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跋茶錄》中說:'善為書者,以真楷為難,而真楷以小楷為難。'
小楷書法在古代社會服務于日常書寫,有著深厚而肥沃的應用土壤。
小楷的書寫場景
在科舉應試中,字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仕途升遷。我們現(xiàn)在看古代的狀元、翰林書法,無不筆法精妙,這也就要求文人士子必須要苦練小楷。
于是整個古代社會,但凡讀書之人,無不善寫小楷。
程硯秋《書信手札》
如今,由于社會節(jié)奏及書寫工具的變化,硬筆逐漸占據(jù)了日常書寫場景,用毛筆書寫小楷的土壤不復存在。
但是,還有那么一批書法愛好者,對小楷書法癡迷不已。沐手焚香抄《心經(jīng)》,聽箏撫琴書《落花》,堅守著小楷書法的最后一片陣地
弘一法師《心經(jīng)》
抄寫《心經(jīng)》的小楷愛好者
但是正如文章開篇引用的歐陽修的話——善為書者,以真楷為難,而真楷以小楷為難。
寫小楷的難點不在于用筆和結字,真正的難點在于寫出醇厚古雅的氣息。
那么,小楷學習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王獻之《洛神賦》
蘇軾論書曾有語:'大字難于結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有余'。
一般來說,寫大字因為結字空間及人眼視覺的緣故,要寫得整體緊湊才好看。
但是小楷不同,小楷因為尺寸較小如果再寫得緊湊,則在視覺上更顯收縮,顯得局促小氣。
寫小楷務必要結字寬綽有余,舒展大方,這是小楷與其他楷書在書寫上的本質區(qū)別。
無名氏《轉輪圣王經(jīng)》
嚴羽《滄浪詩話》中說:'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
學習小楷,一種觀點是:要取法乎上,以魏晉為最高。
先學鐘繇、王羲之、王獻之的小楷碑帖,待打好一定的基礎之后,再選取唐、宋、元、明、清小楷名家的碑帖。
這種學習方法的好處是'先入為主',直接取法高古,不被近代書家的影響所束縛,而得到古人的用筆和結體妙處。
鐘繇《宣示表》
還有一種觀點就是'由近及遠'。
先從近代小楷名家學起,而后上追鐘、王。因為近代
名家的作品流傳較多,便于臨摹學習,可以比較透徹地學習他們的書法精華,在此基礎上再參入個人意趣,加以變化和創(chuàng)造,自成一家。
明代文征明,早年曾學趙子昂,繼學唐代歐陽詢,中年以后專法王羲之《樂毅論》、《黃庭經(jīng)》,終成小楷名家。
趙孟頫《汲黯傳》
兩種路子都是正確的,所謂殊途同歸,但切記,不可學當代人的作品,一定要學古人經(jīng)典的代表作。
當代人的作品雖然好學易上手,但是燥氣太多,不足為學,學之則易沾染習氣,極難擺脫。
文征明《草堂十志》
陳槱《負暄野錄》:'學書須是收昔人真跡佳妙者,可以詳視其先后筆勢,輕重往復之法,若只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其筆法神氣,終難精進。'
小楷書法的學習,照古人的說法,真跡最好,但是真跡難得。
好在現(xiàn)在科學進步飛速,印刷技術日益精進,許多珍貴的古代墨跡印刷物已經(jīng)屢見不鮮,這就為我們學書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劉墉《入法界體性經(jīng)》
但是在小楷學習中,我始終建議使用墨跡本,墨跡之所以可貴,在于我們可以從中觀察和體味到石刻中所無法表現(xiàn)的東西。如發(fā)筆時微微露出的鋒芒,回鋒收筆時偶而帶出的牽線等。
小楷作品中的經(jīng)典《靈飛經(jīng)》就有四十三行墨跡本、渤海真賞本、望云樓本和滋蕙堂翻刻本 、哈佛燕京圖書館翻刻本等版本傳世。
鐘紹京《靈飛經(jīng)》墨跡本
除四十三行墨跡本外,其他為翻刻。對比之下墨跡本纖毫畢現(xiàn),價值自不必說。學者應以墨跡本為重,翻刻本為輔助。
鐘紹京《靈飛經(jīng)》清代翻刻本
值得慶幸的是,除鐘王一些晉唐小楷是石刻本外,唐人寫經(jīng)、元明清小楷大家留下來的以墨跡本為多,為我們小楷學習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資料,這也是我們當代小楷學習者的一大幸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