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知道,積聚以腹內(nèi)結(jié)塊,或脹或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但積和聚又分別有不同的臨床特征,積證大多有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積塊出現(xiàn)之前,相應部位常有疼痛,或兼惡心、嘔吐、腹脹,以及倦怠乏力,胃納減退等癥狀。聚證則表現(xiàn)為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聚時散,或有如條狀物聚起在腹部。經(jīng)過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醫(yī)學對積聚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論認識,尤其是扶正祛邪、攻補兼施的治療思想及有關的一系列方藥,對減輕甚至治愈積聚病證,具有重要的意義。
治療原則
聚證重調(diào)氣,積證重活血。聚證病在氣分,以疏肝理氣、行氣消聚為基本治則,重在調(diào)氣;積證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jié)為基本治則,重在活血。要注意區(qū)分不同階段,掌握攻補分寸。積證初期,積塊不大,軟而不堅,正氣尚可,治療以攻邪為主,予以行氣活血、軟堅消積;中期積塊漸大,質(zhì)漸堅硬,而正氣漸傷,邪盛正虛,治宜攻補兼施;末期積塊堅硬,形瘦神疲,正氣傷殘,治宜扶正培本為主,酌加理氣、化瘀、消積之晶,切忌攻伐太過。
分證論治
『聚證』
肝氣郁滯
癥狀: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聚時散,脘脅之間時或不適,病情常隨情緒而起伏,苔薄,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氣消聚。
方藥:木香順氣散。
食濁阻滯
癥狀:腹脹或痛,便秘,納呆,時有如條狀物聚起在腹部,重按則脹痛更甚,舌苔膩,脈弦滑。
治法:理氣化濁,導滯通腑。
方藥:六磨湯。
●● ●
『積證』
氣滯血阻
癥狀:積證初起,積塊軟而不堅,固著不移,脹痛并見,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理氣活血,通絡消積。
方藥:荊蓬煎丸。
氣結(jié)血瘀
癥狀:腹部積塊漸大,按之較硬,痛處不移,飲食減少,體倦乏力,面黯消瘦,時有寒熱,女子或見經(jīng)閉不行,舌質(zhì)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滑或細澀。
治法:祛瘀軟堅,補益脾胃。
方藥:膈下逐瘀湯、六君子湯?!?/p>
正虛瘀結(jié)
癥狀:積塊堅硬,疼痛逐漸加劇,飲食大減,面色萎黃或黧黑,消瘦脫形,舌質(zhì)色淡或紫,舌苔灰糙或舌光無苔,脈弦細或細數(shù)。
治法:補益氣血,化瘀消積。
方藥:八珍湯、化積丸。
葉天士積聚醫(yī)案一則
病因飲食不節(jié),其受病在脾胃。既成形象在左脅之旁,是五積六聚。喜暖惡寒,陽氣久傷,溫劑必佐宣通,食物宜慎。
草果、蓽菝、雞內(nèi)金、砂仁殼、厚樸、廣皮、阿魏、搗丸。
黃師云:“氣盛于肺胃,而虛于肝脾,故肺氣可瀉,而肝氣不可瀉。氣積于胸膈右肋,宜瀉肺胃以降之;氣積于臍腹左脅,宜補肝脾以升之。此化積調(diào)氣之法也。肺胃積氣,在胸膈右肋,肝脾積氣,在臍腹左脅,皆中氣虛敗之病也。善治者,肺胃之積,瀉多而補少,肝脾之積,補多而瀉少。半補而半行之,補不至于壅閉,行不至于削伐,正氣漸旺,則積聚消磨矣?!?/p>
病因飲食不節(jié)而傷脾胃,脾胃傷則納食物與運化失常,而寒邪漸至而蓄積,留而不止,于是積聚成矣。因陽氣虛,故證見喜暖惡寒,土虛,肝木下陷故形象左脅之旁。《難經(jīng)》云:“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奔粗复俗C。證屬陽虛,非溫劑無以運脾扶陽,已成形象,非宣通則無以消散積聚。立法不治肝者正如黃師所云:“肝氣之下郁,總由太陰之弱?!惫式∑t正氣自強,行氣則肝積自散。
故以草果健脾燥濕,蓽菝溫胃散寒,雞內(nèi)金以消食,砂仁殼和中調(diào)氣,行郁消滯,廣皮理氣,厚樸散滿下氣,用阿魏入脾胃以消積,搗丸者,因久病,宜緩以圖之耳。脾胃溫,陽氣復,寒濕除,氣機暢,則諸證可希漸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