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lián)系客服
焦樹德方劑心得十講18
學中醫(yī)書館
>《焦樹德方劑心得十講》
2013.01.06
關注
控涎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甘遂(去心)60克、大戟(去皮)60克、白芥子60克,共為細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5~7丸,甚或10丸,痰盛體壯者,可適當加多丸數,臨臥前淡姜湯送服。
我在臨床上用此方時,有的患者服10丸即感到大便稀泄,但也有的服至20多丸,尚無出現泄痰之效,故關于用量,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但需先從小量開始,慢慢增至見效的用量。藥效也可能與選用的藥品的質量有關,請多方面考慮應用。還要注意服用本丸時,不可再服用有甘草的藥物,因甘草與大戟、甘遂相反。
本方主用于治療素有痰涎伏留在胸膈上下之處,令人忽然胸背、手足,腰部頸項等處的筋骨牽引疼痛、或隱痛不止,也可能游走不定,或手腳重著冷痛;或頭痛眩暈;或神志困呆多睡;或胸悶少食,痰多流涎;或腳腫重痛,不能步履;或某個肢體重著頑麻不遂等等。此乃痰涎所致,不可誤為他癥。明代醫(yī)家李時珍曾說:“痰涎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心則迷,成癲癇;入肺則塞竅,為喘咳背冷;入肝則膈痛干嘔,寒熱往來;入經絡則麻痹疼痛;入筋骨則牽引灼痛;入皮肉則瘰疬癰腫”。本方由仲景十棗湯中去芫花、大棗,加入白芥子改為丸劑而成,為“治痰之本”的方劑。痰之本是:水濕受氣火煎灼阻滯而結成,故以大戟逐泄臟腑之水濕,甘遂攻破經隧之水濕,白芥子驅散皮里膜外之痰氣,三藥共成攻逐痰涎、水飲之峻劑,對痰涎伏留之實證,可建奇功。但大便素日溏泄及體虛之人,不宜使用本方。
如兩腳患濕腳氣,腫痛沉重,頑麻頹軟,不可步履,可加檳榔70~80克、木瓜50~60克、松枝60克、卷柏60克。如驚痰為患,神呆易驚,失眠膽小,可加朱砂30克(水飛)、全蝎60~70克。如氣郁受驚,久久不解,漸結痃癖病塊,可加炙山甲60克、鱉甲70~80克、元胡60克、莪術60克。熱痰證,可加芒硝60~70克;寒痰之證,可加胡椒30~40克、丁香30克、干姜30克、肉桂20克。用量仍可從小量漸漸增至見效劑量。
本方與礞石滾痰丸比較,本方偏用于治痰涎水濕為患,礞石滾痰丸則偏用于頑痰、老痰所致癲狂瘋癇等病癥。
十棗湯偏用于水飲,尤其是懸飲較常用,乃攻瀉水飲之劑;本方偏用于痰涎,尤其是痰涎所致之肢體頑麻重痛,腰背、頸項牽引疼痛更為常用,乃破泄痰涎之劑。
葶藶大棗瀉肺湯偏用于肺癰胸中痰水膠結、喘咳不得臥,甚則頭面浮腫等病癥。主治胸肺痰結、氣逆、作喘、作咳、作腫之證。本方則主用于痰涎留滯于臟腑經絡之疼痛、牽引、重著、頑麻等證。
此方妙在加入白芥子。白芥子為除痰利氣之藥,其味辛性溫,善行善通,利氣豁痰,尤其善于祛除兩脅及皮里膜外之痰。把仲景先師十棗湯攻逐水飲之劑轉變?yōu)槠菩固迪阎畡梢婈悷o擇先生不但對仲景方有深入研究,而且對中藥的特性有深刻的認識,尤其是能把《內經》精神和病機病證及仲景辨證論治原則化為一體,而創(chuàng)出更廣泛應用的新方,實屬難能可貴,非常值得學習。
我在臨床上用此方時,多配合應證的湯藥。例如治療早期肝硬化腹水時,常用五子五皮活瘀利水湯送服本丸8~15粒,一日2次。處方如下(自擬治肝硬化腹水經驗方):炒蘇子10克,葶藶子10克,大腹子(檳榔)10克,車前子(布包)15克,水紅花子10克,桑白皮12克,冬瓜皮40克,大腹皮15克,茯苓皮30~40克,陳皮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木香10克,抽葫蘆30~40克,澤瀉20~30克,莪術6克,豬苓20~30克,白術6克,生姜3片,水煎服。
報告
TOP
104
#
發(fā)表于 2008-7-16 21:10
|
只看該作者
保和丸(《丹溪心法》)
山楂90克、神曲30克、半夏45克、服苓45克、陳皮15克、連翹15克、萊菔子15克,為細末,炊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食遠白湯送下。
本方為消導劑之代表方。主治傷食積滯,胃脹胃痛,脘腹痞悶,噯腐吞酸,厭食嘔惡,腹痛泄瀉,以及停食寒熱如瘧,舌苔白膩或黃,脈滑有力等癥。
清?吳儀洛說:“傷于飲食,脾主運化,滯于腸胃,故有泄痢、食瘧等證。傷而未甚,不欲攻以厲劑,惟以和平之品,消而化之,故曰保和?!笨梢姳痉郊?yōu)橄麑ФO。方中山楂酸溫,善消腥羶油膩肉積。神曲辛溫,善消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辛甘,消痰下氣,善消面食痰濁之積。傷食脾不健運而中濕不化,故以茯苓化濕健脾。久郁則生熱,故以連翹散結而清熱。半夏、陳皮和胃健脾,調中理氣,和茯苓為二陳湯之意。諸藥合用,能消食導滯,調胃和中。正如李東垣所說:“傷食者,有形之物也。輕則消化,或損其谷,重則方可吐下。”
此方妙在加入連翹一味。該藥微苦性涼,具有升浮宣散、清熱散結之力,在大隊消食導滯和中降氣之品中加入連翹,不但能清郁熱、散滯結,而且用其升浮宣透之力,以防消降太過而使全方有升有降,有消有散,有溫有涼,有化有導,呈現出一派活潑生機。再者本品善理肝氣,既能舒散肝氣之郁,又能苦平肝氣之盛。在脾胃積滯,中運不健之機,加入平肝舒郁之品,更能防肝來乘。可見本藥在本方中實具有畫龍點睛之作用。使我們更能體會前賢對中藥深入領悟和善于妙用的精神。
本丸除藥店中有售成品外,臨床上也常把它改為湯劑使用。我常用的處方如下:焦山楂9~12克,炒神曲6~9克,制半夏10克,茯苓10克,陳皮5克,連翹6~9克,炒萊菔子5~9克。積滯重者,還可加枳實6~9克、炒麥芽9克、厚樸9克。腹脹者,可加廣木香6~9克、蘇梗9~12克。氣郁者,加香附9克、青皮5克。脘痞者,可加枳實9克、莪術6克。便秘者加生大黃3~6克、枳實6~9克、三棱6克。兼有胃脘痛者,可加元胡9克、金鈴子9克、炒五靈脂6~9克。
以本方隨證加減可用于治療西醫(yī)診斷的急性胃炎、慢性膽囊炎、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粘膜脫垂、潰瘍病、膽汁返流性胃炎等出現脾胃食滯,消化不良,食積不消,泄痢不爽諸證者。
本方為消食導滯的代表方劑,歷代醫(yī)家以此方為基礎又變化出許多具有不同消導作用的方劑。例如在本方中加白術,名大安丸,主治食積兼有脾虛者,為消補兼施之方。在本方中加厚樸、枳實、炒麥芽、炒檳榔、香附,名加味保和丸,主治食積脘悶、胃脹遲消等癥。加白術、厚樸、香附、枳實、炒黃芩、姜黃連、炒麥芽,為細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50~80丸,亦名保和丸(《古今醫(yī)鑒》),主治食積內停,脘腹脹滿,嘔逆上氣,舌苔黃,食欲不振等癥,功能消食和胃,利氣消脹,兼能清熱。加香附、蒼術、川芎、梔子、枳實、白術、黃連、木香、當歸,名越鞠保和丸,功能解郁扶脾,消食開胃,清熱化濕,主治氣郁食積,脘腹脹滿,濕濁不化,嘔逆吞酸,口甜涎多,少食體倦,腹泄腹痛,舌苔黃膩等癥。另有一方無枳實、白術、黃連、木香、當歸,亦名越鞠保和丸,實為越鞠丸與保和丸合方,亦為開郁化濕、消食導滯的常用方。主治氣郁、濕郁、火郁、血郁、痰郁、食郁(六郁)兼有食滯不化、郁久積結諸癥。去半夏、神曲、茯苓,加麥芽、香附、厚樸、甘草,名保和湯,主治傷食積滯、心痛脘脹、食思不振、腹脹、腹痛等癥。
本方與枳術丸(枳實30克,白術60克)比較,本方重在消食導滯,通過消導食滯而兼起和胃健脾作用,無直接健脾之藥;枳術丸則實在健脾,補重于消,補而不滯,消不傷正。
本方與大山楂丸(山楂960克,麥芽144克,神曲144克,白糖624克,蜜丸)比較,本方消導之中兼能和中化濕(含二陳湯)。大山楂丸重用山楂,以消除一切積滯,兼有活血行瘀之作用如,既能消食積,又能防氣滯導致血瘀之患。功能消食化滯,調和脾胃。主治食積停滯而傷脾胃,傷于肉食積滯者,其效更顯著。
報告
TOP
105
#
發(fā)表于 2008-7-16 21:10
|
只看該作者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蒼術(米泔浸)2500克、厚樸(姜汁炒)1560克、陳皮(去白)1560克、炙甘草900克,共為細末,每服6克,水一盞,生姜2片,干棗2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棗,帶熱服。
現代多把此方改為湯劑煎服。我常用的處方用量如下:蒼術9~12克,姜厚樸6~9克,陳皮6~9克,炙甘草3~5克,生姜2片,大棗2枚。水煎服。有時去姜、棗。
本方主用于濕滯脾胃證。脾胃屬土,土不平,濕邪則可停滯,故用溫燥化濕之藥,平治中土之不平,故名平胃。
由于胃濕太過,肝木乘不勝而侮中土,致脾不能健運,胃失和降,濕濁痰食留滯中焦,故其癥狀可見脘腹?jié)M悶,宿食不消,不思飲食,口淡乏味,嘔逆惡心,大便溏泄,身體倦怠嗜臥。舌苔白厚而粘膩,脈多濡滑或緩。亦可用于初到氣候潮濕之域,感受山嵐瘴霧,水土不服,而出現上述癥狀者。
本方為治療脾胃不和,中焦?jié)褡枳C的代表方劑。方中重用蒼術辛烈溫燥,以燥濕強脾為主藥;厚樸苦溫辛燥,散滿消脹為輔藥,二藥相合既能強脾又兼舒肝,不但燥濕和胃,而且理氣消脹。由于中濕太過,可致胃氣阻滯,故又以陳皮行氣開胃而化濕痰,以助健脾而為佐藥;甘草既益中焦又和百藥,而為使藥;姜、棗亦有助和中之力以為引。從本方的藥味組成來看,從辛、從燥、從苦,能散、能消、能化,對中焦有濕而受阻滯者,確有良效。但要注意本方重點是適用于實證,乃祛邪(濕)之劑,不可作為健脾補虛之品常服,如欲常服必須隨證加減。
兼有食滯者加焦神曲、焦麥芽、焦山楂(我國北方醫(yī)藥家稱此三藥為焦三仙),或再加枳實。濕盛兼有肢體酸重浮腫者加五苓散、桑白皮。痰濁盛兼嘔惡者加半夏。胸脘痞悶者加枳殼、木香、砂殼。大便干秘者加生大黃、元明粉。小便不利或赤澀者,加茯苓、澤瀉。脾虛中焦氣化不利,而肢體懶倦,飲食遲消,食納不香者,可加黨參、黃芪,緩服取效。
由于本方是治療中焦?jié)褡璧拇矸絼?,所以歷代醫(yī)家又以本方為基礎,變比出不少臨床常用的有名方劑。例如:加藿香9克、半夏9克,名藿香平胃散,又名不換金正氣散或金不換正氣散,功能化濕解表,和中止嘔,主治脾虛胃寒,兼受外感,而且腹痛嘔吐、脘腹痞脹、寒熱腹泄、舌苔白膩等癥。加藁本6克、桔梗6克(一方有枳殼9克)名和解散,功能散濕和中,主治外感寒濕之頭痛嘔泄、咳嗽胸悶、脘腹脹滿、舌苔白厚膩等癥。加炒神曲、炒麥芽各9克,名加味平胃散,功能消食化滯,主治宿食不消,吞酸噯腐,食欲不振,脘痞苔膩。加川黃連5~9克、木香6克,名香連平胃散,功能燥濕清熱、主治中焦?jié)駸岱e滯之證。去厚樸,加枳實6克、木香5克、藿香6克、香附9克、砂仁5克,名香砂平胃散,功能燥濕和胃,行氣導滯,主治飲食傷胃,食滯濕阻之證。去蒼術,加干姜6克,名和胃飲,功能溫中化濕,主治中焦寒濕,脘脹嘔泄之證。用平胃散30克,加桑白皮30克,水煎去渣服,名對金飲子(《成方切用》),功能燥濕行水,主治脾胃受濕,腹脹身重,不思飲食,四肢酸重,皮膚腫脹等癥。平胃散與五苓散和方,名胃苓湯,功能健脾利濕,主治停飲停食,脘脹吐泄,小便不利,身體浮腫等癥,可用于急性胃腸炎出現水泄腹脹、小便短少者,或慢性腎炎出現脾虛濕盛之水腫尿少之證者,對西醫(yī)學中不明原因的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身體懶倦者,用此方隨證加減,也可取效。
我曾治一患者,江某某,男,68歲。腹部發(fā)脹,腹部發(fā)悶,飲食少進,日夜脹滿不消,非常難受,經幾家大醫(yī)院應用多種方法檢查,均示一切正常。投以腸胃排氣藥,服藥后放屁很多,但腹脹不解,仍很難受。也曾多次取中藥治療,未見效果。病已3個多月,特從外省趕來治療。我觀其舌苔厚膩而滑,口干不欲飲水,肢體倦怠,記憶力差,頭蒙不清,小便少,六脈皆濡。診為中焦停濕所致之脹滿。用平胃散和五苓散合方隨證加減,處方如下:蒼術10克,厚樸9克,陳皮9克,茯苓25克,豬苓20克,澤瀉25克,桂枝6克,藿香9克,蘇梗12克,炒檳榔9克,烏藥12克,檀香9克(后下),澤蘭15克,廣木香9克。水煎服。3付。
服第1次藥后,小便略增多,晚上服第二次藥,小便明顯增多,約1小時左右排尿1次,尿多而清,一夜尿多次,腹部之脹滿霍然消失。3劑藥服完后,腹脹全消,盛贊中藥效力之神速。二診時,舌苔化薄,濡脈已消失,而現細而略弦之脈。知有脾土不健,木來乘侮之勢,又在原方中加香附9克、白芍6克,以舒氣、柔肝、扶脾而收功。
從此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本方確能消導中濕而和胃健脾。正如清?汪昂所說:“消者,散其積也?!北纠龘渖嗵衲仭嬍成龠M而用平胃散散其積、行其氣而導其滯,據其口干、不欲多飲、小便不利,又用五苓散利其濕而取得除滿消脹之效。從方中所用之藥物來看,都是臨床常用之品,并無奇特藥,而療效確如此之神速。使我們更體會到“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性和正確性。
報告
TOP
106
#
發(fā)表于 2008-7-16 21:10
|
只看該作者
痞氣丸(李東垣)
川黃連24克、厚樸15克、吳茱萸9克、土炒白術6克、黃芩6克、茵陳(酒炒)4.5克、炮姜4.5克、砂仁4.5克、人參3克、茯苓3克、澤瀉3克、制川烏1.5克、川椒(炒)1.5克、肉桂1.2克、巴豆霜1.2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5克。每服l~2丸,一日l~2次,以大便溏軟為度。
《難經》五十六難中說:“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大如覆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fā)黃疸,飲食不為肌膚?!北痉侥死顤|垣先生為治脾之積“痞氣”所制的丸藥方,主治心下痞滿、堵悶,飲食遲消,食思缺少,上腹部有積塊,生在胃脘部者。如積塊不是生在上腹中部而在左右脅下者,不是本方所主治之證,此是必須注意分辨處。
本方以黃連瀉熱燥濕,專治心下痞(傷寒論各個瀉心湯都用黃連),為主藥。厚樸、砂仁舒肝行氣,調中除滿;人參、白術補脾扶正以祛邪氣;川椒、吳茱萸溫脾祛寒;姜、桂、川烏補命門之火以生脾土,并為輔藥。茵陳、茯苓利水除濕以實脾;黃芩泄熱以存陰,共為佐藥。巴豆霜能消有形積滯,斬將奪關,其性下行,乃消積先驅,為使藥。
本方的特點是以血分藥治痞滿(黃連、黃芩、枳實、川烏、肉桂、川椒、吳茱萸、巴豆霜皆血分藥),并指出“若全用氣藥則痞益甚,而復下之,氣愈下降,必變?yōu)橹袧M鼓脹?!惫识鲝堃渣S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厚樸、半夏、生姜之辛以散之,人參、白術之甘苦溫以補之,茯苓、澤瀉之淡以滲之,上下分消而除痞滿。若認為脘間痞堵有塊而專用破氣攻下之品,只顧一時痛快,卻誤犯東垣先生治痞之戒。東垣曾說:“痞滿皆血證也,下多亡陰(指攻下過多可使脾胃水谷之陰亡失)。”認為心主血,心虛而邪陷于血分,致心下痞滿,故以血分藥理脾胃而消痞滿積滯。這也是李東垣先生診治脾之積所具有的獨到見解。
我曾用本方隨證加減,治愈肝硬化患者的肝大癥,今介紹一典型病例如下:
史某某,男,30歲,工人。1958年曾患肝炎,1961年在北京某醫(yī)院發(fā)現肝大,經反復檢查,診斷為肝硬化,經中西藥治療無效,且癥狀愈來愈加重。遂于1962年4月5日來我院就診。主要癥狀為胃脘發(fā)脹,兩脅脹痛,左側較重,腹鳴大便溏,一日2次,兩眼眶疼痛,經常鼻衄,全身倦怠乏力,脊柱上半段疼痛,下午五心煩熱,夜難入睡且多夢,面色晦暗,舌質邊尖絳紅,苔白,右脈弦滑,左脈弦。尤為突出的是胃脘處有一大痞塊如覆盤(肝大),橫徑(左肋弓下緣和左胸骨旁線交點處與右肋弓下緣和右乳中線交點處)12.5厘米,直徑(劍突下正中線處)8厘米,質較硬,表面光滑,壓痛(土)。脾未觸及。腹水征陰性?;灲Y果:血清總蛋白7.20,白蛋白3.85,球蛋白3.35,麝濁20單位,麝絮(四個加號),谷丙轉氨酶290單位。中醫(yī)辨證為脾之積——“痞氣”。當時認為積塊(肝大)為漸積而成,不能朝夕可去,須漸漸消磨,若攻之太急,反傷正氣,正傷則積愈痼。故先用調肝和中之法,佐以軟堅消積、疏達氣血之品。服用湯藥,同時配用“爛積丸”(其組成為黑丑、山楂、陳皮、枳實、青皮、大黃、莪術、三棱、檳榔、紅曲,醋水泛制為小丸),每日2次,每次3克,隨湯藥服。治療一個半月,癥狀有所減輕,但未全消,痞塊(肝大)略見縮?。M11厘米,豎6厘米),肝功能也有好轉。根據前人治積經驗,認為湯劑能蕩邪,適用于快速解決問題的情況,對于消除積塊,則不甚相宜。丸藥徐徐而化,藥力緩緩而行,可使積塊日漸消除??紤]到本患者,自覺癥狀已減,但肝仍很大,宜改用丸藥為主,以消除積塊。再者,從爛積丸的藥味來分析,藥力過于克消,不適于久服、單服。因而根據李東垣“痞氣丸”方隨證加減,配制丸劑常服。處方如下:黃連15克,吳茱萸4.5克,厚樸9克,枳實7.5克,砂仁3克,大腹皮6克,人參3克,白術6克,茯苓4.5克,焦神曲9克,黃芩6克,茵陳9克,茜草根3克,炮姜4.5克,澤瀉3克,制川烏2.5克,川椒2.4克,巴豆霜1克(研入),三棱6克,莪術6克,皂角3克,昆布6克,海藻6克,生牡蠣9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3克,每日2次,每次l一2丸,以大便通暢、溏軟為度。服用本丸后,諸癥均減輕,肝大不但縮小,而且變軟。仍守本方稍事加減(例如:有時加桂枝、鱉甲、山楂核、香附、紅花,去大腹皮、昆布、海藻;有時加烏賊骨、炙山甲、木通等),并配制丸藥8次,服用15個月,自覺癥狀全消,面色光澤紅潤,身體健壯,痞塊明顯縮小,橫徑7.2厘米,豎徑3.1厘米,肝功能檢查也逐步趨于正常,血清蛋白正常,麝濁5單位,麝絮(+),谷丙轉氨酶124單位。此時又根據《內經》“大積大聚,衰其大半乃止”以調理中焦、健運脾胃、病塊不攻自能逐步消除的訓囑,囑病人停服自制的丸藥,改服香砂養(yǎng)胃丸(中成藥:白術、茯苓、香附、砂仁、蒼術、厚樸、陳皮、甘草、木香、山楂、神曲、麥芽、藿香、萊菔子、枳殼、半夏、黨參,共為細末,水泛為小丸),每日2次,每次服5~6克,溫開水送服,以收功。
1968年秋隨訪,早已停藥,參加全日正常工作已數年,一般的體力勞動均能勝任。查體:肝僅能觸及,質地柔軟。身體很健壯。1971年10月再訪:數年來一直參加正常工作。查體:肝已不大,無所苦。1975年5月又訪,身體健壯,工作正常。
我用“痞氣丸”方隨證加減治療肝大(以左葉大明顯者)在心下中脘部者多例,均取得了理想的療效。對肝有良性腫物,出現“病氣”證者,隨證加減,也有良好效果。謹提出供大家參考試用。
報告
TOP
107
#
發(fā)表于 2008-7-16 21:11
|
只看該作者
大承氣湯(《傷寒論》)
大黃(酒洗)四兩、厚樸(炙去皮)半斤、枳實(炙)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厚樸、枳實),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做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注意本方用量為漢制,今人用量,請看后文。
本方為峻攻瀉下的代表方劑,主治傷寒邪入陽明,從陽化熱,熱邪積滯,互結腸胃,出現發(fā)熱不退,潮熱譫語,循衣摸床,手足濈然汗出,矢氣頻轉,大便秘結不通,脘腹痞滿硬痛,拒按,舌苔焦黃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滑或沉遲有力,即陽明腑實證痞、滿、燥、實、堅全見者。用此方急下瀉熱,以存津液,常取立竿見影般的良好效果,為臨床常用之方,療效可靠。
本方也可用于治療高熱譫語,口干煩躁,甚至發(fā)狂,下利稀水,極臭難聞,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舌質紅,舌苔黃,中部厚而少津,或焦黑起刺,脈沉實有力。此為熱結旁流證,雖有大便,但僅拉些稀水,穢臭難聞。苔黃燥、脈沉實是辨證要點。
對于高熱神昏、手足揮動、煩躁飲冷、大便秘結不通、舌苔黃燥、脈沉伏有力者,中醫(yī)稱熱厥,亦可用此湯急下之。
還有痙病屬于剛痙證者,其證咬牙齘齒,手足痙攣,角弓反張,臥不著席,胸腹脹滿,大便秘結,熱而無汗,亦可用此湯急下之。
雜病中,出現熱結腸胃之陽明腑實證者,用此湯治療也可取得神速的療效,不必一定拘泥于傷寒病。臨床上見到陽明腑實證,具備前述證候特點者,即可用之,效果極佳,真有“用當通神”之妙。
臨床上除用于治療高熱疾患出現陽明腑實證者外,也常用于急性腸梗阻、急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出現陽明腑實證者,均有佳效。
本方所主治者,為熱邪內盛結于陽明之腑的里實熱證。根據《內經》治則精神,熱淫于內,治以咸寒,氣堅者以咸軟之,熱盛者以寒消之,故方中以大黃之苦寒,瀉熱通腑,滌蕩腸胃積滯結熱為主藥;又用芒硝之咸寒,潤燥軟堅為輔藥;更以厚樸行氣除滿,降濁運脾,枳實苦降破氣,消積除痞,共為佐使,協(xié)助硝、黃推蕩腸胃積滯,通下陽明腑氣。諸藥合和,使大便暢而腑氣通,瀉熱邪而保津液,使后天之本得以暢運,而水谷精華得以化生。所以后世醫(yī)家稱此方為“急下存陰”之特效方。
本方所記各藥的用量是漢制用量,因為現代的度量衡與古代不同,故此將我在臨床上使用本方時各藥的用量,介紹如下,以供參考。酒大黃9~12克,厚樸10克,枳實10克,芒硝10~18克(分兩次沖服)。煎服法與前記者相同。對老年人或體弱者,可將芒硝改為元明粉,用量也可稍減。
大黃有時也用生大黃。據近代研究,大黃經過酒洗或酒浸后,其有效成份容易被煎出,可增強瀉下作用。古人用酒洗大黃,是為了取酒能上行,使大黃能同時將上焦的熱邪一齊瀉出,不用酒制則恐怕上焦留邪,變生喉痹、耳鳴目赤、頸腫、膈上熱諸疾,酒洗后則無此弊。
我曾很多次使用本方治療急重病證,均能起到立竿見影般的效果。今介紹兩個驗案,供參考。
例1:張某某,男,38歲,1961年4月21日初診。
患者4月16日下午,吃過蒸野菜后,即感到上腹部有些不適,至夜12時,上腹部脹滿疼痛,并瀉稀便3次,均為消化不好的食物,無膿血及后墜感,惡心欲嘔,但吐不出,于次日晨5時,即到醫(yī)院急診,經驗血、查大便等檢查,診斷為急性腸炎而收住院治療。
入院后經用西藥及輸液等治療,腹痛腹瀉很快即止住。但自4月18日起,體溫由37.5℃、37.8℃很快即升到39.3℃,高熱不退。雖經過用抗菌素、酒精拭浴、冰袋、浣腸以及注射復方奎寧、內服撒烈痛、阿斯匹林等多種治療,高熱仍不退。且于20日夜間,病人神昏譫語、循衣摸床,不能安睡。
查白細胞9000/立方毫米,分類中性粒細胞85%,血沉26毫米/小時,肥達氏、外裴氏試驗均為(-)。診斷為:1.沙門氏菌屬感染;2.高熱待查。于21日下午請我會診。
現癥:頭痛,頭脹,煩躁不安,高熱口渴,喜冷飲,胸脘痞滿,欲嘔不出,飲食不進,大便四日未行,小便黃赤,下午4時以后神志不清,夜間譫語,不認親疏,甚則循衣摸床,已兩夜未眠,氣粗聲高,口有熱臭味,面紅目赤,舌苔黃厚少津,中部褐黃略黑,頭部汗出。脘腹痞滿拒按,腹部發(fā)脹,脈象洪滑而數。
據此脈癥,知為陽明實熱之證。但再進一步分析,患者目前尚有頭痛、頭脹、惡心欲嘔、胸悶、脈洪等象,知太陽經證尚未全罷,熱邪尚未完全結實于陽明之腑,目前尚屬于太陽、陽明合病,故先用銀花、連翹、桑葉、菊花、荊芥、薄荷、生石膏、知母、黃芩、焦四仙等水煎一劑,以辛涼清解太陽經及陽明經尚未全罷的余邪,俟表熱、經熱全清,只剩陽明腑實之證,再投予大承氣湯急下存陰(因目前尚有頭痛、嘔惡、胸悶等忌下之癥)。
二診:服辛涼清解之劑后,全身有汗,頭痛、胸悶、惡心之癥均消除,體溫雖略有下降,但下午又上升,仍有腹部痞滿拒按、夜間譫等癥,手足濈然汗出,大便五日未行,舌苔黃厚膩,脈滑數,重按有力。據此脈癥,診為陽明腑實證,投大承氣湯急下之。處方如下:生大黃24克,川厚樸15克,枳實21克,芒硝21克(后下),焦三仙各12克,川連9克,檳榔12克,清半夏15克,陳皮12克。l劑。煎取藥汁400毫升,分為2次服。囑咐病家:眼第1次藥后,過4個小時以上,如瀉下稀大便,則停服第2次藥,如不見瀉下即趕緊繼服第2次藥。
服第1次藥后4小時排大便1次量不多。通過電話聯(lián)系,又囑其服第2次藥量的1/2。
三診:藥后大便又瀉3次,體溫已降到正常,夜能安睡,神識清爽,能進飲食,口中漸和,舌苔漸化,脈已不數,右手脈略滑,左手脈近平。稍事調理中焦而痊愈。
例2楊某,男,38歲,1961年12月14日初診。主訴腹痛2天。前天晚上從外地回京,腹中饑餓,即急食米面蒸糕約半小盆,食后即睡,未蓋被而受了涼。次晨即覺上腹部及臍左處疼痛,胃脘痞塞脹滿,不思飲食,小便短赤,大便3日未行,今日疼痛難忍,急來就診。觀其舌苔白,脈象弦滑有力。上腹及臍左處疼痛拒按。白細胞計數11700/立方毫米,分類:中性粒細胞86%。據此脈癥診為食滯腹痛。治以消導攻下之法,以大承氣湯隨證加減,處方如下:酒軍12克,枳實12克,厚樸9克,芒硝6克(后下),焦檳榔9克,焦三仙各9克。水煎服l劑。立即針合谷、內關、商陽、天樞四穴,不留針,以迅速止痛。
藥后排出稀臭大便兩次,胃脘及臍部之疼痛完全消失,病即痊愈。以后追訪,腹痛未作,早已上班工作。
我用大承氣湯隨證加減治療陽明腑實證及胃腸邪實證數10例均取得了立竿見影之效。多數病人是一瀉即安,請讀者放心使用。但必須確認為陽明腑實證——痞、滿、燥、實、堅俱備,才可使用。要記住辨證準確才能速效。
報告
TOP
108
#
發(fā)表于 2008-7-16 21:11
|
只看該作者
小承氣湯(《傷寒論》)
大黃(酒洗)12克、厚樸6克、枳實3枚(約9克),以上3味,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次溫服。服第1次藥后,當瀉下大便。如服藥后,未見瀉下者,可將第2次藥服下。如得到瀉下者,則不可再服第2次藥。
本方也是常用的有瀉下作用之方劑,主治陽明腑實證,或雜病出現胸腹脹滿屬實證者。熱邪結滯于陽明之腑,出現陽明腑實證者,皆可用攻下法治療。但大熱結實而大滿、大實、痞硬、大便燥堅者,須用大承氣湯急下之。若熱邪微結陽明,尚未大實、大滿、大燥,而見大便難、潮熱、腹中痛、脈沉滑者,宜小承氣湯下而和之?;蜿柮鞑〕霈F譫語、潮熱、大便六七日未行,而痞、滿、燥、實、堅證又未全備,可先與小承氣湯服1次,如轉矢氣(放很臭的屁)者,知腹中已有燥屎,可用大承氣湯攻之。如服小承氣場1次后,不轉矢氣,則不可用攻瀉之法,大、小承氣湯皆不可用。雜病中如出現胸滿脘脹,胃實而大便不暢,或胸悶而喘,舌苔厚,脈滑實有力者,可用本湯治之。
由于本方所主尚非大熱結實于陽明腸胃之腑,不須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之法,故于大承氣湯中去芒硝,又因熱邪結滯尚不甚堅實,故減少厚樸、枳實的用量。以大黃為君而蕩除邪熱,以枳實為臣而消痞破結,以厚樸為佐使而調中氣除脹滿。一般說,邪在上焦則滿悶;邪在中焦則痞脹;胃中邪實則潮熱譫語。方中以厚樸、枳實去上焦、中焦?jié)M悶、痞脹,以大黃蕩胃中之實熱。因尚無大便燥硬堅實之癥,故去芒硝,乃免傷下焦之意也。故雜病中見上、中二焦不通而滿悶、痞脹或熱喘者,均可用之。
我曾治一患者,因兩天前吃煮糖蘿卜過多,食后又受寒而致胃痛劇烈難忍,西醫(yī)診斷為急性胃炎。雖經取阿托品片和注射阿托品針2支,均未能止痛,上腹部痞滿悶脹,不思飲食,大便3日未行,舌苔白滿,中后部微黃,懷中抱著熱磚熨腹,脈象弦滑。診為寒實停滯所致的胃脘痛。治以溫中導滯法,以小承氣湯加味治之,處方如下:酒軍9克,枳實9克,高良姜9克,干姜6克,吳茱萸9克,木香5克,焦檳榔12克,焦神曲12克,三棱9克,元胡12克。急煎1劑,分2次服。
藥后胃脘痛即止住,不再疼痛,但大便未行,故又于上方加當歸9克、桃仁泥9克、雞內金9克、附片6克。藥后大便通暢,陽明腑氣通暢,寒凝、食滯被推蕩瀉下,故病亦痊愈。
仲景先師在本方中加重厚樸的用量,名厚樸三物湯,用以治療支飲胸滿、腹脹等癥。
后世醫(yī)家在本方中加羌活5~10克,名三化湯,主治中風病痰熱結滯,二便不通,腸胃內實之證。注意:中風虛證不可用之。
仲景在《傷寒論》中將此湯中大黃稍減量為6~9克,去枳、樸,再加炙甘草6克、芒硝3~6克,名調胃承氣湯。主用于傷寒汗、吐、下后,病不解,心中煩躁,不得安臥,不惡寒,反惡熱,口渴,便秘,腹?jié)M脹痛拒按,甚或煩躁譫語等癥。方中以甘草甘緩以緩大黃、芒硝之急下,緩留中焦以徹泄陽明胃熱,名“調胃”,井不是用甘草護胃,胃中結熱泄盡,陰氣也得上承,故也叫“承氣”。調胃承氣湯加桃仁、桂枝,名桃核承氣湯。主用于傷寒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瘀血蓄結于下焦之證,是祛瘀活血的代表方劑之一。近人也用此方治療婦女盆腔炎、附件類等屬于瘀血證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方劑心得十講 焦樹德 3 - 放下的日志 - 網易博客
理氣方之枳實薤白桂枝湯
治痰類聚方
12理氣劑
連建偉教授運用溫膽湯經驗探析
瓜蔞薤白湯湯頭歌訣方歌與配方組成_來源、用法與臨床應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
上網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lián)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長圖
關注
一鍵復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yōu)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yōu)惠券
優(yōu)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