制備方法: 上銼。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生用)1枚,防風(fēng)(去叉)1兩,細(xì)辛(去苗葉)3分,獨(dú)活(去蘆頭)3分,甘草(炙)3分,莽草(炒)1分,芎?半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一二○。
主治: 牙齒風(fēng)痛,不得眠睡。
用法用量: 每用5錢匕,以水2盞,煎10余沸,去滓,熱漱冷吐,1日3-5次。
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生,去皮臍,銼)4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一三六。
主治: 風(fēng)毒攻肌肉,皮膚浮腫,或在腳,或在手。
用法用量: 用水1斗,煮至7升,去滓熱洗,余滓更煮洗。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桂心1兩,白術(shù)1兩,白芷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葛根1兩,人參1兩(去蘆頭),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出處: 《圣惠》卷九。
主治: 傷寒八日,風(fēng)濕相搏、身痛心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下之脈浮者。
用法用量: 每服半兩,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7分,去滓,分溫2服,不拘時(shí)候。
制備方法: 上銼細(xì),和勻。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黃連(去須,炒)2兩,阿膠(炙令燥)3分,甘草(炙,銼)半兩,干姜(炮)半兩,赤石脂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九十六。
主治: 下焦虛寒,大便不禁。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1日2次。
制備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1個(gè)(生,去皮臍),綠豆1合。
出處: 方出《證類本草》卷十引《修真秘旨》,名見《朱氏集驗(yàn)方》卷九。
主治: 頭風(fēng)。
用法用量: 上同入銚子內(nèi),煮豆熟為度,去附子,服豆。立愈。每個(gè)附子可煮5服,后為末服之。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柴胡(去苗)1兩,秦艽(去苗土)1兩半。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七。
主治: 冷勞肌瘦,盜汗少力,時(shí)發(fā)寒熱,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用豬(月臣)子1兩(切令細(xì)),酒半盞,水3分,加薤白3寸,同煎令豬(月臣)熟,去滓溫服,每日五更初服之。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白術(shù)2兩,蒼術(shù)2兩,芍藥1兩,茯苓2兩,甘草1兩,附子1兩。
出處: 《雞峰》卷十四。
主治: 泄瀉不已。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黃連(去須,炒)1兩,阿膠(炙令燥)3分,甘草(炙,銼)半兩,干姜(炮)半兩,赤石脂1兩,厚樸(去粗皮,姜汁炙)1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五。
主治: 冷痢及赤白滯下。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日3次。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白檳榔(煨)2兩,白茯苓(去黑皮)3兩,桔梗(銼,炒)3兩,陳橘皮(去白,焙,炒)3兩,桂(去粗皮)3兩,白術(shù)4兩,吳茱萸(湯浸,焙,炒)1兩,甘草(炙,銼)2兩,半夏(湯洗去滑,生姜汁制)2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六。
主治: 脾勞虛寒,腹痛脹滿,氣急善噫,欲臥,舌本苦直,飲食多倦,干噦惡心。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1棗大(切),煎至7分,去滓溫服。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六物湯
組成: 附子4錢,防己4錢,甘草(炙)2錢,白術(shù)3錢,茯苓3錢,桂枝4錢。
出處: 《外科發(fā)揮》卷三。
主治: 風(fēng)寒濕邪流注四肢,關(guān)節(jié)煩痛,四肢拘急,惡寒自汗,小便不利;亦治骨疽、咬骨疽;兼治五痹。
用法用量: 上作2劑。水1鐘半,加生姜3片,煎1鐘,食遠(yuǎn)服。
臨床應(yīng)用: 腿痛:一婦人兩腿作痛,時(shí)或走痛,氣短自汗,諸藥不應(yīng)。診之尺脈弦緩,此寒濕流注于腎經(jīng)也。以附子六物湯治之而愈。
名稱: 附子丸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人參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熟干地黃(焙)1兩,桂(去粗皮)1兩,延胡索1兩,威靈仙(去苗土)1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三。
主治: 產(chǎn)后腰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細(xì)嚼,溫酒送下;胡桃茶亦得,不拘時(shí)候。
制備方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名稱: 附子丸
組成: 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巴豆3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庶蟲)蟲50枚(微炒),川椒1合(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干姜半兩(炮裂,銼),防葵1兩,甜葶藶1合(隔紙炒令紫色),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出處: 《圣惠》卷四十九。
主治: 久積癥癖,腹?jié)M不能食。
用法用量: 每服3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制備方法: 上為末,研入巴豆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名稱: 附子丸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高良姜1兩,甘草(炙,銼)1分。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
主治: 濡瀉不止,或冷痢無度。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米飲送下,不拘時(shí)候。
制備方法: 上為末,陳米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名稱: 附子大建中湯
組成: 附子1兩(炮,去皮臍),黃耆(蜜炙)2兩,白術(shù)(炒)2兩,甘草(炙)2兩,當(dāng)歸(去蘆)2兩,熟干地黃(洗)2兩,木香(不見火)2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2兩,白芍藥2兩。
出處: 《魏氏家藏方》卷四。
主治: 自汗。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
名稱: 十味蒼柏散
別名: 止痛附子湯
組成: 蒼術(shù)(鹽炒)、香附(鹽炒)、黃柏(酒炒)、青皮、玄胡索、益智、桃仁、茴香、附子(鹽炒)、甘草。
出處: 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見《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
主治: 疝氣作痛。
用法用量: 作湯服。
制備方法: 上為末。
附注: 止痛附子湯(《觀聚方要補(bǔ)》卷五引《醫(yī)門秘旨》)?!夺t(yī)宗金鑒》有山楂。方中茴香,改
為大茴,小茴,名“君臣全備湯”(見《觀聚方要補(bǔ)》引《百代醫(yī)宗》)。
名稱: 附子大獨(dú)活湯
組成: 白姜9兩,人參9兩,肉桂9兩,干葛9兩,北芍藥9兩,當(dāng)歸9兩,川獨(dú)活16兩,大附子9枚,防風(fēng)12兩,甘草12兩。
出處: 《朱氏集驗(yàn)方》卷一。
主治: 男子、婦人體虛中風(fēng),半身不遂,左癱右瘓,口眼?斜,手足軃曳,經(jīng)脈攣縮,足膝軟弱,四肢酷冷,肌肉麻痹,骨間冷疼,行步艱難;及風(fēng)濕相搏,關(guān)節(jié)痠痛,自汗惡風(fēng),項(xiàng)拘急,面目浮腫;兼療八風(fēng)、五痹,久患頭風(fēng),每遇陰雨發(fā)則頭疼,項(xiàng)強(qiáng)筋緊,頭暈憎寒,嘔吐不食,發(fā)渴不已;一切風(fēng)氣,虛損不足。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兩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其驗(yàn)如神。中風(fēng)者此藥不過10服,立見殊效也。
名稱: 附子山茱萸湯
組成: 附子(炮,去皮臍)1兩,山茱萸1兩,木瓜干半兩,烏梅半兩,半夏(湯洗去滑)3分,肉豆蔻3分,丁香1分,藿香1分。
出處: 《三因》卷五。
主治: 腎經(jīng)受濕,腹痛寒厥,足痿不收,腰椎痛,行步艱難,甚則中滿,食不下,或腸鳴溏泄。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7片,大棗1枚,煎7分,去滓,食前服。
制備方法: 上銼散。
名稱: 附子烏雞丸
組成: 附子3錢,鹿茸(無則用鹿膠)1兩,真山藥5錢,蓯蓉5錢,肉桂5錢,蒲黃(炒黑)5錢,當(dāng)歸5錢,萸肉5錢,白芍1兩,熟地1兩5錢,凈烏雞肉(去皮油,酒蒸)3兩。
出處: 《驗(yàn)方新編》卷九。
主治: 大虛大寒,經(jīng)如綠水,全無血色;及氣血虧虛,經(jīng)來全白色,五心煩熱,小便作痛。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空心酒送下。
制備方法: 米糊為丸。
名稱: 附子五味散
組成: 附子(炮)5兩,細(xì)辛5兩,白術(shù)5兩,干姜4兩,神曲1升。
出處: 《外臺(tái)》卷二十五引《許仁則方》。
主治: 水谷痢,痢無期度,食不消化,腹痛,每過冷便發(fā)。
用法用量: 初服1方寸匕,稍稍加至2-3匕,以飲送下,1日2次。
制備方法: 上為散。
用藥禁忌: 忌豬肉、生冷、油膩、桃、李、雀肉等。
名稱: 附子五苓散
組成: 大附子1枚(取空,入五苓散在內(nèi),炮熟)。
出處: 《朱氏集驗(yàn)方》卷四。
主治: 翻胃吐食。
用法用量: 用姜湯送下。
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
名稱: 附子倉(cāng)米湯
別名: 附子倉(cāng)廩湯
組成: 附子1枚(炮,去皮臍,8錢重者),人參(去蘆頭)半兩,甘草(微炒)半兩,半夏(湯泡7次,切作片,焙干,姜汁制)半兩,黃耆半兩,白術(shù)半兩,川姜2錢(微炒),南木香1錢半。
出處: 《百一》卷二。
功效: 補(bǔ)虛,生胃氣,逐冷痰,和五臟,快胸膈,進(jìn)飲食,止泄瀉。
用法用量: 上(口父)阻。每服2大錢,水1大盞半,入炒陳倉(cāng)米半合,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附注: 附子倉(cāng)廩湯(《觀聚方要補(bǔ)》卷二引《活人事證方》)。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黃耆4兩,甘草(炙,銼)半兩,麻黃(去根節(jié),煎,掠去沫,焙)5兩,防風(fēng)(去叉)半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十。
主治: 歷節(jié)風(fēng)疼痛,日夜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4錢匕,水1盞半,加大棗2枚(去核),生姜1棗大(掌碎),同煎至1盞,去滓溫服,日2次,夜1次。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六合湯
別名: 桂枝六合湯、桂附六合湯
組成: 四物湯4兩,加附子(炮,去皮臍)半兩,肉桂半兩。
出處: 《元戎》。
主治: 血虛有寒,大便下血;婦人白帶,腹或陰中疼痛;妊娠傷寒,腹痛身涼,四肢拘急,脈沉遲或沉微。
各家論述: 《成方切用》:桂、附雖辛熱動(dòng)胎之藥,然寒證用之,適所以安胎。
附注: 桂枝六合湯(《傷寒全生集》卷三)、桂附六合湯(《傷寒廣要》卷七)。本方方名,《玉機(jī)微義》引作“六合湯”《濟(jì)陰綱目》引作“四物湯”?!队駲C(jī)微義》本方用法:上(口父)咀。每服五錢,水煎,食前服。
名稱: 附子湯
別名: 附子散
組成: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桂心半兩,細(xì)辛(去苗)6錢,防風(fēng)(去叉)6錢,人參6錢,干姜(炮)6錢。
出處: 《三因》卷二。
主治: 五臟中風(fēng)寒,手足不仁,口面?斜,昏暈,失音,眼目瞤動(dòng),牙車緊急,不得轉(zhuǎn)動(dòng)。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7分,去滓,食前服?;?yàn)槟?,每?錢,酒調(diào)下。
制備方法: 上銼散。
附注: 附子散(《普濟(jì)方》卷八十八引《醫(yī)方大成》)。
名稱: 附子化毒湯
組成: 附子、干姜、人參、白術(shù)、黃耆、甘草。
出處: 《片玉痘疹》卷九。
主治: 痘疹成漿之時(shí),吐泄不止,手足厥冷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附注: 《幼幼集成》本方用法;炒米一撮,大棗一枚為引,水煎,溫冷服。
名稱: 附子升降湯
組成: 附子(生,去皮臍)1兩半,天南星(湯洗7次)1兩半,橘紅1兩半,甘草(炙)1兩半,肉桂(不見火)1兩半,吳茱萸1兩半(湯洗7次,炒),白術(shù)(炒)3兩,白芍藥3兩,半夏(湯洗7次)3兩,白茯苓(去皮)3兩,木香1錢(不見火)。
出處: 《魏氏家藏方》卷二引陸仲安方。
主治: 寒痰咳嗽。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服,不拘時(shí)候。
名稱: 附子天門冬散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石菖蒲1兩,木香1兩,桂(去粗皮)1兩,天門冬(去心,焙)1兩,干姜(炮)1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五。
功效: 益氣補(bǔ)不足,卻老延年。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空心溫酒調(diào)下。
制備方法: 上為散。
名稱: 附子方
組成: 附子(炮)、石膏(煅)各等分。
出處: 方出《政類本草》卷十引《孫兆口訣》,名見《普濟(jì)方》治四十四引《澹寮》。
主治: 頭痛。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茶酒送下。
制備方法: 上為末,加腦麝少許。
名稱: 附子方
別名: 附子湯
組成: 白術(shù)2錢,當(dāng)歸2錢,陳皮4分,干姜4分,丁香4分,甘草4分,人參1錢,附子5分。
出處: 《胎產(chǎn)指南》卷七。
主治: 霍亂,氣血虛損,傷食感寒,痛止而手足冷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粥飲調(diào)下。
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
附注: 附子湯(《嵩崖尊生》卷十四)。
名稱: 附子木瓜丸
組成: 附子(重半兩者)10枚,(以黑豆1升,水3碗,銀石器慢火煮之,候豆熟附子軟,切,焙干),牛膝(酒浸,切,焙)6兩,羌活(去蘆頭)4兩,茴香子(舶上者,炒)2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巴戟天(去心)2兩,木瓜(宣州者,去皮核)6兩(蒸軟,用新沙盆研成膏,和前藥,如干,加薄面糊少許)。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九。
主治: 下元久虛,腰膝無力,步履甚艱,或發(fā)疼痛,飲食進(jìn)退,久服諸藥未成痊效者。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空心、食前鹽湯送下。中病即止,不必常服。
制備方法: 上七味,六味為末,以木瓜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名稱: 附子木瓜煎丸
別名: 附子木瓜丸
組成: 附子2個(gè)(每個(gè)6錢以上),木瓜4個(gè)(大者,去子,入艾青,鹽蒸),牛膝2兩,白術(shù)1兩,薏苡仁1兩(生),羌活半兩(不焙),杜仲半兩,續(xù)斷半兩,萆薢半兩,防風(fēng)半兩,五加皮半兩,熟干地黃半兩。
出處: 《雞峰》卷四。
功效: 補(bǔ)元?dú)?,壯筋骨,養(yǎng)脾腎,辟寒邪,除風(fēng)誕,行滯氣,活血進(jìn)食。
主治: 風(fēng)濕客中經(jīng)絡(luò)疼痛,傳入臟腑,沖滿昏塞,咽搐直視,面色青黑,脈道閉伏,不省人事,平時(shí)心神不樂,語澀舌緊,腰腿沉重,行履艱難,干濕腳氣。
用法用量: 每日服40丸,空心、日午溫酒任下。
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木瓜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附子木瓜丸(《楊氏家藏方》卷四)。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黃耆4兩,甘草(炙)半兩,麻黃(去根節(jié),煎,掠去沫,焙)6兩,防風(fēng)(去叉)半兩,小黑豆1兩(微炒)。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十。
主治: 歷節(jié)風(fēng)。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生姜3片,大棗1枚(擘破),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3次,夜1次。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生附子6-7錢者。
出處: 《普濟(jì)方》卷一一六。
主治: 一切風(fēng)疾痰眩。
用法用量: 上用半個(gè)切碎,以水2盞,加生姜10片,煎至1盞以下,濾過,盞盛,水中沉微冷服。若不去皮臍,及臨服入鹽少許,效尤速。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1枚(重半兩者,炮裂,去皮臍),麻黃(去根節(jié))1兩半,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40枚,細(xì)辛(去苗葉)3分,芎?1兩1分,牛膝(去苗,酒浸,焙干)1兩,丹參(去根節(jié))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獨(dú)活(去竿頭)1兩,五加皮(炙令黃)1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一。
主治: 腳氣風(fēng)多,皮肉(疒帬)痹,筋骨疼痛,足趺不仁,手腳緩弱,履地不穩(wěn)。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1盞,去滓溫服,空心、日午、晡時(shí)各1次,衣覆微令汗出。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六一湯
組成: 附子1錢,黃連6錢。
出處: 《證治寶鑒》卷十一。
主治: 心痛,熱疼久不愈。
用法用量: 上藥同浸,炒,去附,煎服。
名稱: 附子神曲丸
組成: 神曲1兩,附子1兩,訶黎勒1兩,白豆蔻仁1兩,蓽茇1兩,白術(shù)1兩,白茯苓1兩,人參1兩,厚樸2兩,丁香半兩,蓽澄茄半兩,沉香半兩,陳皮3分。
出處: 《雞峰》卷十二。
功效: 補(bǔ)脾。
主治: 脾虛心煩,腹脹,食少無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生姜湯送下。
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酒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名稱: 附子飲子
組成: 附子1枚(半兩以上者,炮,去皮尖,四破)。
出處: 《傷寒總病論》卷三。
主治: 陰毒,脈沉微欲絕,四肢逆冷,大躁而渴不止。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至3升,去附子,入瓶,油單緊封,沉井底,候極冷,取飲之。
名稱: 附子建中湯
組成: 桂、白芍、甘草、飴糖、附子(制)、白蜜、生姜。
出處: 《金匱翼》卷八引海藏方。
功效: 溫養(yǎng)營(yíng)血。
主治: 寒疝。
名稱: 附子建中湯
組成: 肉豆蔻(面裹煨)1兩,白豆蔻1兩,附子(炮,去皮)1兩,厚樸(去皮,炒)1兩,白術(shù)1兩,干姜(炮)1兩,神曲(炒)1兩,紅豆1兩,丁香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甘草(炙)半兩,胡椒半兩。
出處: 《醫(yī)方大成》卷三引《濟(jì)生》。
主治: 脾氣虛寒,腹脅脹滿,身體沉重,面色萎黃,嘔吐不食。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名稱: 附子建中湯
組成: 附子3分,官桂3分,白芍藥1兩半,甘草半兩。
出處: 《易簡(jiǎn)》。
主治: 或吐或?yàn)a,狀如霍亂,及冒涉濕寒,賊風(fēng)入腹,拘急切痛。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熱服。
名稱: 附子松脂膏
別名: 松脂膏
組成: 附子2兩,松脂2兩,蔓荊子4兩(搗篩)。
出處: 《外臺(tái)》卷三十二引《千金翼》。
功效: 生發(fā)。
用法用量: 馬鬐膏和,以敷頭如澤。
制備方法: 以烏雞脂和,瓷器盛,密縛頭,于屋北陰干,百日藥成。
用藥禁忌: 勿近面。
附注: 松脂膏(《圣惠》卷四十一)。
名稱: 附子瀉心湯
組成: 大黃4錢(酒炒),黃連6分,制附片3錢,僵蠶(姜汁炒)2錢,桔梗2錢,銀花2錢,黃芩1錢5分,生姜3片。
出處: 《白喉全生集》。
主治: 白喉。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名稱: 附子瀉心湯
別名: 瀉心湯
組成: 大黃2兩,黃連1兩,黃芩1兩,附子1兩(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出處: 《傷寒論》。
功效: 瀉熱消痞,扶陽固表。
主治: 陽虛熱結(jié),心下痞悶,惡寒汗出,脈沉者。
用法用量: 上4味,切3味,以麻沸湯3升漬之,須臾,絞去滓,納附子汁,分2次溫服。
臨床應(yīng)用: 熱痞兼陽虛證:肖琢如治寧鄉(xiāng)某生,得外感數(shù)月,屢變不愈,延診時(shí),自云:胸滿,上身熱而汗出,腰以下惡風(fēng),時(shí)夏歷六月,以被圍繞,取視前所服方,皆時(shí)俗清利,搔不著癢之品,舌苔淡黃,脈弦,與附子瀉心湯。閱二日復(fù)診,云藥完二劑,疾如失矣,為疏后方而歸。
各家論述: 1.《古方選注》:用三黃徹三焦而瀉熱,即用附子徹上下以溫經(jīng)。三黃用麻沸湯漬,附子別煮汁,是取三黃之氣輕,附子之力重,其義仍在乎救亡陽也。
2.《傷寒貫珠集》:按此證,邪熱有余而正陽不足,設(shè)治邪而遺正,則惡寒益甚,若補(bǔ)陽而遺熱,則痞滿愈增。此方寒熱補(bǔ)瀉并投互治,誠(chéng)不得已之苦心,然使無法以制之,鮮不混而無功矣。方以麻沸湯漬寒藥,別煮附子取汁,合和與服,則寒熱異其氣,生熟異其性,藥雖同行,而功則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
3.《傷寒論譯釋》:此湯治上熱下寒之證,確乎有理,三黃略浸即絞去滓,但取輕清之氣,以去上焦之熱,附子煮取濃汁,以治下焦之寒,是上用涼而下用溫,上行瀉而下行補(bǔ),瀉其輕而補(bǔ)其重,制度之妙,全在神明運(yùn)用之中,是必陽熱結(jié)于上,陰寒結(jié)于下用之,乃為的對(duì)。若陰氣上逆之痞證,不可用也。
附注: 瀉心湯(《圣惠》卷九)。本方改為丸劑,名“附子瀉心丸”(見《證治寶鑒》)。
名稱: 附子細(xì)辛湯
組成: 細(xì)辛1兩,川芎1兩,附子半兩(生,去皮臍),麻黃2錢半(去節(jié))。
出處: 《魏氏家藏方》卷一。
主治: 頭痛連腦戶或額間與目相連,欲得熱物熨者。
用法用量: 上為粗末。每服5錢,加生姜3片,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服。
名稱: 附子細(xì)辛湯
組成: 黑附子1錢,細(xì)辛1錢,白術(shù)1錢,川芎2錢5分,甘草(炙)5分,生姜5片。
出處: 《杏苑》卷五。
主治: 少陰頭疼,足寒氣逆,脈細(xì)。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前服。
名稱: 附子敗毒湯
組成: 羌活1錢,川附子(制)1錢,白僵蠶(炒)3錢,前胡1錢,連翹(去心)1錢5分,生黃耆1錢5分,蔓荊子1錢5分,陳皮1錢,防風(fēng)1錢,白茯苓1錢5分,金銀花2錢,甘草(節(jié))5分。
出處: 《金鑒》卷六十四。
主治: 濕毒瘰疬。
用法用量: 上用生姜1片為引,水3鐘,煎1鐘,食遠(yuǎn)溫服。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1兩,獨(dú)活1兩,防風(fēng)(去苗)1兩,川芎1兩,丹參1兩,萆薢1兩,菖蒲1兩,天麻1兩,官桂1兩,當(dāng)歸1兩,黃耆半兩,細(xì)辛(去苗)半兩,山茱萸半兩,白術(shù)半兩,甘菊花半兩,牛膝(酒浸)半兩,甘草(炙)半兩,枳殼(麩炒,去瓤)半兩。
出處: 《宣明論》卷一。
主治: 腎臟風(fēng)寒濕痹,腰脊疼痛,不得俯仰,兩腳冷,受熱不遂,頭昏,耳聾,音渾。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大盞,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不拘時(shí)候。
制備方法: 上為末。
名稱: 附子枳實(shí)丸
組成: 附子半兩,枳實(shí)1兩。
出處: 《雞峰》卷十三。
主治: 留飲。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米飲送下。
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名稱: 附子飲
組成: 附子1枚(炮裂,去皮臍),牛膝(酒浸,切,焙)3分,防風(fēng)(去叉)1兩,羌活(去蘆頭)1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八。
功效: 補(bǔ)暖調(diào)氣。
主治: 少年服冷藥太過,風(fēng)冷腰腳疼痛不隨。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早、晚食前各1次。
制備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茯苓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7枚,赤茯苓(去黑皮)3兩,檳榔24枚,母姜5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兩,桂(去粗皮)3兩,桔梗(炒)4兩,白術(shù)4兩,吳茱萸(湯浸,焙干)1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一。
主治: 肝氣受寒,脅下職滿,痛引少腹。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日3次。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蔻大。
名稱: 附子茴香散
組成: 肉豆蔻(煨)1兩,茴香(炒)1兩,白術(shù)(炒)1兩,木香1兩,人參1兩,白茯苓1兩,干姜(炮)1兩,附子1枚(大者,炮,去皮臍),丁香半兩,甘草(炙)半兩。
出處: 《醫(yī)方大成》卷七引《澹寮》。
主治: 氣虛積冷,心腹絞痛,泄瀉食少。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加鹽少許,煎7分,空心服。
名稱: 附子蓽茇丸
組成: 黑附子(炮裂,去皮臍)3兩,官桂(去皮)2兩,大椒2兩,良姜(細(xì)銼,炒)2兩,陽起石(火燒1日)2兩,川姜(炮裂)2兩,厚樸(生姜制)2兩,白術(shù)(銼)2兩,白茯苓(去皮)2兩,赤石脂(火燒通紅)2兩,肉豆蔻(醋和面裹燒)1兩半,蓽茇1兩,吳茱萸(湯洗1遍,炒)2兩。
出處: 《御藥院方》卷七。
功效: 助氣安血,大補(bǔ)沖任。
主治: 經(jīng)虛月候不時(shí),腸滑下痢頻并。
用法用量: 每服40丸,空心食前服。
制備方法: 上各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方中蓽茇、吳茱萸原缺,據(jù)《普濟(jì)方》補(bǔ)。
名稱: 附子蓽茇丸
組成: 黑附子(炮,去皮臍)1兩,蓽茇1兩,干姜(炮)1兩,良姜(銼)1兩,丁香1兩,吳茱萸(湯洗,焙)1兩,肉桂(去皮)半兩,山茱萸(去核,炒)半兩,草豆蔻半兩。
出處: 《雞峰》卷十四。
主治: 瀉痢。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蒸棗肉(去皮核)為丸,如梧桐子大。
名稱: 附子除濕酒
組成: 附子1只(炮,去皮臍,切作片子),木瓜(須宣木瓜,干者亦得)1兩,牛膝(洗凈)1兩,杜仲(姜制炒斷絲)1兩,白術(shù)(紙裹煨去濕氣,切片)1兩。
出處: 《魏氏家藏方》卷八。
主治: 腳氣。
用法用量: 作一生絹袋,以無灰酒3升浸之,夏3日,春、秋5日,冬7日。每日取半盞,和酒半盞燉熱飲之。當(dāng)留一半酒養(yǎng)藥,將服過半即增酒。
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名稱: 附子面
組成: 附子1只(炮令熟,去皮尖)。
出處: 《魏氏家藏方》卷四。
功效: 補(bǔ)益。
用法用量: 上為細(xì)末。和面4兩,一處篩過,然后用姜汁入湯搜和,打成棋子面,分作2服,煮熟,以雞羊之類為汁,面隨多少食。
用藥禁忌: 不可用豬肉汁。
名稱: 附子餅
組成: 炮附子(去皮臍)。
出處: 《外科發(fā)揮》卷三。
主治: 潰瘍,氣血虛不能收斂,或風(fēng)邪襲之,以致氣血不能運(yùn)于瘡所,不能收斂。
用法用量: 上為末,以唾津和為餅,置瘡口處,將艾壯于餅上,灸之。每日灸數(shù)次,但令微熱,勿令痛。如餅干,再用唾津和做,以瘡口活潤(rùn)為度。
名稱: 附子振陽湯
組成: 大附子5錢(面裹,熾熱),人參2錢,肉桂5分,黃耆2錢,橘紅1錢,甘草5分,當(dāng)歸1錢。
出處: 《痘疹仁端錄》卷十四。
主治: 虛寒痘證。
名稱: 附子涂腳方
組成: 附子1枚(生,為末)。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七。
主治: 口瘡。
用法用量: 上以姜汁和勻,攤腳心。
名稱: 附子涂敷方
組成: 附子1枚(搗末),鯽魚1個(gè)(去肚腸)。
出處: 《普濟(jì)方》卷二九三。
主治: 漏瘡晝開出膿,夜復(fù)合。
用法用量: 冷敷瘡口內(nèi),1日3-5次。以愈為度。
制備方法: 上將附子末納魚肚中滿,以泥固濟(jì),炭上火燒通赤,取出去泥,研細(xì)為末。
名稱: 附子養(yǎng)氣湯
別名: 加味四柱散、附子降氣湯
組成: 附子3兩(炮裂,水浸,去皮臍,切片),人參(切片)1兩,白術(shù)(紙裹煨,切片)1兩,白茯苓(去皮)1兩(切),木香半兩(紙裹,炮裂)。
出處: 《簡(jiǎn)易方》引葉氏方(見《醫(yī)方大成》卷三)。
功效: 壯脾養(yǎng)氣,止嘔進(jìn)食。
主治: 丈夫元臟氣虛,真陽耗散,兩耳常鳴,臍腹冷痛,頭眩目暈,四肢倦怠,小便滑數(shù),泄瀉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加生姜7片,大棗2枚,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
附注: 加味四柱散(《易簡(jiǎn)》)、附子降氣湯(《魏氏家藏方》卷四)。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枚,羌活(去蘆頭)2兩,防風(fēng)(去叉)2兩,桂(去粗皮)2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八。
主治: 風(fēng)痙,口噤不語,身體強(qiáng)直。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2盞,煎至1盞,加竹瀝1合,更煎3沸,去滓,空心食前溫服,1日2次。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丸
組成: 附子1枚(炮裂,去皮膚),桂(去粗皮)1分,細(xì)辛(去苗葉)1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分,消石1分,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分。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一二四。
主治: 骨鯁在喉中。
用法用量: 每含1丸咽津;如兩盞茶久未應(yīng),即用桂末煎湯助之,其骨立出。
制備方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皂子大。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甘草(炙)1兩,干姜(炮)3分,半夏1兩(湯洗去滑,生姜2兩,同搗作餅,炙),白術(shù)(銼,炒)1兩半,蒼術(shù)(米泔浸,去粗皮,銼,炒)2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八。
主治: 虛勞,脾胃冷弱,胸滿氣逆,嘔吐咳嗽,腹痛腸鳴。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半,加大棗2枚(擘),生姜半分,煎至1盞,去滓,分為2服。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