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守歲 問題的斷想『原創(chuàng)』 春節(jié)將至,關于守歲的話題涌上心頭。守歲是中華民族的悠久傳統(tǒng),也就像過年放鞭炮,春節(jié)前要給逝去的親人燒上幾張紙的習俗一樣,雖然偶爾要有發(fā)生鞭炮傷人,引起火情等一些小麻煩,但還是樂此不疲,屢禁不止。可見民間習俗有著偌大的慣性。 守歲的習俗,不知來至何時,源自何方。不知是源自對于傳說中年——這一怪獸的周期而侵的恐懼而互相依偎,不敢入睡。還是像后來人們說的當著一歲更始,萬象更新的時刻,來守望、祈望來年的平安、幸福。無論內容和形式的如何演變,守歲這一習俗還是被人們約定俗成,一成不變的傳承和遵守著。 在記憶里,我們家是一般不進行守歲的,倒不是有什么推陳出新、標新立異的想法和舉動?,F(xiàn)在回想起來,好像和經濟上的問題有著很大的關系。我的父親幾十年在機關工作,工資到退休也只有八十余元,母親也沒有固定工作,撫養(yǎng)著我們兄妹五個。就在上個世紀六、七時年代來講,如此狀況雖然比較普遍,但生活上還是捉襟見肘的。過年時亦是如此,雖然包餃子,鞭炮,新衣服,壓歲錢等內容并不缺少,但從質上和量上還是有著差別的。即使這樣,現(xiàn)在回想起來,也不知母親難了多少心。大年三十吃過晚飯后,我們拿著家里自制的燈籠,懷揣著小鞭,當然不是大地紅那種,滿世界瘋玩去了。臨走時母親一般都囑咐道,早點回家,晚了插門。我們走后父親和母親張羅包餃子,包完餃子父母也就入睡了。當我們瘋夠了回家,門當然是沒有插,我們就悄悄的上床入睡。當第二天我們醒來的時候,新衣服,壓歲錢已擺在我們的枕邊。吃完餃子又張羅著給鄰居的長輩們去拜年。現(xiàn)在回想起來,父母不是沒有守歲的習俗,也不是不愿守歲。然而守歲半夜吃餃子這是慣例,如果全家七口人都要吃上一頓餃子,這好像當時是承受不了的,所以這守歲也就無可奈何的免了,這無疑也是存在決定意識吧。我們家的過年守歲就是多年在這樣的狀況下過來的。 多年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娶妻生子,搬出另過。卻也把這守歲的習俗揀了回來,不但這一習俗揀了回來。而且把這守歲和一句過年好以及給孩子壓歲錢看得異常重要。孩子小的時候,熬不得夜睡熟了,臨到新年鐘聲即將響起之際,也要將孩子喊起來,互致過年好,將壓歲錢交到孩子手中,讓孩子吃上幾個餃子,才由孩子睡去。即使工作再忙(幾十年中的節(jié)假日是不休的),有時大年三十晚上還在趕文字,一般要伴著新年鐘聲到單位參加新年安全祝辭的發(fā)布。大年初一還要張羅單位團拜和迎接市府頭來拜年很多事情,但守歲、吃餃子、拜年、給孩子壓歲錢也從未誤過。是未能免俗,還是一句“過年好”蘊涵的對明天、未來的祝愿和希冀,連我自己都說不清楚的。 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到外地求學和就業(yè),離家的距離也愈來愈遠,見面間隔時間也愈來愈長。于是當初的守歲不知不覺地變成了望歲,期望著春節(jié)的來臨和孩子的歸來。臨近春節(jié)關心的事情也多了起來,春運緊張,天氣變化,票價上漲,市場行情……,神經好像也變得脆弱起來。孩子終于盼到了家,大年三十,依然是守歲,盡管孩子已是而立之年,收入尚比我們還多,但依然把壓歲錢送到孩子的手里。好像又完成了一項重任。一句過年好和似乎菲薄的壓歲錢,意義非但如此,好像把一份沉甸甸,異常深重的祝福和企盼送到了孩子的手中,然后是寬慰和釋然。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人們如蠶,如燭,追求著完美的生活,追逐著明天的幸福。至于實現(xiàn)與否則當另作別論。明天會美好,明天更美好,這是人們生活最基礎,最基本的希冀和自我激勵。今天過得不一定好,但愿明天過得會好。這是人們概莫能外的一致憧憬和希求。在一年即逝,新年又臨的鐘聲敲響之際,以不平常的心情渡過非凡的不眠之夜,將祝愿和祝福交與我們的后人和未來,我想這不應屬于三俗的范疇,而是一件近乎神圣的事情。“門前河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愿我們把守歲進行到底,祝愿我們的后人、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祖國,我們的人們,明天和未來,會有福祉,會有美好的明天。 (書于二〇一一年一月十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