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庇謫?。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薄扒笠埠稳??”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br>
孟武伯所問的動機(jī)何在?
孟武伯,姬姓,魯國孟孫氏第十代宗主,他名字叫彘,“武”是他的謚號,“伯”則是指他的排行,按照“伯仲叔季”的順序,他應(yīng)該是魯國大夫孟懿子的嫡長子。三桓與魯君的矛盾,由來已久,到了魯哀公,更是加劇。孟武伯的父親是孟懿子,孟懿子的父親是孟僖子。孟僖子去世前讓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向孔子學(xué)禮,做孔子的學(xué)生。后來孔子做魯國的大司寇,搞隳三都,最后功虧一簣,主要是孟懿子的阻礙。在之后孔子就帶著學(xué)生周游列國了,這一去就是14年。哀公十一年孔子年六十八歲。魯季康子召孔子,孔子反魯。自其去魯適衛(wèi),先后凡十四年而重反魯。此下乃開始其晚年期的教育生活。孟武伯發(fā)問的時間,應(yīng)該在孔子周游列國回到魯國之后了。
孔子這次的回答,心里有點(diǎn)火氣,或者說不愿意與這位公子哥多說。孟武伯問子路是否仁德?孔子直接說不知道,這里不僅僅是不知道子路到底算不算是一個仁者,還有拒絕回答之意。
仁,對孔子而言,是存而不論的。莊子說,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nèi),圣人論而不議。仁,是屬于六合之外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就在那里。
而孟武伯不會真正明白這個仁,不會真的行道義,不管是他的家族之因,還是他的當(dāng)下之行。孔子是看透了這個人及其家族。所以孔子不愿意就這個問題深入回答,孟武伯所問,可能是用一種標(biāo)簽化的方式評論人。他不在乎自己如何成為一個仁者。
所以孔子第一次沒有回答。孟武伯又問之后,孔子礙于禮數(shù)還是回答了。
后面了說了子路的治國才能,冉有的管理才能,公西華的明禮才能,都是大才,但是呢,仍然說不上是仁的境界。這些才能孟武伯是懂得的,所以用其所懂明其所不懂。
孔子說過,克己復(fù)禮為仁。仁絕不是一個評價他人的標(biāo)簽??鬃酉蛎衔洳v這些呢,其實(shí)是對牛彈琴,但是呢,這里也給我們以提醒,乃至于警醒,“仁”和我們的個體生命有什么關(guān)系呢?我們能從中獲得哪些啟發(fā)呢?克己復(fù)禮為仁,回到自己,有所踐行,這是最基本。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