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腔隙腦梗塞的定義、影像診斷及3大常見誤診。
1
腔隙腦梗塞
是以病理診斷命名,指直徑在15~20mm以下的新鮮或陳舊性腦深部小梗塞的總稱。
小動脈閉塞后,可引起多個大小不同的腦軟化灶,最后形成大大小小的腔隙。
一般是發(fā)生在大腦深部某些缺血性微小梗死,受累的腦動脈一般直徑多在3~4毫米。
2
影像診斷
顱腦CT
病灶區(qū)呈低密度影,但在發(fā)病早期腦組織軟化程度較輕,CT掃描常無陽性發(fā)現。但發(fā)病后48~72小時后CT掃描陽性率提高。
腦干內或直徑小于5mm的梗塞,往往不能在CT顯示。
磁共振
病變區(qū)顯示異常信號,T1加權相呈低信號,T2加權相呈高信號。
空間分辨力高,組織對比較好,無骨質偽影。
MRI對腔隙梗塞和腦干梗塞的診斷較CT敏感。
腦血管造影
可顯示支配病灶區(qū)血管狀況,判斷低密度灶是否為大血管阻塞或狹窄所致。
多普勒超聲檢查
超聲心電圖
可顯示心臟瓣膜及心內膜病變,為腦栓塞的栓子來源提供依據。
3
診斷誤區(qū)
把“血管周圍間隙”誤認為腔梗。
血管周圍間隙,即Virchow-Robin腔(VRS),是神經系統(tǒng)內的正常解剖結構。
正常人大腦白質也可出現許多細針孔樣改變,常常含有開放的血管,稱為篩網狀態(tài)。在老年人或一些病理狀態(tài)如動脈硬化或其他某些疾病時可能使VRS增多、增大。也有少數年輕者存在較大的VRS,可能為先天性變異。
由于VRS也發(fā)生在腦深部,因此會誤認為腔梗。
把腦白質點狀的脫髓鞘病灶誤認為腔梗。
大腦的皮質下面是腦白質結構,也就是神經纖維組織。
感染、中毒、缺血、代謝等原因可使神經纖維的髓鞘脫失,稱脫髓鞘病灶(輕者也稱腦白質退變,見于老年人)。
當這類病變呈點狀時,容易將其當成腔梗。
把外傷造成的軸突損傷灶誤認為腔梗。
當這種損傷灶呈點狀時,不容易和腔梗區(qū)分。
病人的外傷病史,對確診很重要。
腦外傷時可以發(fā)生外傷性腦梗死,有的這類梗死灶發(fā)生在腦深部且較小時,即稱為外傷性腔梗,這種外傷造成的腔梗雖然影像表現和上述的腔梗一樣,但致病原因不同。
部分資料來源于百度文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