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127麻黃
麻黃拼 音:Mahuang
英 文:Ephedra
日 文:マオウ
拉丁文:Herba Ephedrae
【異名】
龍沙《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卑相、卑鹽《名醫(yī)別錄》,麻黃草,田麻黃,草麻黃,木賊麻黃,中麻黃,山麻黃,木麻黃。
【品種考證】
麻黃始載于《本經(jīng)》,列為中品?!秳e錄》謂:“麻黃生晉地及河東。立秋采莖陰干,令青。”陶弘景云:“今出青州、彭城、滎陽、中牟者為勝,色青而多沫?!碧K敬云:“鄭州鹿臺及關中沙苑河旁沙洲上太多。其青、徐者今不復用,同州沙苑最多也。”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麻黃莖端開花,花小而黃,簇生。子如覆盆子,可食。至冬枯死如草,及春卻青?!碧K頌云:“今近京多有之,以滎陽、中牟者為勝。苗春生,至夏五月則長及一尺已來。梢上有黃花,結實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莢子,味甜,微有麻黃氣,外皮紅裹人,子黑。根紫赤色。俗說有雌雄二種,雌者于三月、四月內(nèi)開花,六月內(nèi)結子,雄者無花不結子。至立秋后收采其莖陰干,令青。”以上記述的產(chǎn)地與現(xiàn)在麻黃產(chǎn)地基本一致,所述植物形態(tài)極似草麻黃。
【來源】
本品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黃E.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賊麻黃E.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質(zhì)莖。
【植物/動物形態(tài)】
1. 草麻黃 草本狀小灌木,高20~40cm。木質(zhì)莖莆匐;草質(zhì)莖直立,小枝對生或輪生,節(jié)明顯,節(jié)間長2~6cm,直徑1~2mm。葉膜質(zhì)鞘狀,下部約1/2合生,裂片2,三角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常向外反卷。雌雄異株,雄球花3~5聚成復穗狀,頂生;雌球花闊卵形,常單生枝頂,成熟時呈紅色漿果狀。種子常兩枚,卵形?;ㄆ?~6月,種子成熟期7~8月。
生于干山坡、平原荒地、河床、干草原、河灘附近及固定沙丘,常成片叢生。分布于華北及吉林、遼寧、河南西北部、陜西、新疆等地。
2. 中麻黃 小灌木,高40~80cm。木質(zhì)莖直立或斜上生長,基部多分枝;草質(zhì)莖對生或輪生常被白粉,節(jié)間長3~6cm,直徑2~3mm,鱗葉下部約1/3合生,裂片3(稀2),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雄球花數(shù)個簇生于節(jié)上;雌球花3個輪生或2個對生于節(jié)上,種子通常3粒(稀2)?;ㄆ?~6月,種子成熟期7~8月。
生于海拔數(shù)百米至2000米的干旱荒地、沙漠、戈壁、干旱山坡或草地上。分布于華北、西北及遼寧、山東等地。
3. 木賊麻黃 小灌木,高70~100cm,木質(zhì)莖直立或斜上生長,上部多分枝;草質(zhì)莖對生或輪生,分枝多,節(jié)間長1.5~3cm,直徑1~1.5mm,常被白粉。鱗葉下部約2/3合生,裂片2,鈍角形,不反卷。雄花序多單生或3~4個集生于節(jié)上;雌球花成對或單生于節(jié)上,種子通常1粒(稀2粒)。花期6~7月,種子成熟期8~9月。
生于干旱荒地、多砂石的山地、干旱的山脊、山頂多石處。分布于華北及陜西西部、甘肅、新疆等地。
【產(chǎn)地】
草麻黃主產(chǎn)于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新疆;中麻黃主產(chǎn)于甘肅、青海、內(nèi)蒙古、新疆;木賊麻黃主產(chǎn)于河北、山西、甘肅、陜西、內(nèi)蒙古、寧夏、新疆。草麻黃產(chǎn)量大,中麻黃次之,商品上兩種常混用;木賊麻黃產(chǎn)量小,多自產(chǎn)自銷。
【栽培】
喜涼爽較干燥氣候,耐嚴寒,對土壤要求不嚴格,砂質(zhì)壤土、砂土、壤土均可生長,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粘土不宜栽培。用種子及分株繁殖。種子繁殖:應采取成熟飽滿的種子,條播或穴播。條播開淺溝,行距30cm;穴播穴距30cm左右,每穴播種子20~30粒,覆土0.7~1.0cm,播后澆水,約經(jīng)15日左右出苗,不需間苗,應注意松土除草。分株繁殖:多在秋天或早春進行,將植株挖出,根據(jù)株叢大小,每株叢可分成5~lO株,選擇高燥的地塊,作成平壟,開溝,行距30cm,按株距30cm栽植,栽后覆土至根芽,將土壓實后澆水。苗期和生長初期適當澆水,苗高6~8cm后,返青前每1hm2施廄肥22500—30 000kg。
栽培研究進展:與中藥栽培研究數(shù)據(jù)庫連接
【采收加工】
8~10月間割取部分綠色莖枝,或連根拔起,去凈泥土及根部,放通風處晾干,或晾至6成干時,再曬干。放置于燥通風處,防潮防霉。干后切段供藥用。
【炮制】
1.麻黃 取原藥材,除去殘根、木質(zhì)莖等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中段,干燥。
2.蜜麻黃 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后,加入麻黃段拌勻,悶透,置炒藥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晾。麻黃每l00kg,用煉蜜20kg。
炮制研究進展:與中藥炮制研究數(shù)據(jù)庫連接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防潮,防蛀。
【性狀】
1. 草麻黃 莖細長圓柱形,直徑1~2mm,有時帶少量灰棕色木質(zhì)莖。表面淡綠色至黃綠色,有細縱棱18~20條;節(jié)明顯,節(jié)間長2~6cm,節(jié)上有膜質(zhì)鱗葉,紅棕色,長3~4mm,下部約1/2合生呈鞘狀,上部2裂(稀3),裂片銳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體輕質(zhì)脆,斷面類圓形或扁圓形,略纖維性,中心暗紅棕色。氣微香,味澀,微苦。
2. 中麻黃 常帶棕色木質(zhì)莖。草質(zhì)莖分枝較多,略于三棱狀,直徑1.5~3mm,節(jié)間長2~6cm,細縱棱18~28條。鱗片狀葉長2~3mm,下部有1/3合生或幾不合生,上部3裂(稀2),裂片先端稍反曲;斷面略于三角狀圓形。
3. 木賊麻黃 常帶灰棕黑色木質(zhì)莖。草質(zhì)莖多分枝,細圓柱形,直徑1~1.5mm,節(jié)間長1.5~3cm,有不甚明顯的細縱棱13~14條。鱗片狀葉長1~2mm,下部約2/3合生,基部棕色,上部2裂,裂片短三角形,先端鈍,多不反卷,斷面類圓形。
【商品規(guī)格】
商品因來源分為草麻黃、中麻黃、木賊麻黃三種,均為統(tǒng)裝。以莖色淡綠或黃綠、內(nèi)心色紅棕、手拉不脫節(jié)、味苦澀者為佳。以山西的產(chǎn)品最優(yōu)。
【顯微特征】
1. 草麻黃莖節(jié)間橫切面,邊緣有波狀細棱脊18~20條。表皮細胞類方形,外壁厚,被厚的角質(zhì)層,兩棱脊間有下陷氣孔;在棱脊內(nèi)側有下皮纖維束。皮層寬,有少數(shù)纖維散在。中柱鞘纖維束新月形,位于韌皮部外側。維管束外韌型,8~10個,形成層環(huán)類圓形。木質(zhì)部呈三角形。髓薄壁細胞壁非木化,常含紅棕色塊狀物,偶有環(huán)髓纖維。表皮細胞外壁,皮層細胞及纖維壁均見草酸鈣砂晶。
2. 中麻黃 脊18~28個;維管束12~15個,形成層環(huán)類三角形;髓薄壁細胞壁微木化,環(huán)髓纖維多。
3. 木賊麻黃棱脊13~14個;維管束8~10個,形成層環(huán)類圓形;髓薄壁細胞壁木化,無環(huán)髓纖維。
草麻黃粉末:
1.表皮細胞類長方形,外壁布滿草酸鈣砂晶,角質(zhì)層厚達18μm。
2.氣孔特異,長圓形,保衛(wèi)細胞側面觀似電話筒狀。
3.皮層纖維細長,直徑10~24μm,壁厚,有的木化,壁上布滿砂晶,形成嵌晶纖維。
【化學成分】
1. 含多種有機胺類生物堿,主要的活性成分為L-麻黃堿(L-ephedrine),其次為d-偽麻黃堿(d-pseudoephedrine),微量的L-N-甲基麻黃堿(L-N-methylephedrine)、d-N-甲基偽麻黃堿(d-N-methylpseudoephedrine)、l-去甲基麻黃堿(L-norephedrine),d-去甲基偽麻黃堿(d-norpseudoephedrine)、麻黃次堿(ephedine)等。麻黃堿具平喘作用,偽麻黃堿具消炎作用。麻黃生物堿主要存在于草質(zhì)莖的髓部。
2. 噁唑酮類生物堿:麻黃噁唑酮(ephedroxane)。
3.揮發(fā)油:從中分離出32種化合物,含量較高的有α,α,4-三甲基-3環(huán)己烯-甲醇(α,α-4-trimethyl-3-cyclohexen-1-methanol),β-松油醇(β-terpineol)等。
4.黃酮類化合物:芹菜素(apigenin)、小麥黃素(tricin)、山奈酚(laemplerol)、芹菜素-5-鼠李糖(apigenin-5-rhamnoside)等。
化學成分研究進展:與中藥化學成分研究數(shù)據(jù)庫鏈接
【理化鑒別】
1. 粉末微量升華,得細微針狀或顆粒狀結晶。
2. 取麻黃酸性水浸液各1 ml,分別置2試管中,一管加碘化鉍鉀試液1滴,產(chǎn)生黃色沉淀;另管加碘化汞鉀試液1滴,不產(chǎn)生沉淀(檢查生物堿)。
3. 取酸水浸液,堿化后用乙醚萃取,揮去乙醚,殘渣用酸水溶解,加0.5%硫酸銅試液數(shù)滴后加10%氫氧化鈉溶液至顯紫色(銅鉻鹽),再加乙醚數(shù)ml振搖后放置,醚層顯紫色,水層顯藍色(L-麻黃堿雙縮尿反應)。
4. 薄層層析
(1) 麻黃
(2) 麻黃
(3) 麻黃
(4) 鹽酸麻黃堿
薄層層析:
樣 品 液:取粉末1g,加水15ml,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堿化,用乙醚∶乙醇(8∶2)提取,
脫水,濾過,揮去溶劑,殘渣加甲醇1ml溶解,供試。
對照品液:取l-麻黃堿,用甲醇溶解成每ml含麻黃堿5mg對照品液。
展 開:硅膠G板,以正丁醇-冰醋酸-水(8∶2∶1)展開,展距15cm。
顯 色:0.5%茚三酮顯色劑,105℃烘烤,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
顏色的斑點。
成分分析研究進展:與中藥成分分析研究數(shù)據(jù)庫鏈接
【含量測定】
取本品細粉約5g,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濃氨試液3ml、乙醇10ml與乙醚20ml,放置24小時,加乙醚置水浴上加熱回流4小時至生物堿提盡,將提取液移置分液漏斗中,容器用少量乙醚洗滌,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加0.5mol/L鹽酸溶液振搖提取5次(20ml、10ml、10ml、10ml、10ml),合并酸液,濾過,濾液加氫氧化鈉試液使呈堿性,加氯化鈉飽和,用乙醚振搖提取5次(20ml、10ml、10ml、10ml、10ml),合并乙醚液,用氯化鈉飽和溶液洗滌3次,每次5ml,合并洗液,再用乙醚10ml振搖提取,合并前后二次乙醚液,精密加人硫酸滴定液(0.01mol/L)30ml,振搖提取,靜置使分層。分取酸液;乙醚液再用水提取3次,每次5ml,合并酸液與水液,置水浴上加熱,除去微量乙醚,放冷,加甲基紅指示液2滴,用氫氧化鈉滴定液(0.02mol/L)滴定。每1ml硫酸滴定液(0.01mol/L)相當于3.305mg的麻黃堿(C10H15NO)。
成分分析研究進展:與中藥成分分析研究數(shù)據(jù)庫鏈接
【藥理作用】
1. 平喘作用:麻黃堿對支氣管平滑肌有松馳作用,對于用藥(如毛果蕓香堿)引起的支氣管痙攣有顯著解攣作用。偽麻黃堿與麻黃堿的解痙作用相似。甲基麻黃堿可使支氣管擴張。
2. 鎮(zhèn)咳作用:麻黃水溶液提取物對豚鼠氣管機械刺激所致咳嗽有明顯的鎮(zhèn)咳作用,約相當于磷酸可待因1/20的效果。
3.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麻黃堿能使外周血管收縮,心收縮力加強,心搏出量增加,血壓升高。偽麻黃堿的升壓作用較弱。
4.發(fā)汗作用:大鼠口服水溶性提取物在75~300mg/Kg的范圍內(nèi)其足底部的水份散發(fā)(發(fā)汗)呈現(xiàn)劑量依賴性發(fā)汗作用。
5. 對大腦,腦干與脊髓均有興奮作用,大劑量可引起失眠、不安和震顫。
此外,麻黃還有利尿、抗變態(tài)反應、抗炎、解熱、抗病。
藥理作用研究進展:與中藥藥理研究數(shù)據(jù)庫連接
【性味、歸經(jīng)】
味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jīng)。
【功效】
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應用與配伍】
1.用于風寒感冒。本品味辛發(fā)散,性溫散寒,主入肺與膀胱經(jīng),功能開腠理,透毛竅,發(fā)汗解表以散風寒,為辛溫解表要藥,故多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無汗,發(fā)熱頭痛,脈浮而緊的感冒重證,即風寒表實證,每與桂枝相須為用,如麻黃湯。
2.用于咳嗽氣喘。本品辛散苦泄,溫通宣暢,入肺經(jīng),外能發(fā)散風寒,內(nèi)能開宣肺氣,有良好的宣肺平喘之功,適用于風寒外束,肺氣壅遏的喘咳實證,常配伍杏仁、甘草同用,如三拗湯。此外,本品配伍細辛、干姜、半夏等,還可治寒痰停飲,咳嗽氣喘,痰多清稀,如小青龍湯。若肺熱蠻盛,高熱喘急者,每與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湯。
3.用于風水水腫。本品上開肺氣,下輸膀胱,為宣肺利尿之要藥。對風邪襲表,肺失宣降的水腫、小便不利兼有表證的風水證,每與甘草同用,即“甘草麻黃湯”;若兼見內(nèi)熱及脾虛者,可配伍石膏、生姜、甘草及白術等藥。
此外,取麻黃散寒通滯作用,用治風寒痹證,陰疽,痰核。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發(fā)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
本品發(fā)散力強,凡表虛自汗、陰虛盜汗及虛喘均當慎用。
【食療】
1. 發(fā)汗豉支粥 原料:淡豆豉15克,荊芥3克,麻黃3克, 葛根10克,山梔3克,生石膏30g,生姜10g,(切片),蔥白2莖,梗米100克。做法:先將上藥煎沸5-10分鐘,去渣留汁,再放入梗米煮粥,趁熱分服。功能:蔬風清熱,解表散寒。
2. 麻杏粥 原料:麻黃5克,杏仁15克,梗米100克。做法:將麻黃用水煎湯,去沫去渣,將杏仁(最好甜杏仁)去皮尖,放入湯中煮6-7分鐘,再放入梗米,煮熟成粥,即可食用。功能:辛溫解表,化痰止咳。(1-2條引自《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
【附方】
1. 治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痛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 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70個(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復取微似汗,不須啜粥。(《傷寒論》麻黃湯)
2. 治太陽、少陰兩感證,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 麻黃二兩(去節(ji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 ,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
3.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 麻黃(去節(jié))、芍藥、細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傷寒論》小青龍湯)
4.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言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悶氣短 麻黃(不去節(jié))、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局方》三拗湯)
5.治太陽病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麻黃四兩(去節(ji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6.治咳喘上氣,喉中水雞聲者 射干十三枚,麻黃四兩,生姜四兩,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大棗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射干麻黃湯)
7.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者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姜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三溫三服。(《金匱要略》越婢湯)
8.治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者 麻黃三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 (《金匱要略》麻黃附子湯)
9.治水氣病,皮水無汗者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金匱要略》甘草麻黃湯)
10.治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 麻黃(去節(jié))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11.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jié)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jīng)日不欲飲食者 麻黃三十株,黃芪十二株,黃芩十八株,獨活一兩,細辛十二株。上五味 口父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小汗,兩服大汗。(《千金要方》引張仲景三黃湯)
12.治風痹榮衛(wèi)不行,四肢疼痛 麻黃五兩(去根節(jié)了,秤),桂心二兩。上搗細羅為散,以酒二升,即煎如餳。每服不計時候,以熱酒調(diào)下一茶匙,頻服,以汗出為度。(《圣惠方》)
13.治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 麻黃二兩(去節(jié)),連軺二兩,杏仁四十個(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擘),生梓白皮一升(切),生姜二兩(切),甘草二兩(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14.治傷寒熱出表,發(fā)黃疸 麻黃三兩,以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盡服之,溫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時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要方》麻黃醇酒湯)
15.治水飲內(nèi)停,上凌于心,心下悸動 半夏、麻各等分。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金匱要略》半夏麻黃丸)
16.療人嗜眠喜睡方 麻黃、術各五分,甘草三分。搗末,服一方寸匕,日三。(《肘后方》)
17.治流痰及一切陰疽,漫腫無頭,平塌白陷 麻黃五分,熟地一兩,白芥子二錢(炒、研),炮姜炭五分,甘草一錢,肉桂一錢,鹿角膠三錢。水煎服。(《外科全生集》陽和湯)
18.治疥瘡 豬油四兩,斑蝥三個,麻黃五錢,蓖麻子(去殼研爛)一百粒,大楓子(去殼研爛)一百粒。先將豬油化開,下斑蝥煎數(shù)沸,隨去斑蝥,再下麻黃,煎枯濾去渣,將大楓、蓖麻肉和勻聽搽。(《醫(yī)學心悟》麻黃膏)
19.治病瘡皰倒黡黑者 麻黃(剪去節(jié))半兩,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熱盡服之,避風,伺其瘡復出。一法用無灰酒煎,但小兒不能飲酒者難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義》)
20.治酒皶鼻 麻黃、麻黃根各二兩,頭生酒五壺。將藥入酒內(nèi)煮三炷香久,露一宿,每早晚各飲3-5 杯。(《醫(yī)宗金鑒》麻黃宣肺酒)
21.治內(nèi)外障眼 麻黃一兩,當歸身一錢上二味,同為粗末,炒黑色,入麝香、乳香少許,共為細末。含水,鼻內(nèi)口畜之。(《蘭室秘藏》口畜鼻麻黃散)
22.治眼目偏痛及頭風 麻黃(燒灰)半兩,盆硝二錢半,麝香、腦子各少許。為細末,鼻內(nèi)?之。(《普濟方》如圣散)
【成藥】
1.麻杏止咳糖漿 麻黃120g,生石膏120g,杏仁水12.5ml,甘草浸膏20g,薄荷腦(或薄荷油0.4ml)0.2g。以上五味,薄荷腦加乙醇溶解,麻黃、生石膏(用布包)加水浸泡2小時后,煎煮2次,合并煎液,濾過,濾液加入甘草浸膏,煮沸溶解,靜置24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清膏,另取蔗糖700g制成糖漿,加入清膏,繼續(xù)濃縮至規(guī)定比重,待冷,加入薄荷腦的乙醇溶液及杏仁水,攪勻,約制成1 000ml。本品為棕色或暗棕色的澄清粘稠液體;味甜有清涼感。取本品置試管中,加稀硫酸,試管中懸掛一條用碳酸鈉試液濕潤過的三硝基苯酚試紙,置40~50℃水浴中,10分鐘內(nèi)試紙顯磚紅色。薄層定性:取本品調(diào)pH值10以上,用乙醚提取,揮干乙醚,殘渣加乙醇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對照品溶液為鹽酸麻黃堿乙醇溶液;吸附劑為硅膠 G薄層板;展開劑為氯仿-甲醇-甲酸(8:2:2);顯色劑為0,5%茚三酮溶液。供試品溶液所顯斑點與位置應與對照品溶液的主斑點相同。本品比重應為1.23— 1.25。功能辛涼解表,宣肺定喘。用于肺熱咳喘,心煩口渴??诜?,每次15ml,每日3次。(《湖南省藥品標準》1982年)
2.小青龍合劑 麻黃100g,桂枝100g,白芍 100g,干姜100g,細辛50g,甘草(蜜炙)100g,法半夏 150g,五味子100g。細辛、桂枝提取揮發(fā)油,蒸餾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藥渣與白芍、五味子、甘草加水煎至味盡,合并煎液,濾過,濾液與蒸餾后的水溶液合并,濃縮至約1 000ml。法半夏、干姜照滲漉法用70%乙醇作溶劑進行滲漉,漉液濃縮后,與上液合并,靜置,濾過,濾液濃縮至1 000ml,加入苯甲酸鈉3g與細辛、桂枝揮發(fā)油攪勻,即得。本品為棕黑色的液體;氣微香,味甜,微辛。功能解表化飲,止咳平喘。用于外感風寒,內(nèi)停水飲,惡寒發(fā)熱,無汗,喘咳痰稀。口服,每次 10-20ml,每日3次,用時搖勻。(《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85年)
3.氣喘沖劑 麻黃8kg,鮮姜8kg,五味子(制) 1kg,甘草(蜜炙)0.3kg。以上四味,鮮姜和其余三味分別水煮2次,第1次3小時,第2次2小時,藥汁濃縮成比重1.08,加一倍量90%乙醇,攪勻,沉淀,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濃縮至比重1.20,加一倍量水,攪勻,沉淀,濾過,濾液在80℃以下濃縮至比重1.38—1.40,得清膏。取清膏100kg、糖粉280kg及白糊精116kg,加乙醇適量,制成顆粒,干燥,過篩,即得。每袋5g。本品為棕紅色,味甘、澀帶辛。功能宣肺平喘。用于咳嗽,氣喘。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吉林省藥品標準》1986年;《安徽省藥品標準》1987年;《云南省藥品標準》1983年)
4.寧嗽沖劑 麻黃420g,紫菀315g,百部(蒸) 525g,甘草150g,苦杏仁306g。以上五味,加水煎煮 (苦杏仁在水沸時加入)2次(2小時,1.5小時),分次濾過,合并,濃縮至相對密度1.26—1.28(80℃),加入蔗糖粉約2 750g,混勻,制粒,低溫干燥,分裝或壓制成塊,即得(應出顆粒3 000g),每袋15g。功能解表,宣肺,化痰。用于風寒咳嗽,痰多氣促,慢性氣管炎等。沖服,每次1袋(塊),每日3次。(《黑龍江省藥品標準》1986年)
5. 寧嗽露 麻黃4kg,百部(蒸)5kg,杏仁水 80咖,紫菀3kg,甘草1.5kg,砂糖9.8kg。以上六味,除杏仁水、砂糖外,余藥水煎2次,藥汁濾過,濃縮至19 200ml。靜置,吸取上清液。將砂糖加水溶解,與上清液混合后,再濃縮至28 000ml,加入苯甲酸鈉 0.3%,濾過。濾液冷卻后加入杏仁水,和勻。沉淀,濾過,灌裝。100℃蒸40分鐘,即得。本品為棕褐色液體,具杏仁的特臭,味甜而苦。功能止咳化痰。用于傷風咳嗽,急、慢性支氣管炎??诜?,每次15ml,每日3次。(《上海市藥品標準》1980年)
6.氣喘膏 麻黃1 000g,五味子(蒸)60g,干姜 140g,甘草(炙)20g。以上四味,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稠膏狀。另取飴糖1 000g,加熱,濾過,與上述稠膏攪勻,濃縮成1 000g,加苯甲酸鈉 3g,攪勻,即得。本品為黃棕色稠厚的半流體;氣微,味甜、苦、澀。功能平喘,止咳,化痰。用于寒痰喘咳,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口服,每次9g,早晚各1次。高血壓患者慎服。(《浙江省藥品標準》1983年)
7.九寶丸 麻黃60g,紫蘇葉60g,葛根60g,前胡 60g,桔梗60g,陳皮60g,枳殼(去瓤麩炒)60g,枳實 60g,木香30g,法半夏30g,六神曲(麩炒)60g,麥芽 60g,甘草30g。以上十三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45-155g,制成大蜜丸,每丸重 3g。本品為深黃色,味甜,微苦。功能解表止嗽,消食化痰。用于小兒肺熱宿滯,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身熱,鼻流清涕,咳嗽痰盛,胸膈不利,嘔吐食水,夜臥不安??诜看?丸,每日2次。周歲以內(nèi)小兒酌減。(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第二冊)1990年)
8.熱痛寧注射液 麻黃500g,獨活400g,細辛 100g,菊花500g,吐溫-80 15ml,苯甲醇15ml。取以上藥材,切為小段,洗凈,浸泡5—7小時,用水蒸氣蒸餾,重蒸餾,3次蒸餾,收集餾液1 000ml,加吐溫-80溶于 200ml餾液中,苯甲醇溶于800ml餾液中,兩液混合,加注射用水至1 000ml,搖勻,濾過,灌封,流通蒸汽 100℃30分鐘滅菌即得。功能解熱止痛。用于傷風感冒,頭痛,周身痛。肌內(nèi)注射,每日1—2次,每次2ml。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衛(wèi)生廳藥政局《醫(yī)院制劑》1982年)
9.接骨散 麻黃150g,土鱉蟲150g,乳香(醋炒) 150g,沒藥(醋炒)150g,地龍(酒炒)150g,自然銅(醋煅)150g。以上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分裝,每袋重9g,即得。本品為褐色的粉末;氣微,味微苦。功能活血止痛,續(xù)筋接骨。用于傷筋動骨,瘀血腫痛。黃酒送服,每次1/3—1袋,每日1—2次,外用白酒調(diào)敷患處。(《山東省藥品標準》1986年)
【現(xiàn)代臨床研究】
1.治療咳嗽 用麻黃膏外用治療小兒風寒咳喘288例。取麻油1 850g,鉛丹500g。麻油熬至滴水成珠后,將鉛丹放入油中攪拌均勻,再次煉熬粘稠即為膏基。繼用70%麻黃粉,30%白胡椒粉,混合均勻,在每份膏基上放上一小藥匙(0.1g),趁熱合攏備用。治療時將此膏藥烘熱,貼于患兒肺俞穴??却趸蚰挲g稍大患兒可貼兩側肺俞穴,每日換藥1次;癥情輕或幼兒可貼一側或兩日換藥1次。結果:治愈(咳止喘平,余癥消失,半年內(nèi)遇風寒未發(fā)作)235例,占81.6%;好轉(zhuǎn)(間有微咳或治療時雖癥狀消失,但日后遇風寒曾發(fā)作)42例,占14.6%;無效(癥狀無改善)11例,占3.8%??傆行?6.2%。其中3日內(nèi)治愈164例;5日內(nèi)治愈56例,好轉(zhuǎn)17例門周內(nèi)治愈15例,好轉(zhuǎn)25例;1周后未愈11例[1]。
2.治療小兒腹瀉 麻黃2-4g,前胡4-8g,水煎后少加白糖頓服,日1劑。觀察138例,治愈126例,占91.3%,其中124例服藥1-2劑即愈。因肺與大腸相表里,可能由宣肺利水而取效[2]。
3. 治療遺尿 麻黃6g,水煎2次,合并藥液,睡前頓服。治療50例,結果痊愈42例,有效5例,總有效率為94%。
4. 治療急慢性蕁麻疹 麻黃4.5g,蟬蛻4.5g,甘草2.4g。水煎,分2次一日服完。治療10余例,療效顯著。
參考文獻
現(xiàn)代臨床研究
[1]舒忠民,廣西中醫(yī)藥,1987,(2):8
[2]郭松河,《麻黃、前胡治療小兒腹瀉138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8,(6):351
現(xiàn)代臨床研究進展:與中藥現(xiàn)在臨床研究數(shù)據(jù)庫鏈接
【藥論】
1.論麻黃輕清發(fā)汗解表 ①李東垣:“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六淫有余之邪,客于陽分皮毛之間,腠理閉拒,營衛(wèi)氣血不行,故謂之實,二藥輕清成象,故可去之。麻黃微苦,其形中空,陰中之陽,入足太陽寒水之經(jīng),其經(jīng)循背下行,本寒而又受外寒,故宜發(fā)汗,去皮毛氣分寒邪,以泄表實?!?引自《綱目》)②張景岳:“麻黃以輕揚之味,而兼辛溫之性,故善達肌表,走經(jīng)絡,大能表散風邪,祛除寒毒?!?《本草正》)③徐大椿:“麻黃輕揚上達,無氣無味,乃氣味中之最輕者,故能透出皮膚毛孔之外?!?《本草經(jīng)百種錄》)④張山雷:“麻黃質(zhì)輕而空疏,氣味俱薄,雖曰性溫,然淡泊殊甚,故輕清上升,專走氣分。凡風寒溫熱之邪,自外而來,初在氣分者,無不治之。”(《本草正義》)
2.論用麻黃不可過汗與誤汗 ①李中梓:“雖可汗之癥,亦當察病之重輕,人之虛實,不得多服。蓋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誤汗,雖可汗而過汗,則心血為之動搖,或亡陽,或血溢而成壞癥,可不兢兢致謹哉?!?(《本草通玄》)②賈所學:“麻黃,為發(fā)表散邪之藥也,但元氣虛及勞力感寒或表虛者,斷不可用。若誤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瞤,為亡陽證。”(《藥品化義》)
3.論麻黃為肺經(jīng)專藥,宣泄內(nèi)外之邪 ①李時珍:“麻黃乃肺經(jīng)專藥,故治肺病多用之。張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歷代名醫(yī)解釋,皆隨文傅會,未有究其精微者。時珍常繹思之,似有一得,與昔人所解不同云。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則為血,在衛(wèi)則為汗。夫寒傷營,營血內(nèi)澀,不能外通于衛(wèi),衛(wèi)氣閉固,津液不行,故無汗發(fā)熱而憎寒。夫風傷衛(wèi),衛(wèi)氣外泄,不能內(nèi)護于營,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故有汗發(fā)熱而惡風。然風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衛(wèi)氣,包羅一身,天之象也。是證雖屬乎太陽,而肺實受邪氣。其證時兼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滿諸證者,非肺病乎?蓋皮毛外閉,則邪熱內(nèi)攻,而肺氣 膹郁。故用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汗后無大熱而喘者,加以石膏。朱肱《活人書》,夏至后加石膏、知母,皆是泄肺火之藥。是則麻黃湯雖太陽發(fā)汗重劑,實為發(fā)散肺經(jīng)火郁之藥也。”(《綱目》)②張山雷:“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郁,宣泄氣機,是為治感第一要藥。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泄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F(xiàn)于《本草經(jīng)》主中風傷寒,祛邪熱氣,除寒熱之說及后人并治風熱斑疹,熱痹不仁,溫瘧嵐瘴,其旨可見。抑麻黃之泄肺,亦不獨疏散外來之邪也,茍為肺氣郁窒,治節(jié)無權,即當借其輕揚以開痹著,如仲景甘草麻黃湯之治里水黃腫,《千金》麻黃醇酒湯之治表熱黃疽,后人以麻黃治水腫氣喘,小便不利諸法,雖曰皆取解表,然以開在內(nèi)之閉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而鼻塞音??;熱邪窒肺,而為濁涕鼻淵;水飲漬肺,而為面浮喘促;火氣灼肺,而為氣熱息粗以及燥火內(nèi)燔,新涼外束,干咳嗌燥等證,無不恃以為疏達肺金,保金清肅之要務,較之杏、貝苦降,桑皮、杷葉等之遏抑閉塞者,功罪大是不侔?!?《本草正義》)
4.論麻黃治衛(wèi)實,桂枝治衛(wèi)虛 王好古:“夫麻黃治衛(wèi)實之藥,桂枝治衛(wèi)虛之藥。桂枝、麻黃雖為太陽經(jīng)藥,其實榮衛(wèi)藥也。以其在太陽地分,故曰太陽也。本病者,即榮衛(wèi),肺主衛(wèi),心主榮為血,乃肺心所主,故麻黃為手太陰之劑,桂枝為手少陰之劑。故傷寒、傷風而嗽者,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湯液本草》)
5.論麻黃用量需隨季節(jié)、地區(qū)而異 ①賈所學:“至若春分前后,元府易開,如患足太陽經(jīng)癥,彼時寒變?yōu)闇夭?,量為減用,入六神通解散,通解表里之邪,則營衛(wèi)和暢。若夏至前后,陽氣浮于外,膚腠開泄,人皆氣虛,如患足太陽經(jīng)癥,寒又變熱癥,不可太發(fā)汗,使其元氣先泄,故少用四、五分入雙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里。此二者乃劉河間(元機)之法,卓越千古?!?《藥品化義》)②張錫純:“陸九芝謂:麻黃用數(shù)分,即可發(fā)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則可,非所論于北方也。蓋南方氣暖,其人肌膚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黃不可過錢之語。北方若至塞外,氣候寒冷,其人之肌膚增厚,若更為出外勞碌,不避風霜之人,又當嚴寒之候,恒用至七八錢始得汗者。夫用藥之道,貴因時、因地、因人,活潑斟酌,以勝病為主,不可拘于成見也?!?《衷中參西錄》)
【附注】
1. 我國麻黃屬植物有13種3變種1變型。除上述3種藥用外,單子麻黃E. monosperma Gmel.ex Mey產(chǎn)于四川、甘肅、新疆等地,藥用;西藏中麻黃E. intermedia var. tibetica Stapf主產(chǎn)于西藏,麗江麻黃E. likiangensis Florin,產(chǎn)于云南、貴州、四川、西藏,均藥用。膜果麻黃E. przewalskii Stapf,分布較廣,但麻黃堿含量低,不宜藥用。
2. 麻黃根 為草麻黃或中麻黃的干燥根與根莖。味微苦。含麻根素(maokonine),即L-酪氨甜菜堿(L-tyrosine betaine);并含大環(huán)精胺堿類麻黃根堿A、D(ephdradine A、D),以及雙黃酮類麻黃寧A、B(Mahuannin A、B)。本品性平,味甘,能止汗;用于體虛自汗、盜汗;劑量3~9g。藥理實驗表明,麻黃根堿具顯著降壓作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藥材詳解⊙解表藥——麻黃
麻黃臨床應用及機制探析
[轉(zhuǎn)載]神奇的麻黃2
麻黃退熱還是平喘,主要看石膏的劑量
麻黃
麻黃的功效與作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