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概述】
落枕又稱失枕,多數病人是由睡眠姿勢不當,枕頭過高或過低,頭部滑落于枕下,使頸部斜向一側而得名。也有部分病人因睡眠時或受風寒,造成局部經絡不通汽血運行不暢而引起,故又有“落枕風”之稱。它是由頸項部某些肌肉(以斜方肌、胸鎖乳突肌、肩腫提肌為主)痙攣、肌張力驟然增高,造成頸項部疼痛,活動受限制的一種急性疾患。輕則一、二天內可自行緩解;重則,可拖延數日、周余不等,妨礙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在臨床,本病較為常見,以晨起或頸部猛然地轉動后而出現,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推拿治療極其有效。
【臨床表現】
多數患者早晨起床后,即感頸部疼痛強硬不適,活動受限,并且頸痛加重,頭多歪向一側。
頸項強迫體位,呈僵硬狀態(tài),頸部活動受限往往局限于某個方位,強行使之活動,頸痛會加劇。病患處肌肉攣縮明顯伴壓痛,個別患者壓痛部位可摸到條索狀。
對于反復落枕的中年人,或在近期內(半年內)出現多次落枕者,應高度懷疑患有頸椎病的可能性。
【診斷和鑒別】
1.診斷要點
(1)晨起突發(fā)頸部疼痛,活動受限,強制活動后疼痛加重。
(2)無明顯外傷,發(fā)熱等誘發(fā)因素,無上肢放射痛。
(3)病患處肌肉有局限性壓痛,肌痙攣征明顯;
頸部X線排除頸部骨質病變者。
2.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頸椎病相鑒別。可參閱“頸椎病”的有關內容。
【治療】
1.治療原則 舒筋活血,溫經通絡,滑利頸椎。
2.常用穴位及部位 風池、肩并、阿是、列缺、后溪諸穴,及病患處肌肉。
3.常用手法 滾法、指揉法、拿法、彈撥法、頸項部被動運動等,可輔以熱敷法。
4.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醫(yī)生立于其后側或患側。頸項疼痛較甚者,可先指揉列缺、后溪諸穴。列缺為人體四總穴之一,有“頭項尋列缺”之說。指揉列缺,后溪屬遠取之法可緩解頸項之痛。所以在遠端穴位作指揉法的同時,可囑患者頭部自主地向各個方向作緩緩地活動約1~2分鐘。在頸項疼痛周圍用輕滾法,逐步向主痛部位移動,待患者病痛稍有緩解后,一手繼續(xù)施以滾法,而另一手要扶住患者的前額、下頜或頭部緩緩地做頸部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和左右旋轉的被動運動。約5分鐘。繼以上體位指揉風池、肩井、阿是諸穴,尤其是阿是穴在指揉時要輕重交替,同樣要配合頸部的各項被動運動,約5分鐘。指揉法和滾法可交替應用,相得益彰。當頸痛有所減輕,活動功能有所改善的基礎上,可對有痙攣的肌肉施以彈撥法,力量由輕到重,幅度由小到大,要因人而施,在患者能忍受的情況下對痙攣的肌肉彈撥3~5次;而后再局部施魚際揉法以緩解手法之痛。最后以拿風池,拿肩井,熱敷患處結束治療。
【自我保健】
熱敷法熱敷是中醫(yī)治療外治方法之一,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
“黃帝內經”中所述的“熨”法就是熱敷法。在治療時有干熱敷和濕熱敷兩類,坎離砂就是傳統(tǒng)的干熱敷。然而在推拿臨床上,常于手法操作后輔以濕熱敷,它可加強手法治療效果,減輕手法刺激過度所產生的局部不良反應。
【熱敷方法】
根據不同病情,選用不同的中草藥置于布袋內,扎緊袋口,放人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煮沸約10分鐘后趁熱將毛巾放入浸透后絞干,疊成方形,敷于患處,待涼后,以前法更換毛巾,每次2~3塊,每日l~2次。
為了加強熱量滲透,可在熱敷時施以輕拍法。亦可在患處先用擦法,使透熱后,隨即再加熱敷,以提高治療效果。
【熱敷注意事項】
1.熱敷溫度以70℃±5℃為宜。溫度過高易燙傷皮膚,過低起不到熱敷的作用。
2.熱敷時間與熱敷溫度成正比。熱敷水溫高,熱敷時間可短一些,以3~5分鐘為宜;若熱敷水溫不高,可適當延長熱敷時間,約5~10分鐘。
3.加強觀察,對熱敷患者,特別是第一次接受治療者,更需要加強對皮膚的觀察。
4 熱敷后局部切忌再用任何手法刺激。
5.熱敷時要注意室溫,避免患者感受風寒。
【常用熱敷參考方】
桑枝15克 海風藤20克 絡石藤15克 雞血藤20克 忍冬藤15克 香樟木25克 紅花10克 豨簽草30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