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又做痓chì,以項背肌肉、筋脈痙攣、拘急為主的一類病證。屬傷寒類證。《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諸暴強直,皆屬于風?!峨y經》∶督脈為病,脊強而厥。一為柔痙,《黃帝內經·氣厥論》:肺移熱于腎,傳為柔痓?!鹅`素節(jié)注類編》:若肺移熱于腎,腎為水臟,邪熱乘之,則水沸外溢而為汗,筋脈反燥而強急為柔痓(同痙)。仲景所論有汗名柔痙,無汗名剛痙,皆有虛實寒熱、外感內傷之異也。
9、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脈經》云: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
痙病主證,總體以陽氣上沖,積聚于上為主:7、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痙為傷寒類證,太陽病脈浮,痙病脈沉者,類少陰脈,屬正虛。3、太陽病,發(fā)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成因,多為汗、下傷津,或本津液虧虛,筋脈失養(yǎng)所致。4、太陽病,發(fā)汗太多,因致痙。5、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fā)汗,必拘急。6、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fā)汗,汗出則痙。10、痙病有灸瘡,難治。
分類為二,剛柔也,剛痙無汗,柔痙有汗:1、太陽病,發(fā)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2、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惡寒有無不作主證,非辯證點,故1條反字爭議可以忽略。)
剛痙:
12、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13、痙為病(一本痙字上有剛字),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柔痙:
11、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栝蔞桂枝湯方:
栝蔞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fā)之。
8、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
1、抽搐案(朱西南)
李某,女,30歲,1984年10月3日初診。
數(shù)月來每一至兩日必發(fā)一次抽搐,19時至20時四肢抽搐達20分鐘左右。發(fā)后自覺心悸及胃脘部難受不適,平時未發(fā)作時和正常人一樣。觀其舌苔白而兼膩,診其脈沉而兼緩,辯證屬中醫(yī)濕證范疇,用瓜蔞根10g 桂枝10g 白芍15g 甘草6g 生姜6g 大棗12g 共3劑。
10月6日診:抽搐大減,抽搐后心悸及胃脘部難受感已消除,繼服3劑,抽搐停止,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2、感寒項強:瓜蔞桂枝湯加葛根案(王占璽)
潘某,女,53歲,退休教師,1981年12月23日初診。
患者曾患席漢綜合征10余年,近幾天因受風,項背部強痛,曾用發(fā)汗治療,汗出過多,疼痛不減,無惡寒發(fā)熱現(xiàn)象,其脈細弱,苔少質紅。
辯證認為風邪侵犯太陽經脈,汗不得法,邪仍不去,復傷津液,故予瓜蔞桂枝湯加葛根。
瓜蔞根12g 桂枝6g 白芍10g 葛根15g 生姜10g 大棗7枚,水煎服,兩劑而愈。
3、柔痙(賴良蒲《蒲園醫(yī)案》)
丁某,男,半歲。
1931年初夏,身熱,汗出,口渴,目斜,項強,角弓反張,手足搐搦,指尖發(fā)冷。指紋浮紫,舌苔薄黃。
傷濕兼風,襲入太陽衛(wèi)分,表虛液竭,筋脈失榮。
擬用調和陰陽滋養(yǎng)營液法,以栝樓桂枝湯主之。
栝樓根6克 桂枝、白芍各3克 甘草2.4克 生姜2片 紅棗2枚 水煎服。
3劑,各證減輕。改投:當歸 川貝 秦艽各3克 生地 白芍 栝樓根 忍冬藤各6克 水煎服,4劑而愈。
4、柔痙(范文甫)
裘小孩,風邪外束,而津傷于內,自汗出,面赤頭搖,轉為柔痙。項背強直,目直視,頭仰,是其據(jù)也。脈見沉遲,乃風寒所致,沉本痙脈,遲則為寒。亦在太陽經,與傷寒相似,其實不同。方用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以祛風寒之邪,加栝樓根清氣分之熱,而調太陽之經氣,經氣流通則風邪自解矣。
桂枝4.5克 生白芍9克 炙甘草3克 花粉9克 生姜3克 紅棗4枚
又,一婦人猝口噤,角弓反張,目直視,不能言。余曰:此柔痙也。與栝樓桂枝湯全方,1服見效,仍守前法,3服而愈。是年,此癥甚多,而服紫雪丹者誤事不少也。
栝樓根(天花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