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課程”到底是怎么回事?且聽“村長”與1000位校長的分享!
“全課程”是啥?這兒提到的“全課程”教育實驗,是《當代教育家》總編輯李振村(人稱“村長”)應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之邀,出任北京十一學校亦莊實驗小學校長后,帶領團隊探索的一條小學課程改革新路。
從2012年提出構想以來,李振村組織15位特級教師和眾多教育專家、名校畢業(yè)生,研發(fā)出包括教育大綱、教材、教法、評價、管理等五大板塊的“全課程”教育體系。它是覆蓋學校全部生活,推動學科全面融合的綜合性課程改革,其目標是讓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生活,讓孩子沿著“全人”的方向健康成長。
“全課程”一問世就引發(fā)了《北京晨報》《光明日報》等諸多媒體的關注。同時,也有教育同仁產(chǎn)生了疑問,比如:
全課程的包班和因師資不足的包班是一回事嗎?全課程就是各科課程的疊加?全課程教師必須是各科皆通的通才嗎?……
2014年12月6日下午,第二屆當代教育家論壇,“全課程”核心團隊李振村、常麗華、錢鋒對全課程作了深度剖析和詳細說明。如果您有同樣的疑問,我們相信,這里有您想要的答案!
李振村:“全課程”到底是啥?
民國時期上海灘老大杜月笙,因孩提時得到過水果店老板所給的溫暖而能始終保持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為什么?美國一位女大學生僅僅因為幼年被瀑布的水流聲嚇過,長大后還一聽到流水聲就顫抖不止,為什么?這一正一反兩個例子說明:孩童時的體驗,猶如種子深埋在泥土,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梢?,體驗是一種深刻的教育力量。而今天的學校教育,給孩子提供了怎樣的體驗?孩子的體驗足夠安全、自由、多元、豐富嗎?給予孩子足夠安全、自由、豐富的“體驗”,正是“全課程”的努力方向。
一、人好了,課程才好,孩子才好
北京亦莊實驗小學(一下簡稱“亦小”)“全課程”改革從改革管理入手,因為亦小認為:人是一切課程的核心。人好了,課程才好,孩子才好,世界才好。怎樣的人才能驅動課程改革?一定是自由的人,充滿專業(yè)精神的人,而懈怠的人、倦怠的人,被各種細化的制度嚴格控制的人,很難去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課程、實施課程。所以,亦小建立了基于信任而非基于控制的管理體系。學校把統(tǒng)一要求的東西降到最低限度,學校不考勤,不檢查教案,開會不必簽到(把全校性的行政會議減少到最低),甚至不統(tǒng)一要求老師交各種材料——這一切的目的就是給老師提供盡可能大的空間,全力以赴研究孩子,研究教學。學?;」芾韱卧岩磺心軌蛳路诺臋嗔Χ枷路诺郊壊俊粋€級部相當于一所小學校,于是,各個級部都在努力個性化發(fā)展,每個老師都在自如和舒展地做不一樣的事情。
當老師的感覺是安全的、自由的,他才會將這種體驗傳遞給孩子。
亦小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則:法無禁止則皆可為。這里的“法”是指亦小辦學的底線要求:學??梢栽徳S多,但是唯獨不能原諒的是對孩子和教學的怠慢。只要不怠慢教學,不怠慢孩子,那么各種嘗試盡可以大膽地去做。規(guī)章制度的力量在亦小被降到了最低。而愿景的力量、專業(yè)驅動的力量成為學校發(fā)展的核心。
所以,“全課程”教育實驗的核心不是所有課程的疊加,而是指向“全人”、指向人的全面生活的變革。
二、讓藥片回歸蘋果,把學科“深井”連成汪洋
傳統(tǒng)教學學科林立,給孩子挖的是一口又一口的學科深井,但是學科之間缺少關聯(lián)。于是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現(xiàn)象:看上去我們的孩子學科知識學得深透但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偏弱。而“全課程”一個核心就是將被割裂的學科打通,讓深井連成汪洋!
學科打通的課程如何操作呢?以“讓幼小銜接軟著陸”的始業(yè)課程為例,全課程做了這樣幾件事:拼音學習后置,淡化學科概念,強化學科融合,開展生活化和游戲化學習。
具體到孩子的生活是怎樣的狀態(tài)呢?從入學第一天的生活就能窺看全課程的全貌!晨誦是《喇叭花》,孩子們配合著動作,打著節(jié)奏,不覺得這是早讀。接下來讀繪本《大衛(wèi)上學去》,大衛(wèi)淘氣又搗蛋,孩子們很喜歡,故事的結尾是:調皮搗蛋不要緊,只要改了就是好孩子。這個故事比說教更有用處。接下來唱來自臺灣的《禮貌歌》,這是音樂加舞蹈的學習,但孩子不覺得這是在上課。第三節(jié)課干什么呢?把第一天上學的事情畫下來,這是美術課,但孩子畫的是自己的生活,他也不覺得是在上課……
后面的學習,每月一個項目,每個項目都是跨學科整合:把識字寫字、閱讀、繪畫、音樂、體育等都整合在一起。這種學習,給孩子的感受就是一種游戲,是一種富有趣味和挑戰(zhàn)性的生活。
所以,“全課程”教育實驗的關鍵就是把傳統(tǒng)教學單一枯燥的學科學習,轉化為豐富多彩充滿智力挑戰(zhàn)的游戲化的生活。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全課程讓藥片回歸到蘋果。
三、讓尋常的校園生活充滿驚喜和期盼
為什么人類要有春節(jié),有周末,有各種各樣的節(jié)日?就是讓生活富有節(jié)奏,有一點盼頭。校園生活同樣也要給孩子一點期待和向往,讓孩子有一點“盼頭”,怎么做呢?
亦小每周有一節(jié)“長時段課”。學生用長達半天的時間只做一件事情,這樣時間就不會被一節(jié)節(jié)課切碎。孩子們可以深入地學習和體驗一件事情。
每月一個“非傳統(tǒng)課程日”。這一天不能教語文、數(shù)學等傳統(tǒng)課程,也不能讓孩子寫作業(yè),而是要讓孩子“玩”一個非傳統(tǒng)課程。至于具體內容,牛奶日、沙子日、科學實驗都有,學校放權給各個級部,由老師們自己創(chuàng)造。
每學期有一個“主題周”。在這一周里,上午上課,下午圍繞主題展開活動。比如“帽子周”,語文課收集帽子成語,科學課制作帽子,數(shù)學課計算帽子面積,美術課畫帽子,音樂課教唱《帽子歌》、跳《帽子舞》……最后,全校師生在體育館開了一個帽子派對!活動結束后還形成了一面帽子墻。
所以,“全課程”的全也包含這樣的理解:讓尋常的校園生活充滿驚喜和期盼。
總之,全課程不是單純的課程加減,不是單一的教育教學方式的改變,而是課程的整體綜合變革,它試圖從根本上改變教育生態(tài),營造師生共度的幸福的教育生活。
常麗華:“包班”的故事,那么小,那么好!
常麗華是全課程的主要研發(fā)者之一,也是亦莊實驗小學“小螞蟻班”的包班老師。自2013年亦小開學以來,常老師陪著學生從一年級升上了二年級。她和孩子們在一起,發(fā)生了哪些有意思的故事呢?
1.我們三頭六臂,什么都能做
“我們學校真的很酷,我們三頭六臂,什么都能做……學校學校我們去哪里呀,校長說去玩呀……”演講之初,常老師放了一首歌,不是明星名曲,而是一個孩子用《爸爸去哪兒》的旋律自己填的一首歌詞。
當稚嫩的童音響起,全場不禁開始思考:當我們問一個孩子你在學校學習怎樣時,他會告訴你語文多少分,數(shù)學多少分,英語多少分。但“全課程”下生長的孩子是這樣唱的“我們三頭六臂,什么都能做”,他沒有被學科割裂,他是一個完整的“人”。
2.我們如何言說就如何生活
二年級的第一課,是從玩詞語開始的。在一個沒有霧霾的秋日,大家一起去找秋天。怎么找呢?每人有一個白板,把大腦里已積累的詞語,和現(xiàn)在坐在這秋天的陽光下,所能感受到的詞語寫下來。
這時,一架飛機從天空劃過,于是,有個孩子就想到了:像藍色的墨鏡裂開了一條縫。如果他不在那里,不在那個秋日明媚的陽光里,而是封閉在教室里,他怎么可能寫下這樣的詞語和句子。
3在安全自由的空間里,發(fā)現(xiàn)那個與眾不同的自己
常麗華用五幅圖講了一個班里最弱的女孩。這個孩子認的字很少,上課一開始也不太聽得懂。但是,通過寒假里讀繪本的作業(yè),她得到了改變。只要她一上傳讀繪本的錄音,就能得到老師熱情地鼓舞。在一次動物朋友的課程中,她為天鵝寫詩,“美麗的天鵝,你在哪里,我一直在等著你”,這個曾經(jīng)對學習不甚關心的女孩,內心已經(jīng)有了對美好事物深深的渴望。
4.教育,就是一項迷戀孩子成長的學問
以“我的動物朋友”為主題的學習中,學生要畫帶著動物去旅行的作品,要通過寫詩、作曲的方式為自己最喜歡的動物代言。這些內容都是課堂創(chuàng)作的一部分,無邊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讓孩子們沉醉其間。到了“動物音樂會”時間,每個人都到臺前展示自己的作品。這就是真正的個性化學習,在有足夠彈性的課程當中,每個人能依照自己的節(jié)奏和進度學習,而不是讓它整齊劃一。
由于每天都泡在班級里,常老師的課堂實例太多了!微信里擷取的不足常老師講座案例的十分之一!
錢鋒:“萬物簡史”,讓孩子胸懷萬物,游于世界!
一次郊游時,一個發(fā)現(xiàn)了蟬蛻的孩子問錢鋒老師蟬是怎樣生長的,這個問題把錢鋒當場問住。事后,當他去追問蟬這種司空見慣的小蟲子背后的故事時,他卻發(fā)現(xiàn)一枚小小的蟬,卻涉及中國古代的詩歌、醫(yī)藥、飲食,而且和歐洲文化中蟬的意象完全不同。
循著這個偶然的發(fā)現(xiàn),錢鋒慢慢走進蟬的世界,也走進了文化的深處。他開始尋思:啟蒙教育,是不是應該從尋找人類文化共同的基因開始?于是,一個以解答人與世界如何妥善相處問題為目標的課題——中國文化啟蒙全課程項目“萬物簡史”誕生了。
1.我們最終教給孩子的是,他們如何來面對這個世界
世界運行是基于萬物的,我們所處的每一個環(huán)境都跟萬物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教育的核心價值是解答人與世界如何妥善相處的問題。
作為教育者,我們經(jīng)常抱怨,現(xiàn)在的孩子為什么如此冷漠,為什么他不會惜物,為什么吃東西隨地亂扔?因為我們這個時代已經(jīng)有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人和物之間天然隔著巨大的屏障,他感受不到萬物與自己的關聯(lián)。試想,如果孩子對周邊的一棵樹都不愛惜,他會愛惜你嗎?會與周圍的人好好相處嗎?
2.一根細小的珠子,為什么能很自然地實現(xiàn)全人教育的目標?
錢鋒最近完成了竹葉青課程,它的主要脈絡是這樣展開的:開啟課,到戶外讓孩子不僅用眼,還用各種感官感受竹子;科學課,從科學領域了解竹子的內部構造;地理課,孩子們知道了竹子來自哪里;歷史課,要穿越到古代了解竹子的用處;生活課,孩子們走進超市,發(fā)現(xiàn)竹子今天的用處;還有體育課、音樂課……
孩子們對竹子的看法就這樣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知道這一個平常的小物件其實包容著非常豐富的內涵時,語文課到來了,錢老師用了整整一周時間,讓孩子們從語文角度去感受中國的竹子。
就是這樣,當孩子和竹子親密接觸的時候,他體會到竹子帶給他的精神品格。萬物簡史在多科交融的全過程中成就了“全人”。
3.以物為界,人在中央,他是參與大地萬物運作的精靈
相較于以通識教育,萬物簡史課程也是一種啟蒙常識的課程,但是,它是以物為媒介,養(yǎng)育孩子周知萬物的文化通感。
在這個課程中,項目學習是運作的方式 ,中國文化才是課程原點,這樣西體中用,幫助孩子以物為支持點探索人與世界的關系。
最后,錢老師以“石頭記”課程為例,談到了“萬物簡史”課程完整的運作步驟,簡單說來,分為選題、開啟、運作和結束四步。
(本文選自李振村的博客-第二屆當代教育家論壇演講摘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