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是一種植物,指蘆荻,蘆葦。蒹,沒有長穗的蘆葦。葭,初生的蘆葦。本詞條主要針對《蒹葭》這首詩,選自《詩經(jīng)·國風·秦風》,大約來源于2500年以前產(chǎn)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詩經(jīng)·國風·秦風》
蒹葭(jiān ji?。┥n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jī);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zhǐ)。
注釋
蒼蒼:茂盛的樣子。下文的“凄凄”(“凄”是“萋”的假借字)“采采”都與“蒼蒼”的意思相同。
白露為霜:晶瑩的露水變成霜。為,凝結(jié)成。
所謂:所說,這里指所懷念的。
伊人:這個人或那個人.指詩人所思念追尋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邊,即水的對岸。方,邊
溯洄(sù huí)從之:沿著彎曲的河邊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溯洄,逆流而上。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游走,這里指陸行。洄,曲折盤旋的水道。從,跟隨、追趕,這里指追求、尋找。之,這里指伊人。
道阻:道路上障礙多,很難走。阻,險阻,道路難走。
溯游從之:順流而下尋找她。溯游,順流而下?!坝巍蓖ā傲鳌保钢绷鞯乃?。
宛在水中央:(那個人)仿佛在河的中間。意思是相距不遠卻無法到達。宛,宛然,好像。
凄凄:茂盛的樣子?,F(xiàn)在寫作“萋萋”,與下文“采采”義同。
晞(xī):曬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邊。
躋(jī):升高意思是地勢越來越高,行走費力。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小島。
采采:茂盛的樣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陽光蒸發(fā)完畢。
涘(sì):水邊。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灘。
之:代“伊人”
河畔蘆葦碧色蒼蒼,
深秋白露凝結(jié)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
就在河水對岸一方。
逆流而上尋尋覓覓,
道路險阻而又漫長。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
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蘆葦一片茂盛,
清晨露水尚未曬干。
我那魂牽夢繞之人,
就在河水對岸一邊。
逆流而上尋尋覓覓,
道路坎坷艱險難攀。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
仿佛就在沙洲中間。
河畔蘆葦更為繁茂,
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
就在河水對岸一頭。
逆流而上尋尋覓覓,
道路險阻迂回難走。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
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p>
相思之所謂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間。吾嘗聞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讀《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于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情之為物,虛幻而未形。莊子曰:樂出虛,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jié)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堅。故曰“未晞”,“未已”。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著,所謂伊人。然在水一方,終不知其所在。賈長江有詩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狈驉傊厍笾?,故雖不知其所蹤,亦涉水而從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險阻彎曲,言求索之艱辛,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然終于“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幻影云霧,水月鏡花,終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觸之,卻。“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斷弦之音,鏗鏘而悠長。癡人耶?夢境耶?每讀到此,不由喜之,嘆之,怨之,哭之!
《蒹葭》選自《詩經(jīng)·國風·秦風》,大約是2550年以前產(chǎn)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關(guān)于這首詩的內(nèi)容,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三種說法:一是“刺襄公”說。《》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苯袢颂K東天在《》辨義沖闡析說:“‘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朝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臍’、‘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凶尅?,意思是治國有希望。”二是“招賢”說。姚際恒的《》和方玉潤的《》都說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被蛑^:“征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三是“愛情”說。今人藍菊有、楊任之、樊樹云、高亭、呂恢文等均持“戀歌”說。如呂恢文說:“這是一首戀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說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隱喻。”
由于此詩之本事無從查實,詩中的“伊人”所指亦難征信,故而以上三說均難以最終定論。在這里,我們姑且先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解讀。
《蒹葭》屬于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肅)。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來秦逐漸東徙,都于雍(今陜西)。秦地包括現(xiàn)在陜西關(guān)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qū)域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