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貪嗔癡?
因外在人、事、物而引發(fā)內(nèi)心情緒,因情緒的涌動而產(chǎn)生感受,感受好就喜歡,巴不得這樣的感受不要消失,這就是貪;感受不好,就不喜歡,巴不得除之而后快,這就是嗔;而對自己的貪與嗔沒有一點覺知,從而被內(nèi)心的貪嗔好惡牽著鼻子走,就叫癡。
一個人若不能對自己內(nèi)心的貪嗔好惡有所覺知,則自然會被貪嗔好惡牽著鼻子走,它要我們快樂我們就快樂,它要我們煩惱痛苦我們就煩惱痛苦,內(nèi)心不能自由,這也就是為什么佛教說貪嗔癡是人類煩惱罣礙根源的原因。
難道人不能有任何的感受嗎?
感受其實是人類體驗美好人生的一點靈敏之覺,是人類所獨有的,同時它也跟眼睛、鼻子、耳朵等器官一樣,屬于人類正常的功能。因此,感受的存在并非有什么不好,不好的是被感受所綁架,被感受牽著鼻子走,這才是人類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正因為如此,所以古圣先賢們總是教導(dǎo)人們要修行,通過修行卸除掉攀附于感受上的貪嗔好惡,去體驗真正美好的人生。
要知道,真正美好的人生,并非是內(nèi)心欲望的滿足,而是發(fā)自內(nèi)在的一種安寧、一種自在、一種滿足,無需其它外在的東西來填補。
也許有人并不以為然,覺得這很虛無,像空中樓閣。的確,如果我們只是將其停留在頭腦的思維中,那么那種發(fā)自內(nèi)在的一種安寧、自在與滿足就真的是空中樓閣。
因為修行不是修頭腦,不是往里面灌輸知識,修行是用心去感悟,去覺知,去求證。而由于人類長久地被感受所綁架,心一直奔馳在外,因此無法真正覺知內(nèi)在的本心本性。這也就是為什么儒釋道三教都提倡靜坐修行的原因。
《心經(jīng)》一開始就講“觀自在菩薩”,不是說觀外面有一個叫自在的菩薩,而是說內(nèi)觀身中的本心本性,觀本心本性本來的自在,本來的安寧與滿足,一個人只有真正觀照到本心本性的自在與俱足,自然而然就會感到發(fā)自內(nèi)在的那種安寧與滿足,自然也就放下了各種向外的抓取與追逐。
所以修行其實就是去體會內(nèi)心所有的感受,對好的感受不追逐,對不好的感受不逃避、不抗拒,接納所有的好與不好,就像天地接納陽光和風(fēng)雨,草木接納花開與花落,所有的一切,皆大道之造化,全然的接納,放下自我,讓心獲得真正的自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