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江湖漂,眼里很重要。看不懂你就輸了。你知道以下刀劍開刃方式哪個更鋒利嗎?
先來考考你: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唐刀型刃與清劍型刃哪個更容易切入?答案請看↓
刀刃形狀包含了輪廓和刃角等特征,以下是十三種常見刀具的刃口形狀(亦可看做劍的半切面哦)。
↑<圖一>
這里說的是刀/劍身切面哦,↑<圖2>是<圖一>序號<1>的開刃方式。
一、刃角越小,刃部越尖,切入阻力也越小,鋒利性也越高,刃角是影響鋒利性的重要因素。(刃角:6<7<4<3<5<2<1)
二、刃口半徑越小,切入壓力也就越小,自然也越鋒利,這是使刀具鋒利的最關(guān)鍵要素。(刃口半徑:7>8>9=10>4>3=2=1>6=5>11=12>13)3和2和1;5 和6;9和10;11和12相同刃口半徑,刃口越小越鋒利,所以鋒利度是3>2>1;6>5;10>9; 11>12。
⑴是絕大多數(shù)刀具開刃形式,刀體強度高,研磨方便,但要非常鋒利卻不容易。常見如廚用刀具、匕首類。
⑵凹磨,⑴號的變形,刀體內(nèi)凹,刀刃輕薄,可達到很高的鋒利度,不過當?shù)度斜荒ズ褚院?,鋒利性亦相應(yīng)下降。常見如折刀類等
⑶、 ⑷號多見于手工刀,比如唐大刀、日本武士刀。刀刃角度很小,刃面導(dǎo)向性好,極其鋒利,遠非⑴、⑵可比,尤其在砍辟時的侵徹度非常高,缺點:刀體的強度會因為極小的開刃角度而降低,容易造成缺口或卷刃。磨損卷刃后的重新研磨非常費時費力。
⑸是 ⑶、⑷的變形,僅僅是內(nèi)弧形刀身形成整體式血槽的變化。比如蒙古刀,保安刀等中國民族手工刀具經(jīng)常使用這種類型的刀刃。由于血槽的存在,刃面大大變窄,導(dǎo)向性因此變差,研磨難度稍大,鋒利性有所下降,但修磨的工作量也大大減小。
⑹號刀刃很少見,主要的例子就是老式剃須刀,在一些西洋古刀劍上也有發(fā)現(xiàn),這種刀刃在自行研磨后很難保持原貌往往轉(zhuǎn)變成⑸號刀刃。這種刀刃,從刀腹到刃部都極致輕薄,而且刃角很小,所以很容易研磨,而且鋒利性強遠非其他刃口形狀的刀具可比。
⑺號刀刃可以說整個刀身就是刀刃,多見于需要極其鋒利的特殊用途刀具,不過倒也常常在菜刀上發(fā)現(xiàn)這種研磨方式。這種刀刃極其鋒利,主要得益于很低的刃磨角度和優(yōu)異導(dǎo)向性的寬大刃面?!龍D
⑻弧形,刀體強度較高,方便研磨,但鋒利性不會很高。多見于大型藏刀、中國古代的平造單手刀……。
⑼、 ⑽刀刃面是偏鋒,刃口可薄可厚。這種刀刃多見于刻刀、鑿刀、剝皮刀、剪刀等特殊用途刀具。這種結(jié)構(gòu)會大大的方便研磨,免除了反手研磨的麻煩。不過這種刀具受力時可能存在偏斜現(xiàn)象,即刀刃向較平的一側(cè)大幅偏移,所以一般刃寬不會太大。片切刃開刃方式,常見于隋刀、唐刀等。
<圖4>唐刀
⑾、 ⑿和⒀是刀背的假刃研磨方式。這種刀刃的目的不是切割,而是在刺入的時候引導(dǎo)刀身,所以一般不追求鋒利。
【刀尖樣式對應(yīng)的性能區(qū)別】:
◣劍式:采用寶劍的對稱形制,兩面開刃,重量最輕,攻擊方式靈活但刀身相對柔弱,但與等長度的其他形制相比,難以適應(yīng)大力量劈砍和持久作戰(zhàn),同時工藝相對復(fù)雜;
剜撬性能:★
穿刺性能:★★★
◣日式:刀尖處通過折刃使劈砍達到最大的殺傷效果,同時兼顧一定的穿刺能力,工藝相對簡單,適合大力量劈砍及持久作戰(zhàn)。
剜撬性能:★★★
穿刺性能:★
值得特殊說明的是,“日式刀尖”作為國際上通用的稱呼,是由于中國與西方國家缺乏文化交流,導(dǎo)致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缺乏了解,中國在漢代的環(huán)首刀就已經(jīng)采用了十分典型的“日式刀尖”,所以,不論這種形制如何稱呼,都是起源于中國的!
◣矛式:在刀尖處的刀脊上設(shè)置假刃是矛式刀尖的特點,這使得刀具在擁有極高穿刺力的同時兼顧了刀尖的強度,現(xiàn)代軍用刀具多采用矛式刀尖。
剜撬性能:★★
穿刺性能:★★★
◣大刀式:為增加劈砍時的力量,在刀頭部分增加配重,使刀的重心盡量靠前,此種增重處理多適用于技巧簡單、力量充沛者,使刀刃的切割效應(yīng)在巨大的離心力作用下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馬刀式:為突出刀刃的切割效應(yīng),盡可能在刀頭部分減輕重量,使全刀的重心盡量靠后,此種形式多為騎兵刀采用,由于奔跑中的馬匹為騎兵提供了足夠的沖力,而騎兵與對手間的戰(zhàn)機又瞬息萬變,這就要求馬刀的使用者能以最快的速度調(diào)整刀的攻擊路線和角度,所以,通過靈便的揮舞來突出使用者的格斗技巧,是馬刀的戰(zhàn)術(shù)要求。
答案:清劍更容易切入,因為劍身薄,刃口小,清劍類似<圖1>中7號的開刃方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