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影響孩子一生的36種好習慣
序 言
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fā)展。應該使每個人尤其借助青少年時代所受的教育,能夠形成一種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yǎng)自己的判斷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確定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 ——《學習——內在的財富》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人們對于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崇敬,有個記者問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的呢?”
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
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么是在幼兒園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里學到了什么呢?”
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著回答:“在幼兒園里,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后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所有在場的人對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回答報以熱烈的掌聲。事實上,大多數(shù)科學家都認為,他們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就是幼兒園老師教給他們的良好習慣。
本杰明·富蘭克林是美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偉人之一。作為科學家、作家、外交家、發(fā)明家、畫家、哲學家的富蘭克林博學多才,他自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并引導美國走上獨立之路。富蘭克林的成功也是來自于他對習慣的運用。
富蘭克林在年輕時就發(fā)明了一種方法,他首先列出獲得成功必不可少的13個條件:節(jié)制、沉默、秩序、果斷、節(jié)儉、勤奮、誠懇、公正、中庸、清潔、平靜、純潔和謙遜;然后,富蘭克林決心獲得這13種美德,并養(yǎng)成習慣;為此,他設計了一個成功記錄表,每一項美德占去一頁,畫好格子,每天晚上反省時若發(fā)現(xiàn)有當天未達到的地方,就用筆作個記號。就是把這些美德化為習慣使富蘭克林走向了成功。
富蘭克林在79歲時,把自己的一生記錄在了自傳當中。在那本不朽的自傳中,富蘭克林花了整整15頁紙,特別記敘了他的這一偉大發(fā)明,他認為,他的一切成功與幸福都來自于這個偉大的發(fā)明,那就是對習慣的控制。 富蘭克林在自傳中寫道:“我希望我的子孫后代效仿這種方式,有所收益。”
事實正是如此,習慣對于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1998年,世界巨富比爾·蓋茨和巴菲特應邀到華盛頓大學演講,當學生們問“你們怎么變得比上帝還要富有”時,巴菲特的回答是:“非常簡單,原因不在于智商。為什么聰明人會做一些阻礙自己發(fā)揮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習慣、性格和心態(tài)。”比爾·蓋茨聽后也表示十分贊同。由此可見,很多成功人士都非常看重習慣的作用和影響。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天生的一樣牢固。近代英國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話》中說道:“兒童不是用規(guī)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規(guī)則總是被他們忘掉。你覺得他們有什么必須做的事,你便應該利用一切時機,給他們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使它們在他們身上固定起來。這就使他們養(yǎng)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yǎng)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記憶,很容易地、很自然地發(fā)生作用了。”
確實,兒童期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你播種一種思想,就會收獲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就會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會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會收獲一種命運。習慣對于孩子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yè)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說:“習慣養(yǎng)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yǎng)不好,終生受其累。”事實上,習慣是一種慣性,也是一種能量的儲蓄,只有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才能發(fā)揮出巨大的潛能。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的幸福,每一個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yǎng)。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葉圣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習慣。他說:“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養(yǎng)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yǎng)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葉圣陶先生非常重視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20世紀40年代,葉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育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個理念,并專門寫了《習慣成自然》和《兩種習慣養(yǎng)成不得》等文章。
陶行知認為,兒童期是人格和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他在《創(chuàng)設鄉(xiāng)村幼稚園宣言書》一文中寫道:“從福祿倍爾發(fā)明幼兒園以來,世人漸漸地覺得幼兒教育之重要;從蒙臺梭利畢生研究幼兒教育以來,世人漸漸覺得幼稚園之效力;從小學注意比較家庭送來的與幼稚園升來的學生性質,世人乃漸漸覺得幼兒教育實為人生之基,不可不趁早給他建立得穩(wěn)。兒童學者告訴我們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傾向、態(tài)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yǎng)成功。換句話說,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yǎng)得好,以后只要順其自然,自然成為社會的優(yōu)良分子;倘使培養(yǎng)得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tài)度決了不易變。”
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呢?
一、好習慣要在生活中培養(yǎng)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事實正是如此,孩子習慣的養(yǎng)成主要在家里,父母應該注重在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的各種良好習慣。
陶行知先生認為,各種知識和技能學習最好在生活中進行,習慣培養(yǎng)更應該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寫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說‘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yè)……隨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領……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即是學校,生活即是教育。”
德國哲學家康德從小就在父親的教育下養(yǎng)成了嚴謹?shù)纳盍晳T。據(jù)說,他每天散步要經(jīng)過鎮(zhèn)上的噴泉,而每次他經(jīng)過噴泉的時候,時間肯定指向上午七點。這種有條不紊的作風正是哲學家嚴密思維的根源??梢?,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于一個人的成功起著積極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huán)境,是孩子習慣形成的搖籃,6歲前的兒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二、好習慣要在實踐中培養(yǎng)
在實踐中養(yǎng)成習慣,要不斷身體力行,使習慣成自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非常重視在做中學。因此,他主張在做中養(yǎng)成習慣,即在實踐中養(yǎng)成習慣。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寫道:“我們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chuàng)造是孫子。有行動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獲。”
葉圣陶先生也認為,要養(yǎng)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身體力行、躬行實踐,才能“習慣成自然”,收到相當?shù)男Ч?div style="height:15px;">
什么是“習慣成自然”呢?
葉圣陶是這樣解釋的:“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么心,仿佛本來就是那樣的意思。”他舉例道:“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形成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了,‘成自然’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強強地做一做,就說明我們還不具有那種能力。”
“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說某人沒有養(yǎng)成多少習慣的意思。比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說李四表達能力不好,就是說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的習慣。因此,習慣養(yǎng)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就越強。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yǎng)成種種的習慣。”    良好學習習慣形成的過程,是嚴格訓練、反復強化的結果。
三、要抓住教育的關鍵期
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習慣的養(yǎng)成有一個關鍵期的問題。幼兒園和小學是培養(yǎng)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的關鍵期,而到了中學,就是改造習慣時期了。
在兒童時期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孩子可以受益終身;在兒童時期養(yǎng)成了壞習慣,就有可能終身受到傷害。因此,在養(yǎng)成習慣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利用兒童的關鍵期。如果錯過關鍵期,對習慣的改造將要比塑造艱難得多。抓住關鍵期進行習慣的培養(yǎng),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下表是一些兒童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年齡2歲
3歲3歲半4歲4歲半5歲5歲半6歲習慣計數(shù)能力規(guī)則意識觀察力語言能力交際能力生活觀念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
要使孩子養(yǎng)成一種好習慣,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第一次出現(xiàn)的行為。例如,孩子第一次罵人的時候,他并不是道德驅使,而是覺得好玩。這時候,孩子會觀察父母或其他成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如果成人的態(tài)度是冷淡的、嚴肅的,孩子就會明白:“大人不喜歡我的這種行為。”由此,他會減少這種行為。如果這時有成人對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出贊揚、夸獎或者高興地笑等反應,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受到成人喜歡的,由此,他會增加這種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從而養(yǎng)成不良的習慣。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抓住教育的關鍵期來教育孩子。
四、好習慣要培養(yǎng),壞習慣要糾正
對于父母來說,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更要注意不要讓孩子養(yǎng)成不良的習慣。因為壞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具有自然的驅動力和心理慣性,有時候就算沒有外部條件,習慣行為也同樣可以做出。許多孩子有時候知道自己有不良的習慣,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重復不良的習慣。這時候,父母要幫助孩子抑制和糾正壞習慣
那么,什么是壞習慣呢?葉圣陶認為,習慣不嫌其多,但有兩種習慣養(yǎng)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習慣多多益善。這兩種習慣就是:不養(yǎng)成什么習慣的習慣和妨害他人的習慣。
什么是“不養(yǎng)成什么習慣的習慣”呢?葉圣陶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習慣的養(yǎng)成來說明不養(yǎng)成什么習慣的害處。他說:“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臉漱口,每事要有頭有尾,這些都是一個人的起碼習慣。有了這些習慣,身體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碼的健康,但這些習慣不是短時間內就形成的,要逐漸養(yǎng)成。在沒有養(yǎng)成的時候,多少需要一些強制工夫,自己得隨時警覺,直到‘習慣成自然’,就成為終身受用的習慣??墒侨绻鹣葲]有強制與警覺,今天東、明天西,今兒這樣,明兒又那樣,就可能什么習慣也養(yǎng)不成。久而久之,這就成為一種習慣,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這就是不養(yǎng)成什么習慣的習慣,最要不得。” 這種習慣與其他種種習慣沖突,一旦養(yǎng)成,其他種種習慣就很少有養(yǎng)成的希望了。
什么是“妨害他人的習慣”呢?葉圣陶舉例說:“走進一間屋子,砰的一聲把門推開;喉間一口痰上來了,噗的一聲吐在地上;這些好像是無關緊要的事,但這既影響他人學習和工作,又可能傳播病菌,一旦習以為常,就成為一種妨害他人的習慣。”    妨害他人的習慣是惡劣品質形成的重要根源。如果一個人不明了自己與他人的密切關系,不懂得愛護他人,一切習慣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就極有可能成為一個惡人。
對于好習慣要培養(yǎng),壞習慣要糾正。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的公式是:培養(yǎng)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
例如,在培養(yǎng)孩子的讀書習慣時,可結合孩子興趣特點先選擇故事書,由淺入深,由短到長。不在一朝一夕,貴在長久堅持。一位細心的媽媽觀察寫作業(yè)的兒子,一會喝水,一會撒尿,不到一小時出來四五次。這位媽媽看在眼里卻沒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寫作業(yè)前給孩子提了個建議:坐下前把該辦的事辦好,我看你寫作業(yè)時出來三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媽媽的鼓勵下果真少出去一次;過幾天媽媽又提議再減少一次,孩子又輕松做到了。家長的要求依次遞減,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業(yè)寫完,既幫孩子克服了不良習慣,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孩子的自信心。
這種方法是教育學上所說的“厭惡法”,這種厭惡法不僅可以糾正孩子在行為上的習慣,而且對糾正孩子某些心理上的壞習慣也有較好的作用。
當然,糾正孩子不良的習慣不僅需要行為的弱化,還需要大人們配合做一些思想工作,如心理輔導和正向誘導,各種方法共同參與、協(xié)調配合,壞習慣是可以消除的。
五、糾正孩子壞習慣要有毅力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好習慣是人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到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chuàng)舉失敗,并把他引到道德破產(chǎn)的地步。”確實如此,如果孩子養(yǎng)成了一種壞習慣,他將一輩子受這種壞習慣的折磨。
美國研究發(fā)現(xiàn),養(yǎng)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也就是說,教育孩子養(yǎng)成一種好習慣至少要21天的時間。但是,如果孩子已經(jīng)養(yǎng)成一種壞習慣,要糾正孩子的這種壞習慣,需要花費的時間卻比21天要多。這就要求父母在糾正孩子壞習慣的過程中要有毅力。
事實上,在糾正孩子壞習慣時,父母應該直接提出壞習慣的不良影響,并以此觸動孩子的心靈,這樣糾正起來相對容易得多。
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有這樣的情節(jié):有一次,保爾參加青年團員們的爭論:人能不能克服已養(yǎng)成的習慣,如吸煙?保爾說:“人應該支配習慣,而不是習慣支配人。”
當時有位青年嘲笑說:“保爾就會說漂亮話……問他自己抽不抽煙?抽的。他知不知道吸煙沒有好處?知道的。可是戒掉呢———又戒不掉。”
保爾聽后,馬上將口中正抽著的煙卷拿下來揉碎,說:“從今天以后,我絕不再抽煙。”從此,保爾戒掉了幾乎是從兒童時代就養(yǎng)成的抽煙習慣。
壞習慣難以改掉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決心不大、毅力不強。富蘭克林說:“習慣就利用輕忽,嗜好有時比理由還強硬。”對于抽煙這個壞習慣,不少煙民都想改,但為什么有的改掉了,有的改不掉?關鍵是不僅要認識到壞習慣的危害,而且要痛下決心去改。這樣,諸如吸煙、酗酒、隨地吐痰等不好的習慣,都是可以改掉的。
教育學家威廉·坎寧安說過這樣一個寓言
一個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個聲音對他說:“撿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會又高興又后悔的。”
這個人彎腰撿了一把卵石放進口袋。
第二天,當他將手伸進口袋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口袋里放的不是卵石,而是鉆石、綠寶石和紅寶石。他感到非常高興,不一會兒,他又感到非常后悔。他高興的是自己拿了一些卵石,后悔的是,自己沒有多拿一些。
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家長今天怎樣教育孩子,明天孩子就會成為怎樣的人。習慣就像是那些卵石一樣,你現(xiàn)在多培養(yǎng)孩子一些好習慣,明天的孩子就會得到鉆石、綠寶石和紅寶石。那時,作為家長的你,會和寓言里的這個人一樣,又是高興,又是后悔。高興的是,你的孩子擁有一些良好的習慣,后悔的是,你其實還可以培養(yǎng)孩子更多的好習慣。所以,為什么不從今天開始為孩子多撿一些卵石呢?明天,這些卵石將變成孩子一生的財富,讓他幸福一生。
做人的習慣
第1種習慣 誠信(1)
做人的習慣
教育實踐家馮恩洪曾經(jīng)說過:“我們的教育要教會孩子什么?學會做人比學會做學問更重要,要引導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后是做學問。”
每一個孩子首先要學會做人,他才可能去做事、學習、與人交流。
做人的教育,實際上是培養(yǎng)孩子為人的正確態(tài)度和品格。如果父母沒有對孩子的為人態(tài)度和品格進行教育,孩子無疑會養(yǎng)成一些不良的習慣,這些習慣將直接影響孩子與人交往。
羅賽爾·賽奇說:“堅守信用是成功的最大關鍵。”一個人要想贏得他人的信任,一定要守信用。
美國有一個青年,父親英年早逝,并留下了一堆債務。這個青年并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借口父親去世而逃避債務,相反,他一一拜訪了債主,希望他們寬限還期,并保證自己將替父親還清所有的債務。債主都非常同情這位青年的遭遇,紛紛表示可以延期歸還。這個青年通過20年的努力,終于還清了父親留下的所有債務,甚至還歸還了利息。知道這些事情的人都非常感動,同時也深深地感受到這個青年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于是都來找他合作做生意。結果,青年后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事實正是如此,誠信是人性一切優(yōu)點的基礎,世界上才華橫溢的人并不罕見,但是,才華出眾的人就值得信賴嗎?只有誠信的人才值得信賴。誠信這種品質比其他任何品質更能贏得尊重和尊敬,更能取信于人。誠信是立身之本,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產(chǎn),它能讓孩子保持正直,挺直脊梁、光明磊落地做人,還能給孩子以力量和耐力。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誠信的習慣,不喜歡孩子撒謊。但是,許多孩子卻是說的一個樣,做的另一個樣;當面一個樣,背后另一個樣。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許多父母是既生氣又著急,對孩子來回訓斥甚至是懲罰,但是,這種方法有時卻促使孩子更擅長于撒謊了。
其實孩子的這種不誠信的行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后天的某種需要引起的,比如為了滿足吃的需要、玩的需要甚至是為了逃避受批評、受懲罰。從心理學來看,兒童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發(fā)展是緊密相連的。道德意識決定著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又反過來體現(xiàn)著道德意識。但是,由于兒童認識水平跟不上道德行為,常常會造成認識和行為的脫節(jié)。許多孩子明知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但由于意志力薄弱、自制力不強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造成他們說話不算數(shù),答應人家的事卻又不做。
孩子是否誠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的教育。對于孩子經(jīng)常出現(xiàn)言行不一、不履行諾言的行為,家長應該多從兒童的認識發(fā)展上來找原因。不要把孩子的這種行為看成是道德敗壞而打罵孩子。如果父母從小就注意對孩子進行誠信的教育,孩子是可以養(yǎng)成誠信的習慣的。
那么,應該怎樣來培養(yǎng)孩子誠信的習慣呢?
建議一:給孩子樹立誠信的榜樣。
教育孩子要誠信,父母自己首先要誠信。以誠信培養(yǎng)誠信,其道理是不言自明的。
曾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出門,兒子要跟著一起去。她覺得孩子跟著很不方便,想讓孩子留在家里,于是對兒子說:“好兒子,你別哭,你在家里等著,媽媽回來殺豬給你燉肉吃。”兒子聽說有肉吃,就答應留在家里。曾子把這一切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當曾子的妻子回到家時,看到曾子正在磨刀,就問曾子磨刀做什么。曾子說:“殺豬給兒子燉肉吃。”妻子說:“那只是說說哄孩子高興的,怎么能當真呢?”
曾子語重心長地對妻子說:“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騙不得的。如果父母說話不算數(shù),孩子長大后就不會講信用。”于是,曾子與妻子一起把豬殺了,給兒子做了香噴噴的燉肉吃。
父母的這種誠信行為直接感染了兒子。一天晚上,兒子剛睡下又突然起來,從枕頭下拿起一把竹簡向外跑。曾子問他去做什么,兒子回答:“我從朋友那里借書簡時說好要今天還的。雖然現(xiàn)在很晚了,但再晚也要還給他,我不能言而無信呀!”曾子看著兒子跑出門,會心地笑了。
“人無信不立”,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誠信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待孩子一定要誠信,不要說話不算話。有位母親經(jīng)常警告孩子,如果撒謊,就用針把他的嘴縫起來。有人問這位母親:“如果孩子真的撒謊了,你真會縫上他的嘴嗎?”顯然,這位媽媽對孩子說的話本身就是不現(xiàn)實的,用這種方式來教導孩子不要撒謊是非常不可取的。
要糾正孩子的不守信用,家長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很容易受到某種行為的暗示。如果父母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諾,孩子就會受到暗示,跟著模仿。例如,父母如果答應了孩子星期天帶他到公園去玩,就一定要去。如果臨時有事,也要先考慮事情重不重要,若不重要,就要堅守諾言;如果事情確實比較重要,一定要向孩子說明情況,并爭取以后補上去公園的活動。而且,應該盡量避免這種推遲或失約的事情發(fā)生,這樣才能取信于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父母為了誘導孩子做某件事,總是輕易地許諾孩子某些條件,但是事后卻沒有兌現(xiàn)。孩子的希望落空后,就會發(fā)現(xiàn)父母在欺騙自己,他就會從父母身上得到一些經(jīng)驗,那就是不守信的許諾是允許的,大人的言行也經(jīng)常不一致的,說謊是允許的,等等。一旦這些經(jīng)驗轉化為孩子說謊的行為時,父母恐怕要后悔莫及了。
建議二:對孩子進行誠信品質的教育。
誠信是人的立身之本,父母應該加強對孩子進行誠信品質的教育,從小就教育孩子守信用、負責任。告訴孩子,一個言而無信的人,是沒有人愿意和他合作的。
宋慶齡從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做一個守信用的人。    有一次,父母要帶全家去朋友家做客,其他孩子都穿戴整齊準備出發(fā)了,只有宋慶齡仍然坐在鋼琴面前不停地彈琴。    母親喊道:“孩子們,我們快走吧!”     宋慶齡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但很快又坐下去了。父親問道:“孩子,你怎么了?”     宋慶齡有些著急地說:“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    “為什么不能去,孩子?”媽媽問道。    “爸爸,媽媽,我昨天答應了小珍,她今天來我們家,我要教她疊花。”宋慶齡說。    “我還以為什么重要的事呢!下次再教她吧!”父親說。  “不行,小珍來我家會撲空的。”宋慶齡叫了起來。     “要不,你回來后到小珍家去解釋一下,向小珍道個歉,明天再教她也沒關系。”媽媽出了個主意。    “不行,媽媽!您不是經(jīng)常教育我要信守諾言嗎?我答應了別人的事情,怎么可以隨意改變呢?”宋慶齡堅定地搖著頭。    “哦,我明白了,我們的慶齡是一個守信用的孩子,”媽媽會心地笑了,“那就讓慶齡留下吧!”    于是,父母帶著其他孩子去做客了。父母回家后,卻見宋慶齡一個人在家里。“慶齡,你的朋友小珍呢?”父親問道。    “小珍沒有來,可能她臨時有什么事吧。”小慶齡平靜地回答。    媽媽心疼地問:“小珍沒有來???那我們的慶齡不是很寂寞嗎?”     宋慶齡卻回答:“不,媽媽,雖然小珍沒有來,但是我仍然很高興,因為我信守了諾言。”
可見,宋慶齡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父母的職責是,教育孩子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兌現(xiàn),如果經(jīng)過再三努力仍沒有做到,就應該誠懇地向對方說明原因,并表示歉意。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在答應別人之前一定要慎重考慮,認真考慮自己有沒有能力做到,要量力而行。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做到,就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自己有能力做到,也應該留有余地,不要輕易夸下海口。這樣,孩子在答應別人時,就會有章可循,起到一定的規(guī)范作用。
進行誠信品質教育需要父母借助實例、故事的形式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明白誠信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誠信會帶來什么惡果,誠信會有什么收獲。
在美國華盛頓州塔科馬市,10歲的漢森正在與小朋友在家門口的空地上上玩棒球。一不小心,漢森將球擲到了鄰居的汽車上,把車窗玻璃打壞了。    其他小朋友見闖了禍,都嚇得逃回了家。漢森呆呆地站立了一會兒,決定親自登門承認錯誤。剛搬來的鄰居原諒了漢森,但還是將這件事告訴了漢森的父母。當晚,漢森向父親表示,他愿意將替人送報紙儲蓄起來的錢賠償鄰居的損失。    第二天,漢森在父親的陪同下,又一次去敲鄰居家的門,表示自己愿意賠償。鄰居聽了漢森的話,笑著說:“好吧,你如此誠信,又愿意承擔責任,我不但不要你賠償,還樂意將這輛汽車送給你作為獎賞,反正這輛汽車我也打算棄掉了。”    由于漢森年紀還小,不能開車,所以這輛汽車暫時由他父親保管著。不過,漢森已經(jīng)請人修理好了車窗,經(jīng)常給車子洗塵打蠟,就像是寶貝一樣。他經(jīng)常倚在那輛1978年出廠的福特“野馬”名車旁邊說:“我恨不得快快長大,好駕駛這輛汽車。我至今仍然不敢相信它是我的。”漢森還說:“經(jīng)過這個事件,我更懂得誠信是可貴的。我以后都會誠信待人。”
由此可見,誠信自有它的報償。如果你的孩子付出誠信,他就會收獲信賴;如果你的孩子付出虛偽,他就會得到欺騙。
當然,誠信品質的教育必須從小時候培養(yǎng),堅持不懈。大人應該教導孩子從小就做一個誠信的人,要始終如一地要求孩子,教導孩子出現(xiàn)缺點和錯誤時要勇敢承認,接受批評,絕不隱瞞。你可以在家里多討論誠信的重要性,為保證使誠信成為孩子的一種優(yōu)良習慣,你可以讀一些強調誠信重要性的書籍,給孩子講一些名人誠信正直的故事。針對社會上那種坑蒙拐騙的行為,父母要態(tài)度鮮明地進行批判,要讓孩子堅信,這種弄虛作假的行為是必將受到懲罰的。這樣,孩子長大以后才能成為一個光明磊落的人。 建議三:滿足孩子的合理需要。
孩子不誠信的行為大部分是出于某種需要,如果孩子合理的精神需要、物質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他必然會尋求滿足需要的辦法,如果父母對這種合理需要過分抑制,孩子就會換種方式,以某種不誠信的行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例如,林剛為了得到一個漂亮的書包而對媽媽說:“媽媽,你給我買個漂亮的書包吧,我們班上的同學每個人都有漂亮的書包,就只有我沒有了!”而事實上,并不是每一個同學都有漂亮的書包的,林剛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這樣說的。
因此,父母應該認真分析孩子的需要,盡量滿足其合理的部分。如果孩子的書包確實比較破舊,就可以給孩子買一個合適的。當然,對于孩子的價值觀來說,漂亮并不等于貴,父母一定要明確這個觀念。
要分析孩子的需要,父母應該認真傾聽孩子的心里話,而不要以成人的想法推測孩子的心理。當孩子向父母講述了他的需要以后,父母應該跟孩子一起分析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現(xiàn)在可以滿足的,哪些是將來才能滿足的。然后及時滿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對不必當時就滿足的需要可以留到以后慢慢滿足;對于不合理的需要,則要跟孩子講明道理。如果父母不善于判斷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可以請教老師或其他的家長,也可以閱讀相關的書籍,避免盲目行動,給孩子“可乘之機”。
如果孩子出現(xiàn)了言行不一致的行為,父母一定要及時指出來,嚴肅地向孩子講明道理,并督促孩子認真履行自己的承諾。同時,父母還可以講講信義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讓孩子懂得履行自己的諾言是多么重要。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還小,或者覺得事情無關緊要就放縱他們的缺點,這樣,孩子會不斷強化不良的行為,從而形成不良的品格,進而影響他的人生。
建議四:不要懷疑孩子。
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父母:他們要求孩子吃完飯在房間里學習半小時,結果卻每隔五分鐘進去看一下孩子是否在偷懶;他們要求孩子去買件東西,也總擔心孩子把多余的錢買零食吃。
父母們的這些行為,往往導致孩子用撒謊來對抗,而父母們卻認為自己的懷疑是有根據(jù)的,這就更加滋長了孩子的不誠信。
前蘇聯(lián)偉大的教育家馬卡連柯非常注意對孩子的信任,他認為,信任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誠信。
有一次,馬卡連柯派一個曾經(jīng)是小偷的學生去幾十里外取一筆數(shù)額不小的錢。這位學生由于曾經(jīng)是小偷,在同學的眼中被視為另類,幾乎沒人與他來往,他非常渴望得到信任。
接到馬卡連柯的任務后,這位學生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他問馬卡連柯:“校長,如果我取了錢不回來了,你會怎么辦呀?”
馬卡連柯平靜地回答:“這怎么可能?我相信你是一個誠實的孩子??烊グ桑?#8221;
當這位學生把錢交給馬卡連柯的時候,他要求馬卡連柯再數(shù)一遍。誰知,馬卡連柯卻說:“你數(shù)過了就行。”于是,隨手把錢扔進了抽屜。
事后,這位學生是這樣描述自己的心情的:“當我?guī)еX在路上時,一路上我在想,要是有人來襲擊我,哪怕有十個人,或者更多,我都會像狗一樣撲上去,用牙咬他們,撕他們,除非他們把我殺死!”
馬卡連柯就是運用信任的方法培養(yǎng)了這位學生誠信的行為。因為,只有信任才能換來誠信。
建議五:家長要敢于承認錯誤。
英國政治家??怂顾匾匝远行胖Q。他所以能這樣,是他父親教育的結果。
??怂沟母赣H是英國的富紳。??怂购苄〉臅r候,花園里有座舊亭子,他父親想將其拆除,并重新建一座新的亭子。小??怂箯募乃迣W?;丶叶燃?,正巧趕上工人拆遷亭子,他很想親眼看一看亭子是怎樣拆除的,所以請求父親允許他推遲一些日子返校。但是,父親卻要他準時到校上課,爭論了很久,父親終于答應將亭子的拆遷日推遲到第二年假期,這樣,小福克斯就可以在假期趕上亭子的修建了。
小福克斯回學校后,父親就讓人把亭子拆了重建。誰知,小??怂挂恢卑堰@事放在心上,一放假回家,就向亭子走去。當看到新亭子已經(jīng)建好時,他失望地對父親說:“你說話不算數(shù)!”父親聽了大為震驚,嚴肅地說:“孩子,我錯了!言而有信比財富更重要。”
父親居然真的叫人把新亭子拆掉了,在原地重新再蓋一座亭子,幫兒子實現(xiàn)觀看這一過程的愿望。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父母都有可能不自覺地對孩子講了一些不誠實的話,或者講過的話沒有兌現(xiàn)。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向孩子承認錯誤,這樣反而會贏得孩子的信任。
第2種習慣 禮貌(1)
禮貌經(jīng)??梢蕴娲罡哔F的感情?!防锩?div style="height:15px;">
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貴的東西?!獙鞝?div style="height:15px;">
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地養(yǎng)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s翰·洛克
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孟德斯鳩
良好的禮儀習慣不僅能給人生帶來快樂,而且能夠幫助一個人走向成功。從外表上看,禮貌是一種表現(xiàn)或交際形式,從本質上講,禮貌反映著我們自己對他人的一種關愛之情。所以,真正的禮貌必然源自內心。
一位媽媽好不容易把孩子培養(yǎng)成了學習上的佼佼者,惟一不足的是,孩子從小就不修邊幅。但是,這并不妨礙媽媽為他而自豪。孩子從小就是個學習尖子,不僅考上了北京一所高校,而且在學校里自己補習英語,計劃去國外留學。大學畢業(yè)的時候,孩子順利地通過了托??荚嚭虶MAT考試。    就在面試合格,各項手續(xù)也順利辦下來,只等簽證就可以實現(xiàn)他的留學夢的時候,一件意外的事發(fā)生了!
那天,媽媽陪著孩子去辦理簽證,孩子的心情非常激動。當聽到自己的名字的時候,孩子高興地站了起來,站起來的同時,孩子不自覺地咳了一聲,同時往墻角吐了一口痰。這個細小的動作被細心的秘書小姐看到了。秘書小姐走進辦公室,在一位官員模樣的人耳邊輕聲地說了幾句話。    當這位孩子走進辦公室的時候,那位官員對他說:“對不起,我們很遺憾地通知您,您的成績和能力雖然都非常優(yōu)秀,但是,綜合素質方面還有些欠缺,我們不能給您簽證。”     “綜合素質?”這位孩子有些意外。    官員說:“是的,我們認為,一個人的成績和能力雖然很重要,但是,綜合素質是更加重要的,它能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品質。我們非常注重這項考核,事實上,許多人都是因為綜合素質考核通不過而得不到簽證的。”     這位孩子有些沮喪地出來了,而媽媽這時已經(jīng)明白,孩子之所以沒有得到簽證,因為他剛才的行為太不文明了。
講究禮貌也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不可缺少的規(guī)范。人與人之間互相觀察和了解,一般都是從禮儀開始的。一個舉止優(yōu)雅、彬彬有禮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找到工作。正如一位哲人所說,那些明智的和有禮貌的人們,他們特別謙虛謹慎,從不裝腔作勢、裝模作樣、夸夸其談、招搖過市。他們正是通過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言語來證實自己的內在品性。
一個有教養(yǎng)的孩子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這樣的孩子比較受人歡迎,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被眾人接納的程度高”。文明禮儀要從小培養(yǎng),形成良好習慣。
有些家長認為,現(xiàn)代社會是個自由的社會,懂不懂文明禮儀沒關系,只要學習好、有真本事就行了;有些家長則認為,小孩子天真無邪,長大了就會懂得文明禮儀的。其實,這都是誤解。一方面,孩子的文明禮儀需要從小培養(yǎng),否則就會形成壞習慣,一旦形成壞習慣,再改就很難;另一方面,越是懂禮儀的孩子,越能獲得自由發(fā)展的廣闊天地,因為他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歡迎。可見,文明禮貌始終是孩子應該養(yǎng)成的好習慣。
那么,應該怎樣來培養(yǎng)孩子講禮貌的習慣呢?
建議一:為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良好的行為舉止是對孩子最生動、最有效的教育。父母應該利用家里來客的有利時機提醒孩子,并給孩子做出榜樣。
7歲的明明在接待家里的客人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聰明的媽媽沒有當場在外人面前指責孩子,因為她知道批評和指責往往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和不服心理,而且這種做法本身也是不禮貌的。但是,這位媽媽并沒有忘記這件事,在客人離去后,媽媽把孩子叫到身邊,溫和地對他說:“明明,媽媽發(fā)現(xiàn)你對劉叔叔講話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這是不對的。當叔叔送禮物給你的時候,你應該說‘謝謝叔叔’,你說是不是?”明明有所醒悟地說:“哦,我忘記了,對不起,媽媽,我下次會注意的。”這樣,媽媽通過在事后提醒教育孩子,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
在處理相同的事情上,另一位媽媽的做法有所不同,但是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媽媽發(fā)現(xiàn)4歲的孩子在接受他人禮物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就微笑地對孩子說:“貝貝,你好像忘記說什么了?”4歲的貝貝顯然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說什么,這時,媽媽對客人說:“謝謝您送禮物給貝貝,我代貝貝謝謝您!”4歲的貝貝聽了媽媽的話,意識到自己沒有表示禮貌,于是奶聲奶氣地說:“貝貝也謝謝阿姨!”
同樣是提醒孩子講禮貌,兩位媽媽都沒有當場批評指責孩子,而是運用禮貌的方法來提醒孩子,讓孩子體會到了運用禮貌的好處??梢?,父母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使用文明的語言,在家庭中不要講粗話、臟話,家人之間多使用禮貌用語,說話要和氣。這樣,才能通過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孩子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文明禮貌的習慣。
建議二:凈化孩子的語言環(huán)境。
孩子不文明的語言一般都來源于周圍的環(huán)境,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文明禮貌的人,首先要凈化孩子周圍的語言環(huán)境。
有一個上小學的男孩,滿口臟話,經(jīng)常欺負女生,甚至對女老師也很不恭。班主任老師聯(lián)系了孩子的媽媽,沒想到他的媽媽卻對老師哭訴這孩子如何對她無禮。班主任老師于是苦口婆心地教育這個孩子要講禮貌,但收效甚微。有一天,班主任到孩子的家里去家訪。開門迎接老師的是孩子的父親,班主任老師便隨口問了聲孩子的母親在哪里,孩子的父親則輕蔑地說:“還癱在床上呢,死豬婆!”班主任老師馬上就明白了孩子不講禮貌的根本原因!
父親如此當著孩子的面侮辱自己的妻子,而且不顧有外人在場,孩子怎么可能講禮貌呢?班主任老師非常憤怒,當著孩子,批評了他的父親,這位父親也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不利影響,后來學會了尊重妻子,不講粗話。這個孩子也越來越禮貌了。
當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說臟話時,要找出孩子說臟話的“根源”,盡量讓孩子遠離或少接觸那種不良的環(huán)境。比如,父母可以有意識地限制孩子與經(jīng)常說臟話的同學來往;也可以和教師取得聯(lián)系,借助老師的力量促進其他孩子養(yǎng)成文明禮貌的習慣;還可以和孩子同學的父母取得聯(lián)系,一起幫助孩子養(yǎng)成文明禮貌的習慣。
建議三:培養(yǎng)孩子注重個人禮儀。
父母在平時要有意識地向孩子強調注重個人禮儀的重要性,父母應該注意從以下幾方面來培養(yǎng)孩子注重個人禮儀。
1.儀容儀表
教育孩子保持儀容儀表的整潔,要把臉、脖子、手都洗得干干凈凈;勤剪指甲勤洗頭;早晚刷牙,飯后漱口,注意口腔衛(wèi)生;經(jīng)常洗澡,保證身體沒有異味;衣著要干凈、整潔、合體。
2.行為舉止
目標就是“站如松,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主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tài)、動作方面提出要求。優(yōu)美的站立姿態(tài)給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覺;身體直立、挺胸收腹、腳尖稍向外呈V字形。要避免無精打采、聳肩、塌腰,千萬不能半躺半坐。走路要昂首挺胸,肩膀自然擺動,步速適中,防止八字腳、搖搖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3.表情神態(tài)
教育孩子表現(xiàn)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與人交往要面帶自然微笑,千萬不要出現(xiàn)隨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癢、摳腳等不良習慣動作
4.言談措辭
要求孩子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如“您好、謝謝、請、對不起、沒關系”等。要求孩子做到態(tài)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語言,簡潔得體,既不能沉默寡言,也不能啰嗦重復。
父母向孩子強調文明禮貌的常識時,不要用教訓、命令的口吻,而是要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同時,父母還要讓孩子明白,人與人之間若出現(xiàn)互相擠撞,不要惡言惡語,要抱理解、寬容態(tài)度;要求孩子做到行為文明,如,和人見面時主動打招呼、和別人說話時專心、愛護公共環(huán)境、遵守交通規(guī)則等。
建議四:要求孩子禮貌待客。
每個家庭都會有客人來。父母要試著讓孩子學會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注重禮貌待客。
禮貌待客的禮節(jié)有:
1.迎客
迎接客人進屋的時候,主動幫助客人放衣物,請客人在合適的位置落座;主動送上客人想喝的飲料;遞接物品要用雙手。
2.交談
教育孩子主動、大方地與客人交談,不要拘謹,讓客人感到像在自己家里一樣。
3. 送客
教育孩子,在客人要走時應禮貌挽留,說“您再坐一會兒”、“再喝杯茶吧”等;要送客人一段距離后說“再見”、“有空常來”。
4. 做客
做客的時候要讓孩子保持整潔,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不能粗聲粗氣,要談吐文雅;不經(jīng)主人允許,不可隨意動用主人家里的東西;告別時,要說感謝的話,如“今天飯菜真好吃”、“玩得很愉快!”
父母要注意的是,在孩子沒有講禮貌的時候,千萬不要強迫孩子?,F(xiàn)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在孩子沒有禮貌的時候總會強迫孩子講禮貌,比如有客人來家里,孩子躲在房間里不出來,不與人打招呼,家長非得把孩子拉出來跟客人問好,結果,孩子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事實上,父母這種強迫的行為本身就是不禮貌的。孩子不愿意與人打招呼必然是有原因的,比如孩子從小就很害羞;孩子認為客人是父母的客人,與自己沒關系;或者他正在做作業(yè),一時忘記了打招呼……這時候,父母需要的是引導孩子去跟客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實在不想打招呼,父母不應該強迫孩子,應該在事后告訴孩子:“與人打招呼是最基本的禮貌,你去別人家里時也希望受到別人的熱情歡迎呀!”這樣,讓孩子設身處地為他人想想,他的禮貌舉止才會發(fā)自內心。
建議五:尊重你的孩子。
文明禮貌看起來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實際上反映了一個人的內心修養(yǎng)。有自尊的孩子會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在說話時往往會顧及到他人的感受。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做到尊重孩子。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過,“野蠻產(chǎn)生野蠻,仁愛產(chǎn)生仁愛,這就是真理。你對待兒童沒有同情,他們就變得沒有同情;而以應有的友情對待他們,就是一個培養(yǎng)他們友情的手段。”也就是說,以應有的尊重對待孩子,孩子才會懂得尊重。
德國有個家庭,母親包莉讓孩子幫助做什么事時總是對孩子說:“請你幫我……好嗎?”,“請你……好嗎?”從來不會說一些生硬的句子,或者用強硬的命令語氣讓孩子去做事。孩子做完了某件事,母親總會說聲“謝謝”。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父母總會和孩子商量一下。例如,父子一塊看電視時,如果父親想換一個電視節(jié)目,總是先對孩子說:“杰克,我們換個頻道看看好嗎?”過圣誕節(jié)時,父親給孩子買了一個高爾夫球臺作為禮物。有一次, 父親想與一個朋友一起玩一下,父親就問孩子:“杰克,能不能把高爾夫球臺借給我玩一下?”這位父親認為,既然已經(jīng)是送給孩子的禮物,它就是孩子的物品。不管是誰要使用這個物品,必須和孩子商量。父母的這些教育方法,使孩子們都養(yǎng)成了彬彬有禮的習慣。
由此可見,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同時,父母在家庭中要互相尊重,父母之間的尊重,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以良好的影響。
建議六:教育孩子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
有些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這并不是說孩子是自私的,而是幼小的孩子還不知道怎樣去關注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
有一次,豐子愷先生在飯館里請一位朋友吃飯。他把自己的幾個十來歲的孩子都帶了去。剛吃完飯,就有孩子對豐子愷先生提出要先回家。豐子愷先生馬上悄悄地制止了孩子。事后在家里,豐子愷先生對孩子們說:“我們家請客,你們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對客人的不敬。”孩子們聽了豐子愷先生的話,都覺得父親說得有道理。在以后的請客吃飯中,孩子們個個爭當好客的主人。
可見,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例如:教育孩子上學時主動向老師同學問好,遇到熟人要熱情打招呼,請人幫助時要用禮貌用語,等等
同時,要有意識地向孩子介紹親朋好友的性格、優(yōu)點,鼓勵孩子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并且父母要教育孩子謙虛謹慎,不驕傲自滿,正確看待他人的缺點和不足,不以自己的長處比他人的短處,讓孩子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
孩子們有時會做一些不尊重別人的行為。例如,喜歡叫別人外號,見到殘疾人會上前圍觀,見到別人陷入困境會加以嘲笑,看到別人倒霉會幸災樂禍。孩子這樣做,有時是因為想看熱鬧,好奇,有時是想開個玩笑,有時則只是盲目地跟著別的孩子做。他們并沒有理解這樣做是不尊重別人,沒有意識到他們這樣做會傷害別人的心靈。當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父母先要平靜地問問孩子為什么要這樣做,然后有針對性地指出孩子這樣做的壞處。父母要讓孩子設身處地體會到不受別人尊重時的感覺,要讓孩子知道,有教養(yǎng)的孩子應該同情別人,幫助別人,尊重別人。尊重別人的人才會受到尊重,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第3種習慣 愛心
對好人仁慈比對富人仁慈更有益?!魅_
慈善的行為比金錢更能解除別人的痛苦。——盧梭
仁愛先從自己開始,公正則先從別人開始?!腋?div style="height:15px;">
仁慈必須建立在正義的基礎之上,而絕不能取代正義?!?#183;喬治
愛心的產(chǎn)生,是基于個體的社會性情感需要,它不是人與生俱來的品質,而是在后天的環(huán)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漸形成的習慣性心理傾向。
為什么現(xiàn)在有些孩子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卻舍不得對別人付出一點點愛呢?其實,孩子不是天生就缺乏愛心的。兒童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嬰兒一歲前就對別人的情感有反應,如果旁邊有孩子哭,他會隨之一起哭;一兩歲時,孩子看到別人哭,就會拿自己喜歡的東西去安慰,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有了試圖減輕別人痛苦的本能,只是不知道該怎樣做才好;到了五六歲時,孩子開始進入認知反應階段,他知道什么時候該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么時候該讓他獨處。這些都是孩子愛心的自然表現(xiàn),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養(yǎng),那么他的愛心就會逐漸消失。因此,孩子有沒有愛心,關鍵在于家長的引導和培養(yǎng)。
對于一個人的個性發(fā)展而言,沒有什么能比愛和善良更重要的了,這是孩子將來親和社會的基礎和前提。孩子的愛心是通過自然而然的模仿、潛移默化的滲透而逐漸形成的,是一個從外在到內在、從量變到質變的發(fā)展過程。在這一發(fā)展過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愛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愛心播種者。
仔細觀察我們的周圍,不難發(fā)現(xiàn)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愛心教育并不盡如人意。有的家長認為,現(xiàn)在就一個孩子,只要我有能力,孩子要什么,我就給他什么,圖的就是讓孩子快樂幸福;也有家長認為,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多學點知識技能,在聰明才智上超過別人,至于其他方面,用不著怎么教;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小時候任性一點很正常,大起來自然會好的;更有甚者,還把孩子任性、自私、霸道的表現(xiàn)視為孩子的聰明、好玩,而加以縱容。前面說過的彬彬,不舍得與母親分享他的東西,沒有同情心,就是因為家長過分溺愛孩子,不注重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造成的結果。
那么,應該怎樣來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呢?
建議一:給孩子做關心別人的榜樣。
俗話說:言傳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也是最有效的。要使孩子富有愛心,父母必須從自己做起,從孩子一生下來就開始做。
有一對知識分子父母,他們深深地懂得父母的言行在孩子成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們總是以身作則,并以此去引導孩子。    他們孝順長輩,在家里,總是給長輩倒茶、盛飯,搬凳子;逢年過節(jié)給長輩買東西、送禮物,父母總是讓孩子知道,還常常請孩子發(fā)表意見該送長輩什么禮物。逢到單位組織旅游或搞活動,如果能帶家屬的,他們總是帶上孩子和長輩,既讓孩子與長輩都能開闊眼界,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從中體會到父母對長輩的關心。
他們關心孩子,對孩子說話總是溫和、體貼,還常常與孩子進行情感的交流,給孩子適當?shù)墓膭詈捅頁P,讓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
他們夫妻之間互相關心,在餐桌上,總是不忘給愛人夾一筷對方愛吃的菜;每逢出差,在給孩子買禮物的同時,總不忘給愛人也買一份;吃東西的時候,他們總會提醒孩子給爸爸或媽媽留一份。他們還注意使用愛的語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會兒!”“別著急,我來幫你!”“謝謝你為我所做的一切!”等。這樣,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也學會了去愛他人。
建議二:移情訓練。
愛心培養(yǎng)還需要移情訓練,可以經(jīng)常讓孩子把自己痛苦狀態(tài)時的感受與別人在同樣情境下的體驗加以對比,體會別人的心情,這樣可以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學會移情。
例如,看到小朋友摔倒了,可以啟發(fā)孩子:“想想你摔倒時,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難受,我們快去扶起他,幫他擦擦臉。”這樣,孩子的同情心不知不覺就培養(yǎng)起來了。
5歲的倩倩從小就非常有愛心,媽媽經(jīng)常鼓勵她去幫助他人。
有一次,倩倩跟媽媽一起上街去買東西。在過馬路的時候,倩倩看見一位行動不便的老爺爺,她看了看媽媽,媽媽正用鼓勵的眼光望著倩倩。于是,倩倩主動走上前去,扶著老爺爺走過了馬路。
走到馬路對面后,老爺爺十分感謝倩倩,夸她是個有愛心的好孩子。這時,走在后面的媽媽對倩倩說:“倩倩,你注意了沒有?旁邊的叔叔都微笑地看著你,后邊的阿姨向你投來贊許的目光呢!”
果然,倩倩朝旁邊一看,好多叔叔阿姨都微笑地看著她。小倩倩高興地回答道:“老爺爺過馬路時會很困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幫助老爺爺過馬路,是吧,媽媽?”
媽媽微笑地點點頭。
可見,從小的移情訓練已經(jīng)使倩倩對他人有一種同情心了,而同情心正是愛心的來源。
建議三:在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他人是愛心的一種體現(xiàn)。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只關心自己,只顧自己的快樂,而無視別人的痛苦,甚至會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種孩子是很可怕的。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比較會關愛他人,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的同情心。
父母要學會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從側面來教育孩子關心他人、關心動物。比如,在看電視的時候,如果出現(xiàn)動物弱肉強食的畫面,父母可趁機對孩子說:“多可憐呀,人可不能這樣子!”
人們發(fā)現(xiàn),幼年時期飼養(yǎng)過小動物的孩子,感情比較細膩,心地比較善良。相反,從小沒有接觸過小動物的孩子感情比較冷漠,與同學發(fā)生矛盾沖突時表現(xiàn)為沖動易怒,出口傷人,行為粗魯,并且會欺負弱小的同學。
在馬克思不太寬敞的家中,就喂養(yǎng)著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鳥、貓、狗等。馬克思讓孩子們每天照顧小動物的飲食起居,遇到困難也讓孩子們自己解決。只要孩子愿意養(yǎng)小動物和植物,父母盡可能允許他去養(yǎng)。在家中養(yǎng)一些小狗、小貓、金魚等小動物,或者養(yǎng)一些花花草草,讓孩子去照顧,這樣往往會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
建議四:讓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實情況
父母們總是擔心孩子吃苦頭,擔心孩子遭受挫折。盡管我們自己面臨著許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盡管我們有許多不快樂和情緒不穩(wěn)定,但我們總是竭力在孩子面前保持平穩(wěn)。父母總是希望孩子不要過早地承受生活重擔,其實這是錯誤的。
事實上,父母要學會與孩子成為朋友,要學會讓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實情況。有些父母總是自己累死累活,但對孩子的各種要求卻無條件地滿足,這樣孩子就會越來越缺乏愛心。
父母不要刻意向孩子隱藏生活的艱難,而是應該讓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實情況,讓孩子從小就學著與父母一起分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勤快的孩子才會懂事,知道關心體貼別人。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千萬不要包辦,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做。家里的一些事情,如果孩子可以做的,也應該盡量讓孩子去做。
建議五:學會接受孩子的愛。
許多父母往往只要求孩子好好讀書,家里的情況根本不告訴孩子,也根本就不會讓孩子去做事情。在父母的眼中,他們只看中孩子的分數(shù),這種思想是不對的。
2004年“三八”節(jié)的時候,柴潔心老師曾經(jīng)做了個試驗。她讓小區(qū)里幾個孩子想辦法給母親過節(jié)。孩子們決定給母親送上一杯濃濃的、甜甜的糖水,讓媽媽們感到生活是非常甜美的。事后,柴潔心找到孩子們了解情況。
一個孩子說:“那天,我早早就等著媽媽下班,一聽到她下班的腳步聲,我就跑上前去,給她遞上濃濃的、甜甜的糖水。媽媽一飲而盡,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還親了我一口!”
另一個孩子說:“我可沒有你那么幸運。我跟你一樣,早早作好了準備,果然媽媽一見到我,就說:‘這是干嗎?你少來這套,得幾個100分比什么不好?’    第三個孩子說:“我媽媽的臉,是在喝了一口糖水后耷拉下來的。她說:‘傻丫頭!你到底擱了多少糖啊?’”
這三位媽媽中只有第一位媽媽懂得要讓孩子做一些事情,父母應該接受孩子的愛。其他兩位媽媽都忘記了應該向孩子索取一些愛,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孩子們會想,原來父母是不需要愛的,他們只需要成績。一旦孩子產(chǎn)生了這樣的想法,以后他什么都不過問了,他們會變成不懂愛、不會愛的冷漠的人。”
由此可見,父母應該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當中,讓孩子去愛他人,同時也要安心接受孩子的愛,這樣,你的孩子才會更有愛心。
建議六:父母要在重要事情上引導孩子。
許多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也能做到關愛周圍的人和事物。但是,如果遇到孩子不被人家關愛的時候,孩子的心里往往會感覺失落。更重要的,他對父母教育自己要關愛周圍的人和事物會產(chǎn)生一個不良的判斷。這時候,父母要及時察覺孩子的心理,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引導。
第4種習慣 樂觀
樂觀是養(yǎng)生的惟一秘訣,常常憂思和憤怒,足以使健康的身體變成衰弱而有余?!栏衲?div style="height:15px;">不管一切如何,你仍然要平靜和愉快。生活就是這樣,我們也就必須這樣對待生活,要勇敢、無畏、含著笑容地——不管一切如何?!_莎·盧森堡
關于樂觀,法國作家阿蘭在論述把快樂的智慧用于和煩惱做各種各樣斗爭時說:“煩惱是我們患的一種精神上的近視癥,應該向遠處看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這樣我們的腳步就會更加堅定,內心也就更加泰然。”
事實正是如此,樂觀是一種性格或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結果。兒童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樂觀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還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chǎn)生心理免疫力。樂觀的孩子不易患憂郁癥,他們也更容易成功,身體也比悲觀的孩子更健康。
塞利格曼認為,樂觀與悲觀的最大區(qū)別就是對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釋。樂觀主義者認為,有利的、令人愉快的事情總是永久的、普遍的,他們能夠促使好事發(fā)生,而一旦不利事件發(fā)生,他們也能視為是暫時的。
悲觀主義者則認為,好事總是暫時的,壞事才是永遠的。在解釋壞事發(fā)生的原因時,他們不是責怪自己,就是諉過別人。
“思維心理學”專家史力民博士指出:“樂觀是成功的一大要訣。”他說,失敗者通常有一個悲觀的“解釋事物的方式”,即遇到挫折時,總會在心里對自己說:“生命就這么無奈,努力也是徒然。”由于常常運用這種悲觀的方式解釋事物,無意識中就喪失斗志,不思進取了。因此,每個父母要重視培養(yǎng)孩子樂觀的習慣。
樂觀是孩子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有希望而又不斷進取的個性特征。孩子對那些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或對象,會產(chǎn)生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而對無法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則會產(chǎn)生消極的情緒體驗。樂觀的性格是孩子應對人生中悲傷、不幸、失敗、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如果孩子無法樂觀地面對人生,就會意志消沉,對前途喪失信心,而且長此以往,還會損害身體健康。
那么,應該怎樣來培養(yǎng)孩子樂觀的習慣呢?
建議一:引導孩子擺脫困境
每個孩子都會碰到不稱心的事情,即使天性樂觀的孩子也是如此。當孩子遇到困境時,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孩子悶悶不樂,父母無論自己多忙,也要擠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交談,教育孩子學會忍耐和堅強面對,鼓勵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盡往消極的方面想。
6歲的樂樂已經(jīng)上幼兒園大班了。一天,媽媽從幼兒園接樂樂回來時,就發(fā)現(xiàn)樂樂有點悶悶不樂。媽媽問道:   “樂樂,今天幼兒園有什么高興的事呀?”     “今天一點都不好玩。”樂樂不高興地回答。     “為什么呀?出了什么事嗎?”媽媽問道。    “今天幼兒園來了一個新同學,他很會說話,老給同學講搞笑的事情,同學們都不理我了!”原來,樂樂今天在幼兒園受到冷落了。    “那不是很有意思嗎?以后,你每天都可以跟這樣一個會說笑話的人玩了,你不高興嗎?”媽媽引導樂樂。    “可是,同學們都不理我了呀!”樂樂有些著急了。    “只要你和同學們一樣與那位新同學一起玩,你們不是都可以玩得很開心嗎?其他同學還是跟你一起玩的呀!是不是?”媽媽問道。    “嗯,好像是。”顯然,樂樂同意了媽媽的看法。一路上,樂樂又恢復了往常的快樂。
父母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只要孩子愿意與父母溝通,父母就要引導孩子把心中的煩惱說出來,這樣,煩惱很快就會消失,孩子也會恢復快樂。當然,父母也可以幫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難,教給孩子以正確的態(tài)度和措施來保持樂觀的情緒,這些都是促使孩子擺脫消極情緒的好方法。
建議二:父母要做個樂觀的人。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自己首先要做樂觀的人,每個家長在工作、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困難,父母如何處理困境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做法。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則,在面對困境、挫折時保持自信、樂觀,奮發(fā)向上,孩子也會受父母的影響,在遇到困難時,樂觀地去面對。     平時,父母應該多向孩子灌輸一些樂觀主義的認識,讓孩子明白,令人快樂的事情總是永久的、普遍的,一旦有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那也只是暫時的,不具普遍性,只要樂觀地對待,生活仍然是美好的。例如,碰到周末要加班去,就要對孩子說:“今天媽媽要去公司加班,這表明媽媽的工作很忙。”而不要對孩子說:“該死的,媽媽今天又要加班去。”
不管怎樣向孩子說明你的情況,事實是無法改變的,但是給孩子的感覺卻是不一樣的。當你向孩子說:“今天媽媽要去公司加班,這表明媽媽的工作很忙。”孩子會覺得媽媽很能干,在公司是核心人員。如果你對孩子說:“該死的,媽媽今天又要加班去。”孩子會覺得你是不愿意加班而不得不去,這就給孩子留下了不快樂的陰影。
建議三:不要對孩子“抑制”過嚴。
許多孩子不快樂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自由。父母由于對孩子太過溺愛,往往會抑制孩子們的一些行為和舉動,甚至替孩子包辦一些事情,這樣,孩子就事事不用做,也無法在做事中得到樂趣。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認為,要培養(yǎng)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就不要對孩子“抑制”過嚴,而是要允許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
例如,對于兩三歲的孩子,應該允許他自己選擇早餐吃什么,什么時候喝牛奶,今天穿什么衣服;對于四五歲的孩子,應該允許他在家長許可的范圍內挑選自己喜歡的玩具,選擇周末去哪里玩;對于六七歲的孩子,應該允許他在一定的時間內選擇自己喜歡看的電視節(jié)目,什么時候學習等;對于上小學的孩子,應該允許他結交朋友,帶朋友來家玩等。
一般來說,只有從小就享受到“民主”的孩子,才會感受到人生的快樂。因此,聰明的父母不妨做個“懶惰”的父母,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處理自己的事情。
建議四: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xiàn)悲傷。
孩子在遇到困境時,往往會表現(xiàn)出悲傷。父母應該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xiàn)悲傷。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現(xiàn)出軟弱,孩子就會把心中的悲傷積聚起來,久而久之,反而造成孩子的消極心理。
俞梅剛上小學不久,就發(fā)生了一件讓她傷心的事情。她從小就非常要好的伙伴小艷在班上結識了一個外地轉學來的同學,從此,小艷與新同學的關系非常好。俞梅就這樣遇到了友誼挫折。    當俞梅感覺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她非常傷心。她向媽媽哭訴自己遇到的情況,誰知,媽媽并不理解俞梅的想法,反而呵斥道:“這么一點小事值得大驚小怪嗎?真是沒用的人!”    媽媽的呵斥讓俞梅更加傷心。從此,她變得郁郁寡歡,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也不對媽媽說了。等媽媽意識到俞梅的變化時,俞梅已經(jīng)變得非常悲觀了。
可見,對于孩子表現(xiàn)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不要呵斥,應該讓孩子盡情地發(fā)泄心中的郁悶,只要孩子發(fā)泄夠了,他自然會恢復心情的平衡。當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從而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建議五:對孩子進行希望教育。
樂觀的孩子往往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悲觀的孩子則往往覺得沒有希望。因此,父母要對孩子進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項細致的工程,需要父母及時地感受到孩子的沮喪和憂愁,幫助孩子驅散心中的陰影。
一位外國大提琴家的童年故事可以說就是一個絕好的例證。
有一天,他拖著比自己身體還高的大提琴,在走廊里邁著輕快的步伐,心情顯然好極了。一位長者問到:“孩子,你這么高興,是不是剛拉完大提琴 ? ”    他的腳步并沒有停下,“不,我正要去拉。”    這個7歲的孩子懂得一個許多大人不懂的道理:音樂是一種愉快的享受,而不是我們不得不做的、必須忍受的工作。
平時,父母要多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績,鼓勵孩子想像自己的美好未來,讓孩子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只要孩子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孩子必定會以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中的事情。
建議六: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可以使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來。
一方面,父母要鼓勵孩子廣泛地閱讀,讓孩子在閱讀中增加知識,升華思想??梢赃x擇閱讀偉人的故事、童話、小說等文學作品。
另一方面,父母要鼓勵孩子多交朋友,為孩子創(chuàng)造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如帶孩子到鄰居家串門,邀請其他孩子到家里來玩,讓孩子多到同學家去玩等。另外,父母可多搞一些活動,如帶孩子外出游玩;也可讓孩子做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如利用廢物制作小作品,通過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讓孩子在各種活動中體會到生活的樂趣,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培養(yǎng)孩子樂觀的性格。
讓孩子積極參加各種活動。開始時,可以暗示孩子主動提問,主動要求、主動學習。緊接著,當孩子主動行動了,父母要用表揚、獎勵等方法強化孩子的自主觀念。
孩子主動去做了,不一定成功。父母要激勵孩子,告訴孩子:“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失敗了一次不要緊,失敗是成功之母。讓孩子接觸各類事物,接觸的事情多了,見多識廣,心胸自然就開闊,悲觀思想便不容易產(chǎn)生了。
第5種習慣 理財
我只是這筆財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適的方式來使用它。——比爾·蓋茨
一切時髦的東西總會變成不時髦的,如果你一輩子追求時髦,一直追求到老,你就會成為一個受任何人輕視的花花公子?!媛?div style="height:15px;">《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在自己的著作中寫道
“今天我們的教育體制已不能跟上全球變革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步伐。我們不僅要教育年輕人在學術上的技能,也要教育他們理財?shù)募寄堋_@不僅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而且是生活得更美好所必須具備的技能。”
“之所以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的人為了財富奮斗終生而不可得,其主要原因在于雖然他們都曾在各種學校中學習多年,卻從未真正學習到關于金錢的知識;其結果就是他們只知道為了錢而拼命工作,卻從不去思索如何讓錢為他們工作。”
羅伯特·清崎清楚地告訴我們:理財對于一個人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生存技能,一個人必須端正對金錢的態(tài)度,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而是要讓金錢為我們服務。
英國哲學家培根有句名言:“金錢雖然是好仆人,有時候也會搖身一變,變成壞主人。”事實上正是如此,許多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理財教育反而對金錢有一種依賴,從而失去了自己的能力。而生活在貧窮家庭的孩子,由于經(jīng)常性地需要精打細算,反而對金錢有一種強有力的控制能力,結果,兩種孩子的命運非常不同。
安德魯·卡耐基曾經(jīng)說過:“不要以為富家的子弟,得到了好的命運。大多數(shù)的紈绔子弟,做了財富的奴隸,他們不能抑制住任何的誘惑,以至陷于墮落的境地。要知道,享樂慣了的孩子,絕不是那些出身貧賤的孩子的對手。一些貧苦的孩子,甚至窮苦得連讀書的機會也沒有的孩子,成人之后卻成就了大事業(yè)。一畢業(yè)就投入社會的苦孩子,開始做著非常平凡的工作??蛇@些苦孩子,也許就是無名的英雄,將來能擁有很豐富的資產(chǎn),獲得無上的榮譽。”
這也是許多家長重視孩子理財教育的原因。在當今市場經(jīng)濟的新形勢下,每個父母都很有必要讓孩子從小就樹立正確的金錢意識,懂得金錢需要用勞動去獲得而且要學會節(jié)約用錢,絕對不能“一擲千金”地揮霍,從小就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自主理財?shù)哪芰?。實際上,理財教育只是一種工具和手段。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讓孩子學會攢錢,或一定要讓他經(jīng)商,而是要讓他成為一個能干的、健全的、真正的人。從眼前來看,要讓孩子養(yǎng)成不亂花錢的習慣;從長遠來看,培養(yǎng)孩子的理財能力將有利于其及早形成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從而在社會中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因此,說到底,理財教育還是品質的教育。因為,這關系到孩子將來以什么態(tài)度去從事那些與錢財有關的活動,也關系到孩子在生活中為人處事的價值觀。
亂花錢是許多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普遍存在的問題。許多父母對孩子寵愛有加,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許多孩子吃要最好的,穿要名牌的,家長總是寧愿自己節(jié)約,也要省下錢來滿足孩子的愿望,他們總是說:“唉,為了孩子……”于是,孩子就變本加厲,內心的欲望不斷膨脹,這樣不僅父母無法承受,孩子的心靈也會被金錢所扭曲。
上海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有零花錢,九成以上的孩子存在亂消費、高消費、理財能力差的問題。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一些孩子在消費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不知道錢財來之不易,花錢大手大腳,盲目攀比名牌時尚等,這都不利于他們健康成長。
與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們孩子的理財教育相對比較欠缺。在美國等許多發(fā)達國家,父母從孩子3歲左右就開始對他們進行理財教育。
歐美發(fā)達國家的父母認為,培養(yǎng)孩子自主理財?shù)牧晳T,最主要的是要讓孩子正確理解金錢。要讓孩子認識到金錢在生活中是必需的,要得到想要的東西就必須用錢交換;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所花的錢都是父母辛辛苦苦用勞動換來的,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要讓孩子認識到錢不是萬能的,金錢并不能買來親情、健康、生命等人生最重要的東西。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來培養(yǎng)孩子理財?shù)牧晳T呢?
建議一:端正對孩子的愛。
鄧肯曾有一段很精彩的話:“我每次聽到別人談論,多賺些錢留給子孫,我總覺得他們這種做法,奪去了兒女種種冒險生活的樂趣。他們多遺留一塊錢,便使兒女多一分軟弱。最寶貴的遺產(chǎn),是要兒女能自己開辟生活,能自己立足。”
約瑟夫·雅各布斯是一位白手起家的美國建筑業(yè)巨頭。1971年的一個傍晚,他和妻子在加州帕薩迪納的家中與三個女兒就自己的巨額財產(chǎn)如何處理的問題進行了一次嚴肅的談話。    “因為我非常愛你們,” 約瑟夫·雅各布斯慈愛地說,“所以我決定不留很多錢給你們。”然后,他給女兒們講了很多人生的道理,諄諄教誨她們要學會自立,自己去創(chuàng)立人生和財富。在得到女兒們的贊同后,他簽字把自己的大部分財產(chǎn)在自己死后捐獻給慈善事業(yè),每個女兒只得到100萬元——這只是他巨額財產(chǎn)中很少的一部分。
什么是愛孩子,每一個父母都有不同的體會,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溺愛不是真正偉大的愛。在中國,由于大多數(shù)家庭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用細說了,但是,許多父母給孩子的愛都僅僅局限于表面。比如,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受累、怕孩子被人看不起等,這些事情本來應該讓孩子通過自己的能力去解決,這樣有利于讓孩子學會做人的起碼道理,但是,我們的父母往往用金錢來解決問題。以為給孩子錢,孩子就不用吃苦受累,不用被人看不起了,殊不知,孩子在金錢面前逐漸地失去了能力,失去了品格,這樣的愛能說是偉大的嗎?真正的愛應該是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和品格,讓孩子能堂堂正正地做人。
約瑟夫·雅各布斯事后是這樣解釋自己的行為的:“父母如果溺愛孩子,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糟糕的事情。”其實,約瑟夫·雅各布斯認為應該讓孩子對金錢有一種正確的觀念,如果孩子坐擁巨額家產(chǎn),不用勞動也能滿足他們的各種貪婪的享受,那么這無疑是把孩子推向了墮落的深淵。孩子由于體會不到掙錢的辛苦,他會無法控制自己的貪婪,從而做了金錢的奴隸;一旦某天他沒有了錢,就有可能受人控制,走向墮落。
在這方面,許多富翁都有相似的看法。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是當今世界首富,他與妻子都十分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滿足孩子們的一些要求上,他們絕對是一對“吝嗇鬼”。蓋茨從不會給孩子們一筆很可觀的錢,當小兒子羅瑞還不會花錢,而女兒珍妮佛已經(jīng)可以拿著一些零用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羅瑞總是抱怨父母不給自己買他最想要的玩具車。蓋茨卻認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建議二:給孩子錢要有節(jié)制。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孩子越早接觸錢,越早具備理財?shù)挠^念,長大后也就越會賺錢,關鍵是家長如何教孩子花錢、理財。洛克菲勒的聰明在于用生活事例教會了孩子錢是來之不易的,花錢要有節(jié)制。
教育專家指出,不論自己的經(jīng)濟條件如何,父母在給孩子零花錢時,一定要有節(jié)制,不可隨意多給,也不要有求必應,要把錢的數(shù)額控制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范圍之內。應給多少,錢數(shù)應根據(jù)孩子的日常消費來預算,例如,主要包括餐費、交通費、購買學習用品的費用、必要的零食費等。一般來說,從孩子一年級開始就可以給孩子一些零用錢。最好的方法是每星期的同一天,給孩子同樣數(shù)目的錢,這樣可以使孩子做到心中有數(shù)。隨著孩子年齡和責任心的增長,給孩子的零花錢也可逐步增加。當然,父母所給的錢應該比預計的要稍微多一些,比如比必須要花的錢多10%,這樣可以讓孩子有一定的靈活性。
建議三:教育孩子有計劃地花錢。
孩子的欲望總是很強烈,老是喜歡買一些新鮮的東西。剛開始時,孩子的這種欲望是無意識的,家長如果不注意而一味迎合就會縱容、滋長孩子的不良欲望。怎么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呢?
首先,讓孩子控制自己的欲望。
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每當帶著孩子走進玩具店或者商店的時候,孩子總是會沒完沒了地要求父母買各種玩具和食品等。這是許多父母感到頭痛的問題。有一位媽媽非常明智,她每次帶女兒去商店前,總是先跟女兒說:“今天,媽媽帶你去商店玩,你可以買一件你最想買的東西,價格在20元以內。你得先想好要什么才決定買,如果你要好幾件東西,媽媽就不帶你去了。”女兒聽完媽媽的這個“條件”后,總是高興地回答:“媽媽,我知道了,我最想要一個小娃娃,不過我還得去店里看看什么娃娃漂亮。”于是,母女倆就去商店了,媽媽帶著女兒看各種各樣的娃娃,并給她講一些與娃娃有關的故事,女兒最后買了一個自己喜歡的娃娃回來。
這位媽媽的聰明在于給孩子出了一個難題,孩子需要事先來決定她要買什么及價格上限。專家帕特里夏·埃斯特斯說:“適當?shù)鼐芙^孩子很重要,即使你完全是可以滿足他的。必須讓孩子知道,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例如,許多小孩喜歡吃冰淇淋,如果買一杯要花2元的話,家長就可以告訴他:“你想吃,可以,但是今天只能給你1元,等到明天再給你1元,你才能買來吃。”
其次,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錢花到哪里去了。
當孩子手中有了一定數(shù)目的錢時,父母要幫助孩子科學合理地使用。許多孩子的毛病就是父母給多少就花多少,花完了再向父母要。針對這點,父母要督促孩子制定一個合理的消費計劃,當然,消費計劃主要由孩子來制定。例如:父母在給孩子錢的時候,可以提出一個支出原則,讓孩子自己去制定計劃,父母不要干預孩子制定計劃,但是要對孩子的計劃進行監(jiān)督、檢查,看看孩子是否根據(jù)計劃合理地使用零花錢。通過家長的指導和監(jiān)督,孩子就會提高理智消費的能力,能夠有所節(jié)制地花錢。
再次,要教孩子一些少花錢的方法。
告訴孩子,一個人可以在生活中盡量減少金錢的支出,這樣,手中的錢就會多起來。有什么方法可以少花錢呢?例如,買東西之前必須要想清楚是否真的需要,可以讓他在心里問自己“我需要這個東西多久?”“是不是已經(jīng)有其他東西可以替代打算要買的東西?”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到有些支出是不必要的。教孩子每周在固定的一天去購物,不要天天購物。購物之前一定要列個清單,要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去買東西,不要見什么買什么。
建議四:經(jīng)常性地讓孩子來持家。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機會去買菜、交水電費、電話費等,讓孩子知道家里的錢是怎么花出去的,同時讓孩子知道一個家庭的必要開支,體驗到生活的艱難。父母在平時買東西時,也可以帶著孩子,在不斷的比較、挑選中,讓孩子理解金錢的價值,從而培養(yǎng)孩子愛惜金錢的良好品格,有效避免孩子胡亂花錢的壞習慣。
許多父母認為不應該和孩子談家庭的經(jīng)濟情況,尤其是一些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的父母,認為和孩子談家庭狀況,面子上過不去,而且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其實不然,許多孩子在了解了家庭狀況后,反倒能夠替父母著想,控制自己花錢。父母也可以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懂得勞動與收獲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使孩子熱愛家庭、熱愛父母,也熱愛勞動。
建議五:教育孩子養(yǎng)成儲蓄的習慣。
良斌6歲那年,收到了2000元壓歲錢,媽媽為他開了一個銀行賬戶,并要求良斌每月在自己的賬戶上存10元。媽媽要求良斌每次花錢不能超過10元,在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必須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買些小禮物。
給良斌設立賬戶后,媽媽還給了良斌一本小冊子,告訴良斌如何充分利用賬戶。
良斌媽媽認為,讓孩子對自己賬戶的存款負責,這樣,他就不會養(yǎng)成亂花錢的習慣,即使在買東西時,也會精打細算。     良斌每天都會花5元錢,其中2元是車費,2元是餐費,1元是零食費。有一天,良斌就對媽媽說:“媽媽,我發(fā)現(xiàn)我們學校小賣部的干脆面太貴了,這樣吧,你幫我在超市多買幾包,我付你錢。”媽媽一聽,這孩子怎么這么聰明了?于是高興地替兒子買了5包干脆面,每包便宜2毛錢,兒子省下了1元!    一周后,兒子又對媽媽說:“媽媽,你先出錢給我買一箱吧,這樣更便宜,我每周把錢還給你。”媽媽又同意了,結果每包便宜了3毛!     現(xiàn)在,14歲的良斌已經(jīng)有兩個屬于自己的賬戶了,其中一個定期賬戶是用于存放不常用的錢,這樣利息高;另一個是活期賬戶,用于存放日常開支,可以隨取隨用。媽媽又為良斌辦了一個儲蓄卡,讓良斌自己去銀行取款機取錢。這讓良斌感到自己長大了,他非常珍惜每次取錢的機會,媽媽規(guī)定每次只能取50元,而且要求他必須在月底保證儲蓄卡保證收支平衡,如果他不顧一切用光錢,那將取消他使用儲蓄卡的權利。其實良斌已經(jīng)不會亂花錢了,因為他從小就習慣控制自己花錢了。    比如,良斌每天有買報、讀報的習慣,以前他喜歡買很多報紙,實際上感興趣的只有一個版面或一篇文章。后來,他給自己規(guī)定買報費用每天不能超過2元錢,長期下來,他知道哪些報紙組合能滿足自己最大的閱讀愿望了。
理財專家建議:在孩子4至10歲時應幫助其掌握理財?shù)淖罨局R,如消費、儲蓄、給予等,并進行嘗試。這是培養(yǎng)孩子理財能力的一個最好時期。
有些投資能力的父母則傾向于讓孩子參與投資,使錢生錢。在金融機構工作的王先生有一個10歲女兒和一個8歲兒子,兩個孩子每年的壓歲錢都達1萬元。王先生在與子女溝通后,每年都結合兩個孩子的壓歲錢進行投資。他說投資所開的戶名是孩子的,每年年底時,他都會告訴孩子目前的投資情況,讓孩子分享投資理財?shù)慕?jīng)驗。
專家表示,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理財能力,指導孩子熟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與工具,從短期效果看是養(yǎng)成孩子不亂花錢的習慣,從長遠來看,將有利于孩子及早形成獨立的生活能力,使其在高度發(fā)達、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中,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
建議六:要花錢,自己掙。
一位媽媽向人談過這樣一件事:
她剛上小學的兒子很想?yún)⒓右粋€小記者班,她就為兒子交了學費。某一天,小記者班將要到戶外進行采訪拍攝活動,兒子興致勃勃向媽媽要活動費,可是這位媽媽卻很鄭重地告訴她的兒子:“要去參加活動,費用自理!”
兒子一聽就傻眼了,“我的壓歲錢早就用光了呀!”于是,這位媽媽就開始誘導他:“你已經(jīng)長大了,可以幫媽媽干家務活了,要不這樣,從今天起,你負責飯后洗碗,每次的報酬為1元錢,怎么樣?”兒子很爽快地答應了,因為他太想去采訪拍攝了。
接下來兒子就正式上崗了??己酥贫韧绤柕?,因為打碎了碗是要罰款的!這機械而繁重的活讓他感到很不適應,可是他為了攢錢,還是堅持了下來。盡管其間他曾抱怨過工資太低了,這位媽媽就向他分析說:“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不需要什么技能就可以做的,所以報酬低。但是如果你做的事是需要動一些腦筋,不是所有人都能隨便做到的話,那么報酬就會高起來的。這就需要你不斷學習才能實現(xiàn)。”    兒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終于他攢夠了錢參加活動去了。然而,在購買膠卷的問題上,他與媽媽又發(fā)生了爭執(zhí)。他執(zhí)意買了一卷36張的,而沒有聽從媽媽的勸告買24張的。結果,沖印的時候,自己的錢不夠了,只能借了。他有點難過,因為辛苦賺來的錢這么快就用光了,而且還不夠用。這時候他“總結”說:“其實那么多照片很多都差不多,拍出來也是重復,還要浪費沖膠卷的錢,早知道我應該買24張一卷的!”
國外很多父母都比較重視孩子自力更生。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父母在孩子十幾歲的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到外邊參加勞動。孩子只有在使用自己勞動所得的錢時才會比較珍惜。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意識到勞動和工作的重要性,讓孩子明白:要獲得報酬,你就得工作。只有工作,你才有工資用于買吃的、穿的以及支付水、電等家庭必要開支。幫助孩子們理解這一點后,父母可以建議,如果他們能在自己的義務之外做一些額外的家務活,父母可以給他們開工資。雙方協(xié)商一下,就工作報酬、完成的期限及質量達成一致。一旦孩子完成了工作,報酬就立即支付。
第6種習慣 自信  凡事總要有信心,老想著“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擔心著:“怕不行吧?”那你就沒有勇氣了?!w叫天
任何人都應該有自尊心、自信心、獨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輕人,自信不是自滿,獨立不是孤立?!焯亓?div style="height:15px;">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并且深信自己一定能達到夢想,你就真的能夠步入坦途,而別人也會更需要你?!鳡?div style="height:15px;">你們應該培養(yǎng)對自己,對自己的力量的信心,而這種信心是靠克服障礙,培養(yǎng)意志和鍛煉意志而獲得的?!郀柣?div style="height:15px;">基恩博士是美國著名的心理醫(yī)生,他常常對人講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個公園里,幾個白人小孩正玩得高興。這時,一位賣氫氣球的老人推著小車進了公園。白人孩子一窩蜂地跑了上去,每人買了一個,興高采烈地追逐著放飛在天空中的色彩艷麗的氫氣球。
在公園的一個角落,蹲著一個黑人小孩,他羨慕地看著白人小孩在嬉笑,他不敢和他們一起玩,因為其他人是白人,而他是黑人。他沒有信心與白人小孩一起玩。
白人小孩高興地到別的地方去玩了。當他們的身影消失后,黑人小孩怯生生地走到老人的車旁,用略帶懇求的語氣問道:
“您可以賣一個氣球給我嗎?”
老人用慈祥的目光打量了一下他,溫和地說:
“當然可以。你要一個什么顏色的?”
黑人小孩鼓起勇氣說:
“我要一個黑色的。”
滿臉滄桑的老人驚詫地看著小男孩,然后給了他一個黑色的氫氣球。黑人小孩開心地拿過氣球,小手一松,黑氣球在微風中冉冉升起,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黑色的氣球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
老人一邊瞇著眼睛看著氣球升起,一邊用手輕輕地拍了拍小孩的后腦勺,說:
“記住,氣球能升起,不是因為它的顏色和形狀,而是氣球內充滿了氫氣。一個人的成敗不是因為種族、出身,關鍵是你的心中有沒有自信!”
那個黑人小孩便是基恩博士自己。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前蘇聯(lián)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曾有過這樣的表述:“只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沉浸在生活當中,并實現(xiàn)自己的意志。”反之,一個人如果失去自信心,非常容易被頹廢和絕望所困擾,甚至會因此而毀掉自己的一生。
自信是人們事業(yè)成功的階梯和不斷前進的動力。在許多偉人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這種自信心的驅動下,他們敢于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失敗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勵自己不斷努力,從而獲得最終的成功。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讓·雅克·盧梭所說的那樣:“自信力對于事業(yè)簡直是一個奇跡。有了它,你的才干就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個沒有自信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會抓住一個機會。”
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學時,過著艱苦的生活,但是她并不氣餒。她說:“我們應該有恒心,尤其要自信!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天賦是要用來做某種事情的,無論代價多大,這種事情必須做到。”
由此可見,自信已經(jīng)成為人們成就偉業(yè)的先導。具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平庸為神奇,化渺小為偉大,創(chuàng)造出驚天動地的業(yè)績。
關于自信,拿破侖·希爾說:“信心的力量是驚人的,相信自己,那么,一切困難都將不會是困難的。因為自信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是促使人向上奮進的內部動力,是一個人取得成功而必備的、重要的心理素質。”《東方之子》欄目記者采訪鄧亞萍時問道:“你怎么會每次都獲得冠軍呢?”鄧亞萍舉起一個大拇指,說:“我,自信!”可見,自信的力量非常大。
自信對孩子的發(fā)展有巨大的作用。如果孩子是個自信的人,那么他處世樂觀進取,做事主動積極,勇于嘗試,樂于接受挑戰(zhàn);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會在任何事面前表現(xiàn)出柔弱、害羞、恐懼的心理,不敢面對新的事物,不敢主動與人交往,從而失去了很多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fā)展。而且,長期缺乏自信會讓孩子產(chǎn)生“無能”的感覺,產(chǎn)生自卑等不良心理,甚至可能自暴自棄、破罐破摔,那將是很可怕的。
然而遺憾的是,缺乏自信的孩子仍隨處可見。一次對全國各地1000余名6歲至12歲孩子所作的專題調查表明,40%的人自稱對自己“至少一兩個方面完全喪失信心”。他們有的對自己的外貌、身高、體重等生理條件沒有信心,有的則對自己的學習能力、運動水平和交友本領感到悲觀。而進一步的調查卻證實,實際這些孩子往往不論在外貌還是能力上,都不比一般孩子遜色。
有一句教育名言這樣說:要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抬起頭來”意味著對自己、對未來、對所要做的事情充滿信心。任何一個人,當他昂首挺胸、大步前進的時候,在他的心里有諸多的潛臺詞——“我能行!”“我不比別人差!”“我的目標一定能達到!”“我是最棒的!”“小小的挫折對我來說不算什么”……假如每一個小學生、中學生,都有這樣的心態(tài),肯定能不斷進步,成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好學生。因此,激發(fā)孩子的自信,讓孩子挺起自信的胸膛,是父母應該重視的問題。
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孩子自信的習慣呢?
建議一:尊重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就是自己對自己的看法與評估。孩子由于年幼,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一般先來自于成人對他的看法和評價。孩子自信心的形成與他們的父母有密切的關系,因此,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媽媽從超級市場買了許多食品回來。珍妮在廚房里看媽媽把放雞蛋的盒子從食品袋中拿出來,珍妮便伸手去抓盒子,她很想幫媽媽把雞蛋放到盒子里去。
“別動!珍妮!”媽媽大聲叫道:“你會打碎它們的,最好讓媽媽來放,等你長大了再來幫忙好嗎?”
珍妮奶聲奶氣地說:“媽媽,我不會打碎的,讓我來幫你!”
媽媽一邊放食品,一邊大聲叫道:“小孩子不要亂動!”
珍妮只好縮回了手,眼淚汪汪地看著媽媽整理那些雞蛋。
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而自尊、被人尊重,是產(chǎn)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動力。孩子的自信首先來自自尊,一個沒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自信的。
尊重孩子不分時間和地點,也不分孩子是優(yōu)點多還是缺點多。如果一位家長在孩子有成績時就尊重他,在出現(xiàn)問題時就責怪他,任意褒貶,這就做錯了。家長不妨用心理換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點、錯誤時,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
下面這一位媽媽就做得非常好。
文文已經(jīng)三歲了,三歲的孩子獨立性非常強,經(jīng)常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一天,文文想自己倒牛奶來喝,媽媽想幫助文文。文文說:“媽媽走開,我自己來。”
文文的媽媽想到應該讓孩子自己獨立做事了,就鼓勵道:“文文長大了,會自己做事,真能干!”于是,文文捧起牛奶盒子,努力想把牛奶倒進杯子里。
沉重的盒子讓文文的小手抖了一下,正好碰到了杯子,杯子是沒打翻,但是卻有一部分牛奶被灑在了桌上。
媽媽沒有責罵文文,反而稱贊道:“啊,文文真能干,竟然把牛奶倒進了杯子,現(xiàn)在,讓我們把灑出來的牛奶用海綿吸干凈好嗎?”
文文高興地說:“好!”于是母女二人認真地擦起桌子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平等的人,有意識地讓孩子參與一些家庭的事務,與孩子討論一些家庭中的事情,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能力和父母對自己的信任。
尊重孩子,就不能對孩子說有辱人格、有傷自尊的語言。父母千萬不要經(jīng)常對孩子說:“你真沒出息!”“小孩子懂什么!”“大人的事,小孩子知道什么?”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無法獲得父母的信任,從而無法獲得自信。尊重孩子尤其不能隨意辱罵、懲罰和毆打孩子,辱罵、懲罰和毆打是最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請父母記住,千萬不要為了自己的尊嚴,傷害孩子的自尊。
建議二:告訴孩子“你能行”。
缺乏自信的孩子由于長期處于這種狀態(tài),已經(jīng)在心里建立了消極的自我預言,即“我是沒用的”,“我很沒信心”等,這種心理讓孩子越來越不敢嘗試新的事物,越來越?jīng)]有信心。因此,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可以有意識地忽視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現(xiàn),而在孩子表現(xiàn)出自信的時候及時給予積極的表揚和鼓勵,讓孩子淡化“我無能”的心理,樹立起“我也行”的心理。
7歲的小杰米已對作畫完全喪失了興趣,認定自己不是作畫的“料”。原來這源自3年前幼兒園老師對其所畫一幅習作的隨意評價,沒料到這個隨口而出的否定卻在孩子心中生了根,使其對自己的作畫能力產(chǎn)生了懷疑,最后作出了放棄的決定。但在此之前,他已作了幾百幅畫,而且其中有5幅還得過獎!
當然,父母對孩子的鼓勵和贊揚要真誠,千萬不要故意夸大其詞,或者言不由衷,這樣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假意,不領情父母的贊揚。比如,孩子在畫畫時,父母不要總說:“啊,你畫的真好,真像個大畫家!”可以從多角度說:“你畫的這棵樹真美,連樹葉也很逼真。”這樣,孩子就會覺得父母的鼓勵和贊揚是真誠的。
父母也可以通過閑談的形式給孩子講一些其他人怎樣從缺乏自信變成充滿信心,讓孩子從他人的事例中學習一些經(jīng)驗,這比直接說理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物理學家玻爾小時候非常喜歡拆卸家里的東西。有一次,他三兩下就把家里一輛有點問題的自行車給拆了。當他想把自行車裝上的時候,卻怎么也裝不回去了。玻爾非常著急,家里人也很著急,這時,父親對兒子說:“爸爸知道你能裝回去的,不要著急,想一想你是怎么拆下來的,然后你就能夠裝回去了。”
在爸爸的鼓勵下,玻爾靜下心來,仔細回想了拆卸的過程,又仔細地把各個零件研究了一番。果然,最后把自行車重新裝了回去,而且修好了原有的小毛病。
在以后的科學研究工作中,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和困難,玻爾都會充滿自信,從不喪失信心,所以,他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建議三:培養(yǎng)孩子的特殊才能。
特殊的才能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父母可以根據(jù)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來培養(yǎng)孩子的一些特長,讓孩子通過發(fā)揮特長樹立起信心。比如,有些孩子雖然缺乏自信,但是卻能寫一手好字,父母就可以讓孩子學習書法,鋼筆字、毛筆字都行,只要孩子有興趣去學,肯定會做得很好,父母則可以抓住機會夸獎孩子,讓孩子明白自己也是有能力的,從而培養(yǎng)起孩子的自信心。當然,父母也可以通過展示孩子的特長,讓其他人來認可孩子的能力,這樣更能提高孩子的信心。
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雖然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但是完全可能在其他方面超過別人。這時,父母還可以教孩子運用積極的自我暗示法進行自我激勵,如“我一定能行的。”“我書法能學好,其他的肯定也能學好!”“我真是一個寫作文高手呀!”這些積極的自我暗示可以讓孩子從對某件事的良好感覺中擴散出去,從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覺。
因此,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參加課外活動,讓他們在學業(yè)之外,培養(yǎng)其他的興趣與愛好;鼓勵孩子參加社區(qū)義工活動,讓他們多接觸那些需要別人關愛幫助的人群,這些都增進孩子的自信心與自尊心。另外,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必須與老師配合,讓孩子在學校也得到成功的機會,得到鼓勵而不是貶抑。
建議四:隨時鞏固孩子的自信。
鞏固孩子的信心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當父母看到孩子因不斷成功而樹立起信心時,千萬不能以為大功告成,更要不斷鼓勵孩子,鞏固其自信心。孩子只有在不斷的鼓勵中,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來樹立起自信。
如果父母經(jīng)常挑剔孩子,孩子剛形成的自信很快就會消失。有一個10歲的女孩,非常喜歡彈鋼琴,彈的曲子非常優(yōu)美,而且,她還每天堅持練習好幾個小時。另一個孩子的媽媽見此情景,對女孩的自信和努力非常好奇,就問女孩的媽媽:“你的孩子怎么這么自覺彈琴呀?而且,她看上去非常喜歡彈鋼琴。”女孩的媽媽淡淡地笑了,說:“我雖然不懂音樂,但是我懂得欣賞我的孩子,每當她練琴的時候,不論好壞,我總是對她說‘孩子,你今天彈得更好了,比昨天進步了’。我是她最忠實的聽眾,孩子非常喜歡彈琴給我聽。”
由此可見,隨時鞏固孩子的自信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的。在這個過程當中,父母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第一,不要諷刺孩子,以免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第二,不要過分贊揚孩子,以免孩子產(chǎn)生驕傲情緒。只有隨時地、恰當?shù)毓膭?,才能不斷提高孩子的自信?div style="height:15px;">建議五:允許孩子犯錯誤。
父母總是對孩子的錯誤非常在意,事實上,犯錯誤對孩子是不可避免的。一個孩子如果不犯錯誤,他就永遠不可能成長。
對于父母來說,怎樣對待孩子的過失或者錯誤呢?幾乎每一位教育專家都認為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錯誤。美國賓夕法尼亞心理學家萊頓說:“講述你自己曾經(jīng)犯過的過失,承認過失,向孩子們解釋為什么你會犯這個過失,告訴他們,你下次將會怎樣用不同的方法去避免重犯。”美國家庭問題專家恩說:“告訴孩子們,大膽嘗試或出現(xiàn)過失都不要緊,一個人第一次做某件事無不期望做得完美無缺。實際上,在相當多的情況下這是不可能的。”
心理學家塞奇斯對家長們說:“從犯過失的痛苦中走出來,不要老是盯著孩子的過失不放,應該去贊揚孩子們嘗試活動的努力和勇氣。”“把孩子最近的成果與他自己以前的成果相比較,而不是與別人相比較。如果孩子擁有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他們幾乎從所有的過失中得到益處。”
如果孩子遇到了挫折和失敗,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找出失敗的原因,鼓勵孩子再次嘗試,讓孩子的自信心在不斷的嘗試中得到保護。比如孩子因為不會刷碗而打破了碗,父母千萬不要指責孩子,而是應該告訴他怎樣刷才能刷干凈而不摔破,緊跟著鼓勵他:“這回刷得真干凈!”“你真行!刷得越來越干凈了!”“不要泄氣,再努一把力就會成功!”“沒關系,失敗是成功之母。”……
當然,父母在鼓勵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發(fā)自內心,千萬不要對孩子懷有不認可的態(tài)度。有一位家長說:“我試著對孩子說鼓勵性的話,可是孩子卻說我在欺騙他,根本不是在鼓勵他。”這就是因為這位家長平時經(jīng)常否定孩子,在鼓勵的時候也沒有忘記用否定的眼光看孩子,孩子自然能夠感覺到家長的不誠心。這樣的鼓勵其實是無效的。
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有了這樣的觀念,就不會一葉障目,也不會因孩子一時表現(xiàn)欠佳而大發(fā)雷霆。
第7種習慣 堅強
要做到堅忍不拔,最要緊的是堅持到底?!铀纪滓蛩够?div style="height:15px;">只有剛強的人,才有神圣的意志,凡是戰(zhàn)斗的人,就能取得勝利。——歌德
苦和甜來自外界,堅強則來自內心,來自一個人的自我努力?!獝垡蛩固?div style="height:15px;">自私怯懦的人常不快樂,因為他們即使保護了自己的利益和安全,卻保護不了自己的品格和自信。——羅曼·羅蘭
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的人,都會把保爾·柯察金看做是堅強意志的化身。對于保爾來說,貧困、失戀、坐牢、戰(zhàn)爭、重傷、失明,一個接一個的挫折打擊著他,但是所有的挫折都沒有打倒這位剛強的戰(zhàn)士,保爾以鋼鐵般的意志頑強地戰(zhàn)斗著,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貢獻給了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誠然,堅強是成功的核心品質。
有人問一位智者:“請問,怎樣才能成功呢?”智者笑笑,遞給他一顆花生:“用力捏捏它。”
那人用力一捏,花生殼碎了,只留下花生仁。
“再搓搓它。”智者說。
那人又照著做了,紅色的種皮被搓掉了,只留下白白的果實。
“再用手捏它。”智者說。
那人用力捏著,卻怎么也沒法把它毀壞。
“再用手搓搓它。”智者說。
當然,什么也搓不下來。
“雖然屢遭挫折,卻有一顆堅強的百折不撓的心,這就是成功的秘密。”智者說。
每一位成功者都知道,要想成功就要有一種持之以恒、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一鍬挖不成水井,成功需要積累,成功需要堅持。美國心理學家威蒙曾對150名有成就的智商較高者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智力發(fā)展與三種性格品質有關:一是堅持力,二是善于為實現(xiàn)目標不斷積累成果,三是有自信,不自卑??梢姡瑘詮姷男愿駥θ松种匾?。
一個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夠堅持下去,堅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說起來,一個人克服一點兒困難也許并不難,難的是能夠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
查德威爾是一個成功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女性,但她并不滿足,決定超越自己,她想從位于加利福尼亞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那島游到加利福尼亞。
但是,這次旅程十分艱苦,刺骨的海水凍得查德威爾嘴唇發(fā)紫。在經(jīng)過連續(xù)16小時的游泳后,查德威爾已經(jīng)感到自己的四肢沉重得像鋼鐵,她感到自己快不行了。這時,查德威爾望了望遠方,由于大霧的原因,查德威爾根本看不到1英里以外的事物。
查德威爾不知道自己離目標還有多遠,感到使不上勁的查德威爾終于對陪伴她的艇上的人說道:“我放棄了,快拉我上去吧。”
那人對查德威爾說:“不要這樣,只有1英里就到了,再堅持一會兒!”
查德威爾無助地搖了搖頭,說:“我不信,如果只有1英里,我怎么看不到海岸線,快拉我上去。”查德威爾最終被小艇上的人拉了上去。
小艇飛快地向前開去,不到1分鐘,加利福尼亞的海岸出現(xiàn)在眼前。查德威爾后悔莫及,為什么不再堅持一下呢?如果再堅持一下,勝利就有眼前。
其實,成功與失敗的差距往往僅一步之遙,只要咬緊牙關堅持一下,勝利便在向你招手。但是,許多人正是因為在前面的困難中已經(jīng)筋疲力盡,在最后的關頭,即使遇到一個微小的困難或障礙都可能放棄而導致前功盡棄。
一個拳手曾經(jīng)說:“在受到對手猛烈重擊的情況下,倒下是一種解脫,或者說是一種誘惑。每當這時候,我就在心里對自己叫喊:挺住,再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因為只有我不倒下,才有取勝的可能。”確實如此,成功往往來自于“再堅持一下”的堅強當中。
事實上,對于孩子來說,膽怯懦弱是普遍存在的。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20世紀的七八十年代對近萬人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約有40%的人認為自己膽怯、靦腆。膽怯有許多表現(xiàn)形式,如公共場所膽怯、社交膽怯、特定情境膽怯、特殊動物膽怯等。
每個孩子都會遇到許多麻煩,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膽小懦弱的孩子往往沒有堅強的意志去克服困難和挫折。堅強勇敢的孩子則能夠做到持之以恒,憑借自己堅強的意志,戰(zhàn)勝困難和挫折,越過障礙和絆腳石,從而取得成功。
因此,明智的父母應該從小就重視培養(yǎng)孩子堅強的習慣,讓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夠堅強地走得順順利利。
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孩子堅強的性格呢?
建議一:讓孩子學會自己生活。
著名文學家朱自清說:“要讓孩子在正路上闖,不能老讓他們像小雞似的在老母雞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輩子沒出息的。”
家長的包辦代替是孩子形成軟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舒適、平靜、安穩(wěn)的生活,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方式,導致了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萎縮。
一位中學生說:“我一直相信媽媽是非常愛我的,她希望用自己的肩膀為我擋住所有的風雨,安排好每一步路。可是,在她每天為我忙忙碌碌的時候,她不知道,我所有的勇氣和自信都丟失在這份特殊的關愛里了。”
可見,要培養(yǎng)孩子成為強者,父母首先要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學會自己生活,把握自己。
一位職業(yè)媽媽在教孩子騎三輪車的時候就想到了應該通過此事來鍛煉孩子的堅強意志。
10歲的兒子執(zhí)意要學騎三輪車,媽媽就對孩子說:“那好呀,你一定要堅持學會才行。”于是,媽媽就帶著兒子去學騎三輪。剛開始,兒子怎么也騎不好,一定要媽媽推著他才行。后來,媽媽把他帶到有小朋友騎三輪車的場地去,先讓兒子看別的小朋友騎三輪車。
看到別的孩子騎得自由自在,兒子也想試一試??墒牵趺床纫膊炔粍?,急得直叫媽:“媽媽,媽媽,幫我推一下。”
“你老讓我推你,所以你總是騎不動。你用勁往下踩就行了。”沒辦法,兒子只好拼命踩,居然真的動起來了。但是,沒過多久就翻車了,兒子摔在地上疼得大哭。
看著兒子坐在地上哭,媽媽也很心疼。但是,媽媽想到的是應該鍛煉孩子的膽量和意志。于是,媽媽狠狠心對兒子說:“男子漢是不能哭的??煺酒饋恚^續(xù)騎吧。”這樣,兒子只好自己站起來繼續(xù)騎,這一次不僅學會了騎三輪,而且鍛煉了堅強的意志。
生活善于自理的孩子是個堅強的人,在生活中,他會表現(xiàn)出堅強的一面,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他會用自己的能力去處理這些問題,不會無所適從。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生活,讓他自己去面對生活。譬如:夜間讓孩子獨立上廁所,自己到牛奶站取牛奶。經(jīng)過這些鍛煉,以后當父母暫時離開時,稍大一些的孩子能夠自己待著而不害怕;當發(fā)生意外情況時,也能夠不驚慌、不哭泣等。這些看起來是小事,但是對培養(yǎng)孩子堅強、勇敢的品質很有益處。
建議二:不要把孩子當成弱者。
在公共汽車上,有人給一個5歲的小女孩讓座。孩子的媽媽卻對讓座的人說:“讓她站著吧,她已經(jīng)到了該自己站立的年齡了!”
想讓孩子堅強,千萬不要把孩子當成弱者來看待。只有讓孩子自己去站立,他的雙腿才會堅強,他的意志才會堅強。
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很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堅強性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居里夫人把大女兒帶到戰(zhàn)爭前線救護傷員,讓她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鍛煉。1918年,居里夫人又要兩個女兒留在正遭到德軍炮擊的巴黎,并告訴孩子,在轟炸的時候不要躲到地窖里去發(fā)抖。這種把孩子當成強者的態(tài)度真的使居里夫人的孩子們成為了堅強的人。
建議三:教孩子凡事再堅持一下。
京劇《沙家浜》里郭指導員有一句話:“勝利往往來自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事實正是如此,如果一個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有足夠的意志去再“堅持一下”,這種堅強的意志足以讓他取得成功。
一位英國父親是這樣描述自己幼時的經(jīng)歷的:“有一次,我和小朋友們一起做游戲,由于不小心,手指被同伴弄出了血,非常疼,我的眼淚就要掉下來了。但是,我在心里告誡自己,一定要堅持?。∽詈?,我忍住了眼淚,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繼續(xù)和小朋友們玩,因為我知道,一旦我的眼淚掉下來,同伴們就會認為我是懦夫,以后再也不會和我一起玩了?,F(xiàn)在,我也告訴我的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你就是強者!”
“哈佛女孩”劉亦婷的父母希望女兒能夠有堅強的意志承受極限的考驗,在亦婷10歲的時候,她與爸爸進行了一個殘酷的訓練:捏冰一刻鐘!
這個游戲的目的是要訓練劉亦婷的忍耐力,劉亦婷需要在一刻鐘內捏一大塊在冰箱里凍得結結實實的冰塊。
以下是劉亦婷記錄此事的日記:
1991年8月9日(10歲時)
和爸爸打賭
嘿!告訴你吧,昨天晚上,我和我爸爸打了一個賭,結果呀,嘿,我贏了一本書呢!
事情是這樣的,晚上,爸爸從冰箱里取出一塊冰,這塊冰比一個一號電池還大呢。爸爸說:“婷婷,你能把這塊冰捏15分鐘嗎,你辦到了,我就給你一本書。”我說:“怎么不行,我們來打個賭吧!如果我捏到了15分鐘,那你就得給我買書哦。”爸爸滿口答應了。
爸爸拿著秒表,喊了一聲:“預備,起!”我就把冰往手里一放,開始捏冰了。第一分鐘,感覺還可以,第二分鐘,就覺得刺骨的疼痛,我急忙拿起一個藥瓶看上面的說明,轉移我的注意力。到了第三分鐘,骨頭疼得鉆心,像有千萬根冰針在上面跳舞似的,我就用大聲讀說明的方法來克服。到了第四分鐘,我感覺骨頭都要被冰凍僵、凍裂了,這時我使勁咬住嘴唇,讓痛感轉移到嘴上去,心里想著:忍住,忍住。第五分鐘,我的手變青了,也不那么痛了。到第六分鐘,手只有一點兒痛了,而且稍微有點兒麻。第七分鐘,手不痛了,只覺得冰冰的,有些麻木。第八分鐘,我的手就完全麻木了……當爸爸跟我說:“十五分了!”的時候,我高興得跳著歡呼起來:
“萬歲,萬歲,我贏了,我贏了!”可我的手,卻變成了紫紅色,摸什么都覺得很燙。爸爸急忙打開自來水管給我沖手。
我一邊沖,一邊對爸爸說:“爸爸你真倒霉啊!”爸爸卻說:“我一點兒也不倒霉,你有這么強的意志力,我們只有高興的份兒。”
這,就是我贏書的經(jīng)過。你看,多不容易呀!
當孩子在不斷的訓練下,做出一些比較膽大的事情,父母應該不斷鼓勵、稱贊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勇敢的樂趣,覺得以前的膽小非常幼稚,讓孩子從內心上勇敢起來,這樣,孩子就會越來越膽大,越來越活潑。
建議四:給孩子一些劣性刺激。
劣性刺激是指一些令人不舒服或不愉快的外界刺激,這些刺激對孩子來說是必需和有益的。這些刺激主要有:
1.困難
美國一些兒童專家指出,有條件的父母應該為孩子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困難,常給孩子制造一些經(jīng)過努力可以克服的困難。當然,在這當中,父母需要教給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也要教給孩子克服困難的辦法。
2.饑餓
饑餓是一種挑戰(zhàn)生理極限的刺激。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孩子吃飯?zhí)羰郴虮г惯@、抱怨那,這時候,父母可以適當讓孩子嘗一下饑餓的滋味,讓孩子在饑餓的刺激下學會控制自己的偏好。
3.吃苦
大部分孩子在面對吃苦的時候總是顯示出嬌弱的一面,父母不妨有意識地鍛煉孩子,比如多讓孩子參加一些野營活動,讓孩子在艱難的條件下吃點苦頭,這樣比較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堅強的性格。
4.批評
許多孩子的心理非常脆弱,根本無法接受別人的指責和反面評價。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埃麗希·弗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因此,必須明確規(guī)定一些孩子不應做的事情,比如,打人、罵人、偷東西等,這些都是絕對不允許做的。如果孩子做了,就要接受批評、懲罰,有時還要嚴厲一些。這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是有益的。”
5.懲罰
對于孩子犯的較大的錯誤,父母應該給予適度的懲罰,這種懲罰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把孩子關在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不允許孩子買他想買的玩具等。
6.忽視
父母總是一味以孩子為中心,無論是在哪種環(huán)境下,孩子們似乎永遠是主角。那么,如果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孩子不能再當主角了,不被重視了,他的心理就會失去平衡,他就可能承受不了這種角色的轉變。因此,父母在生活中不要把孩子作為重心,有時候可以適當忽視孩子,讓孩子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從而幫助孩子在與人交往中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第8種習慣 謙虛
真正的謙虛是最高的美德,也即一切美德之母?!∧嵘?div style="height:15px;">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莎士比亞
謙虛的人并不希望別人夸獎,盡管人們常常夸獎他。驕傲的人時時想叫別人夸獎,但除了在別人面前夸耀自己以外,再也沒有第二個人夸獎他?!永飳?div style="height:15px;">事實上也是如此,沒有一個人能夠有驕傲的資本,因為任何一個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的造詣很深,也不能夠說他已經(jīng)徹底精通,徹底研究全了。“生命有限,知識無窮”,任何一門學問都是無窮無盡的海洋,都是無邊無際的天空,所以,誰也不能夠認為自己已經(jīng)達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趾高氣揚。如果那樣,則必將很快被同行趕上、很快被后人超過。
驕傲是一種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孩子特別是聰明的孩子常容易產(chǎn)生驕傲自滿的情緒,父母應該給予積極的引導,使其心理健康發(fā)展。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往往由于學習成績較好或者某方面有特長而經(jīng)常受到家長和老師的表揚,這種太多的表揚常常會誤導孩子,使他們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于是就會滋長驕傲情緒。他們會因此夸大自己的優(yōu)點,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問題,而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他們聽不進別人的善意批評,總是處于盲目的優(yōu)越感之中,就會逐漸地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因此導致成績下降,表現(xiàn)也就不再那么優(yōu)秀了。對這樣的孩子,家長應該及時予以糾正,讓他們正確認識問題。
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孩子謙虛的習慣呢?
建議一:讓孩子認識驕傲的危害。
盲目驕傲自大的人就像井底之蛙,視野狹窄,自以為是,嚴重阻礙了自己繼續(xù)前進的步伐??茖W家巴夫給青年人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切勿讓驕傲支配了你們。由于驕傲,你們會在應該統(tǒng)一的場合固執(zhí)起來。由于驕傲,你們會拒絕有益的勸告和友好的幫助。而且由于驕傲,你們會失掉客觀的標準。”
當然,我們要讓孩子分清楚自信和驕傲的區(qū)別。
自信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它能使人樂觀上進;而驕傲是對自己的不全面認識,是盲目樂觀,常會讓人不思進取。對于父母來說,應該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但不能讓他們滋長驕傲自滿的情緒。形式上兩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常會讓人迷惑,孩子們常會把自己那點小得意看做是自信的表現(xiàn),這時父母應該讓孩子分辨出兩者的區(qū)別。
家長應該讓孩子認識到驕傲也是健康成長的絆腳石,任何成績的取得只能是階段性的、局部的,只能作為一個起點。在學習上,知識是無邊的海洋,如果一時一事領先就忘乎所以,恰恰是知識不夠、眼界不寬的表現(xiàn)。“滿招損,謙受益”,家長應有意識地給孩子介紹一些成功者的經(jīng)驗,告訴他們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為的人都是在取得成績后仍能保持謙虛奮進的人。
建議二:幫助孩子全面認識自己。
孩子產(chǎn)生驕傲往往源于自己的某方面特長和優(yōu)勢,父母應該先分析這種驕傲的基礎:是學習成績比較好、有某方面的藝術潛質,還是有運動天賦什么的。然后應讓孩子認識到,他身上的這種優(yōu)勢只不過限定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放在一個更大范圍就會失去這種優(yōu)勢;正確的態(tài)度應該是積極進取,而不是驕傲懈??;并且優(yōu)勢往往是和不足并存的,同時應該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
父母要教育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確實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但是不要忘記這里也包含著家長的培養(yǎng)、老師的教誨和同學的幫助。
另外,不正確的比較往往也容易滋長驕傲情緒。在班集體中,若以己之長與別人之短相比較,這樣比較的結果,自然容易沾沾自喜,自以為什么地方都比別人強,因而看不起別人。父母應該開闊孩子的胸懷,引導他們走出自我的狹小圈子。帶他們到更廣闊的地方走走,陶冶他們的情操;讓他們了解更多的歷史名人的成就和才能,以豐富的知識充實頭腦,使之變驕傲為動力。
建議三:讓孩子正確面對批評建議。
正確面對批評和建議是終身的學問。驕傲自滿往往也和不能很好處理別人的批評和建議有關。
小軍已經(jīng)小學五年級了,是個愛學習的男孩,由于學習成績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因此非常自負。
在家里,小軍已經(jīng)認為自己是個大人了,對于父母說的話越來越不放在心上。在學校里,小軍也非常清高,不太愿意與成績不好的同學一起玩,覺得跟他們在一起沒什么意思。對于任課老師,小軍也不太尊敬,他認為老師的水平不過如此,自己自學都能夠學到很多知識。惟一令小軍比較敬重的是他的班主任侯老師。侯老師是一位快退休的語文老師,他對小軍非常好,經(jīng)常給小軍介紹一些學習方法,講一些名人的故事。
有一次,小軍在一篇交給侯老師的周記中表現(xiàn)出自己看不起同學的思想,他還提到了一次與數(shù)學老師發(fā)生的爭執(zhí),原因是數(shù)學老師批評小軍做作業(yè)不夠仔細。
侯老師后來在小軍的本子上是這樣寫的:
“有人批評你,并不是他看不起你,而是他希望你進步。因為,他不批評你,你不會怨恨他,他批評你,你則會怨恨他,而他卻選擇了批評你,原因就是他希望你進步。侯老師也是這么希望的。”
小軍深受觸動,后來,他果然慢慢改正了自負的毛病。
批評往往直指一個人的缺點,如果一個人能夠接受批評,他就能夠比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點。對于孩子來說,他在評論自己時常會出現(xiàn)偏差,原因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若能經(jīng)常聽取別人的意見或建議,就能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
建議四:不要輕易地表揚孩子。
許多人都看過《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著名的書,這本書寫于1818年,是世界上論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獻之一。
卡爾·威特在生下來時是一個智障兒,但他的父親老威特運用一種與眾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小威特8歲時,就已經(jīng)掌握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和希臘語六種語言,同時,小威特還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shù)學。小威特在9歲時就考上哥廷根大學。當他未滿14歲時,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時又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并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
對于這樣一位才華出眾的天才,父親老威特非常注意培養(yǎng)孩子謙虛的習慣,他禁止任何人表揚他的兒子,生怕孩子滋長驕傲自滿情緒,從而毀了他的一生。
在《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老威特這樣寫道:
有一次,哈雷的宗教事務委員賽思福博士對我說:“你的兒子驕傲吧?”我說:“不,我兒子一點也不驕傲。”這時他一口咬定說:“這不可能,像這樣的神童如果不驕傲,那你兒子就不是人。一定驕傲,驕傲這是很自然的。”
事后,我讓他看看兒子。他們談了很多話,一會他就完全了解我兒子了,并對我說:“我實在佩服,你兒子一點兒也不驕傲。你是怎樣教育他的呢?”我讓兒子站起來,讓他把我的教育方法講給賽思福博士聽。聽后他服氣了,說:“的確,如果實行這樣的教育,孩子就不可能驕傲,真是佩服。”
還有一次,有個地方的督學官到哥廷根的親戚家串門。他在來哥廷根之前,就已經(jīng)從報上和人們的傳說中知道了我兒子的事。到了親戚家后知道得就更詳細了,因為他的親戚與我們來往密切,非常了解我兒子的情況。他想考考我的兒子,為了得到這一機會,就拜托他的親戚請我們父子去。
我接受了邀請,帶著兒子去了。他向我提出要考考我兒子的要求。按照慣例,我也要求他答應我的條件,即“不管考得怎樣,絕不要表揚我兒子”。據(jù)說他擅長數(shù)學,所以他提出主要想考考數(shù)學。我回答說:“只要不表揚,考什么都沒有關系。”商量妥當后,我就把特意打發(fā)出去的兒子叫進來,考試就開始了。他先從世故人情考起,然后進入學問領域。威特對每個問題的回答都使他感到十分滿意。最后開始了他所擅長的數(shù)學考試。由于我兒子也擅長數(shù)學,所以越考越使他感到驚異。每一題我兒子都能用兩種、三種解法去完成,也能按他的要求去解題。這樣他就不由自主地贊揚威特了。我趕緊給他遞眼色,他這才住了口。
由于他們二人都擅長數(shù)學,考著考著就進入了學問的深層,并最終走到督學官所不知的地方。這時,他不由自主地叫了起來:“唉呀!真是超過了我的學者!”
我想這下壞了,立即給潑冷水:“哪里,哪里,由于這半年兒子在學校里聽數(shù)學課,所以還記得。”督學官還不死心,又對我兒子說:“你再考慮這道題,這道題歐拉先生考慮了三天才好不容易做出來。如果你能做出來,那就更了不起了。”
聽了這話我擔心起來。我并不是怕兒子做不了那么難的題,而是擔心如果兒子真的把那道題做了出來,而由此驕傲起來。但我又不好說“請不要做那道題了”。因為他不太了解我們,怕引起他的誤會,以為我害怕兒子做不出那道題才這樣說的。我只好故作鎮(zhèn)靜地看著。那道題是一個農(nóng)夫想把一塊地分給三個兒子。分法是要把地分成三等份,而且每個部分要整塊地形相似。他把問題說明后,就問我兒子有沒有聽說過,或者是在書上看到過這個題,兒子說沒有。他說:“那么給你時間,你做做看。”說完就拉著我的手退到房間的里面,對我說:“你兒子再聰明,那道題也很難做出來,我是為讓你兒子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的難題才出的。”
可是,督學官的話音剛落,就聽兒子喊道:“做出來了。”“不可能。”督學官說著就走了過去。兒子向他解釋說:“三個部分是相等的,而且各個部分都與整塊地相似,對嗎?”
這時督學官有些不高興地說:“你事先知道這道題吧。”兒子一聽就感到很委屈,含著眼淚反復聲明說:“不知道,不知道。”
看到這種情形,我再也不能沉默了,擔保說:“因為兒子做的事,我全都清楚。這個問題的確是第一次遇到,更何況兒子是從不扯謊的。”這時督學官說:“那么你的兒子勝過歐拉這個大數(shù)學家了。”我掐了一下他的手,立即說:“瞎鳥有時也能撿到豆,這也是偶然的。”
督學官這才領會到我的意圖,點著頭說:“是的,是的。”然后就附耳小聲對我說:“唉呀!我真佩服你的教育法。這樣的教育,不管你兒子有多大的學問也絕不會驕傲。”兒子也很快同其他人高興地談起別的事,這一切也使督學官十分喜歡。
老威特非常了解孩子的心理,自己的孩子實在太優(yōu)秀了,太優(yōu)秀的孩子往往經(jīng)不起表揚,表揚過多往往會導致孩子驕傲自滿心理的產(chǎn)生。因此,他在生活中有意識地避免表揚孩子。父母應該注意表揚孩子本身沒有錯,但是,千萬不要一味表揚,而且,表揚孩子的時候要注重表揚孩子的某種行為,不要表揚孩子本身——這也是表揚的一個技巧。
第9種習慣 寬容(1)
孔子淡淡地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孔子的這種精神就是寬容他人的典型。事實上,這種寬容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明知是對方無理,或者是對方錯了,卻不爭不斗反而認輸,雖然自己吃點小虧,但使別人不受大損。這種寬容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有一天,歌德到公園散步,迎面走來了一個曾經(jīng)對他作品提出過尖銳批語的批評家,他站在歌德面前高聲喊道:“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
歌德卻答道:“我正好相反!” 歌德一邊說,一邊滿臉笑容地讓在一旁。
歌德以幽默和寬容的方式避免了一場無謂的爭吵,也顯示了他的大度和忍讓。
寬容是一種美德,它像催化劑一樣,能夠化解矛盾,使人和睦相處。諸如“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古笑今,笑古今可笑之人”這種不重表面形式的輸贏,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水準的高低的行為是高尚的。正如有位哲人所說:“寬容是需要智慧的。”寬容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素養(yǎng)與氣度,表現(xiàn)了人的思想水平。善待他人的短處,可以使我們與他人和睦相處;寬容對待他人的長處,可以使我們不斷進步。只有一個擁有智慧的人,才會學習在心中留出一片天地給別人。
現(xiàn)在的孩子大都以自我為中心,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如果別人做錯了事,根本沒有一點寬容之心,往往逮住他人的缺點不放。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jīng)對中小學生做了一次抽樣問卷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當你討厭的同學需要你的幫助時,而且你能幫助他,你會幫他嗎?”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表示愿意的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別是59.8%,41.7%和37%。由此可見,雖然不少孩子對于他人的主動求助表示愿意幫助,但是,從小學階段到高中階段,表示愿意幫助他人的人數(shù)是遞減的。在調查中,還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對于過去欺負過你或嚴重傷害過你的人,你會怎么辦?”對于這個問題,只有29.9%的學生表示會原諒他,有近24%的學生表示很難原諒或絕不原諒,其余的學生則表示原諒但不忘記。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能夠主動寬容別人的孩子實在太少了,而事實上,寬容是一種重要的美德。
《養(yǎng)育好孩子》一書的作者托馬斯·利考納認為,作為道德美德的寬容有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尊重,也就是要尊重所有人基本的尊嚴和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他們做出道德選擇的良心自由,只要他們不侵犯其他人的權利,盡管我們不認同來自不同地域的人的習俗或信仰,但寬容這種美德讓我們不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別人,或不公正地限制他人的自由。
第二個方面是欣賞,也就是欣賞人類豐富的差異,欣賞來自于各種背景、人種、宗教、國家和文化的人們的許多正面品質和貢獻。在這個社會中,任何一個人都與其他人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引導孩子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并接受這種差異,認識到他人的優(yōu)點,努力在他人身上尋找美好的特點。
作為父母,應該充分認識到寬容對于孩子來說不僅是一種待人準則,而且是一種保護心理健康的習慣。現(xiàn)代科學揭示,寬容有利于一個人的健康長壽。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就發(fā)現(xiàn),當人們想要報復他人時,血壓會明顯上升;而在寬容他人時,血壓則顯著下降。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培養(yǎng)孩子寬容的習慣。
那么,怎樣讓孩子學會寬容的習慣呢?
建議一:學會寬容你的孩子。
在生活中,你要有寬容的態(tài)度,不僅是對他人,尤其對待孩子。你的寬容能讓孩子效仿。印度民族英雄甘地在回憶自己的成長過程時說過:“是父親那崇高的寬容態(tài)度挽救了我。”
甘地出生在一個小藩王國的宰相之家,從小就愛撒嬌,性格也不開朗。他對父母十分順從,對周圍的事物也特別敏感,自尊心很強,一旦被人奚落,馬上就會哭鼻子。在學校一挨老師批評,就難過得受不了。
少年時期,由于好奇,他染上了煙癮,后來發(fā)展到偷兄長和家里的錢買煙抽,而且越陷越深。漸漸地,他覺察到自己偷別人的錢,背著父母抽煙的行為太可恥了。一想起來,就覺得無臉見人,內心十分痛苦,甚至還想過自殺。
當他終于忍受不了痛苦的折磨時,便把自己的整個墮落過程寫在了筆記本上,并鼓足勇氣交給了父親。甘地以為,父親會狠狠地批評他,甚至懲罰他。但是,事實卻出乎他意料。父親看后,心情十分沉重。他不但沒有責備甘地,反而自己留下了傷心的眼淚。甘地是個上進的孩子,他看到父親痛心的樣子,覺得自己太對不起父親了,從此,他痛下決心,徹底改正了錯誤,走上了正道。
寬容是被禪學所崇敬的一種品質。許多禪師都擅長用寬容來感化弟子,讓他們得到禪的真?zhèn)鳌?div style="height:15px;">古時候,有一個德高望重的老禪師。有一天晚上,老禪師在院子里散步,發(fā)現(xiàn)墻角那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出家人越墻出去溜達了。
對于這種情況,老禪師沒有產(chǎn)生懲罰弟子的想法,而是走到墻角把椅子移開,自己就地蹲在那里。
過了一會兒,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翻墻進來了,他順墻而下的時候正好踩著老和尚的背跳進了院子。當學生落地后,看到自己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師時,嚇得驚惶失措。誰知,老禪師并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平靜地對他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裳。”
事后,老禪師再也沒有提起這件事,而且所有的弟子都不知道這件事。從那時起,卻再也沒有弟子越墻到外頭閑逛。
正是老禪師的寬容,給了弟子改正的機會,并從中反省自己的行為,從而幫助其他人也改正了不良行為。他的弟子們更是學會了寬容他人。
建議二:不要把世俗的毛病傳染給孩子。
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以自己的眼光議論其他小朋友的缺點,這樣容易讓孩子對其他小朋友過于挑剔。相反,父母要盡可能表揚其他小朋友的優(yōu)點,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是有優(yōu)點的,不要使自己的孩子產(chǎn)生一種以己為中心的思想,這非常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寬容的習慣。
父母尤其不要對某些人和事物有偏見,更不要把這些偏見在孩子面前表露出來,從而讓孩子在潛意識里也受到這種偏見的影響,而對這些人和事物有偏激的看法。
當孩子的小伙伴來自己家里時,父母對其他小朋友的態(tài)度不要過分冷落,也不要過分熱情,尤其要教育孩子尊重小伙伴,讓孩子平等地與人交往。
不管什么時候,父母都可以教孩子學會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讓孩子把自己置于別人的位置,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學校當校長時,曾經(jīng)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情:
一天,陶行知在校園里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學,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讓他放學后到校長室去。
放學后,王友早早地來到校長室門口準備挨訓。這時,陶行知走過來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塊糖果遞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了,而我卻遲到了。”
王友驚愕地接過糖果,目不轉睛地看著陶行知。這時,陶行知又掏出一顆糖果遞給王友,說:“這塊糖果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的時候,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勵你。”
王友更驚愕了,他不知道校長到底想干什么。
這時,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說:“我已經(jīng)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guī)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證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
王友聽了非常感動,他失聲叫了起來:“校長,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塊糖果遞給王友,說:“你能正確地認識錯誤,這塊糖果值得獎勵給你?,F(xiàn)在我已經(jīng)沒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陶行知的教育讓王友明白了,不管在什么時候,都要換個角度想想問題??梢?,父母應該教育孩子經(jīng)常問自己:“要是我處在這種情況下,我會怎么想呢?又會怎么做呢?”“我現(xiàn)在應該為他做點什么,他的心里會感覺好受一些呢?”這樣,孩子往往會看到問題的另一面,從而產(chǎn)生寬容的品格。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鼓勵孩子參與多元化的活動。無論孩子年紀多么小,都鼓勵他接觸不同種族、宗教、文化、性別、能力和信仰的人,這有利于孩子與不同的人坦誠相待,遵從規(guī)則,平等競爭。
建議四:教孩子善待他人。
在教孩子善待他人的時候,父母可以通過角色互換的方法讓孩子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想法,學會心中有他人,寬容他人。父母應該教孩子對其他小朋友多一點忍讓,多一份關心,這樣別人也會遇事寬容自己,體諒自己,為自己著想。事實上,只要孩子學會了寬容,他就會贏得朋友,就會真正體會生活的快樂。
第10種習慣 責任心(
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才能磨煉自己?!挚?div style="height:15px;">社會的每一個成員在其職業(yè)、文化、結社和消費活動中,每天都應承擔自己對他人的責任?!秾W習——內在的財富》
有這樣一個令人感慨的故事。
一個人到瑞士訪問的時候,在一個洗手間里,他聽到隔壁小間里一直有一種奇特的響動。由于這響動時間過長,而且也過于奇特,因此不覺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通過小門的縫隙向里探望。這一看使他驚嘆不已。原來,小間里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馬桶的沖刷設備。一問才知道,是這個小男孩上完廁所以后,因為沖刷設備出了問題,他沒有把臟東西沖下去,因此他就一個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計地想修復它。而他的父母、老師當時并不在身邊。這件事令這個人非常感慨: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強烈的負責精神,可見其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
責任心是衡量一個人成熟與否的重要標準。一個缺乏責任心的人,在遇到?jīng)]有人能為他負責的時候,就喜歡哀嘆自己的不幸,抱怨生活的不公。其實,所有的抱怨都是在做無用的減法。
責任心是一種習慣性行為,也是一種很重要的素質,是做一個優(yōu)秀的人所必需的。
一位大公司的老板曾經(jīng)講過這樣的故事。有個人來他公司應聘,經(jīng)過交談,他覺得那個人其實并不適合他們公司的工作。因此,他很客氣地和那個人道別。那個人從椅子上站起來的時候,手指不小心被椅子上跳出來的釘子劃了一下。那人順手拿起老板桌子上的鎮(zhèn)紙,把跳出來的釘子砸了進去,然后和老板道別。就在這一刻,老板突然改變了主意,他留下了這個人。
事后,這位老板說:“我知道在業(yè)務上他也許未必適合本公司,但他的責任心的確令我欣賞。我相信把公司交給這樣的人我會很放心。”
梁啟超說:“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于我自己打主意要做的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責任感對于一個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因此父母要重視孩子責任感的培育。
責任感是孩子前進的一種動力,缺乏責任感的孩子只會坐享其成,缺少前進的動力。許多孩子出生在幸福的家庭,父母望子成龍心切,一心想讓孩子成才,在這美好愿望的驅使下,許多父母心甘情愿、盡其所有、盡其所能地替孩子做一切事,把孩子的責任擔到自己肩上。結果卻是孩子缺乏奮發(fā)向上的愿望、缺乏責任心,這樣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梢姡囵B(yǎng)孩子的責任心是非常重要的。
責任感是人們對自己的言行帶來的社會價值進行自我判斷后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責任感是人們安身立命的基礎,當一個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時,就要對相應的事情負責。但是,兒童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視行為過程本身,而不太重視行為的結果。
現(xiàn)在有些父母不太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當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父母總想替孩子完成,希望能為孩子留出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責任心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礎,因為有責任心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道德水準,否則他也不可能對事情負責任。責任心也是做事情的標準之一,沒有責任心就不可能認真去做事。因此,要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必須讓他們養(yǎng)成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的習慣。
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習慣呢?
建議一:言傳身教。
孩子的責任心需要父母言傳身教從小培養(yǎng)。世界著名化學家、炸藥的發(fā)明者艾爾弗雷德·諾貝爾對社會責任感就是來自于父親的言傳身教。諾貝爾的父親老諾貝爾對研制炸藥特別感興趣。一次,諾貝爾問父親:“炸藥是傷人的可怕東西,為什么還要研制它?”老諾貝爾這樣回答孩子說:“雖然炸藥會傷人,但是,我們要用炸藥來開鑿礦山、采集石頭、修筑公路、鐵路、水壩,為人民造福。”聽了父親的話,諾貝爾接著說;“我長大了,也要研制炸藥,用它造福人類。”可見,父親的責任感、事業(yè)心對諾貝爾的影響很大。
教育家陶行知說:“我要兒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兒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同樣,要培養(yǎng)子女的責任感、事業(yè)心,家長要敬業(yè)愛崗,有強烈的責任感、事業(yè)心,因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啟蒙教師。
訂立責任合同,讓孩子明白該做什么、怎樣做,否則將會受到哪些懲罰。孩子做事往往是憑興趣的,要讓孩子對某件事負責到底,必須清楚告訴他做事的要求,并且與處罰聯(lián)系在一起。如把洗青菜的家務活承包給孩子,要是沒做好,便不能吃所有的菜。這樣,孩子才知道一個人是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
建議二:讓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 。
父母的包辦行為會使孩子失去責任心,要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父母就要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糾正他的不良習慣,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庭中要有明確的分工,父母應該分配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當然在剛開始的時候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檢查和監(jiān)督。特別是要明確地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他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事。讓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目的就是要克服孩子的依賴性,培養(yǎng)獨立性,也就是讓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獨立去處理自己應做的事。
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有的家庭要求家人洗澡后把換下的衣服放進洗衣機,可8歲的王剛經(jīng)常忘記,于是媽媽讓他用本子記下洗澡后該做什么事,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從此以后,王剛再也沒有忘記把臟衣服放進洗衣機,他為自己的進步感到自豪??梢?,當要孩子記住做某事時,與其大人經(jīng)常提醒,還不如讓孩子自己記下要做的事情,這樣孩子也慢慢地學會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只有學會了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才能逐步地發(fā)展為對家庭、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負責。
建議三:讓孩子懂得自己行為的后果。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說:“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chǎn)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學得很有責任感的。”
茨格拉夫人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一次,她的兒子從學校回家比平常晚了半小時,茨格拉夫人對此表示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確地告訴兒子:“你玩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半個小時,這個時間我們可要遵守。”這樣,就讓兒子意識到了自己晚回家的后果,他就可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茨格拉夫人說:“有時候,做父母的內心也會在愛與公平之間搖擺猶豫,但是不能因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遷就他的喜好,讓他逃避責任。孩子如果沒有按規(guī)定整理好他的書柜,那么面對他喜愛的電視節(jié)目,我們也只能做出很‘遺憾’的決定。”
一位外國媽媽帶著8歲的女兒到中國山東一戶人家里來做客。
女主人對外國友人的到來非常重視,特別學習了西餐的做法。她對外國母女說:“今天我做西餐給你們吃,你們嘗嘗中國人做的西餐味道好不好。”
8歲的女孩聽女主人要給她們做西餐,心想:中國人做西餐肯定不好吃。于是,當女主人問她吃不吃的時候,小女孩堅定地回答:“我不吃。”
等女主人把西餐端上來的時候,小女孩一眼就看到了漂亮的冰淇淋。這么好看的冰淇淋味道肯定很好!小女孩有點迫不及待地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吃冰淇淋。”
女主人很高興小女孩能夠喜歡自己的冰淇淋,就高興地把冰淇淋端到小女孩面前,說:“來,吃吧!”
誰知,女孩的媽媽嚴肅地對女主人說:“不行,我女兒說過她不吃西餐,她得為自己所說過的話負責,今天她不能吃冰淇淋!”
女兒著急地哭起來:“媽媽,我就想吃冰淇淋!”但是,女孩的媽媽根本不為所動,只是對女兒淡淡地說:“你得為自己負責。”
女主人看著,覺得女孩的媽媽也太認真了,就說:“給她吃吧,孩子總是這樣的。”
女孩的媽媽正色對女主人說:“親愛的,我們要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
結果,無論女孩怎么哭鬧,媽媽就是不同意讓她吃冰淇淋。
事實確實如此,只有讓孩子懂得自己的行為將會產(chǎn)生什么后果,他才會對自己的行為去負責任。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要試著把孩子生活中的每一項責任都放到他自己的身上,讓孩子自己承擔。比如,當孩子遇到麻煩的時候,你應該說:“這是你自己選擇的,你想想為什么會這樣?”而不要對孩子說:“你已經(jīng)努力了,是爸爸沒有幫助你。”雖然只是一句話,卻反映出了觀念的不同。如果你無意中幫助孩子推卸了責任,孩子將會認為自己無須承擔責任,這對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是很不利的。
建議四:讓孩子體驗成功。
當孩子通過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時,家長要給予積極肯定,因為任何成績都是在克服困難的基礎上取得的。家長的表揚與肯定會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心,增強其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多的事、自己應該做很多事并且能做得很好。
同時,父母要教育孩子幫助別人,因為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孩子有麻煩的時候,往往需要他人的幫助,同樣,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也需要孩子伸出援手,提供幫助。當孩子感受到被幫助人的感激之情時,孩子會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提高責任感。
讓孩子對自己的責任心引以為榮。有位10歲的小女孩,負責倒家中的垃圾已經(jīng)5年了。在她5歲那年,她突然對倒垃圾產(chǎn)生了興趣,一聽到收垃圾車的鈴聲就提著垃圾桶去倒。父母為了支持她參加家務勞動,對她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揚,夸她能干,還經(jīng)常在外人面前稱贊她。這樣就激發(fā)了孩子主動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習慣,把這項勞動看成一種責任。
做事的習慣
法國作家大仲馬說:“一個人活在世上,應該有與命運較量的勇氣,要有創(chuàng)造一番事業(yè)的決心。”是的,做事是一個人活在世上的關鍵。能否有條不紊地做事情是孩子在生活中重要的能力。
不會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來。知識經(jīng)濟社會中,對勞動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做事的習慣就是要培養(yǎng)孩子適應勞動世界變化的綜合能力,包括社會行為技能和個人素質。
做事的習慣
第11種習慣 做事有計劃
永遠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延宕是偷光陰的賊。——狄更斯
要學會強迫自己天天讀書,不要把今天的工作擱到明天。今天丟棄的東西,明天怎么也補不上了?!K霍姆林斯基
敏捷而有效率地工作,就要善于安排工作的次序,分配時間和選擇要點。只是要注意這種分配不可過于細密瑣碎,善于選擇要點就意味著節(jié)約時間,而不得要領地瞎忙等于亂放空炮?!喔?div style="height:15px;">有本雜志上刊登過這么一個故事:
有一個商人,在小鎮(zhèn)上做了十幾年的生意,到后來,他竟然失敗了。當一位債主跑來向他要債的時候,這位可憐的商人正在思考他失敗的原因。
商人問債主:“我為什么會失敗呢?難道是我對顧客不熱情、不客氣嗎?”
債主說:“也許事情并沒有你想像得那么可怕,你不是還有許多資產(chǎn)嗎?你完全可以再從頭做起!”
“什么?再從頭做起?”商人有些生氣。
“是的,你應該把你目前經(jīng)營的情況列在一張資產(chǎn)負債表上,好好清算一下,然后再從頭做起。”債主好意勸道。
“你的意思是要我把所有的資產(chǎn)和負債項目詳細核算一下,列出一張表格嗎?是要把門面、地板、桌椅、櫥柜、窗戶都重新洗刷、油漆一下,重新開張嗎?”商人有些納悶。
“是的,你現(xiàn)在最需要的就是按你的計劃去辦事。”債主堅定地說道。
“事實上,這些事情我早在15年前就想做了,但是一直沒有去做。也許你說的是對的。”商人喃喃自語道。后來,他確實按債主的主意去做了,在晚年的時候,他的生意成功了!
做事沒有計劃、沒有條理的人,無論從事哪一行都不可能取得成績。一個在商界頗有名氣的經(jīng)紀人把“做事沒有條理”列為許多公司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事實上,做事有計劃對于一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做事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態(tài)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對于孩子來說,做事有計劃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許多孩子都有早晨起床找不到襪子、學習用品或者生活用品的現(xiàn)象,這便是做事缺乏計劃性和條理性的壞習慣。做事情缺乏條理、沒有計劃是兒童時期的一種自然反應,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導,孩子們往往會養(yǎng)成不良的習慣,從而給一生帶來麻煩。
對于孩子來說,做事有計劃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幫助孩子有條不紊地處理應該處理的事情而不會手忙腳亂。做事沒有條理的人,他將無法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也無法很好地進行學習和工作。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做事沒有條
理、沒有計劃的孩子將會比其他人走得更辛苦。
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孩子做事有計劃的好習慣呢?
建議一:讓孩子做事有條理。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什么,父母都要讓孩子做得有條有理。例如,房間擺設井井有序,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以免需要的時候卻找不到;晚上睡覺之前,整理好書包、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養(yǎng)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
有一位爸爸是這樣教孩子有條理地做事的:
這位爸爸是一位收藏愛好者,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女兒做事非常沒有條理,常常是亂放東西,用的時候又拼命地找。為了使女兒養(yǎng)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這位爸爸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有一天,爸爸對女兒說:“一個人如果愛好收藏,他就會感到很快樂。”
女兒有些懷疑地看著爸爸,說:“是嗎?那應該收藏一些什么呢?”
爸爸說:“什么都可以,比如你喜歡畫畫,那就可以收藏各種美術作品。”
女兒說:“那很容易,我會收集好多好多畫片的。”
誰知,爸爸卻說:“‘收’容易,‘藏’就不容易了。”
女兒有些納悶了:“怎么不容易?”
爸爸說:“‘藏’就是會分門別類,就是要學會條理化。”
然后,爸爸就給女兒介紹了國際上流行的一種藏書條理化的“資料十進分類法”。這個分類法就是把所有的資料由粗到細分成類、綱、項、目四個層次,每一層次以0到9為記號分成10等份。于是,全部資料便可分為10類、100綱、1000項、10000目。
爸爸告訴女兒,“類”代表知識體系,“綱”代表專門知識,“項”代表專業(yè),“目”代表形式。如,知識可分成10類:A.哲學;B.歷史;C.社會科學;D.自然科學;E.工程、技術;F.產(chǎn)業(yè);G.藝術;H.語言學;I.文學;J.總類(即不包含在以上九類之內者)……
在爸爸的指導下,女兒把自己的圖書分門別類地整理了一下,而且把經(jīng)常要使用的書放在比較醒目的地方,把暫時不看的書放在其他地方。這樣,她就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尋找圖書的時候非常方便。
更重要的是,女兒在爸爸的指導下學會了做事有條理,她開始注重自己安排事情,比如,書包整理得非常有條理,語文課本、數(shù)學課本都是按順序擺放的,只要把手伸進書包摸到第幾本書就知道是什么,再也不用拼命翻書包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做事一定要有條理、有計劃。比如,家里要整理得井井有條,東西不要亂放,看完的書要放回原處,衣柜里的衣服要分類擺放等,這些細小的行為都可以影響孩子養(yǎng)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當然,讓孩子養(yǎng)成做事有條理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長的耐心和恒心,還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機進行適時引導。
建議二:引導孩子向做事有條理的人學習。
許多孩子做事沒有條理,當父母跟他強調需要有條理地做事時,他往往無法接受父母的意見。事實上,孩子需要身邊的榜樣來引導。
有一位媽媽正為女兒做事沒條理而煩惱。她的女兒英英已經(jīng)上小學二年級了,卻是經(jīng)常東西亂放,自己的房間一團糟。
有一次,這位媽媽跟同事說起了這件事情。同事對這位媽媽說:“我女兒婉兒以前也是這樣,有一次,我家里來了個小客人,她做事非常有條理,每次都幫助我女兒整理東西,教她怎么整理自己的房間和東西,結果,我女兒現(xiàn)在做事很有條理。要不,你帶你女兒到我家住兩天,讓我女兒教教你女兒好了。”
于是,這位媽媽就把英英帶到了同事家。兩個女孩玩得很高興,一起玩拼圖、玩棋類游戲等。兩人玩得差不多了,婉兒便很自覺地收拾東西,并放回了原來的地方。英英看著婉兒收拾,也幫忙收拾了。第二天,英英學會了主動去收拾東西。英英從婉兒家回來后,就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得干干凈凈,再也不會亂放東西了。
建議三:教孩子做計劃。
要讓孩子做事有計劃,父母可以向孩子示范自己的計劃。即把自己的計劃告訴孩子,并且征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幫著計劃。比如,在周末的清晨,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今天我想好好安排我們的生活,吃完早飯后,我們到公園去看花展,然后回來吃午飯,午飯后你小睡一會,一點鐘我們去少年宮學畫畫,三點我?guī)闳ズQ箴^,回來后,你要寫一篇一天的見聞,你覺得這樣安排好不好?”
這種示范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計劃的重要性,而且,他能夠學著去安排自己的事情。
如果孩子對父母的計劃提出了疑問或者孩子有了計劃的意識后,那么,父母就可以讓孩子來安排、計劃一下了。
比如,一家人有老有小,在周末的時候去公園游玩,孩子往往會喜歡玩一些新奇刺激的活動,像碰碰車什么的。于是,可以讓孩子將一些活動,如劃船、拍照、玩碰碰車、釣魚,按一次的次序和時間來安排,既要照顧大家,也要考慮個人的喜好。如果孩子安排得合理,就按照孩子的安排去做。如果安排得不合理,就要跟孩子講清為什么。
這種實踐性的鍛煉最能培養(yǎng)孩子做事有計劃的習慣。對于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更應該讓孩子自己來安排和計劃,這樣孩子能夠更好地遵守自己的計劃。
有一位聰明的媽媽,發(fā)現(xiàn)孩子在學習彈琴的時候總是沒有計劃,剛想彈琴,不一會又去看動畫片了。有一天,媽媽對孩子說:“你每天得彈半小時的鋼琴,剛回家的時候彈也行,吃完晚飯彈也行,但是,彈的時候你不能半途而廢,一定要彈足半小時。”孩子考慮了一下,因為晚飯前有一個他喜歡看的動畫片要播放,于是他選擇了吃完晚飯再彈。結果,他確定自己的計劃后,居然一直執(zhí)行得非常好。
建議四:讓孩子按計劃辦事。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向孩子強調計劃的重要性,并給孩子的各項行為制定一些計劃。當然,這些計劃的制定應該讓孩子參與進來,與父母一起來制定計劃。
當計劃制定了以后,孩子必須按計劃辦事,不能半途而廢。對幼兒園的孩子來講,父母應該要求他們在玩的時候自己把玩具拿出來,玩完以后自己收好;對小學生來說,就要要求他們看書做作業(yè)的時候要認真,寫完以后才能去玩;對于中學生來說,應該要求做事有責任心,自己把握做事的進度。
一位小學生做事非常磨蹭,本來沒有多少作業(yè),卻非要拖到很晚,熬得媽媽又氣又急。
有一次,媽媽想了一個辦法。她跟兒子約定,做作業(yè)的時間只有半小時。然后,媽媽把鬧鐘上好,同時,兒子開始做作業(yè)。半小時一到,鬧鐘就響起來,兒子還差兩道題目沒做完。兒子向媽媽投來求助的眼神,但是,媽媽毫不猶豫地說:“時間到了,你不要做了,睡覺吧。”
第二天,媽媽把兒子沒做完作業(yè)的原因告訴了老師,老師也支持媽媽的方法。這天晚上,媽媽又上好了鬧鐘,兒子一開始做作業(yè)就很抓緊時間,效率明顯提高,居然順利地在半小時內做完了作業(yè)。
從這以后,兒子做作業(yè)的速度和質量都提高了。而且,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他都會有意識地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限,有計劃地去做了。
建議五:教孩子按規(guī)律做事。
引導孩子計劃周密,學會有條理、有理智地生活,都離不開科學的態(tài)度。也就是說,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而不能沖動蠻干亂計劃。
威爾遜和同學要到山里去參加為期兩天的野營活動。學校向他們介紹了營地的一些情況,并為他們的準備工作提出了建議,讓孩子們自己回家去準備營地生活用品。媽媽問威爾遜是否需要幫忙,威爾遜說自己能夠照顧自己。在他出發(fā)前,媽媽檢查了他的行李,發(fā)現(xiàn)他沒有帶足夠的衣服,因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顯然威爾遜忽視了這一點。媽媽還發(fā)現(xiàn)他沒有帶手電筒,這是野營時經(jīng)常需要帶的東西,但是媽媽并沒有給他更多的提示。
威爾遜高興地走了。過了兩天。等他回來時,媽媽問:“怎么樣,這次玩得開心嗎?”
威爾遜說:“我的衣服帶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沒有帶手電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別人借,這兩件事搞得我好狼狽。”媽媽說:“為什么衣服帶少了呢?”
“我認為那里的天氣會和這里一樣,所以只帶了平常穿的衣服,沒有想到山里會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該如何去做了。”
“下次如果你去佛羅里達,也帶同樣的衣服嗎?”
“不會的,因為佛羅里達很熱。”
“是的,你應該先了解一下當?shù)氐奶鞖馇闆r,再作決定。那手電筒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想到要帶手電筒,可我忙來忙去,最后把手電筒給忘了。我想,下次野營時我應該先列一個單子,就像爸爸出差時列的單子一樣,這樣就不會忘記東西了。”
在媽媽和威爾遜的一問一答中,媽媽幫助威爾遜總結了計劃不周的教訓。其實,這位媽媽完全可以在事先提醒孩子,但她認為,經(jīng)驗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是很重要的,因此,她沒有提醒孩子,而是讓孩子在體驗中嘗到自然懲罰的后果,從而逐步學會有條理地安排一切事情。
另一位爸爸也用相似的方法使兒子改掉了做事丟三落四的壞習慣。
這位爸爸是這樣說的:
“一次,我發(fā)現(xiàn)兒子又忘戴紅領巾了,為了讓孩子嘗嘗丟三落四的后果,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這次,我沒有給他送紅領巾。兒子放學回來沮喪地說,因為他沒戴紅領巾,他們班被扣了1分,同學們都責怪他。于是,我趁熱打鐵說:‘以后你一定要把該帶的東西整理好!’兒子若有所悟地點點頭。從這以后,兒子做完作業(yè)總是認真地收拾書包,嘴里還念念有詞:‘鋼筆、尺子、語文書、默寫本、文具盒、紅領巾……’做事有條理多了。”
建議六:教孩子做事之前定計劃。
德國人非常注意做事的計劃性,在子女教育問題上,他們也是十分注重引導孩子做事講究計劃。
如果一個孩子對爸爸說:“爸爸,我周末想去郊游。”他的爸爸不會直接說“好”或者“不好”。他會問孩子:“你的計劃呢?你想跟誰一起去?到什么地方去?怎么去?要帶什么東西去?”如果孩子說:“我還沒想好。”爸爸就會對他說:“沒想好的事情就不要說。如果你要去,就要先做計劃。”這樣,德國孩子做事一般都比較嚴謹,做事之前往往會有周密的計劃。
當孩子提出某項請求時,父母可以問孩子:“你的計劃呢?”當你的孩子逐步習慣了在行動之前做計劃后,他就會養(yǎng)成先計劃后辦事的好習慣。作為父母,你可以耐心地與孩子討論他的計劃,并使計劃趨于可行,那么,孩子也就悄悄地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
第12種習慣 熱愛勞動(1)
我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由人的聰明的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郀柣?div style="height:15px;">要想把孩子的精力引向好的方面,必須盡早開始讓孩子對工作、勞動感興趣。——斯特娜夫人
塞繆爾·斯邁爾斯說得好:“勞動是幸福之本,懶惰、好逸惡勞是萬惡之源。”
常言道:“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美好的東西付出相應的勞動和汗水才能獲得。當一個人明白這些東西來之不易的時候,他才會更加珍惜,才能體驗到快樂和幸福。
在《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中,朱德闡述了從小參加勞動對他終生的影響。朱德在四五歲的時候就開始幫助媽媽做事,在八九歲的時候,朱德不僅能夠幫助媽媽挑東西,而且還會下地種田了。每當朱德放學回家,總是悄悄地把書包一放,然后就幫助媽媽去挑水或放牛。有時候,他上午讀書,下午種地。農(nóng)忙的時候,朱德便整天在地里跟著母親勞動。朱德深情地寫道:“我應該感謝母親,她給了我與困難做斗爭的經(jīng)驗。我在家庭生活中已經(jīng)飽嘗艱苦,這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沒有感到過困難,沒有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了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有感到過勞累。”
由此可見,勞動不僅能夠造就一個人,而且能夠給人以快樂和幸福。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哈佛大學對波士頓的456名男孩子進行了跟蹤調查,了解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和成長過程。在這些孩子進入中年的時候,研究人員對他們的生活進行了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不管這些人的智力、家境、種族或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也不管他們遇到多少困難和挫折,從小參加勞動和工作的人,即使只在家里做一些簡單家務的人,生活得要比沒有勞動經(jīng)驗的人更充實更美滿。
這表明,勞動使孩子獲得能力,生活上就獨立;在面對挫折時,孩子善于以獨立的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因此,父母要重視培養(yǎng)孩子勞動的習慣。
勞動是人類的第一需要,所謂“不勞動者不得食”。但是,許多父母卻由于溺愛孩子等各種原因,忽視了對孩子的勞動教育,使孩子逐漸養(yǎng)成了不愛勞動的壞習慣。據(jù)調查,現(xiàn)在的中小學生,愛勞動、有較好勞動習慣的約占1/3,其余2/3的中小學生是不愛勞動或不太愛勞動的。缺乏勞動意識的孩子會養(yǎng)成依賴成人的習慣,而且,由于孩子沒有經(jīng)過勞動的磨煉,以后走上社會也很難勝任工作。
有人說:“我們和孩子一起勞動,這大概就是我們的全部教育。他們能自己教育自己,因為他們參加勞動……勞動是最體貼人的最靠得住的保姆,同時它也是最細心最嚴格的保姆。”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這段話“表達了勞動人民充滿智慧的教育觀點”,因為,只有從小參加勞動的人,他才能從“我要”中解脫出來,變“我要”為“我給”,才能真正獲得幸福。
那么,家長應該怎樣培養(yǎng)孩子勞動的習慣呢?
建議一:家長要重視勞動教育。
有一部日本電影紀錄片是講述野生狐貍的。狐貍媽媽對自己生下的小狐貍非常照顧,可謂舐犢情深。小狐貍漸漸長大了,狐貍媽媽卻像發(fā)了瘋似的要“逼”小狐貍離開溫暖的家。剛開始,小狐貍們都不愿意離開舒適溫暖的家,但是,狐貍媽媽就是不讓小狐貍們進家,它又咬又趕,非要把它們都從家里攆走。最后小狐貍們只好夾著尾巴落荒而逃,去開始自己的獨立生活。這只狐貍媽媽看似冷酷,但是,它卻懂得小狐貍應該學會勞動,學會自己去捕食,這樣才能生存下去。
孩子不愛勞動與家庭教育有極大的關系,許多家長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因此往往不讓孩子勞動;有些家長則怕孩子干不好,不如自己干來得省事;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學業(yè)重,功課多,不想占用孩子的寶貴時間;有些家長則認為孩子的任務是學習,勞動作為一種技能以后自然會做的,用不著家長教育。這樣,孩子就漸漸失去了勞動的意識,養(yǎng)成了不愛勞動的壞習慣。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孩子為了澆花,開始提了一小桶水,接著他又提第二桶、第三桶、第四桶,結果,他累得滿頭大汗。這時,你不必擔心,因為對他來說,這其實是世界上任何一種別的喜悅都不能夠比擬的真正喜悅。在這種辛勤的勞動中,孩子不僅可以了解到世界,而且可以了解到他自己。童年時期的自我教育正是從了解自己開始的,而且這種自我了解是非常愉快的。一個大約5歲的孩子栽了一棵玫瑰樹,開出了一朵很美麗的花,他不僅十分驚訝地觀看著自己雙手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成果,而且還觀察了自己本身:‘難道這是我自己做成的嗎?’像這樣,孩子在慢慢地體驗無與倫比的勞動樂趣的同時,還可以通過這件事來認識他自己。”
因此,要幫助孩子熱愛勞動,父母首先要重視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平時不要溺愛孩子,應該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以社會生活實際、社會發(fā)展歷史和家庭生活實例等告訴孩子勞動的重要性,讓孩子從思想上認識到勞動的光榮,勞動的偉大,不愛勞動的人是沒有出息的。
建議二:教給孩子一些勞動技能。
勞動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干什么活都有一定的干法,這就要求父母教給孩子一些勞動的程序,勞動的操作要領、方法及勞動的技巧。例如,父母要求孩子做飯,就應該告訴孩子做飯的程序,放多少水,煮多長時間,等等。
父母要孩子洗衣服,就要教孩子洗衣服的技能。教孩子先將臟衣服按顏色分為深色、淺色、白色幾類,教他看衣服的標簽把要干洗和特殊處理的衣服挑出來,再告訴他該怎么操作洗衣機、測量洗衣粉、事先處理污垢等。父母要注意示范,教會孩子勞動程序。孩子只有掌握了勞動的技能,他才會愿意去做。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父母應該耐心地教孩子去做,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千萬不要簡單地對孩子說:“你自己想辦法吧!”或者把孩子擱一邊不管他,或者嚴厲地責怪孩子無能,這樣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沒有本事,從而產(chǎn)生厭倦的情緒。
因此,在孩子的勞動過程中給予指導,給予鼓勵,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技能是比較重要的。在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哪怕這個進步是非常微小的,父母也要鼓勵孩子,讓孩子從勞動中體驗到快樂和幸福。
建議三:注重實踐鍛煉。
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不能只限于口頭,而應該通過勞動實踐來進行。如果父母在平常沒有讓孩子參加具體的勞動,那么,孩子是不太可能愛好勞動的。
有一位男孩,在家里從來不做家務,在學校里也總是躲避大掃除等集體勞動。老師把這個問題反映給了父母,父母意識到自己平常忽視了孩子的勞動實踐,于是,想方設法要讓孩子改變這種不愛勞動的習慣。
暑假的時候,父母帶孩子參加一個野外生存訓練的夏令營活動。父親發(fā)現(xiàn)男孩非常喜歡這種活動。第二次,父母又帶孩子去野營。但是,父母在野營中卻不再照顧男孩,什么事情都讓他自己來。平日不愛勞動的男孩,在這次野營活動中嘗盡了苦頭。這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太弱了。
回家后,男孩主動要求父母讓他多做一些家務,這正中父母下懷。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勞動實踐,男孩對勞動已經(jīng)不再厭惡,反而產(chǎn)生了熱愛的傾向。
由此可見,父母一定要注重讓孩子參加勞動實踐,不要心疼孩子??梢宰尯⒆訉W著收拾飯桌、洗碗,而不要擔心孩子可能會把碗打碎。與孩子的勞動精神相比,打碎一只碗又算得了什么呢?諸如洗衣服、拖地、倒垃圾、購買日常生活用品、修理一些舊東西、整理房間等家務勞動都可以要求孩子去做。父母最好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勞動讓孩子做,一般來說,小學生每天20~40分鐘,中學生每天30~50分鐘為宜,具體可根據(jù)孩子的功課情況來調節(jié)。當然勞動的內容應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決定,從簡單到復雜逐漸過渡,切不可剛開始就讓孩子去做難度比較大的勞動,這樣孩子只會更加不愛勞動。
在安排孩子勞動實踐時,父母應注意搭配孩子的自我服務勞動和家務勞動,讓孩子所做的家務按星期輪流替換。讓孩子懂得,作為家庭的一個成員,他不僅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而且應該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把這個交給你,相信你一定會做得很好的。”父母還應該注意,當學校、社區(qū)安排公益勞動時,應帶領孩子參加,讓孩子體驗集體勞動的樂趣。
當孩子已經(jīng)掌握一定的家務技能時,可以試著讓他做一周的主人,比如由他決定做什么飯菜、負責采購等,當然父母也應接受他的支配。這樣孩子才能真正體會父母平日的辛苦,對家庭生活有更深刻的體會,從而更加熱愛勞動。
建議四:尊重孩子的勞動。
培養(yǎng)孩子愛勞動的習慣,需要父母進行一定的強化,但是,父母必須注意不要單純地把孩子當做勞動力來使喚,不要把勞動當做懲罰孩子的手段,也不要過分用物質或金錢來強化孩子的勞動,而是應該通過表揚、鼓勵等方法來強化;在孩子勞動的過程中多做具體的指導,多鼓勵、尊重孩子的勞動果實,這樣會讓孩子從勞動中獲得快樂,從而有效強化孩子愛勞動的習慣。
讓孩子做家務,畢竟會占用他玩的時間,孩子往往會覺得不太情愿。為了讓孩子更加樂于做家務勞動,父母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1)不要在孩子正興高采烈或聚精會神地做某件事時讓孩子做家務;
(2)不要一次性給孩子太多的活,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圍;
(3)不要經(jīng)常用恐嚇或者懲罰的手段強迫孩子做家務;
(4)不要只用金錢來引誘孩子做家務,而忽略了孩子有責任有義務做家務;
(5)不要允許孩子在做家務活的時候拖拖拉拉,養(yǎng)成不好的習慣。
建議五:運用方法“強迫”孩子勞動。
當孩子不愿意勞動時,父母絕不能姑息遷就,一定要想辦法讓孩子參加勞動。如果孩子不愿聽父母的話,就是不愿干活,怎么辦呢?這就需要父母發(fā)揮自己的智慧了。
美國有一位叫格蕾·施呂特的媽媽,她養(yǎng)育了四個8~14歲的孩子。這些孩子終日只知道看電視、玩游戲,就是不肯幫媽媽干活,甚至連做功課也提不起勁,每天需要爸爸媽媽不斷地呵斥才會勉強去做。終于有一天,這位媽媽決定治治這些孩子。
那天,孩子們發(fā)現(xiàn),媽媽在門前豎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媽媽罷工。”孩子們覺得很奇怪,于是去問媽媽怎么回事。媽媽說:“我每天要工作,還要給你們做飯、洗衣服,但是,你們并不覺得媽媽做的這些事很重要,從不肯幫助媽媽來做,甚至自己的功課都要媽媽來催,媽媽覺得很累。從今天開始,媽媽要罷工了,我不再為你們做家務活了,你們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要吃什么都自己去做吧!”
媽媽說到做到,真的不再為孩子們做家務。這時,孩子們才發(fā)現(xiàn),勞動是多么的重要。格蕾·施呂特說:“孩子們終于明白,他們除了看電視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他們開始懂得用腦子想事情,開始看書、做作業(yè)和做家務活。”
我們并不提倡父母學習這位媽媽的方法,但是,父母應該明白,孩子們必須勞動,不管他愿不愿意,一個不會勞動的人,會不斷自我萎縮直到失去自我,這樣的孩子是不會幸福的。
做事的習慣
第13種習慣 珍惜時間(1)
孩子的時間觀念并不強,他們往往不能按問題的主次和事情的輕重緩急來安排時間,而是憑自己的興趣來安排時間,結果不但造成了不必要的時間浪費,而且還會影響處理許多事情。
因此,在孩子不善于利用時間時,父母應該運用一定的方法幫助孩子養(yǎng)成合理安排時間的好習慣。
那么,怎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呢?
建議一:讓孩子正確認識時間的價值。
讓孩子正確認識時間的價值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告訴孩子時間是最寶貴的,不要浪費時間;
(2)告訴孩子時間是永不停留的,應該及時抓住時間;
(3)告訴孩子時間是神圣的,不要故意浪費時間,否則會受到時間的懲罰。
建議二:作息有規(guī)律。
孩子心理過程的隨意性很強,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常常是一邊吃飯,一邊玩耍;一件事情還沒有做完,心里又想著另一件事情;做事總是雜亂無章,缺乏條理。這時候,父母如果不加注意,就會讓孩子養(yǎng)成“拖拉”的壞習慣,久而久之,這種壞習慣會根深蒂固。
時間對孩子來說非常抽象,所以他們一般體會不到時間的重要性。但是,父母一定要堅持讓孩子養(yǎng)成有規(guī)律的作息習慣。良好的作息習慣是養(yǎng)成時間觀念的前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訂一張作息時間表,什么時間起床,洗漱要多長時間,吃早餐要多少時間,放學后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幾點睡覺等,都可以讓孩子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把作息時間固定下來,形成習慣,孩子才能對時間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富蘭克林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有人問他:“您怎么能夠做那么多的事情呢?而上帝也不多給您一點兒時間呀!”
“你看一看我的時間表就知道了。”富蘭克林答道。他的作息時間表是什么樣子的呢?
5點起床,規(guī)劃一天的事務,并自問:“我這一天要做好什么事?”
8點至11點,14點至17點,工作。
12點至13點,閱讀、吃午飯。
18點至21點,吃晚飯、談話、娛樂、回顧一天的工作,并自問:“我今天做好了什么事?”
朋友勸富蘭克林說:“天天如此,是不是過于……”
“你熱愛生命嗎?”富蘭克林擺擺手,打斷了朋友的談話,說:“那么,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
在孩子的作息時間中,學習時間一定要固定下來,父母必須規(guī)定孩子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學習。中小學生的作業(yè)一般需用一個小時左右,周末的作業(yè)量會多一些。父母應該事先與孩子商量好做作業(yè)時間、中間休息的時間,然后按規(guī)定進行。規(guī)定孩子在一定的時間內必須學習會使孩子具有一定的緊迫感,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父母一定要注意,在孩子高質量高效率地提前完成學習任務時,千萬不可以再追加作業(yè),這樣會造成孩子的反感,從而對學習感到厭煩。正確的做法是表揚孩子的高質量學習,并獎勵孩子一定的時間來休息和娛樂。
建議三:指導孩子按照任務的輕重緩急安排學習順序。
孩子往往分不清自己要做的事情的重要程度,他們的事情往往是由父母和老師來安排的。這是造成孩子不善于利用時間的一大原因。
事實上,只有充分認識到自己要做的事情與自己的關系,才有可能把這些事情都處理好。父母可以指導孩子每天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和緊迫程序排列順序,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重要而緊迫的事情,如考試、測驗;
第二類是緊迫但不重要的事情,如完成家庭作業(yè);
第三類是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情,如提高閱讀能力;
第四類是既不重要也不緊迫的事情,如果時間不允許可以不做。
如果孩子能夠按照這個順序來安排學習任務,可以保證把重要的事情都完成,把學習安排得井井有條。
對于讀書這種事,應該讓孩子明白是最重要而緊迫的。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要學會強迫自己天天讀書,不要把今天的工作擱到明天。今天丟棄的東西,明天怎么也補不上了。”
對于玩耍、逛街等事情,父母要教孩子在做這些事情之前,先問問自己:“我有必要做這件事嗎?”“做這件事會花我多少時間?”“有沒有比這件事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去做呢”通過這種事前思考,可以幫助孩子少做一些不重要的事情,從而提高時間的利用率。
建議四:教孩子有效利用黃金時間。
每個人都有生物節(jié)律,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常常會有這種感覺:在相同的時間段,心情好的時候學習效率就高,情緒不穩(wěn)定的時候,學習效率就低;在一天當中,早晨和夜間學習效率高,下午和傍晚學習效率低。可見,孩子的學習往往存在一個最佳學習時機。專家指出,對一個孩子來說,一天內有四段高效的記憶時間:
第一段:早上6至7點,適合記憶一些新的概念、新的內容。
第二段:上午8至10點,適合記憶大量基礎理論知識。
第三段:下午7至9點,適合進行綜合性知識的記憶。
第四段:晚上10至11點,適合記憶精確性高、容易出錯的知識。
當然,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又有所不同,有些人早上學習效率高,有些人晚上學習效率高。父母可以讓孩子注意觀察自己的特點,掌握自己的最佳學習時間,然后把重要的學習內容安排到最佳時間里去學習。
建議五:給孩子玩的時間。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由于作業(yè)做得太慢而沒有了玩的時間,因此就不斷地催促孩子、埋怨孩子,甚至懲罰孩子更長時間地學習,其實,孩子是因為父母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完全沒有自己支配的時間,才會不珍惜時間,才會拖拖拉拉的。在這種沒有希望、沒完沒了的學習過程中,孩子的心態(tài)是消極的,沒有目標,沒有興趣,往往心煩意亂、錯誤百出,時間又拖得很長,結果造成了惡性循環(huán)。
小強期待已久的動畫片就要播放了,他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坐到了電視機的面前,有趣的片頭開始了。這時,爸爸卻走過來把電視給關了,并大聲呵斥道:“就知道看電視,作業(yè)還沒有做完呢,快去做作業(yè)。”
小強無奈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但是,他心里一直惦記著動畫片里的人物,根本沒有心思做作業(yè)。兩小時過去了,小強還沒有做完作業(yè)。爸爸發(fā)火了:“你看看你,做了兩小時還沒有做完,是動作慢還是腦子遲鈍呀?”
小強忿忿地說:“我本來就腦子笨,動作慢的。”爸爸氣得要打小強。
事情發(fā)展到這種狀況,小強的父親也是有責任的。因此,父母必須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時間,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比如,有的家長要求孩子每天放松一小時。在這一小時內,孩子可以玩、聽音樂、休息等,不管干什么,家長都不去干涉,等孩子情緒比較穩(wěn)定和愉快,有了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時,就會比較愿意開始較長時間的艱苦學習,學習效果也會更加理想。
建議六:避免不必要的干擾。
法國大文豪雨果在文壇上嶄露頭角的時候,就經(jīng)常有人來邀請他赴宴,出于禮節(jié),雨果只得接受,但是,他卻為此而浪費了許多能夠產(chǎn)生創(chuàng)作靈感的時間。
為了避免這種不必要的干擾,雨果想出一個辦法。他把自己的頭發(fā)剪去一半,又把胡子剃掉。當再有人來請他赴宴的時候,他便對人說:“你看我的頭發(fā)多不雅觀,很遺憾我不能去了。”邀請者只好只身返回。等雨果的頭發(fā)長整齊時,他已經(jīng)完成了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
對于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父母要盡量不干擾他的學習,孩子的書桌上盡量不放平日他最感興趣的非學習用品。家中不要有太多的噪聲,要給孩子提供相對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父母也不要陪讀或監(jiān)督,只需在孩子學習結束后進行檢查,一是看孩子是否按規(guī)定的時間完成作業(yè),二是看孩子完成的作業(yè)的質量如何。如果孩子已經(jīng)能夠在一定的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學習任務,父母就應該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當孩子沒有按規(guī)定去做時則必須給予應有的懲罰。
建議七:教孩子充分利用每一分鐘。
1914年的一天,有一位朋友從柏林來看望愛因斯坦。這天,正好下著小雨,在前往愛因斯坦家的路上,朋友看到一個朦朧的人影在橋上慢慢踱步。這個人來回走著,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掏出筆在一個小本上寫著什么東西。朋友走近一看,原來是愛因斯坦。
“原來是您呀,您在這兒干什么呢?”朋友高興地問道。
“哦,我在等一個學生,他說考完試就來。但是,他遲遲沒來,一定是考試把他難住了。”愛因斯坦說。
“這不是浪費你的時間嗎?”朋友忿忿不平地說道。
“哦,不,我正在想一個問題。事實上,我已經(jīng)想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說著,愛因斯坦就把小本子放進了口袋里。
愛因斯坦就是充分利用時間的典型。大人都知道,許多事情是可以同時進行的。但是,對于孩子來說,由于他的時間意識不強,往往每次只做一件事情,這樣就浪費了許多時間。因此,父母要教給孩子一些統(tǒng)籌時間的方法,幫助孩子提高時間的利用率。
剛上二年級的兒子最近常向爸爸抱怨時間越來越不夠。原來,兒子下午5點放學后,從學校到家要坐半小時的公交車,而這中間往往要等上十幾二十分鐘才能等到車。到家往往是6點了,回家后,兒子就需要學習半小時,但是6∶30有兒子愛看的動畫片。7點吃晚飯,7∶30到8∶30是孩子的學習時間,8∶30,兒子就得睡覺了。這樣,孩子實際學習的時間有一個半小時?,F(xiàn)在,老師又規(guī)定每個學生必須在7點收看新聞聯(lián)播。這樣,兒子的時間就更緊張了。
后來,爸爸幫兒子想了一個好辦法。爸爸教兒子把當天要記憶的詞語或者英語單詞制作成小卡片帶在口袋里。在公交車站等車的時候,默默地記憶。這樣,在等車的十幾分鐘里,至少有10分鐘的學習時間。然后,上車后,兒子可以繼續(xù)在車上記憶詞語,這樣,又多了至少20分鐘的學習時間。6點到家后,爸爸讓兒子馬上復習當天學過的內容,把老師講過的內容和做的筆記從頭到腳地看一遍。
6∶30,兒子又看上了喜歡的動畫片。同時,爸爸媽媽爭取在7點之前做好晚飯,提早開飯。這樣,孩子在吃晚飯的同時,可以收看新聞聯(lián)播。7∶00到8∶30,照樣是兒子的學習時間,這部分學習時間主要是用來做當天的作業(yè)和預習第二天的內容。
這樣,兒子不僅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而且學習時間又增加半個小時。
建議八:教孩子定期檢查時間運用。
孩子的時間是否浪費了,有時候,他不認真檢查是不太清楚的。因此,要想讓孩子合理地利用時間,就得讓孩子學會檢查自己的時間運用狀況。
怎么檢查呢?
前蘇聯(lián)的昆蟲學家柳比歇夫是檢查時間運用狀況的高手,他的方法就是“時間統(tǒng)計法”。柳比歇夫從26歲開始,就把平時的研究、閱讀、寫作、散步、開會、講課、說話等各項工作所占用的時間一一記錄下來。這個時間統(tǒng)計法一直持續(xù)到82歲,整整56年的時間里,柳比歇夫從沒間斷過統(tǒng)計。
時間統(tǒng)計的目的當然是有效利用時間。柳比歇夫每天對自己記錄下來的時間運用情況進行小結,每個月進行一次大結,每年再進行一次總結。在總結的過程當中,柳比歇夫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時間用到什么地方了等。這幫助柳比歇夫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各項工作的開展情況。這種時間統(tǒng)計法使柳比歇夫有充足的時間寫出了70多部學術著作以及許多論文。
在日常生活當中,父母可以要求孩子每天把自己的時間運用情況記在日記本上,每月分析自己時間運用的規(guī)律,找出浪費時間的地方。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減少時間浪費。
另一種方法是,父母讓孩子先對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制訂一個計劃,在晚上再對自己的計劃進行總結,看哪些做到了,哪些沒做到。為什么會沒有做到,是不是哪里浪費了時間。然后,教孩子減少時間的浪費,每天按計劃完成任務。
做事的習慣
第14種習慣 自主選擇(1)
很多父母把自己未來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這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不如讓他們自己做選擇?!獜垵M意
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yī)的,即使自己是教員或醫(yī)生。但做人處事的法子,卻恐怕要自己斟酌,許多人開來的良方,往往不過是廢紙。 ——魯迅
在重大事件中不喪失勇氣的人不得不算是一個好戰(zhàn)士。即使沒有事干也不感到煩悶,遇到隨便什么事情都能夠忍受,不管你要他怎么樣,他總是堅持自己的主張,這才算得上是一個好戰(zhàn)士呢?!昀?div style="height:15px;">人生就是一個又一個的選擇,一個人的選擇往往決定了他的生活。
在意大利威尼斯城的一座小山上,住著一個天才老人。據(jù)說他能回答任何人提出的問題。當?shù)赜袃蓚€小孩愚弄這個老人,他們捕捉了一只小鳥,問老人:
“小鳥是死的還是活的?”
老人不假思索地說:“孩子,如果我說小鳥是活的,你就會攥緊你的手把它弄死。如果我說是死的,你就會松開你的手讓它飛掉。你的手掌握著這只鳥的生死大權。”
確實,每個人手中都握著失敗的種子,也握著邁向成功的潛能。他有權選擇成功,也有權選擇平庸,沒有任何人或任何事能強迫他,就看他如何去選擇了。
卡耐基的事業(yè)剛起步時,在密蘇里州舉辦了一個成人教育班,并且陸續(xù)在各大城市開設了分部。他花了很多錢用于廣告宣傳,同時房租、日常辦公等開銷也很大,盡管收入不少,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連一分錢都沒有賺到。由于財務管理上的欠缺,他的收入竟然剛夠應付支出,一連數(shù)月的辛苦勞動竟然沒有什么回報。
卡耐基很是苦惱,不斷地抱怨自己的疏忽大意。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他整日里悶悶不樂,神情恍惚,無法將剛開始的事業(yè)繼續(xù)下去。
最后卡耐基去找中學時的生理課老師喬治·約翰遜。
“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老師的這一句話提醒了卡耐基。“是的,牛奶被打翻了,漏光了,怎么辦?是看著被打翻的牛奶哭泣,還是去做點別的。記住,被打翻的牛奶已成事實,不可能被重新裝回瓶中,我們惟一能做的,就是找到教訓,然后忘掉這些不愉快。”
這段話,卡耐基經(jīng)常說給學生,也說給自己聽。事實確實如此,人經(jīng)常會作出一些錯誤的、遺憾的選擇,事實上,世界上是沒有后悔藥的。惟一可以做的就是在做事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完美。
許多孩子都缺乏自主選擇的能力。一位心理學工作者去一家中學調查中學生的自主性狀況,在被調查的150名學生中,當被問到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難題,一時解決不了,該怎么辦時,150名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回答:有困難當然是找父母解決。沒有一名學生回答自己先想辦法解決,實在解決不了,再找父母幫助;當被問到今后準備從事什么職業(yè)時,竟有70%的學生說要等回家問過父母后才能回答。
這位心理學工作者在總結他的調查結果時,不無憂慮地說:缺乏自主性,對自我選擇沖動的麻木,已是當代一些青少年綜合素質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弱項。
孩子不會自主選擇的責任主要在于父母。許多父母出于對孩子的寵愛,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得最好,又不放心孩子的能力,于是干脆以自己的選擇來為孩子代勞。很多事情孩子沒有自主決定的權利,久而久之在孩子觀念中就會認為自己的選擇總沒有別人的好,凡事都由父母決定好了,也就不愛思考、沒有主見了。上述案例就反映出這一點。
而學會自主選擇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很多父母會誤認為孩子只有長大懂事后才好做自主選擇,殊不知自主選擇需要從小開始培養(yǎng)。
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孩子自主選擇的好習慣呢?
建議一:相信孩子能處理好自己的事。
很多父母不放權給孩子自主選擇,就是因為對孩子沒有信心,害怕他們會做錯事,也就導致孩子對自己也沒有信心。不少父母對孩子照顧得十分周到,從早晨起床、吃飯到上學、回家、做功課,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都替孩子包辦了。從表面來看,這是關心孩子的表現(xiàn),實際上卻“培養(yǎng)”了孩子的依賴性。其實,對孩子來說,他們也都希望父母能夠信賴他們,能夠讓他們自主地選擇。如果父母能夠經(jīng)常說,“你能行!”“你能自己作出選擇。”“我相信你能辦好!”之類的話,無疑會鼓勵孩子去嘗試。
不要代替孩子作出生活的選擇;要懂得傾聽孩子的心聲,并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作出選擇,但要給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議并加以指導。
如果父母對孩子管束太多,或者經(jīng)常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的意志去做事,就會使孩子的精神負擔過重,心情受到壓抑,個性發(fā)展受到阻礙,從而缺乏獨立自主性。
建議二:給孩子自由發(fā)展的空間。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觀念和判斷。也許他們生活經(jīng)驗還不足,可能會出現(xiàn)錯誤的判斷,但這種錯誤是可以理解,也是必要的,他們需要從中吸取教訓。沒有足夠的自由發(fā)展空間,沒有足夠的實踐,將來需要作出自主選擇的時候就很可能束手無策,畢竟誰也不會一開始就能自主選擇。
當然,這不是說父母對孩子就無事可做了,就可以撒手不管了。父母可以試著了解孩子作出選擇的依據(jù)和動機,可以把自己的經(jīng)驗和想法告訴他們,如果孩子的選擇確實存在問題,也可以和他們一起來商討解決。
和每個成年人一樣,孩子也擁有自己的時間。如果時間的安排完全由成人包辦,孩子只是去執(zhí)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遠也培養(yǎng)不起來了。
有一位聰明的家長,他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每天給孩子一段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只要不出危險,可以自己安排最愿意做的事。孩子有時是玩,有時去讀自己喜愛的一本書,有時是畫畫。當然,有時也忙來忙去什么也沒干成,但是孩子逐漸懂得珍惜時間,學會了安排和計劃。
建議三:及時為孩子提供幫助。
自主選擇不是盲目選擇,在孩子進行重大決定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收集資料,了解和熟悉各選項,這有助于孩子進行科學選擇。如果孩子沒有很強的自主選擇能力,父母也可以和他一起分析資料,找出各選項的利弊,最后了解孩子作出選擇的動機。如果孩子有較強的自主能力,父母則可以讓他自主完成選擇。只要父母在重大的事情上幫助孩子把好關,防止出現(xiàn)重大的錯誤即可。當然,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自主能力,父母這種把關的尺度也應該不一樣。
培養(yǎng)孩子用拔苗助長這種違反客觀規(guī)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敗的,但是消極地完全“順其自然”,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遵照客觀規(guī)律,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去鍛煉,這才是我們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
一年級的小學生要不要自己洗碗?不少家長拿不定主意,總是擔心孩子不小心把碗摔碎。但是有一位家長卻別出心裁,她特意為孩子準備了一個小板凳,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特別愛干活,想自己刷碗,可是水龍頭太高,你夠不到,媽媽給你準備了個小板凳。”孩子興奮地喊著:“謝謝媽媽!”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興地學著成人的樣子去刷碗了。
建議四:教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有句名言:“認識你自己!”為進行科學選擇,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該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很多時候面臨選擇時,有人常會不知自己到底喜歡什么。
2003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蕭蕭考上了北大。但是,她在考上北大之前卻經(jīng)歷過一段戲劇化的學習生涯。
蕭蕭從小就有數(shù)學上的天賦,先是考上了奧林匹克學校。進入奧校后,蕭蕭非常愛看武俠小說,而且非常貪玩,因此受到了老師的批評。蕭蕭一氣之下要退學。
媽媽在遇到這種重大問題時,不替女兒作主,而是讓女兒自己決定。她對蕭蕭說:“你可想好了,這可是你自己辛辛苦苦考進去的,你想好了不學,可以不學。”
蕭蕭就自己作主退學了。退學以后,蕭蕭更加迷戀武俠小說,經(jīng)常是上數(shù)學課也看,結果成績退步了。媽媽找蕭蕭談話,她對蕭蕭說:“你將來打算怎么發(fā)展呢?”
蕭蕭志向堅定地對媽媽說:“我將來要考北大附中。”
做事的習慣
第14種習慣 自主選擇(3)
媽媽說:“你要上北大附中,這是一個很好的志向選擇,但是,上北大附中,數(shù)學不好是不行的?,F(xiàn)在,你只有進了數(shù)學奧校才有可能考上北大附中。”
蕭蕭想了想,說:“那我就再考進奧校吧。”
果然,蕭蕭通過努力又考進了奧校,以后又考上了北大附中,最終考上了北大。
在蕭蕭作這些選擇的過程中,媽媽一點都沒有干涉過她,所有的決定都是蕭蕭自己作出的。但是,媽媽卻在這個過程當中幫助蕭蕭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從而使蕭蕭更好地作出了選擇。
美國聯(lián)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是全世界有名的金融巨子。他對美國經(jīng)濟的影響力非常大。但是,他小時候卻是學音樂的。
格林斯潘的母親是拉小提琴的,格林斯潘從小就在媽媽的教育下學習音樂,而且自認為也有音樂才能。后來,他報考了音樂學院。畢業(yè)之后,就跟著樂團四處演出。但是,格林斯潘越來越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音樂才能,真正感興趣的是金融。于是,他又選擇離開樂團,到紐約州立大學學習金融,畢業(yè)后去華爾街闖蕩。
正是因為格林斯潘正確地認識了自己,并選擇了最適合的發(fā)展道路,他才會當上美國聯(lián)邦儲備委員會的主席,取得了金融領域內的巨大成功。
幫助孩子正確全面地認識自己,就要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孩子的一些個性、特點、習慣、興趣愛好,等等。因為選擇的過程也就是一個知己知彼的過程,需要了解自己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好決定取舍。常會聽到有些孩子說自己沒有什么特別的興趣和愛好,或者今天的興趣是這個,明天又變成另外的了。這都是父母平時很少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造成的。
建議五:尊重孩子的選擇。
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現(xiàn)在他的選擇上,但家長由于怕孩子自己選擇錯了,總是不敢把選擇的權力交給孩子??墒牵绻麖膩聿唤o孩子選擇的權力,他也就永遠學不會選擇,永遠沒有自主性。
有一位德國父親,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自己做選擇。就算孩子的選擇與自己預料的不一樣,也從不以自己的意志來影響孩子。
兒子丹尼爾小學畢業(yè)要升中學時選擇了上綜合學校。綜合學校是德國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孩子在這里讀完初中課程以后,可以上職業(yè)高中,也可以上文理高中。在這期間,老師和家長會就孩子的潛能與發(fā)展方向進行觀察和開發(fā),同時,老師和家長會把這些意見互相交流,然后提供給孩子作參考,但是,這些意見僅僅是參考意見而已,真正的選擇權在丹尼爾自己。
丹尼爾在選擇自己的未來時,從來不考慮“父母會不會喜歡”,而是考慮自己會不會喜歡,自己將怎樣去設計自己的未來,怎樣去實現(xiàn)心中的理想。
有的家長在把某些選擇權交給孩子時,會事前為他提供有關情況,幫他分析各種可能,并且還要教育他如果是自己選錯了,自己就要負責任。他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選擇錯了,也是一次教訓,是很值得的。有一位家長帶孩子去少年宮報名,就先讓孩子看看小組活動,本來,家長的意愿是讓孩子學鋼琴,可是發(fā)現(xiàn)孩子在舞蹈組門前看得出神。于是,家長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她報舞蹈班,但要求孩子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一定要堅持把舞蹈學好。
父母和孩子作出的選擇當然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時父母不應該出現(xiàn)不同意見就扼殺它。經(jīng)常地否定孩子的選擇,孩子就會覺得父母不尊重他們的選擇,這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
籃球健將喬丹的母親曾經(jīng)深有體會地說:“在放手過程中,最棘手、最不放心的問題,是讓兒女自己追求自己的夢想,自己作出事關終身的決定,選擇與我為他們確定的不同的發(fā)展道路。”事實上,在選擇過程中,父母可以通過給孩子分析各方面的情況,讓孩子充分考慮各種情況再作決定,但不是取代孩子的選擇。如果孩子認真考慮后做出了決定,父母就應該支持孩子。
做事的習慣
第15種習慣 自我反省(1)
看清別人容易,看清自己困難。 ——彼得·巴勒
能夠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 ——布朗寧
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我自己不幸命運的起因。 ——拿破侖
只要你發(fā)現(xiàn)自己是站在多數(shù)人的一邊,那就是該停下來反省一下的時候了?!R克·瓦恩
一個人之所以能夠不斷地進步,在于他能夠不斷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點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斷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態(tài)度去做事,從而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英國著名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是非常出色的。但是,他
對自己卻有一個規(guī)定,那就是沒有認真檢查過的內容,絕不輕易地讀給公眾聽。每天,狄更斯會把寫好的內容讀一遍,每天去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不斷改正,直到六個月后讀給公眾聽。
與此相同的是,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也會在寫完小說后,花上一段時間不斷修改,直到最后定稿。這一過程往往需要花費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正是這種不斷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態(tài)度,讓這兩位作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中國著名的學者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簽閯e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了?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孔子認為曾子能夠繼承自己的事業(yè),所以特別注重傳授學業(yè)于他。
一次,曾子對他的學生子襄講什么是勇敢,就直接引用孔子的話,他說:“你喜歡勇敢嗎?我曾聽孔子說過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義不在自己一方,既使對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嚇他們;自我反省,正義在自己一方,即使對方有千軍萬馬,我也勇往直前。”
事實上,每個人在做事的時候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態(tài)度,并以不斷的追求去實現(xiàn)自己美好的愿望。一個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并能夠揚長避短,發(fā)揮自己的最大潛能;而一個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則會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錯誤,不能很好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力。
有一位小伙子,大學畢業(yè)后進入一家非常普通的公司工作。公司安排新員工從基層做起。其他新員工都在抱怨:“為什么讓我們做這些無聊的工作?”“做這種平凡的工作會有什么希望呢?”這位小伙子卻什么都沒說,他每天都認認真真地去做每一件領導交給的工作,而且還幫助其他員工去做一些最基礎、最累的工作。由于他的態(tài)度端正,做事情往往更快更好。更難能可貴的是,小伙子是個非常有心的人,他對自己的工作有一個詳細的記錄,做什么事情出現(xiàn)問題,他都記錄下來;然后,他就很虛心地去請教老員工,由于他的態(tài)度和人緣都很好,大家也非常樂于教他。經(jīng)過一年的磨煉,小伙子掌握了基層的全部工作要領,很快,他就被提拔為車間主任;又過了一年,他就成了部門的經(jīng)理。而與他一起進去的其他員工,卻還在基層抱怨著。
每個人都會做一些平凡的事情,包括平凡的工作。這時候,如果只抱怨他人或環(huán)境,他就不可能認真去做這件事,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一個人愿意把自己放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上,以自我為改變的關鍵,不斷反省自己,找到更好的方法,成功就一定等著他。教孩子學會自我反省也是這樣。
自我反省是孩子成長的一個秘訣。一個不會自我反省的孩子永遠也長不大。孩子通過反省及時修正錯誤,不斷地調整精神信息系統(tǒng)接受信號的靈敏度和準確度,以確保信息系統(tǒng)不出現(xiàn)紊亂。學會自我反省的孩子,就等于掌握了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長的秘方。
父母一定要重視培養(yǎng)孩子自我反省的習慣。
那么,有什么好方法來培養(yǎng)孩子自我反省的習慣嗎?
建議一: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
每一個人包括每一個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而不喜歡受到批評。但是,一個人卻應該學會坦然接受批評,這對于他的成長是有好處的。法國心理學家高頓教授通過一項專題研究證實,那些難以接受批評的孩子長大后,大多會對批評持“避而遠之”或干脆“拒之門外”的態(tài)度。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在幼兒時期就學會接受批評,這不僅能夠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而且可以幫助孩子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怎樣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呢?法國的一些兒童教育專家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教育孩子不必對他人的批評大驚小怪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提倡賞識教育,應該堅持以表揚為主,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只聽到表揚是不利于他的成長的,父母應該有意識地肯定孩子好的一面,同時對孩子不良方面提出批評意見。當然,批評孩子的語氣要溫和,批評孩子的缺點應該中肯。父母還需要告訴孩子,在接受他人批評的時候要認真傾聽,要持有平和的心態(tài),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2. 允許孩子作出解釋
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不要太專制,應該允許孩子作出解釋。有時候,父母的批評往往是根據(jù)自己的推斷進行的,事實上,孩子確有原因去做一件事情,因此,父母如果允許孩子對事情作出解釋,不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且可以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省。比如,為什么他的行為會受到別人的不認可,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等。當然,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確的是,允許他作出解釋,并不是讓他推卸責任。
3. 批評孩子時應該一視同仁
如果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有其他孩子在場,父母更應該注重維護孩子的自尊,不僅要講究批評的方式和方法,而且對其他孩子的評價也要適當,不要過分夸張,讓孩子產(chǎn)生不恰當?shù)膶Ρ?。父母該讓孩子明白的是,對待批評,頭腦應該冷靜,不要過于沖動,但這并不表示應該默不作聲,而是應該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有不恰當?shù)牡胤健?div style="height:15px;">建議二:讓孩子學會總結經(jīng)驗教訓。
總結經(jīng)驗教訓事實上就是對自我行為的一種反省。例如,一個孩子用打架來解決與同學之間的矛盾,如果他在打架上吃了虧,他會想:“上次我感到生氣的時候是用打架來表達我的憤怒的,結果我被別人打了。那么下次發(fā)生這樣的情況時,我該怎么辦呢?我不用打架可以嗎?是不是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呢?”
當孩子直接感受到行動與結果之間有某種關系后,他們往往會先想一想再采取行動。孩子們可能會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預先的評價,看是否會出現(xiàn)他們預料的結果,如果結果正如他想的,那么他會繼續(xù)這么做。如果結果與他想的不一樣,孩子就會總結經(jīng)驗教訓,調整自己的想法,這也是一個人做事的一種反應機制。
這種時候,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而是要善于引導孩子進行總結。例如,父母不要這樣說:“我早就跟你說過了,你就是不聽,現(xiàn)在嘗到苦頭了吧?”“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說的就是你這種人呀!”這種論調只會加強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應該對孩子說:“怎么會出現(xiàn)這種結果呢,你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媽媽跟你說的方法去做,結果會怎樣呢?”“有時候,你需要聽聽他人的意見,這樣就會避免一些問題。”這種語氣,孩子比較愿意接受一些。
如果孩子學會了經(jīng)常總結經(jīng)驗和教訓,他就已經(jīng)學會自覺地進行反省,這對他的人生會有很大的幫助。
建議三:引導孩子預見事物的后果。
許多孩子往往比較沖動,他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根本就不考慮后果,而且由于孩子經(jīng)歷比較單純,能夠預見到的后果往往與成人能夠預見的不一樣。這時候,父母可適當指導孩子,如果孩子無法跟成人一樣思考,父母不妨讓孩子嘗試一下,結果肯定會出乎孩子的意料,這時,孩子就會反省自己的行為了。
著名經(jīng)濟學家大衛(wèi)·李嘉圖9歲的時候,有一次,父母帶他去商店。大衛(wèi)在商店的櫥窗里看到了一雙帶皮毛的漂亮皮鞋,非常喜歡,就吵著要父母買下來。母親同意了,但是父親不同意,因為這是一雙木頭做的鞋子,不適合孩子穿。    大衛(wèi)哭鬧著執(zhí)意要買。父親想了想,就對大衛(wèi)說:“我可以答應給你買這雙鞋子,但是,你要承諾,買了以后你必須穿這雙鞋子,否則我就不給你買。”    大衛(wèi)想著可以買自己心愛的鞋子,高興地答應了    誰知,鞋子買回來后,大衛(wèi)才發(fā)現(xiàn)穿起來會“喀噠喀噠”作響,非常不舒服。如果長時間穿這又鞋子,腳會很累?,F(xiàn)在他才知道父親之所以不讓自己買這雙鞋子的原因,自己確實太虛榮了,現(xiàn)在穿這雙鞋子簡直就是受罪。這個時候,大衛(wèi)深深地意識到自己的虛榮,他甚至愿意付出一切代價,只要能不穿這雙鞋子。
聰明的父親看出了大衛(wèi)的想法,他對大衛(wèi)說:“孩子,我并不強迫你去穿這雙鞋子,但是,你要學會反省自己,不要讓自己陷入不良思想的陷阱。”    雖然父親沒有強迫大衛(wèi)再穿這雙鞋子,但是,大衛(wèi)覺得應該給自己一個警示。于是,大衛(wèi)把這雙鞋子掛在自己房間里容易看到的地方,讓它時刻提醒自己不要任性,不要貪圖虛榮。
建議四:引導孩子自我反省。
列寧8歲那年,有一次,母親瑪麗亞·亞歷山大羅夫娜帶著他去阿尼亞姑媽家做客。
列寧當時非常活潑好動,一不留神把姑媽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當時,誰都沒有看見。后來,姑媽問孩子們:“是誰打碎了花瓶?”
其他孩子都說:“不是我!”
列寧因為害怕在眾人面前受到懲罰,所以也跟著大家說:“不是我!”
但是,列寧的母親已經(jīng)猜到花瓶是列寧打碎的,因為,小時候的列寧太好動。
怎樣對待列寧隱瞞真相的過錯呢?要不要當場揭穿他呢?列寧的母親仔細思考一下,她覺得應該了解兒子犯錯誤后是否對自己的不誠實的行為有所認識,同時要引導孩子自我反省,并針對孩子的思想狀況對兒子進行啟發(fā),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自我反省能力。
于是,母親沒有當場指出花瓶是列寧打碎的。在接下來的三個月里,母親一直保持沉默,她在等待列寧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并勇敢地承認。
果然,母親的沉默讓列寧深深地感覺到了自己的錯誤,他一直在做要不要告訴母親的思想斗爭。
終于有一天,臨睡前,母親走到他的跟前,慈愛地撫摸著他的頭,但還是沒有說話。列寧受不了心里的自我譴責,突然失聲大哭起來。他大聲對母親說:“我騙了阿尼亞姑媽,花瓶是我打碎的!”
引導孩子自我反省就是發(fā)現(xiàn)孩子犯了錯誤后,父母不直接指出事情的真相,也不急于對孩子進行教育,而是先把這件事情放在一邊進行冷處理。同時,父母要在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上表現(xiàn)出沉默、靜候的狀態(tài),讓孩子通過父母的態(tài)度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一段時間后,再抓住一個適當?shù)臅r機對孩子進行教育。
建議五:讓孩子自己承擔做錯事的后果。
許多父母往往喜歡替孩子承擔做錯事的后果,這種行為是非常不對的。這不僅讓孩子失去了責任心,更使他不會反省自己的錯誤,從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相同的錯誤。因此,明智的父母不要替孩子承擔后果,而是應該讓孩子自己來承擔做錯事的后果。
有一位媽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兒子出什么差錯都不想想自己的問題,總是責怪別人,于是想著應該讓孩子學會找找自己的責任。    有一次,兒子要在周六去參加學校的奧林匹克數(shù)學比賽。平時,兒子的數(shù)學成績非常好,而且又善于動腦筋,這個比賽取勝的可能性太大了。
周五晚上,兒子像平常一樣,放學回家后就去跟同學踢球了,然后看電視、讀課外書一直到11點才睡。周六早上,每次都要睡到9點多才起床的。這天,媽媽硬著心腸不叫他,結果,兒子果然9點才睡醒。等兒子趕到學校的時候,考試已經(jīng)開始了。由于兒子遲到了快一個小時,考試成績可想而知。
兒子回家后非常沮喪,責怪媽媽沒有叫他早點起床,使他在這次考試中失敗了。
媽媽卻對兒子說:“兒子,你明明知道周六要去參賽,為什么不早睡?媽媽周六要去加班的時候,有沒有要求你來叫醒我?你總習慣別人提醒你做你自己的事。但是,別人是不可能一輩子提醒你的,你要學會自己提醒自己,做錯事后自己反省自己的錯誤!”    從此以后,這個孩子做錯事就會自我反省,只要他錯了一次,就很少犯同樣的錯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培養(yǎng)孩子勞動習慣的十大法則
13歲前,媽媽改變孩子的一生
媽媽做到這7點,孩子自信又優(yōu)秀!
“壞”媽媽,才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孩子,孩子不需要一個100分的媽媽
影響孩子一生的36種好習慣(11-14)
五種錯誤的教育方法,看看您“中招”沒? | 教子有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