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湯不僅為治外感熱病之要劑,用以施治內(nèi)傷雜病,同樣功
效獨特,非同凡響?!痘蕽h醫(yī)學(xué)》曾曰:“凡氣管炎、百日咳、肺結(jié)
核、肋膜炎、腸窒扶斯、瘧疾、胃腸加答兒、肝臟病、腎臟腎盂炎
癥、婦人病等悉能治之。”雖已概括十余種病癥,其實小柴胡湯于雜
病中之治療范圍正遠不止此。如《蘇沈良方》又云:“常時上壅痰
實,只依本方食后臥時服,赤白痢尤效,痢藥中無如此之妙..”羅
謙甫亦曰:“本方為脾家虛熱、四時瘧疾之圣藥?!倍迫荽ㄓ凇堆?
證論》中更是盛推小柴胡湯治虛勞咳嗽之功?,F(xiàn)代醫(yī)學(xué)界對于小柴胡
湯之應(yīng)用與研究,更加深入廣泛,幾乎遍及內(nèi)、外、婦、兒、五官、
神經(jīng)等各科領(lǐng)域,應(yīng)用病癥亦日見其多,散見于諸書及期刊報道者,
俯拾即是,原文俱在,恕不贅錄。
2010年是小柴胡湯年
2010年1月20日 大寒之日交接進入庚寅年,據(jù)五運六氣推演,庚寅
年全年的氣候情況:從五運分析,除四運外,其余各運都主正常氣
候;從六氣分析,均主正常氣候。從中運和司天、在泉分析,中運由
陽金而轉(zhuǎn)為平氣;寅年少陽相火司天,上半年火氣主事;下半年厥陰
風木在泉,風氣主事。運氣結(jié)合,則可知火氣和風氣為全年氣象的主
要特征,故在這種氣象條件下 ,無論是新發(fā)疾病,還是原有疾病的病
癥表現(xiàn),大多都應(yīng)是帶有 風和火的特征的, 或是受風和火的影響的;
所以,其總的治療主導(dǎo)思想當注重清熱瀉火和祛風熄風,總的治療原
則應(yīng)“上咸寒,中辛溫,下辛涼”,選擇方劑全年特別是上半年以小
柴胡湯為首選方劑,其次逍遙散、四逆散也不失為有效方劑, 下半年
烏梅丸也會有比較多的用場的。
除采用上述方劑外,各氣間的感冒可對癥選擇如下藥物:
1。初氣(1月20日-----3月20日):此氣屬正常氣候,春陽上升,氣
候溫暖,風雨適度。此間的傷風感冒,一般可用 小柴胡顆粒+防風通
圣丸 , 在過熱或過涼的地區(qū) ,可用荊防敗毒散、麻黃湯、桂枝湯
等。
2。二氣(3月21日-----5月20日):此氣屬正常氣候,由溫轉(zhuǎn)熱,風
調(diào)雨順,雨水較多。人們易于感受溫熱病邪和濕邪, 宜用三黃片之類
清心瀉火,或用藿香正氣之劑芳香化濕、調(diào)理脾胃。
3。三氣(5月21日-----7月22日):此氣屬正常氣候,天氣炎熱而不
亢,風雨適度。人們易于感受暑熱之邪,發(fā)生署病,宜用白虎湯、人
參白虎湯之類,或多食西瓜。
4。四氣(7月23日-----9月22日):此氣屬正常氣候,天氣由熱轉(zhuǎn)
涼,風雨適度,燥濕相濟。人們易于內(nèi)蘊濕邪,或感受早秋溫燥之
邪,宜用藿香正氣之劑+防風通圣之劑、黃芩片等,宜多服薏米等
物。
5。五氣(9月23日----11月21日):此氣屬正常氣候,風雨適度,涼
爽宜人。人們易被秋涼肅殺之氣所傷,宜用麥門冬湯之劑等,宜多食
梨、甘蔗、百合等物。
6。終氣(11月22日----1月20日):此氣屬正常氣候,氣候寒冷,雨
雪適度,或雨雪偏多。人們感受寒冷之氣,易于感冒、傷寒、咳嗽、
中風等。宜用麻黃湯、桂枝湯、大小青龍湯、四逆湯等,宜常服生姜
紅糖水。
以上說的是一般情況,隨地區(qū)不同可有差異,一定不可拘泥,要因
地、因時、因人制宜。
總的說來,2010年是風火主事,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血管病易于
出現(xiàn)“中風”危象,其次宜發(fā)心理情志(精神)疾病、皮膚?。ǒ?
瘍。斑疹等)、易于發(fā)熱等,但是萬變不離其宗, 大部分情況在出現(xiàn)
小柴胡湯證時,若能及時應(yīng)用小柴胡湯之劑 等是可以預(yù)防和治療的,
所以我說,2010年是小柴胡湯年。起碼在2010年度里,小柴胡湯之類
的應(yīng)用頻度是相當多的。
這就是中醫(yī)的治天、治地、治時間,而不是單純治人。
小柴胡湯在日本的臨床應(yīng)用進展
小柴胡湯配伍嚴謹,組合巧妙,近年來受到日本學(xué)者的廣泛重視。
現(xiàn)將其臨床應(yīng)用綜述如下:
1 預(yù)防肝炎、肝癌的臨床效果
1.1 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HCV抗體陽性)患者57例,用小柴胡湯
提取劑(每次2.5 g,日3次)連服24周后的肝功能檢查值變化:血清
GOT、GPT、γ-GTP、TTT、ZTT均明顯降低,血清白蛋白明顯增
加,總改善率、肝功能改善率及有效率均提高。9例GPT值轉(zhuǎn)為正常。
38例HCV抗體中,3例轉(zhuǎn)陰。曾對1位診斷為慢性丙型肝炎的77歲女性
給予小柴胡湯(5 g/d)治療,其肝功能逐漸恢復(fù)正常。停服1月后肝功能
再度出現(xiàn)異常,重新服用小柴胡湯1個月后又恢復(fù)正常,服藥期間,
腹部超聲波檢查未見異常,表示向肝硬化轉(zhuǎn)變的血小板維持在(130~
150)×109/L,可以確定小柴胡湯對慢性肝炎及延緩慢性肝炎向肝硬
化、肝癌的轉(zhuǎn)化有治療作用。另外小柴胡湯對干擾素治療后丙型肝炎
所致副作用有明顯的改善。
1.2 乙型肝炎:研究對象為37例確診為HBeAg陽性的慢性活動性肝炎
患者(男24例,女13例),給予干擾素(IFN)并用熊去氧膽酸(UDCA)600
mg/d,小柴胡湯2~3包/日,共12個月,對HBeAg、HBe抗體系統(tǒng)的效
果:SC(血清轉(zhuǎn)化)、SN(血清陰性)率及血清轉(zhuǎn)氨酶的正?;瘦^給藥
前明顯改善,認為并用UDCA和小柴胡湯,轉(zhuǎn)氨酶改善情況和IFN停
藥時的SC率優(yōu)于單獨給予IFN〔4〕。另有一位診斷為慢性乙型肝炎
(活動性)的女性患者,繼IFN治療后給與小柴胡湯(7.5 g/d),給藥半個
月后HBe抗原陽性,1.5個月后HBe抗體陽性,4.5個月后HBe抗原血清
轉(zhuǎn)化。認為在病毒增殖狀態(tài)低下、而患者對病毒免疫功能提高的時
期,給與小柴胡湯最適宜。
1.3 肝癌的預(yù)防與治療:選擇甲脂蛋白(AFP)200 μg/L以下的肝硬化
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130 例。兩組一般用藥相同,給藥組多加小柴
胡湯7.5 g/d。觀察57個月的病例中給藥組84例,對照組81例,給藥組
發(fā)現(xiàn)肝癌26例,對照組35例;除外研究開始后6個月以內(nèi)發(fā)現(xiàn)肝癌者,
則給藥組為23 例,對照組31例。第57個月時的累積發(fā)生率有顯著差別
(P<0.05)。給藥組ATP值呈現(xiàn)低值,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網(wǎng)博
子將260例肝硬變患者分2組,給藥組服小柴胡湯7.5 g/d,對照組服其
他藥。觀察60個月的結(jié)果:診斷為肝癌56例,給藥組23例,對照組33
例;死亡者給藥組13例,對照組19例;死于肝功能不全者給藥組7例,
對照組12例。累積肝癌發(fā)生率,第60個月給藥組24.3%,對照組
37.7%,給藥組明顯降低。追蹤觀察160例,累積肝癌發(fā)生率給藥組13
例 (25.8%),對照組27例(47.7%),差異顯著。未發(fā)生肝癌患者的生存
率,給藥組84.1%,對照組69.9%,給藥組的5年總體累積生存率
(75.2%)明顯高于對照組(60.7%)。觀察期間給藥組AFP、GOT、GPT均
明顯降低,長期服用未見明顯副作用,表明小柴胡湯不僅使累積肝癌
發(fā)生率下降,而且可以提高長期生存率。通過對95例肝硬變患者的觀
察分析,認為小柴胡湯抑制肝癌發(fā)生的機制可能與其改善轉(zhuǎn)氨酶作用
及抗炎作用有關(guān)。另有1例診斷為原發(fā)性肝癌伴有肺內(nèi)轉(zhuǎn)移的患者,
經(jīng)過服用優(yōu)福定(UFT 300 mg/d)并用小柴胡湯提取劑(6 g/d)長期治療,
腫瘤陰影完全消失,5個月后未見復(fù)發(fā),取得顯著療效,認為小柴胡
湯有抑制癌細胞增殖,預(yù)防抗癌劑副作用等功效。
2 慢性胃炎
對24例慢性胃炎患者進行了研究,服用小柴胡湯(6 g/d,1日3次)
至少6個月,結(jié)果第2周開始自覺癥狀改善。24例中除3例中途停藥外,
其余21例惡心、嘔吐、胃脘痛、呃逆等癥狀均消失,18例食欲不振、
腹脹、胃振水音、易疲勞等癥狀改善,3例無變化;腹部不適21例中6
例無效。又以21例接受胃粘膜保護劑內(nèi)服治療1年以上無改善的患者為
治療對象(其中淺表性胃炎10例,萎縮性胃炎11例),服藥方法同上,6
個月后各種癥狀都在給藥早期得以改善,特別是惡心、嘔吐、腹痛癥
狀在服藥1周內(nèi)得到改善。內(nèi)窺鏡檢查結(jié)果,淺表性胃炎10例全部改
善,但萎縮性胃炎患者沒有改善。結(jié)果表明小柴胡湯能降低幽門螺旋
菌感染率,有效地預(yù)防慢性胃炎(特別是萎縮性胃炎)。
3 自身免疫性疾病
用激素治療自身免疫性水皰病(紅斑性天皰瘡、類天皰瘡)并用漢
方藥(柴樸湯、小柴胡湯、柴苓湯),既可以增強激素的治療作用,同
時還可以減少激素用量,減輕副作用,取得滿意療效。給一位不足以
診斷為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抗核抗體(ANA)陽性(320倍)的患兒用小
柴胡湯后,ANA降至80倍,提示小柴胡湯有助于預(yù)防SLE發(fā)病。
4 特發(fā)性間質(zhì)性肺炎
選擇特發(fā)性間質(zhì)性肺炎患者9例,服用小柴胡湯提取劑,連續(xù)服
用11個月以上。結(jié)果顯示有效1例,好轉(zhuǎn)3例,無效5例,好轉(zhuǎn)患者中2
例有小柴胡湯的適應(yīng)癥表現(xiàn),即胸脅脹滿。表明小柴胡湯用于治療癥
狀較輕的特發(fā)性間質(zhì)性肺炎,對抑制肺病變的發(fā)展有效。另有報道表
明小柴胡湯不能阻止該病的發(fā)展,但能夠改善癥狀,對該病的發(fā)展在
某種程度上有抑制作用,認為能減少特發(fā)性間質(zhì)性肺炎惡化的機會。
5 呼吸系統(tǒng)疾病
對主訴呼吸系統(tǒng)癥狀23人次服用小柴胡湯和小胸陷湯提取劑,對
各項自覺癥狀進行統(tǒng)計學(xué)研究,認為柴陷湯可明顯減輕咳嗽強度,減
少次數(shù),緩解痰不易咯出、胸痛、胸悶等癥狀。在日本變態(tài)反應(yīng)學(xué)會
發(fā)表的有關(guān)哮喘的診斷與治療原則(JGL)中,提出漢方藥治療哮喘的原
則是:發(fā)作期宜用麻黃劑,慢性期宜用柴胡劑(柴樸湯、小柴胡湯、小
青龍湯等)。各方劑的顯著有效例雖不多,但稍有效者超過70 %,表明
多數(shù)患者服用漢方藥有效。
6 扁桃體炎與咽部異感癥
對10例慢性扁桃體炎患者給與小柴胡湯2.5 g,早晚2次分服,9例
有效,認為小柴胡湯低劑量療法對非小柴胡湯證的慢性扁桃體炎患者
顯效,且副作用少。對40例咽異感癥患者給予小柴胡湯顆粒劑,效果明
顯,無副作用,對咽喉粘膜充血者效果極佳。
7 三叉神經(jīng)痛
34例三叉神經(jīng)痛患者,給予小柴胡湯和桂枝芍藥湯,早晚分服。
結(jié)果除去不能判定效果的4例外,30例中22例(73%)有效。
8 艾滋病
日本學(xué)者從對逆轉(zhuǎn)錄酶有阻礙作用的生藥中進行篩選,認為小柴
胡湯中黃芩的類黃酮成分黃芩苷元、黃芩苷體外試驗在分子和細胞水
平方面都獲得有意義的結(jié)果,并有抑制DNA聚合酶的作用。實驗表
明,小柴胡湯有增強T細胞、B細胞、巨噬細胞等免疫網(wǎng)的作用?;钚?
氧可以激活被稱之為轉(zhuǎn)錄因子的NFxB而促進HIV增殖,小柴胡湯對活
性氧產(chǎn)生有抑制作用,有利于艾滋病的治療。小柴胡湯既可激活免疫
功能,又可清除有害的活性氧,具有利于細胞與不利于病毒的雙重作
用。
9.經(jīng)方 四逆散
1 方意新解
四逆散由柴胡、芍藥、枳實、甘草4味藥組成。本方出自《傷寒
論》少陰病篇,多數(shù)醫(yī)家對“四逆”的理解,均認為是“陽郁
四逆”,而非少陰陽虛的四肢厥逆,此說可從。因為少陰四逆
陽虛,絕無用柴胡劑之理,唯有陽郁不宣,才能用四逆散宣郁
達外。所以,有的醫(yī)家認為此間“四逆”當是與少陰的鑒別之
處,并認為四逆是四肢不溫,這種說法與臨床相符,有實際意
義。
四逆散的功用,準確地說,應(yīng)當是“疏肝理氣,調(diào)和脾胃”。
方中4味藥,可分解為幾個部分:一是柴胡、芍藥為肝藥;枳
實、甘草為脾胃藥,所以能疏肝理氣,調(diào)和脾胃。一是芍藥、
甘草相伍,可以除血痹,緩攣痛,有緩急止痛之功;一是枳
實、芍藥相合,為《金匱》枳實芍藥散,是婦人病方,治產(chǎn)后
腹痛,煩滿不得臥之癥。合而論之,本方具有疏肝理脾、和營
消滿的功效。后世的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實際都是由四逆
散化裁而來,是臨床常用的有效之方。
凡臨床符合從肝論治的疾病,用四逆散化裁治療,諸如頸頜下
淋巴結(jié)核、乳房小葉增生、肋間神經(jīng)痛、胃脘痛、膽囊炎、膽
道蛔蟲、肝炎脅痛、腹痛、泄瀉等常以四逆散為基本方加減求
治。有的醫(yī)者還運用于陽萎、不射精、頭痛等癥。特別值得一
提的是,不少軟組織挫傷,民間說的“老傷”,用四逆散加味
(如郁金、川芎、香附、桃仁、青皮之類),既安全,又有
效,無須動則以三棱、莪術(shù)、血竭等活血化瘀重劑,耗氣傷
血,不為有益,反而有害,久服三棱、莪術(shù)以及蟲類藥,對肝
臟有一定的損害。故以四逆散加味,緩治圖功,實為穩(wěn)妥。
2 臨床驗案
2.1 胃脘痛 黃某某,男,25歲,工人。
病者胃脘部脹痛,多年不已。經(jīng)檢查診斷為慢性胃炎。自述1周
前,因飲酒引起胃脘脹痛,且痛及兩脅,并覺胃中疼熱燒灼,
不能進食,食之則脹痞更甚,噯氣咽中熱,口苦,舌黃膩,脈
弦實。擬用四逆散合小陷胸湯主治。處方:柴胡10g,白芍10g,
枳殼10g,川黃連10g,瓜蔞殼15g,法半夏10g,佛手15g,炙甘
草5g。服3劑后,胃痛燒灼感消失,噯氣平,能進食,大便通
暢,舌仍黃膩,脈弦緩。囑再進前方10劑,隔日1劑,以鞏固療
效。1年后隨訪,病未復(fù)發(fā)。
按:胃病影響及肝,肝胃相連,其痛以胃院及兩脅為甚,故以
疏肝理氣的四逆散為主方,臨床上因肝胃不和,肝郁化火,又
多見濕熱中阻,故合小陷胸湯,以清熱化痰,寬胸理氣。若肝
郁氣滯,胃痛波及兩脅,加郁金、香附,增強其疏肝行氣之
功。如此施治,近期療效滿意。
2.2 淋巴結(jié)腫 龔某某,男,26歲,工人。
病者頜下、腋下、腹股溝淋巴結(jié)均腫大,如飲酒及辛熱食物,
則腫脹更甚。病史已半年多,未作任何治療。無低熱,除外肺
結(jié)核,其他無發(fā)現(xiàn)。臨床診斷為淋巴結(jié)腫。脈緩弦實,舌苔白
潤。擬四逆散加味:柴胡6g,赤白芍各10g,枳殼10g,炙甘草
5g,夏枯草10g,浙貝母10g,郁金10g,生龍牡各15g。日1劑。
二診(6月20日):自述服上方40余劑后,頜下、腹股溝淋巴結(jié)
基本消退,腋窩處仍能觸及。面部有瘡癤數(shù)處。脈弦緩,舌
紅、苔薄潤。守方加蒲公英15g、銀花15g,30劑。后隨訪淋巴結(jié)
腫全消,一切正常。
按:淋巴結(jié)腫,除外結(jié)核的病因,應(yīng)從中醫(yī)的瘰疬結(jié)核論治。
《類證治裁》說:“瘰疬生于耳前后項腋間,與結(jié)核相似,初
起小塊,漸大如梅核,皮色不變..?!薄锻馀_》謂肝腎虛熱
所生,氣郁所致。古人皆從疏肝理氣化痰求治。本案用四逆散
加夏枯草、郁金軟堅散結(jié)、漸消漸散,祛邪而不傷正,可達到
預(yù)期的療效。
2.3 乳房小葉增生 朱某某,女,47歲,干部。
病者左乳房小葉增生,有兩個核桃大的活動性硬結(jié),經(jīng)切片檢
查為小葉增生。自述每于經(jīng)前腫塊增大,腫痛明顯,牽引脅
痛,經(jīng)后痛勢減輕,夜寐多夢,煩躁易怒,大便偏結(jié)。脈弦而
緩,舌苔白潤。擬用:柴胡6g,白芍12g,枳殼10g,炙甘草6g,
貓爪草15g,郁金10g,橘核30g(打碎,冷水浸一宿),酸棗仁
15g,浙貝10g(研末沖服)。日1劑,涼服。
二診:服20余劑,乳房腫塊明顯縮小,經(jīng)前乳房脹痛減輕,煩
燥失眠等癥亦有所改善,脈弦緩,舌苔薄潤。守方加青皮10g、
生牡蠣15g。
三診:服上方20余劑,乳房腫塊基本消失,經(jīng)前無明顯反應(yīng),
月經(jīng)正常,食納睡眠均如常人。除偶爾月經(jīng)前稍有脹感,腫塊
未再增大,遂停藥觀察。至今已數(shù)年,未復(fù)發(fā)病。
按:乳房為肝脈所循行之處,小葉增生乃屬肝郁氣滯之癥。并
多伴有情緒郁悶,如臟躁癥。若除外占位性病變,且腫塊不超
過核桃大,用上方疏肝理氣,加橘核、浙貝軟堅散結(jié),加青皮
或川楝之類理氣藥,可以獲效。治療不能求速效,欲其漸消緩
散,服藥當持之以恒,必待乳核消散之后,方可停藥。
2.4 肋間神經(jīng)痛 劉某某,男,55歲,教師,
病者自述右肋間邊緣疼痛,已病多時,痛處不移。檢查肝功能
正常。右胸正側(cè)位片亦未發(fā)現(xiàn)實性病變。若嗜酒或氣候變化,
其痛隨之加重。右腎下垂,但無腎病自覺癥狀。胃納尚可,大
便稍結(jié),血壓正常,脈緩弦實,舌苔薄潤,擬診為肋間神經(jīng)
痛。處方:柴胡6g,赤白芍各6g,炙甘草6g,丹參15g,香附
10g,旋覆花10g,枳殼10g。服20劑后,疼痛若失。2年后訪視,
一切正常。
按:肋間神經(jīng)痛屬“脅痛”范疇,其病因肝郁氣滯所致,故用
四逆散稍佐行氣活血藥,可獲療效。若久痛不已,是為久痛氣
滯血瘀,病入于絡(luò),則應(yīng)加川芎、桃仁、紅花之屬,加強行氣
活血之功。必須指出,活血化瘀藥,以桃仁、川芎之屬,間斷
使用,以免過劑,更無須用三棱、莪術(shù)、血竭、水蛭之類大破
氣血,于病無益,于體有害。
2.5 睪丸鞘膜積液 許某某,男,9歲,學(xué)生。
患孩近半月來,左側(cè)睪丸腫大、無痛苦,偶有脹感,溺黃,大
便正常,脈緩稍弦,舌苔白潤。處方:柴胡5g,青皮6g,赤芍
10g,枳殼5g,川楝6g,橘核15g(打碎,先用冷水浸一宿),炒
小茴5g,生甘草3g,生牡蠣10g。
二診 服上藥10劑,睪丸腫脹消退,恢復(fù)如初,癥狀基本消失。
唯用手撫摸時略有脹感,其他一切正常。囑再服10劑,以資鞏
固。后于1984年3月追訪,未復(fù)發(fā)病。
按:肝脈繞陰器,睪丸疾患,理應(yīng)從肝議治。故以四逆散疏肝
理氣,佐以行氣之小茴,軟散之橘核、青皮、牡蠣等,總以疏
肝理氣,軟堅散結(jié)為主旨,一般可以取效。
2.6 慢性腸炎 周某某,女,28歲,干部。
病者腹痛泄瀉已近半年。現(xiàn)癥:腹痛,左下腹部痛甚,便后尤
劇,大便初硬后溏,并有里急后重感,有時大便有粘液泡沫,
間或有不消化食物渣滓。脈緩而弦,舌苔薄潤。擬用:柴胡
10g,白芍10g,枳殼10g,廣木香10g,神曲10g,炙甘草5g。7
劑。
二診:腹痛消失,大便軟而成形,食納增加,脈緩而軟,舌苔
薄潤,繼進5劑。8月間因月經(jīng)不調(diào)來診,詢及舊病未復(fù)發(fā)。
按:本案泄瀉,當是木強侮土,肝木失于疏泄,賊害脾土,以
致肝脾不和而泄瀉,故取四逆散原方以調(diào)和肝脾,加廣木香、
神曲溫以行氣止泄,收到近期的療效。
2.7 腹痛 吳某某,男,13歲,學(xué)生。
患孩因腹痛,在當?shù)赜抿?qū)蛔藥未效,后來省城就醫(yī)。在某醫(yī)院
門診治療已20多天,繼之擬診為結(jié)核性腹膜炎,改用鏈霉素抗
結(jié)核治療亦罔效,隨后考慮慢性闌尾炎,用青霉素治療亦未取
效。最后只得以腹痛待查,轉(zhuǎn)中醫(yī)治療。詢其腹痛隱隱,時而
擾臍腹痛,時而臍下兩側(cè)不適,大便不暢,2~3日一行,便軟
不硬,食納量少,臉色淡而少華,舌苔薄白而潤,脈弦緩有
力。細思其用驅(qū)蛔、抗炎、抗結(jié)核治療均未取效,病勢并不
急,痛又不能消失,無任何陽性體征,仍屬肝脾不和,姑以四
逆散加味:柴胡5g,枳殼9g,白芍9g,炙甘草5g,淮山12g,扁
豆10g,廣木香3g,神曲10g。
二診(5月12日):病孩服2劑藥后,腹痛已罷,食納大增,無
任何不適,家長要求當天回去,因藥只進2劑,病情雖緩解,恐
不能痊愈,挽留其再進2劑,以期鞏固療效。后又服原方2劑,
腹痛未有起伏,遂返回縣里。半個月后來信告之,病孩一切良
好。
按:本案雖幾經(jīng)周折,仍只能以腹痛待查,以期觀察。從辨證
的角度,病機仍為肝脾不和,氣機阻滯。四逆散中的柴胡、枳
殼有升有降,芍藥、甘草緩急和中,加入淮山、扁豆以健脾,
木香、神曲以順氣和胃,使之肝脾得調(diào),胃氣得順,故可獲
效。
2.8 睪丸腫脹 袁某某,男,32歲,技術(shù)員。
患者述:右側(cè)睪丸腫如鴿子蛋大,腫脹發(fā)硬,附睪精索均有腫
脹,手不可近,并牽及少腹腫脹不舒,兩便正常。查血象屬正
常范圍。脈象弦緩,舌苔薄白稍潤。擬用四逆散加味:柴胡
10g,赤芍15g,枳殼10g,炙甘草5g,青皮10g,橘核15g(打
碎),荔枝核15g(打碎),香附10g,臺烏10g,生牡蠣15g,滑
石15g(包煎)。7劑。
二診(8月3日):睪丸腫脹明顯好轉(zhuǎn),局部用手觸及有輕微痛
感,少腹墜脹感已消失。脈緩稍弦,舌苔薄潤,仍守原方加花
粉15g、忍冬藤20g,繼服7劑。8月底,病者告之,二診后服7
劑,病告痊愈。
按:本病之所以從肝論治,實即據(jù)“肝脈繞陰器”這一理論。
因病者血象不高,故未用清熱解毒藥。但因其睪丸硬結(jié)脹痛明
顯,故在原方中加青皮、橘核、荔枝核、郁金、香附以疏肝理
氣,又配合牡蠣、臺烏行氣軟堅,加滑石是合甘草取六一散
意,清暑泄熱,既是時令藥,又可以忍冬藤配伍,起到清泄下
焦?jié)駸岬墓πА?
2.9 淋巴結(jié)炎 賈某某,男,43歲,工人。
病者形體消瘦、發(fā)熱不退(T 37.5℃~39℃)持續(xù)2個多月。全
身淋巴腫、兩脅淋巴大如雞蛋,頸頜下兩邊有兩個如蠶豆大,
腹股溝右側(cè)有一個如鴿蛋大,其它部位大小不等多個,頭部前
額左側(cè)有一個為核桃大,經(jīng)某附院住院切片檢查為淋巴結(jié)炎,
除外腫瘤。經(jīng)用抗炎藥、抗結(jié)核藥治療,發(fā)熱不退,飲食減
少,日見消瘦。兩便正常,夜寐不寧。脈弦數(shù),舌苔薄黃略
膩。擬和解表里,透達少陽。處方:柴胡10g,黨參15g,條芩
10g,法半夏10g,青蒿10g,葛根15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
棗3枚,忍冬藤20g,5劑。
二診:服上藥后,大熱已罷,精神好轉(zhuǎn),飲食倍增,訴全身淋
巴腫脹感有所減輕,要求繼續(xù)予以診治。視其全身情況尚好,
脈緩略弦,舌淡紅、苔薄潤。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10g,赤芍
15g,枳殼10g,青皮10g,郁金10g,夏枯草15g,生牡蠣15g,浙
貝10g(研末沖服),貓爪草15g,天花粉15g,香附10g,囑服10
劑。
病者經(jīng)兩次診療,發(fā)熱退凈,精神好轉(zhuǎn),飲食倍增,諸身淋巴
已明顯消退,除腋窩部、前額部的淋巴結(jié)還有鴿蛋大,其他消
退如黃豆大或消失,脈緩有力,舌淡紅、少苔,前方加橘核20g
(打碎)、淮山20g、扁豆15g。
三診:病者服上藥20多劑,形體恢復(fù)正常,體重增加,飲食正
常,全身淋巴(除腋窩部還有一兩個如綠豆大,按之無痛脹
外)全部消退,無任何不適,脈緩有力,舌淡潤。守上方加生
黃芪15g、太子參20g,以圖益氣養(yǎng)陰。囑其隔日1劑,服20劑以
鞏固之。
7月中旬,病者來訪,告謂淋巴結(jié)全部消失,一切正常。囑停藥
觀察,約國慶節(jié)期間,病者來咨詢,無任何不舒,是否需進補
調(diào)理。當即告之,此病為肝郁氣滯,不宜峻補,且飲食宜清
淡,將息調(diào)攝為是。
按:前醫(yī)診斷與治療都是正確的。唯發(fā)熱不退,人形消瘦,應(yīng)
是淋巴結(jié)的炎癥所導(dǎo)致的消耗性發(fā)熱,使之氣虛體弱,正氣不
足的緣故。從辨證思維來看,病者是肝郁氣滯,表里不和,營
衛(wèi)不調(diào),故發(fā)熱反復(fù)發(fā)作,因無明顯的表證,亦無里熱結(jié)實之
證,所以用小柴胡湯原方,加葛根、青蒿,取其透達于表,藥
后熱退,全身情況緩解。熱退后,精神心態(tài)均得以恢復(fù)和穩(wěn)
定,繼以四逆散疏肝理氣,加軟堅散結(jié)的郁金、夏枯草、牡
蠣、貓爪草、浙貝、橘核等,旨在使其漸消漸散,緩緩圖功。
經(jīng)3個月的調(diào)治,守方進50余劑,病告痊愈,治療中未見波折,
停藥后亦未反復(fù),前后兩易其方,可以認為辨證用藥是穩(wěn)妥
的。
2.10 十二指腸潰瘍 何某某,男,49歲,干部。
病者經(jīng)胃鏡檢查為:十二指腸潰瘍。自覺胃脘及臍以上滿脹不
舒,腹中雷鳴,大便稀溏,食納少,食之則脹甚,形體消瘦,
脈細弱,舌淡苔薄潤,擬以四逆散合良附丸加味:柴胡10g,白
芍10g,枳殼10g,炙甘草5g,良姜10g,香附10g,神曲15g,厚樸
10g,日1劑,分2次溫服。
二診:7劑后,滿悶脹痞的感覺全消失,腸鳴亦顯著減輕,大便
成形偏軟,食欲增強,食量增加,脈緩有力,舌淡紅,苔薄
潤,原方加白術(shù)10g。
三診:7劑后,病者自謂其病如失,胃脘舒暢,食量倍增,精神
好轉(zhuǎn),脈緩有力,舌淡潤如常。上方加淮山15g、扁豆15g。囑服
10劑,以資鞏固。
元旦后隨訪,癥狀消失,遂以柴芍六君湯加味調(diào)冶。
按:十二指腸潰瘍屬于肝脾不和,虛寒氣滯者屢見不鮮,何緣
不用六君補益,而先用四逆散合良附丸。因為脹悶不舒,理應(yīng)
先調(diào)肝脾,兼佐溫運行氣,俟肝氣舒,脾胃調(diào),再議補,這樣
先調(diào)理肝脾,再補益脾胃,不致于壅滯氣機,失于偏頗。臨床
上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腸炎等胃腸功能失調(diào)的疾患,先從肝
論治,再議脾胃用藥,體現(xiàn)標本先后治法的層次,頗有臨床指
導(dǎo)意義。
2.11 咳嗽 熊某某,男,36歲。
患者胸悶脅脹痛,咳嗽咽癢,痰少而粘,大便干結(jié),舌質(zhì)紅、
苔薄黃,脈弦緩。處方以四逆散加味:柴胡10g,枳殼10g,白芍
10g,前胡10g,桔梗10g,全瓜蔞15g,蘇葉10g,虎杖15g,北沙
參15g,炙甘草5g。服4劑后,咳嗽止,脅痛平,大便通暢,一切
正常而停藥。
按:咳嗽本屬肺疾,然有“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之說,且四
逆散的或然癥中亦有咳,所以排除肺之寒郁,從肝郁氣滯上逆
為咳,而用四逆散疏肝理氣,稍佐前胡、桔梗、瓜蔞之屬,使
肺氣通利,三焦宣暢,咳嗽自止,因而,用四逆散治咳嗽,是
屬常理常法,并非旁門左道。
2.12 肝硬化 楊某某,男,45歲,教師。1993年4月10日就診。
病者有慢性肝病史,除外血吸蟲病因。B超提示:肝硬化伴中度
腹水,膽囊壁粗糙,脾臟腫大。自覺癥狀:腹脹氣滯,食之腹
脹更甚,肝區(qū)隱痛,大便時干時稀,小便偏少。面色晦暗,形
體偏瘦,精神疲憊,腹部臍周有青筋暴露,雙手肝掌明顯,頸
下有兩粒蜘蛛痣,兩下肢輕度浮腫,脈細弱,舌淡潤。病屬中
醫(yī)的臌脹。緣由肝郁氣滯血瘀,脾胃不足所致。方擬四逆散加
味:柴胡10g,赤白芍各10g,枳殼10g,炙甘草3g,淮山15g,扁
豆15g,郁金10g,雞內(nèi)金10g,大腹皮10g,海桐皮20g,茯苓皮
15g,益母草15g,旱蓮草15g,青陳皮各10g。日1劑。
二診(5月4日):服15劑后,腹脹明顯減輕,食量增加,能食
能化,食后無脹痞,大便偏軟。精神好轉(zhuǎn),睡眠安靜,脈緩有
力,舌淡潤。B超復(fù)查:腹水消退。守原方去大腹皮、海桐皮,
加三棱、莪術(shù)各6g,白術(shù)10g。另服健脾益氣沖劑(本院自制藥
品,以參苓白術(shù)散加味組成),每日1包,(含生藥15g)早間
白開水沖服。
三診(7月10日):上方40劑,病者精神好轉(zhuǎn),食欲正常,睡眠
安寧,形體略胖,腹無所苦,腹水未反復(fù),大便正常,小便每
日24小時量2千多ml。自覺病去七八,并能上班工作,脈緩有
力,舌淡苔潤。仍守上方加減:柴胡10g, 赤白芍各10g,枳殼
10g,炙甘草3g,淮山15g,扁豆15g,郁金10g,炒雞內(nèi)金10g,生
黃芪15g,益母草15g,旱蓮草15g,青陳皮各10g,白術(shù)10g,香
附10g,炒谷麥芽各10g。另每日服健脾益氣沖劑1包。同時,囑
每半個月吃一次甲魚(將甲魚切細,文火燉8~10小時服用)旨
在滋陰軟堅,輔助治療。
四診(9月10日):服上藥30余劑,B超復(fù)查,肝硬化未見腹
水,脾臟縮小。偶爾有精神疲乏,四肢軟倦,其他正常,脈緩
不弦,舌苔薄潤。守上方再進。
五診(12月10日):病者先后服上方40多劑,自覺身體狀況正
常,無腹脹,腹部青筋暴露減少,不浮腫,面色有澤潤,脈緩
不弦,舌苔淡潤。擬以四逆散合五味異功散加味:柴胡10g,白
芍10g,赤芍10g,枳殼10g,黨參15g,白術(shù)10g,茯苓15g,淮山
15g,炒內(nèi)金10g,炒谷麥芽各10g,旱蓮草15g,益母草15g,生
黃芪15g,青陳皮各10g,郁金10g,三棱、莪術(shù)各5g。
六診:服上方30余劑,自覺身體較前壯實,少有感冒,守上方
長期服用,隔日1劑,以資鞏固。1996年1月10日獲知,病者仍堅
持服上藥,病情穩(wěn)定,能堅持工作。
按:本例肝硬化的治則,始終本著疏肝理氣、健脾和胃、軟堅
散結(jié)、緩緩圖治的治法。并遵《金匱》肝病實脾之旨,用藥著
力保護和補益脾胃,使消化吸收功能保持良好狀態(tài)是穩(wěn)定肝硬
化的重要措施。至于軟堅散結(jié)藥,除用小量三棱、莪術(shù)外,它
如郁金、青皮、內(nèi)金等,均取其柔中有剛。全方雖加味藥稍
多,突出調(diào)治肝脾,總以不傷正氣,緩治圖功的方法,前后共
服兩百余劑,未見脾胃損傷,肝陰不足。因而達到了消除腹
水,脾臟縮小,肝硬化穩(wěn)定,臨床痊愈的目的。
3 結(jié)語
如上各案所述,若從歷史文獻看,僅不過是蒼海一粟。臨床醫(yī)
家用四逆散者,還更廣泛。筆者體會:一是用本方必須從疏肝
理氣,調(diào)和脾胃為主旨,確立其治療大法;二是應(yīng)有肝郁氣
滯、脾胃不和的病機,而無須拘泥于病名病種;三是應(yīng)從肝與
脾胃的相互關(guān)系,增加相應(yīng)的藥物,以輔佐四逆散的功效,而
不受“經(jīng)方”不能加減的約束。若能嚴格辨證,抓住病機,掌
握治法,靈活加減,還有更多的病種都可以異病同治,取得預(yù)
期的療效。"
五苓散驗案集
一、蓄水
俞長榮醫(yī)案:一程姓病人,證見高熱口渴,譫語不眠,小便短
赤,脈浮洪大。連給大劑人參白虎湯三劑,不但證狀元減,口渴
反而增劇。我素遵家訓(xùn)(家父酬胃:傷寒方治病效若樣鼓,但用之
不當,禍亦不淺。凡傷寒用藥逾三劑而病不減者,就要退讓高
明,萬勿固執(zhí)己見,貽誤病人。先祖有“傷寒不過三”遺訓(xùn)),因
此向病家告辭,請其改延他醫(yī)??墒遣〖铱嗫嗤炝?,誠懇之情,
又使我難以推卻。正躊躇間,恰病者鄰居程某來訪,謂:他不知
醫(yī)理,但聞鄉(xiāng)前輩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熱飲,后用桂附之類云
云。我猛然大悟,急問病者,喜熱飲否?答道:喜熱飲,雖至手不
可近,亦一飲而盡。再細察其舌,質(zhì)紅無苔而滑。因思:脈浮洪
大,發(fā)熱,雖似白虎證,但口渴喜熱飲實非白虎湯所宜。此乃無
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熱,舌紅而滑;虛火擾及神明,故譫語,
火不歸位,膀胱氣化失職,故小便短赤。當按膀胱蓄水證治之。
選用五苓散改湯劑,桂枝用肉桂以引火歸元(每劑用桂八分研末,
分兩次沖服)。僅兩劑,熱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調(diào)理半月復(fù)元。
(《傷寒論匯要分析b1964:57—58)
按語;辨證眼目為渴喜熱飲、舌滑,為太陽膀胱蓄水,津凝不滋
所致,與五苓散化氣行水,津布則口和熱退而病愈。
二、水逆
江應(yīng)宿醫(yī)案;一仆人,19歲。患傷寒發(fā)熱,飲食下咽,少頃盡
吐,喜飲涼水,入咽亦吐,號叫不定,脈洪大浮滑,此水逆證,
投五苓散而愈。(《名醫(yī)類案1957;124)
按語:本案乃蓄水之重證。水蓄于下,膀胱氣化功能失職,水飲
內(nèi)停,氣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飲水。然而內(nèi)停之
水飲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飲之水,必拒而不受,以
致水入則吐,而吐后仍然渴飲。于是飲水而渴不解,嘔吐而水飲
不除,大論謂之“水逆”,乃蓄水之嚴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氣行
水以治其本。
三、消渴(尿崩癥)
李克紹醫(yī)案:王某,男,7歲,1975年7月13日就診?;純憾囡嫸?
尿,在當?shù)蒯t(yī)院檢查尿比重為1、007,診斷為“尿崩癥”,治療
無效。診見神色、脈象無異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層薄
薄不勻的漿糊似的。因思此證可能是水飲內(nèi)結(jié),阻礙津液的輸
布,所以才渴欲飲水,飲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飲所致,屬于誘
導(dǎo)性,能使不褐少飲,尿量自會減少。因與五苓散方:
白術(shù)12克,茯苓9克,澤瀉6克,桂枝6克,豬苓s克,水煎(《傷寒
解惑論》1978:126)
按語:舌苔白滑是辨識水氣內(nèi)停的一個主要特征。水氣內(nèi)停,滓
液不布,則見口渴,飲多則溲亦多。臨床要審時度勢,緊抓主
證,不可坐等小便不利、發(fā)熱之證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療。當
然,如果消渴見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者,則為陰律虧虛,本方又當
為禁用之列。
四、失音
劉渡舟醫(yī)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診。病失音四個多月,
已到了不能言語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訴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陰
清熱之品及西藥,均末獲效?;颊咭魡o聲.咽喉憋塞,口渴欲
飲,頭目眩暈。間其大便尚調(diào),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黃。切其
脈沉,視其舌則淡嫩,苔水而滑。治須溫陽下氣,上利咽喉,伐
水消陰,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為最宜。
茯苓30克,豬苓15克,澤瀉16克,白術(shù)10克,桂枝10克。
服藥5劑,咽喉憋悶大減,多年小便不解癥狀亦除。惟有鼻塞為
甚,嗅覺不敏,于上方加麻黃o.5克,續(xù)服3劑,病愈。從此未見
復(fù)發(fā)。(北京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B9;<3>:20)
按語:此水氣不化,津液不行,陽氣不能溫照,陰氣上蔽咽喉之
證。夫津液者,可滋潤官竅,今水蓄而不化津,則有凝必有缺.
是以咽干、口渴欲飲、小便不利迭現(xiàn)。水為陰邪,頭為諸陽之
會,陰水上凌,則頭目眩暈。舌脈之象,亦皆為陰凝不化之證。
前醫(yī)不識,見有咽干口渴,以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
品,反助陰伐陽,使水凝不去。須用五苔散溫陽化氣,上利咽
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五、呃逆
彭國鈞醫(yī)案:范某某,男,46歲。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脹
滿,小便不利曾在當?shù)胤兴幎∠闶恋偕?shù)劑而不能止,于1987
年4月2日來我院中醫(yī)門診求治。證見面白,精神疲倦乏力,頭
暈,不喜言語,呃聲沉緩有力,時時欲吐,腹部脹大,煩躁不知
所就,舌淡、苔白,脈浮弦,證屆水飲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
降,氣機逆亂。仿《傷寒論》:“傷寒,呃而腹?jié)M,視其前后,
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彼煊枰晕遘呱⒓恿冀?劑,諸癥悉
除。(湖南中醫(yī)雜志1989;(4);15)
按語:中焦本寒,又加水飲停滯,胃氣失和,致發(fā)呃逆。故用五
苓散溫化水飲,加良姜以溫胃散寒,寒飲一去,胃氣和降,呃逆
自止。
六、癲癇
劉景棋醫(yī)案:陳某某,男,45歲,1979年7月20日初診?;及d癇已
三年,為受驚后而起,最初每月數(shù)發(fā),近半年來每天發(fā)作,發(fā)則
不省人事,驚叫抽搐,項背強直,口吐涎沫,每次發(fā)作約持續(xù)八
至十二分鐘,屢用西藥,未能控制??诳首院?。苔薄白,脈浮
滑。辨證:氣化不行,水飲上沖。治則:化氣行水,怯風止痙。
處方:
茯苓18克,豬苓18克,桂枝18克,白術(shù)18克,澤瀉30克,鉆地風30
克,千年健30 克,鉤藤30克,防風21克服6劑已控制發(fā)作。服24
劑,臨床治愈。療后3年無復(fù)發(fā)。(《經(jīng)方驗肥987:101—102)
按語;五苓散治病痛,國內(nèi)外均有報道,本方對水飲型癲癇,療
效甚佳。
七、解顱(腦積水)
楊君醫(yī)案:李某某,男,9個月?;純撼錾笾恋?個月前一切正
常,第7個月后,發(fā)現(xiàn)有手不靈活,有腿活動能力較差,之后患兒
頭部明顯迅速增大,到8個月時雙眼已呈“落日”狀,頭部青筋顯
露,顏面紫紅,頭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動,身體極度消瘦。頭圍
56厘米,前后囪門擴大而飽滿,凸出于顱骨。先后經(jīng)數(shù)個醫(yī)院診
斷為腦積水。
處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豬苓、澤瀉、牛膝、車前子各10
克,白術(shù)5克,桂枝2克。水煎頓服。服藥后尿量明顯增多,大便
亦呈稀水狀,至服完第6劑藥后,囪門明顯凹陷,面色漸轉(zhuǎn)紅潤。
前后共服藥27劑,息兒四肢漸能活動,頸部亦有力,能抬頭活
動,囪門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藥期未出現(xiàn)任何不良反應(yīng)。7年半后
追訪,患兒已9歲,精神飽滿,智力良好,沒思過其它疾病,頭圍
仍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發(fā)育欠佳,活動力較差。身高、體
重均與同年齡健康兒童無異。(新醫(yī)藥學(xué)雜志1978)
按語:腦積水癥類似中醫(yī)“解顱”。有虛實之別屬實者,每由水
液內(nèi)蓄、上泛顱腦而發(fā);屬虛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
致囪門開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有滲濕利尿作用,既可以減少腦
脊液的產(chǎn)生,又增加了腦脊液的吸收,從而降低了顱內(nèi)壓,對腦
積水屬實者有效。此例腦積水兼見目腫、消瘦、四肢不能活動,
顯系脾腎功能失調(diào),水液內(nèi)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劑
即獲痊愈。
八、頭痛
嚴仲慶醫(yī)案:顧某某,女,24歲,1983年1月23日入院。發(fā)作性頭
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暫意識障礙反復(fù)發(fā)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
療,發(fā)作期間漸趨縮短,多次腦電圖、腦血流圖及顱片檢查無異
常發(fā)現(xiàn)。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劇烈頭痛,兩側(cè)太陽穴及前額
尤甚,經(jīng)治療無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擬診為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癲
癇待排。診見頭痛欲裂,入夜益劇,甚則四肢捶床,抱頭痛哭,
口干,渴飲,舌紅、苔微黃而少,脈細數(shù)。予清熱平肝,祛風滌
痰之劑不應(yīng)。細詢之,知其雖口干渴飲,但小便卻不多。故撇開
頭痛一癥,但從口干渴飲,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豬
苓、茯苓、澤瀉、白術(shù)、桂枝各l0克。
是夜頭痛即未發(fā)作。7劑后痛止出院.囑續(xù)服一個月年余,末見復(fù)
發(fā)。(新中醫(yī)1989;(5>;47)
按語:水蓄膀胱,經(jīng)脈不利,不通則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經(jīng)
脈之水氣,則經(jīng)通竅暢而愈,足見經(jīng)方之鬼斧神工。
上一篇:09經(jīng)方醫(yī)案研討會系列報道之“經(jīng)方醫(yī)案研討散
記”
其近于皮膚處之三焦部份為腠理,通過腠理將水道中之代謝產(chǎn)
物送至皮膚毛孔排出體外而成為汗液,當人體血運不暢、胃腸
虛寒時,其送至皮膚及各處之津液營養(yǎng)及溫度均低,皮膚及各
處營養(yǎng)不足,故其人常感畏風、畏寒(其劇者甚或夏日而以頭
巾包頭也),此即俗謂之表虛,是以胃腸寒者多表虛,故其人熱食熱
飲后因血運水運加速而見大汗淋漓也,此時不可誤認為胃熱汗出
而減生姜之量也;人體血運不暢、胃腸虛寒則三焦之津液因之
而冷,冷則運行不暢而生水濁,機能奮起抵抗將其排出體外而
為清涕出也,其從氣管、食道溢出者則為稀痰(即水氣),循
經(jīng)上沖于肺則咳嗽也,故其人常鼻流清涕兼見咳嗽也,《金匱
要略》腹?jié)M寒疝篇條文云:“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fā)
熱色和者,善囔?!奔囱灾泻遥ㄅK器功能低下,整體呈虛寒
者,謂之中寒家)因血運不暢而易感風寒而見中風之證也;人
體血運不暢則易致胃腸虛寒而見下利也,是以腹?jié)M寒疝篇又
云:“中寒家,其人下利,以里虛也,欲囔不能,此人肚中寒
也。”人體胃腸血運不暢,故其人又可見胃痛、腹痛之癥;人
受風寒所襲,人身之司溫功能奮起抵抗欲解表之寒,血運增速
則發(fā)熱;水運增速則汗出(發(fā)熱汗出之桂枝湯證有二:一、其
人血運不濟、胃腸虛寒、三焦水冷且毛孔受風寒所襲而處于半
開合狀態(tài),故可見發(fā)熱而時有涼汗出也,其發(fā)熱汗出不劇,其
輕者僅見皮膚濕潤而已,此發(fā)熱汗出現(xiàn)象之一;二、肌表血運
不暢,午后至早夜,胃功能增強或平臥時血運加速,故人體奮
起抵抗,使血運加速欲解其表也,故可見發(fā)熱汗大出也,其甚
者可自覺身烘熱而汗大出濕透衣衫也,此《傷寒論》中所
謂“病人藏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也,此發(fā)熱汗
出現(xiàn)象之二);人體受寒之后,血運奮起抵抗則頭部充血而運
行不暢,運行不暢則壓迫頭部神經(jīng),故可見頭痛也;人體胃腸
虛寒則蠕動無力,故其人又可見大便不暢,大便其始并不燥
硬,積久則可為燥屎,此病外見太陽證,內(nèi)見陽明證也,依法
本當先解表后攻里,然臨證每見表解之后,其里常不藥而自通
也,故治病逢表速里張之證,若其便閉未越三日,可暫置通里
而不問,待其表解后自通也,《傷寒論》麻黃湯證條中太陽陽
明合病喘而胸滿及陽明病無汗而喘皆用麻黃湯治之亦此理也。
桂枝湯之藥理。概而言之,桂枝湯能促血運、溫胃腸也。其
中,桂枝能活動脈之血運,芍藥能活靜脈之血運,動脈之血由
心臟發(fā)射以外達于毛細血管,其地位由小而大,桂枝內(nèi)含揮發(fā)
油,能發(fā)散以助之,故曰桂枝發(fā)散為陽,(故桂枝為血證禁
藥,當其有出血傾向時,用桂枝則出血更多也,且血之發(fā)射由
于心臟,桂枝能助之,故曰桂枝通心陽也)。靜脈之血由毛細
管收回,以內(nèi)歸于心臟,其范圍由大而小,芍藥內(nèi)含安息酸,
能收斂之,故曰芍藥收斂為陰(是以藥論常謂芍藥能散惡血,
能去靜脈中之瘀血及血液滯留,能解除身體各處肌肉之痙攣),
《傷寒論》中謂胸滿去芍藥者也此理也;是以桂芍之分工,實
為...
乃合作也,人身之毛細血管周布全身,與肌肉神經(jīng)、汗腺等雜
沓而居,故動靜脈之血運加速之后,勢必發(fā)熱,且較前之發(fā)熱
尤甚,動靜脈血加速,其血盈而運行速,皮膚毛孔之括約肌受
溫養(yǎng)而開合自如,熱激三焦,汗出而有節(jié),此與劇烈運動之
后,心臟鼓動加速,因而汗出,其理相同,此桂芍促血運以治
血運不濟之理也,若欲血趨表多,則當多加桂枝,若欲血歸里
則當多加芍藥,其甚者則當加附子、白芍(此觀四逆湯及其加
減可知,然其常但用附子而少用芍藥,蓋其欲血趨表也)。湯
中之生姜,功能溫胃止嘔,若胃寒重、嘔多則當多加生姜之
量,此溫胃腸以去胃腸虛寒之法也,此所以人感冒服姜湯發(fā)汗
可愈之理也(其輕者可用生姜,其重者則當用干姜、半夏,其
更重者則當用吳茱萸也);湯中之大棗,其功能保胃津(故曰
大棗戀濕),恐汗出過多將傷胃液也,故欲其多汗出使藥力歸
表則當少用大棗,欲其少汗出使藥力歸里則宜多用大棗,若其
人痰濕素盛,則大棗宜少用,若其人胃津素少,可多加大棗;
湯中之甘草者,以腸居胃下,胃失和則腸有受傳之虞,甘草能
安腸補液,保其在里之津(人體內(nèi)有粘膜之處,皆需津最多之
處,而甘草皆能補之,且能修復(fù)其處之潰瘍,故甘草每用于津
缺及潰瘍之癥,如后文之甘草湯、桔梗湯、甘草瀉心湯、黃連
粉等),此三者合用,同為溫和腸胃之圣藥。蓋胃腸性喜微
溫,溫則能和,胃腸受三藥扶護而和,血液循環(huán)又被桂芍激勵
而急,表里兩和,故桂枝湯外能愈太陽中風之證,內(nèi)能愈血運
不暢而致之胃痛、腹痛及胃腸虛寒泄瀉之證桂枝湯外能愈太陽
中風之證,內(nèi)能愈血運不暢而致之胃痛、腹痛及胃腸虛寒泄瀉
之證(當欲其藥力歸表時,服湯后當啜熱粥或加入表藥如黃
芪、防風、薄荷之屬以加速三焦之體液運行以發(fā)汗解除表寒,
若欲其藥力歸里,則不宜也,若表無風寒之束,又加表藥量不
足以發(fā)汗,則汗郁于肌腠之間而可見周身瘙癢也,又用時可加
山藥、牛子、黃芪、杏仁、桔梗之屬助其稀痰出以治其咳嗽,
其甚者可加麻黃、細辛、五味子、半夏、干姜而為小青龍湯,
服藥后多見嘔出大量稀痰而口渴,此里溫寒去之象也,是以桂
枝又有味芳香、能緩解支氣管痙攣而排痰鎮(zhèn)咳之效一說,其實
乃桂枝能活其動脈血運,增強氣管之蠕動能力,易于痰咳出
也,又桂枝作用于腸有芳香逐穢一說,亦其能促進腸之血運,
增強腸之蠕動能力,使腸滯易于排出也)。用桂枝湯后,腸胃
功能正常,故曰補脾,脾補又能化谷食為精微,血乃漸滋,故
桂枝湯又能治頭暈、心悸、經(jīng)事不調(diào)等貧血癥,冬季畏寒及手
足不溫等癥,又人之血行既暢,神經(jīng)得以滋養(yǎng),則可杜煩躁之
漸,故曰疏肝,亦曰平肝,故有謂桂枝湯能疏肝補脾者,以桂
枝湯能活血運,故又能愈因血運不暢而產(chǎn)生之凍瘡以及腦疽等
癥(蓋人之血液,溫則流暢,寒則凝滯,肌體受寒,血液不
行,郁阻則成凍瘡、腦疽等癥),又能治后腦因供血不足而疼
痛之證,蓋腦部供血不足則暈重疼痛,且多打哈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