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附子丸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天麻1兩,天南星(炮)1兩。上為粗末,入絹袋子,以好酒3升浸之,冬14日,夏7日,不得透氣。日滿,將袋子絞干,去滓取汁,于瓷石器中慢火熬成膏,入后諸藥:雄黃(研)1分,丹砂(研)1分,鉛霜(研)1分,白僵蠶(炒,搗)1分,蝎梢(炒,搗)半兩,鹿角霜(研)半兩,鹿胎皮(炙焦,搗)半兩,墨(搗)1兩。上八味,將4味同搗,4味同研令極細(xì)。龍腦(研)1錢,麝香(研)1錢,生金(銼為末)1錢,水銀1分(入坩鍋內(nèi)同金末結(jié)沙子,研末)。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六。
主治: 破傷中風(fēng)。
用法用量: 每服1-2丸,漸加至3-5丸,空心、午時(shí)、夜臥溫酒送下。
制備方法: 上藥同和令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名稱: 附子丸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桂(去粗皮)1兩,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1兩,菖蒲(去須,銼)1兩,甘草(炙)1兩,天麻2兩,補(bǔ)骨脂(炒)2兩,白術(shù)2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二十。
主治: 痹氣中寒,陽虛陰盛,身寒如水中出。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溫酒送下,1日2次。
制備方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方中補(bǔ)骨脂,《宣明論》作“骨碎補(bǔ)”。
名稱: 附子丸
組成: 附子1枚(以豬脂如雞子黃大,煎,候制,削去上黑皮)。
出處: 《奇效良方》卷二十二。
主治: 五勞,及飽食房室傷胃,令人大便數(shù),至溷而不能便,日數(shù)十行,劇者下血;婦人產(chǎn)后余疾,腹內(nèi)絞痛。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稍加至10丸,食前用溫白酒送下,日3次。常服之,永不痢。
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豆大。
用藥禁忌: 忌豬肉。
名稱: 附子丸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大黃(銼,炒)3分,常山1兩1分,蜀漆1兩1分。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四。
主治: 諸瘧寒熱往來。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米飲送下。末發(fā)1服,臨發(fā)再1服。
制備方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名稱: 附子丸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五味子1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七。
主治: 傷寒陰毒或陽毒,頭痛壯熱。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茶清送下。良久,或吐或汗即愈。
制備方法: 上為末,研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名稱: 附子丸
組成: 附子(生用,去皮臍)1兩,天南星(生用,去皮臍)1兩,天麻(生用)半兩,烏頭(生用,去皮臍)、半夏、丹砂(研)半兩,麝香(研)1錢。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十七。
主治: 風(fēng)痰壅盛,精神昏憒。
用法用量: 每服2丸(研破),以生姜蔥湯送下,相次吐下惡涎為效。如才覺中風(fēng),急用蔥酒化3丸與服,吐出調(diào)粘惡涎;如不吐,再服之,以吐為度。
制備方法: 上為末,拌勻,用粟米粥為丸,如梧桐子大,以膩粉滾為衣。
附注: 方中烏頭、半夏用量原缺。
名稱: 附子丸
組成: 附子2兩(炮),桃仁3兩(去皮尖),蒺藜子1升(去角尖,熬)。
出處: 《外臺(tái)》卷七引《集驗(yàn)方》。
主治: 寒疝下牽少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腹酒送下,漸加至15-20丸,1日2次。
制備方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藥禁忌: 忌生菜、熱面、炙肉、筍、蒜、豬、魚。
名稱: 附子丸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人參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干姜(炮)1兩,甘草(炙,銼)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厚樸(去粗皮,姜汁炙熟)1兩,蓽茇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吳茱萸(湯洗7遍,焙干,炒)半兩,訶黎勒(微炒,去核)半兩,柴胡(去苗)半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一。
主治: 冷勞下痢,臍腹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煎訶黎勒湯送下。服盡覺手腳冷麻,是勞氣散也。
制備方法: 上為末,別用獖豬肝一具,頭醋5升,煮令醋盡,細(xì)切曬干,為末,與藥相和,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名稱: 附子丸
組成: 附子(生,去皮臍)1兩,干姜(炮)1兩,蜀椒(搗取紅)1兩,硫黃(研)1分,豬腎2對(duì)(去脂膜,切細(xì),研為膏)。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一○二。
主治: 肝腎風(fēng)虛眼暗。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漸加至30丸,空心鹽湯送下。
制備方法: 上并生用,除豬腎外為末,以豬腎膏和勻?yàn)橥?,如梧桐子大?br>名稱: 附子丸
組成: 附子1兩(去皮臍,生用),胡椒1分,蓽茇1分,黃蠟1分。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一二○。
主治: 久患牙疼及齒蚛。
用法用量: 每用綿裹1丸,以患牙咬之;如蚛,安在蚛竅內(nèi)。
制備方法: 上將前三味為末,熔蠟為丸,如梧桐子大。
名稱: 附子丸
組成: 附子(炮,去皮)2兩,人參2兩,芎?半兩,干姜2兩半,礬石1兩(煉),皂莢(炙,去皮子)5分,半夏(洗)5分,桂心5分,礬石5分(燒),吳茱萸3分,茯苓3分,黃芩3分,當(dāng)歸1兩,細(xì)辛1兩,蜀椒(汗,去目、閉口者)1兩,芍藥1兩,麥門冬(去心)1兩半,甘草(炙)1兩半。
出處: 《千金翼》卷十九。
主治: 胸膈中寒溫不和,心下宛宛痛,逆害飲食,氣滿噓吸,干噫吞酸,胸背中冷,兩脅急痛,腹中有冷水,抑抑作聲,繞臍痛,頭眩滿悶,身體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2丸,食前酒送下,日3次。
制備方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名稱: 附子丸
組成: 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巴戟天1兩(去心),白龍骨1兩,茴香1兩(炒),干姜3分(炮裂)。
出處: 《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jì)眾方》。
主治: 腎臟虛冷,小便滑數(shù),臍腹疼痛,耳鳴目暗。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鹽湯送下,溫酒下亦得。
制備方法: 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圣濟(jì)總錄》有木香半兩。
名稱: 羌活散
別名: 羌活附子散、羌活湯、羌活煮散、羌活附子湯、羌附湯
組成: 羌活半兩,附子(炮)半兩,茴香(微炒)半兩,木香少許,干姜(炮)少許。
出處: 《蘇沈良方》卷五引《靈苑方》。
主治: 咳嗽氣逆,寒證嘔逆,寒厥疝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鹽1捻,煎10-20沸,帶熱服,1服止。
附注: 羌活附子散(《活人書》卷十八)、羌活湯(《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七)、羌活煮散(《圣濟(jì)總錄》卷六十六)、羌活附子湯(《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五)、羌附湯(《胎產(chǎn)心法》卷下)。
名稱: 附子溫中丸
組成: 附子1兩,干姜1兩,白術(shù)1兩,肉桂半兩,炙甘草半兩,良姜7錢。
出處: 《醫(yī)學(xué)發(fā)明》卷九。
功效: 順氣化痰,辟寒養(yǎng)正氣。
主治: 嘔吐噎膈,留飲腸鳴,濕冷泄注。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細(xì)嚼,生姜、橘皮湯送下;米飲亦得,食前服。
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1兩作10丸。
名稱: 附子溫中湯
組成: 干姜(炮)7錢,黑附子(炮,去皮臍)7錢,人參(去蘆)5錢,甘草(炙)5錢,白芍藥5錢,白茯苓(去皮)5錢,白術(shù)5錢,草豆蔻(面裹煨,去皮)3錢,厚樸(姜制)3錢,陳皮3錢。
出處: 《衛(wèi)生寶鑒》卷二十三。
主治: 中寒腹痛自利,米谷不化,脾胃虛弱,不喜飲食,懶言語,困倦嗜臥。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錢或1兩,以水2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盞3分,去滓,食前溫服。
名稱: 附子煮散
組成: 附子1枚(重1兩者),訶黎勒3-7枚。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七。
主治: 噦逆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水1盞,煎至8分,和滓溫服。
制備方法: 用蛤粉炒,令附子裂,去皮臍尖,訶黎勒去核,為細(xì)散。
附注: 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附香煮散”。
名稱: 附子硫黃散
組成: 附子(生用,去皮臍)1枚,石硫黃(別研)半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十八。
主治: 紫癜風(fēng)斑點(diǎn)。
用法用量: 臨臥揩患處3-5遍,早晨溫漿水洗去。不過3-5夜愈。
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散。加胡粉1分,膩粉少許,同繁柳汁和勻。
名稱: 附子粥
組成: 附子1分(炮裂,去皮臍),干姜1兩(炮裂,銼)。
出處: 《圣惠》卷九十六。
主治: 冷痢,飲食不下。
用法用量: 每日空腹煮粥,納藥1錢食之。以愈為度。
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
名稱: 附子粥
組成: 制附子3-5g,干姜1-3g,粳米30-60g,蔥白2根,紅糖少許。
出處: 《藥粥療法》。
功效: 溫中補(bǔ)陽,散寒止痛。
主治: 腎陽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陽萎尿頻,脾陽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冷痢,或因大汗出及大吐大瀉引起的四肢厥逆,冷汗自出,口淡不渴,舌苔白,脈微細(xì)無力,陽氣衰弱的危重病人。
用法用量: 先用粳米煮粥,待粥煮沸后,加入藥末及蔥白、紅糖,同煮為稀粥。或用附子、干姜煎汁,去滓后,下米、蔥、糖一并煮粥。每日分2次,溫?zé)崾秤?,一般?-5天為1療程。
制備方法: 將附子、干姜研為極細(xì)末。
用藥禁忌: 附子有小毒,煮粥時(shí)應(yīng)選用制附子,且從小劑量開始為妥。對(duì)于熱證實(shí)證的病人,不可服食。
名稱: 附子塞蟲孔丸
別名: 附子丸
組成: 附子1枚(炮)。
出處: 《外臺(tái)》卷二十二引《刪繁方》。
主治: 齲齒。
用法用量: 準(zhǔn)齒蟲孔大小納之,取愈止。
制備方法: 上為末,以蠟和之為丸。
附注: 附子丸(《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二)。
名稱: 附子煎
組成: 附子6兩,烏頭6兩,干姜5兩,當(dāng)歸5兩,檳榔10兩,赤石脂8兩,桂5兩,蜀椒4兩。
出處: 《雞峰》卷十一。
主治: 冷氣及瘀血心痛兼癥塊。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米飲送下。
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名稱: 附子煎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訶黎勒皮1兩,甘草(銼)1兩,牛膝(切)1兩,硫黃(舶上者,碎)半兩,茴香子(炒)半兩,干姜半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二。
主治: 脾腎虛冷,臍腹冷痛,大便時(shí)泄,腹脹羸瘦。
用法用量: 每日空心1盞,溫米飲調(diào)下,即用飯壓之。如欲丸,除甘草不用,將諸藥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15丸,生姜鹽湯送下。
制備方法: 先將硫黃、甘草納絹袋扎頭,次將諸藥粗搗銀石器內(nèi),以水一斗,慢火同煎,不得入生水,頻看,候煎至一大碗汁,取出濾去滓,分作4盞。
名稱: 附子散
組成: 附子4兩(炮裂,去皮臍,趁熱切作片子,厚薄如錢。用生姜半斤取汁,以慢火煮附子,令汁盡,焙干),縮砂仁(慢火炒熟)1兩,肉豆蔻(去殼,炮)半兩,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半兩,茴香子(微炒)1分。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四。
功效: 補(bǔ)益元臟,和脾胃,進(jìn)飲食。
主治: 三焦俱虛,脾腎二臟冷氣,滑泄不止,飲食不進(jìn),致肌體羸瘦,行步少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用羯羊子肝去筋膜,切作小片子,入藥末在內(nèi),入蔥白、鹽、醋少許,拌和勻,用竹杖子作串子,于猛火上炙令香熟,乘熱吃,用溫酒1盞半送下;如不飲酒,即以粟米飲送下,空心早、晚食前服。如60以上及久患者,即藥至4錢匕,服至3日見效。
制備方法: 上為散。入乳缽內(nèi),更研令細(xì),瓷盒內(nèi)盛貯,無令透氣。
名稱: 附子煎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5兩,黑豆(洗)1升,天雄(炮裂,去皮臍)5兩,防風(fēng)(去叉)3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七。
主治: 柔風(fēng)四肢不收,腹中拘急。
用法用量: 每服1匙,空心熱湯或溫酒調(diào)下。
制備方法: 以上四味,將三味銼細(xì),并黑豆酒1斗5升,煮候豆?fàn)€,去滓取計(jì),更用天麻、芎?各5兩為散,與前豆藥汁同煎如稀餳。
名稱: 附子散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干姜(炮)1兩,龍骨1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
主治: 大便鶩溏,滑利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食前煎烏梅湯調(diào)下,1日2次。
制備方法: 上為散。
名稱: 附子散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虎腦骨(酥炙令黃)1兩,桂(去粗皮)1分。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十。
功效: 止疼痛。
主治: 白虎風(fēng)。
用法用量: 每服1-2錢匕,溫鹽酒調(diào)下,空心、午時(shí)各1服。
制備方法: 上為散。
名稱: 附子散
組成: 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當(dāng)歸1兩(銼,微炒),桂心1兩,硫黃1兩(研細(xì)),硇砂1兩(研細(xì)),白礬灰1兩,禹余糧1兩(燒,醋淬7遍),鹿角(尖屑)1兩(炒黃)。
出處: 《圣惠》卷七十三。
主治: 婦人久赤白帶下,臍腹冷痛,腰膝麻疼。
用法用量: 每服1錢,食前以溫酒調(diào)下。
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散。
名稱: 附子散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狗脊(去毛)1分,山芋半兩,熟干地黃(焙)半兩,王孫(去土,生用)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天雄(炮裂,去皮臍)半兩,山茱萸半兩,秦艽(去苗土)半兩,干漆(酒炒,令煙出)半兩,防風(fēng)(去叉)半兩,甘草(炙)半兩,白蘞1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二十。
主治: 周痹,肢體腳膝無力。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空心溫酒調(diào)下,日2夜1,漸加至1錢半匕。服之1月愈。
制備方法: 上為散。
名稱: 附子散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干姜(炮)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人參半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八。
主治: 傷寒柔痓,身體強(qiáng)直,汗出不止,腹內(nèi)急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以姜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制備方法: 上為散。
名稱: 附子散
組成: 附子(去皮臍,用黃連各半兩銼碎,同銚子內(nèi)炒微黃,不用黃連)、木香(用吳茱萸各半兩銼碎,同炒微黃,不用茱萸)。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四。
主治: 脾臟虛冷,泄痢及白痢。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空心、食前用陳米飲調(diào)下。
制備方法: 上為散。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萆薢1兩,熟干地黃(焙)1兩,人參1兩,芎?半兩,半夏(湯洗7遍,炒)半兩,白茯苓(去黑皮)3分,桂(去粗皮)3分,當(dāng)歸(切,焙)3分,芍藥3分,五味子3分,黃耆(銼)3分。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一。
功效: 補(bǔ)益元臟。
主治: 傷寒后虛羸少力。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1棗大(拍碎),大棗3枚(擘破),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木香丸
組成: 附子半兩,木香半兩,石斛半兩,桂半兩,黃耆半兩,磁石半兩,椒目半兩,荗半兩,當(dāng)歸半兩,鹿茸半兩,人參半兩,茯苓半兩,枳殼半兩,訶子半兩,黃橘皮半兩,桃仁半兩,白術(shù)半兩,桑白皮半兩,桔梗半兩,牛膝半兩,干姜半兩,厚樸半兩,吳茱萸半兩。
出處: 《雞峰》卷十九。
主治: 水氣下后,補(bǔ)藥消積進(jìn)食,凡水氣已經(jīng)利下,疾證往來不定者。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溫米飲送下。
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以豬腎三對(duì)生研,入酒三合,蒸餅少許為丸,如梧桐子大。
名稱: 附子半夏湯
組成: 川附1兩,生姜1兩,半夏2兩,陳皮(去白)2兩。
出處: 《扁鵲心書?神方》。
主治: 胃虛冷痰上攻,頭目眩暈,眼昏嘔吐等證。
用法用量: 每服7錢,加生姜7片,水煎服。
制備方法: 上為末。
名稱: 附子四逆湯
組成: 炮附子半兩,炮姜半兩,白術(shù)1兩,甘草3錢,桂7錢。
出處: 《云歧子脈訣》。
主治: 傷寒寒結(jié)膀胱,臍似冰,飲水下焦聲瀝瀝,主脈沉,客脈滑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兩,水2盞,煎至1盞,去滓,食前溫服。
名稱: 附子白術(shù)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白術(shù)1兩,芎?3分,獨(dú)活(去蘆頭)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八。
主治: 傷寒柔痓,手足逆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頸項(xiàng)強(qiáng)直,搖頭口噤。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棗2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回陽散
別名: 濟(jì)生回陽散
組成: 附子2枚(炮裂,去皮臍)。
出處: 《圣濟(jì)總錄》二十七。
主治: 陰毒傷寒,面青四逆,及臍腹(疒丂)痛,身體如冰;并療一切卒暴冷氣。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取生姜自然汁半盞,冷酒攪勻,共1盞調(diào)服,更以冷清酒1盞送下,相次更進(jìn)1服。良久臍下如火,遍身和暖為度。
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散。
附注: 濟(jì)生回陽散(《本草綱目》卷二七)。
名稱: 附子地黃散
組成: 附子2兩,干姜2兩,桂2兩,黃耆2兩,龍骨2兩,烏魚骨2兩,白術(shù)2兩,牡蠣2兩,生干地黃2兩,白芍藥1兩。
出處: 《雞峰》卷十。
主治: 虛勞吐血、下血、衄血、崩血、漏血。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空心米飲調(diào)下。
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
名稱: 附子當(dāng)歸丸
組成: 當(dāng)歸3兩,芍藥2兩,附子1兩,白術(shù)1兩。
出處: 《雞峰》卷十六。
主治: 風(fēng)冷在腸胃,下血,手足冷而脈微小。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米飲送下。未效,加至50丸。
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4兩,干姜(炮)4兩,桂(去粗皮)2兩,麻黃(去根節(jié),先煎,掠去沫,焙干)2兩,芎?1兩半。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六。
主治: 中風(fēng)口面?斜,產(chǎn)后中風(fēng)口?。
用法用量: 每用10錢匕,以水3盞,煎取2盞,去滓,分溫3服,空心1服,夜臥并2服。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麻黃(去根節(jié),先煎,掠去沫,焙)1兩半,芎?2兩,細(xì)辛(去苗葉)3分,白鮮皮2兩,茯神(去木)2兩,杏仁(湯退去皮尖雙仁,炒)2兩,羌活(去蘆頭)2兩,防己2兩,桂(去粗皮)2兩,甘草(炙)2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七。
主治: 中風(fēng),舌強(qiáng)不得語。
用法用量: 每用10錢匕,以水3盞,加生姜3棗大(拍碎),煎取1盞半,去滓,分3服,空腹并2服,相去如人行5里更1服。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柴胡(去苗土)1兩,前胡(去蘆頭)1兩,黃耆1兩,芎?1兩,白術(shù)1兩,人參1兩,木香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羌活(去蘆頭)1兩,甘草(炙)1兩,桔梗(炒)1兩,白芷1兩,地榆1兩,桂(去粗皮)1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七。
功效: 補(bǔ)不足。
主治: 身體勞倦,四肢拘急,腹內(nèi)刺痛,體弱,風(fēng)痰頭疼,腎臟傷憊,胸臆噎塞,久積冷氣,婦人血海冷滯。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2片,大棗2枚,蔥白1寸,同煎至1分,空心服。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湯
別名: 甘草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阿膠(炙燥)半兩,黃連(去須,炒)1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
主治: 腸胃寒濕,濡瀉不止,及冷痢色白,食不消化。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1日2次。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附注: 甘草湯(《普濟(jì)方》卷二○九)。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大者,炮裂,去皮臍)2枚,芎?1兩,干姜(炮)1兩,厚樸(去粗皮,姜汁炙透)1兩,吳茱萸(水浸去涎,焙干,炒)1兩,甘草(炙)1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五。
主治: 心痛如刺,或繞臍絞痛,白汗出。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大棗2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如人行10里再服。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桂(去粗皮)1兩,五味子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石膏(煅)1兩,人參1兩,補(bǔ)骨脂(炒)1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一。
主治: 風(fēng)寒內(nèi)著骨髓,上連于腦,頭痛齒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人參各等分。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四。
主治: 脾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水1盞,加大棗2枚(擘破),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枚,芍藥1兩,甘草(炙)1兩,麻黃(去根節(jié),先煎,掠去沫,焙)1兩,白術(shù)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半,防己1兩半,人參1兩,黃芩(去黑心)1兩,桂(去粗皮)1兩,獨(dú)活(去蘆頭)1兩,芎?1兩,天雄(炮裂,去臍皮)1枚。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五。
主治: 中風(fēng)欲死,身體緩急,目不得開,舌強(qiáng)不能語。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溫服,空心、日午、夜臥各1次。如人行5里,以熱生姜粥投之,微汗出,慎外風(fēng)。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半夏(生姜汁制,炒)1兩,甘草(炙)1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
主治: 霍亂臍上筑悸,及四肢逆冷。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大棗1枚(擘破),粳米1撮,煎至7分,去滓溫服,每日3次。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細(xì)辛(去苗葉)1兩,柴胡(去苗)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甘草(炙,銼)半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半兩,莎草根(去須)半兩,黃耆(炙,銼)半兩,赤芍藥半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一。
主治: 傷寒憎寒壯熱,頭痛膈悶,四肢疼倦。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水1盞,加生姜5片,大棗2枚(擘),同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2枚(1枚生,去皮臍;1枚炮,去皮臍。鹽水浸,各1兩)。
出處: 《得效》卷二。
主治: 瘴瘧經(jīng)久不愈,正氣羸弱,身熱如火,極寒極熱,連日方醒,發(fā)時(shí)沉著枕簟,不能抬身,戰(zhàn)掉不堪,便溺、飲食俱不便。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姜7片,紅棗7枚,煎至7分,去滓放冷,就吞靈砂丹50?;?00粒。
制備方法: 上銼散。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去皮,銼)1枚,蔥半斤(拍碎),生椒(綿裹)1兩,生姜(切碎)1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四十。
主治: 霍亂轉(zhuǎn)筋。
用法用量: 以水1升,煎2-3沸,入瓷盆中,濾去滓,以鹽漿水解之,冷熱得所,淋洗立愈。
名稱: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2枚,桂(去粗皮)半兩,當(dāng)歸(切,焙)半兩,干姜(炮裂)1分,麻黃(去節(jié),先煎,掠去沫,焙干)半兩。
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七。
主治: 陰毒傷寒,頭痛眼疼,心中悶亂,身體沉重,四肢俱冷,精神恍惚,脈候沉細(xì),欲得冷水,飲之必危。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空心頓服,以衣履;如人行5里,再1服;少頃,以生姜煮熱稀粥投之,身體四肢自然汗出,須臾頭輕目明。
加減: 婦人病,加赤芍藥半兩。
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名稱: 羌活附子湯
別名: 羌附湯、羌活黑附湯
組成: 麻黃3分(木去根節(jié)),黑附子3分,羌活半錢,蒼術(shù)半錢,防風(fēng)2分,黃耆1錢,甘草2分,升麻2分,白芷3分,白僵蠶3分,黃柏3分。
出處: 《東垣試效方》卷五。
主治: 冬月大寒犯腦所致腦風(fēng),令人腦痛齒亦痛。
用法用量: 上作1服。水2盞,煎至1盞,食后去滓溫服。
附注: 羌附湯(《脈因證治》卷二)、羌活黑附湯(《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
名稱: 羌活附子湯
組成: 羌活1錢,附子5分,干姜5分,炙甘草8分。
出處: 《醫(yī)學(xué)心悟》卷三。
主治: 客寒犯腦,腦痛連齒,手足厥冷,口鼻氣冷。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名稱: 羌活附子湯
組成: 羌活8分,附子1錢半,陳皮1分,半夏1分,砂仁(炒,研)1錢,木香3分,肉桂2錢(加參更妙)。
出處: 《會(huì)約》卷四。
功效: 回真陽,降陰火。
主治: 陰癥呃逆。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名稱: 豆淋酒煎附子丸
別名: 石南丸
組成: 黑豆1升(炒令熟,入酒5升煎20-30沸,濾去滓,煎令稠),附(側(cè))子2分(炮裂,去皮臍),石南半兩,牛膝半兩(去苗),防風(fēng)半兩(去蘆頭),石斛半兩(去根,銼),肉桂半兩(去皺皮),萆薢3兩(銼),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羌活半兩,海桐皮半兩(銼),赤茯苓半兩,茵芋半兩,獨(dú)活半兩,天麻半兩,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烏蛇1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
出處: 《圣惠》卷三。
主治: 肝臟風(fēng)毒,流注腳膝,筋脈疼痛,四肢緩弱無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溫酒送下。
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散,以黑豆煎,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藥禁忌: 忌豬肉、毒魚等。
附注: 石南丸(《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二)。
名稱: 沉香附子丸
組成: 沉香、附子、官桂、當(dāng)歸、川芎、五靈脂、木香。
出處: 《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
主治: 婦人腰下冷氣塊,并月水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米飲送下。
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醋糊為丸。
名稱: 沉香附子湯
別名: 沉附湯、二味沉附湯
組成: 沉香1塊,附子1只(9錢,重者,炮,去皮臍,切片子)。
出處: 《魏氏家藏方》卷六。
主治: 腎陽不足,寒凝氣滯,水濕停留,身面浮腫,脹滿氣喘,胸膈痞悶,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用水1盞,以沉香于砂盆內(nèi),旋以水少許,磨沉香300匝,以余水洗下,將附子分作3服,以沉香水煎,每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以吞既濟(jì)丹尤佳。
各家論述: 《瘴瘧指南》:是方用附子,乃腎經(jīng)本藥,加以沉香,能引上焦陽氣入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