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1-20 14:20 作者: 來源:騰訊旅游
點擊:96
東北居民以滿漢兩族人口最多。滿族(包括一些加入八旗的蒙古人和漢人)是這里的土著民族,他們的風俗,即有在白山黑水之間世代生活而形成的傳統(tǒng),也有接觸漢族文化后產(chǎn)生的變化。而從山東、河北等關內(nèi)陸區(qū)“闖”到關東來的漢人,在“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規(guī)律驅(qū)使下也逐漸“入鄉(xiāng)隨俗”,把自己原有的風俗融入東北大眾的生活中。東北的婚俗就是這種相互融合的產(chǎn)物。舊時的結婚年齡,一般在十四五歲左右,而且以女方年齡稍大為好,這樣媳婦過門后既能及早生兒育女,又能幫助料理實務,所以民諺中有“女大三,報金磚”之說。如果哪個年輕人過了二十歲還沒結婚,一般或因家窮或本人有缺陷,民間即認為是不正常的現(xiàn)象。有的人家在過年時,特意讓到及嫁之年的姑娘去搬動豬油(俗稱“大油”或“葷油”)罐子,稱為“動大葷(婚)”,主為這樣就能早結良緣。
議婚一般都要經(jīng)過提親保媒的程序,雙方家長或通過親友了解對方家境及人品相貌,稱之為“相看”。彼此同意后,還要經(jīng)過“合婚”,即把寫有女方生辰八字的“庚貼”送到男家(或兩家互換),交給算命先生一類的人,推算雙方屬相命相是否相合以及成婚對父母是否有相克相妨之處,如無不吉才可繼續(xù)議婚。還有的把二人“庚貼”置于家中神位前,三日內(nèi)無意外即視為可行。
合婚既吉,男家要到女家下聘禮,俗稱“放小定”或“下茶”。一般是由男方父親及長輩近親女眷等前往,要送給欲娶之女一些金銀首飾并為其戴上,所以也稱為“插戴”。是日女家設宴款等,席間雙方家長互換酒杯而飲,稱為“換盅”,又因這是初次以親家的關系正式相聚,也有稱之為“掛鉤”的。
此后如無變故,兩家就要正式商定結婚之事。由男方家把“合婚”時推算好的成婚吉日等告知女家,稱為“通信”或“送日子”,并與女家議定彩禮數(shù)目,隨后便是“過禮”或叫“下大茶”,滿語稱“送烏林(錢財)”。彩禮一般包括雙豬、雙酒(貧者可用單)、首飾、衣料、布匹及現(xiàn)金等。女方于當日殺豬設宴款等親家及自家親友,稱為“納彩”。基親友都有錢物饋送,俗稱“助妝”或“添箱”。滿族人家還要在這天以豬酒祭祖,并從“索繩”上把待嫁姑娘的線鎖摘下。還有的地方在過彩禮時,要由男方一長輩婦女為姑娘裁衣一件,以示開始做嫁妝,俗稱為“開剪子”。以后兩家便加緊進行嫁娶準備。
婚禮一般分成三天。
第一天女家把陪送的嫁妝送至男家,并在新房內(nèi)擺放停當,稱為“安柜箱”、“安嫁妝”或“送行李”。送時沿途鼓樂吹打,抬嫁妝的列隊而行,稱作“亮嫁妝”。男方則要把裝飾一新的娶親花嬌抬到門前或繞村轉(zhuǎn)一圈,稱為“亮轎”和“走轎”。男女兩家相距較遠的,女方送親隊伍也于是日出發(fā),當晚住于距男家不遠的親友家,俗稱“打下處”,男家接親隊伍也都于當晚聚齊,等待出發(fā)。
第二天稱為“正日子”。清晨男家迎親隊伍出發(fā),鼓樂前導,喜轎(或車)隨行。新郎騎馬由男儐相陪同前往。至女家(或“下處”),入見女方尊長行禮,“吉時”一到,鼓樂大作,新娘由其兄抱至轎(車)上,稱為“抱轎”。起轎后,新郎騎馬在前,后為鼓樂喜轎,新娘家送親女眷坐車隨行。一路上遇到井、橋、廟、墳都要由專人用紅氈遮擋,以避邪祟沖犯。也有的地方是當日清晨迎、送親隊伍同時出發(fā),至中途相遇時停下,通過“抱轎”(也稱“插車”)把新娘轉(zhuǎn)到男家迎親車轎上,再共同前行至男家,多見于山區(qū)滿族。
隊伍行至男家門前,新郎入門后,大門關閉,鼓樂吹打,新娘暫時不許下轎,俗稱“憋性”或“勸性”,意思是改一改當姑娘時的任性脾氣,但只是象征性的,片刻大門即開,新娘由送親婦女攙扶下轎(因其蒙“蓋頭”看不見路),順鋪好的紅氈入院。有的地方在大門口放一只炭火盆,新娘順跨盆入門,寓進門紅紅火火之意。另有“射三箭”之俗,即新娘未出轎前,新郎用無頭箭桿向轎底連射三箭,寓去邪之意。
新娘順紅氈走至設在院中的“天地桌”前,與新娘一起跪拜,稱“拜天地”,滿族人家則稱“拜北斗”,天地桌上擺的是一斗高粱和弓箭。拜過后新郎引新娘進洞房。房門坎放馬鞍一只,新娘從上跨過,稱“平安入門”。入門前兩個幼童遞給新娘兩只“寶瓶”(也稱“寶壺”,銅錫制作,形似花瓶或似酒壺,內(nèi)裝金銀五谷)新娘抱在懷中,此外新娘入門前,新郎要用秤桿將紅布蓋頭挑下扔到房頂上,寓“稱(秤)心如意”、“步步(布)高升”。新娘入房后即面向“吉方”(合婚時已推算好),懷抱寶瓶在炕上“坐帳”或稱“坐?!薄F鋾r間或長或短,依地區(qū)而異,有長達數(shù)小時至傍晚的,因俗謂坐福時間長則婚后福多。坐帳結束之前,要由女家隨同前來的婦女為新娘“上頭”、“開臉”,即改梳已婚婦女發(fā)式,并用絲線絞掉臉上汗毛,再用雞蛋滾一滾,使其更加容光煥發(fā),也有的地方稱此為“滾臉”。
新娘坐帳之時,其家送親者在男家設宴款待新郎,俗稱“管小飯”。隨后男家設宴招待新親及自家親友。席間雙方長輩要饋送錢物,俗稱“上禮”,新郎則一一相謝,俗稱“謝親”或“拜席”。宴畢女家賓客告辭,新郎送至大門外。天黑后,新郎入房與新娘同飲“交杯酒”、吃餃子和面條,俗稱“子孫餑餑”、“長壽面”或“寬心面”。就寢前,由新郎嫂子或嬸子等婦女為新人鋪被褥,并在其間放棗、筷子、栗子、花生之類,取“早立子”(生孩子)之意。
第三日早起,新娘隨新郎拜男家家祖宗和灶王爺,隨后見公婆和男家親屬,稱為“分大小”。凡長輩和平輩年長者,新娘都要向其行禮并裝煙敬上,受禮者要給“裝煙錢”。一些地方女家親屬這天來“開箱”或稱“亮箱”,即把隨嫁妝帶來的新娘所做鞋、襪、荷包等女紅工藝品贈送給男方家人和親友,一為結人緣,一為展示自己的針線技藝。當晚還有“倒寶瓶”儀式,兩新人對面跪,撩起衣襟,由男方嫂子等婦女把前日新娘所抱寶瓶中的金銀五谷撒在二人衣襟上,一邊倒一邊念“倒寶倒寶,白頭到老;倒金倒銀,騾馬成群”之類的喜歌。
婚后第三日或第四日,新娘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俗稱“回門”或“回酒”,一般是當日太陽落山前返回婆家?;楹笠粋€月左右,新婦回娘家住十幾天至二十幾天,俗稱“住對月”。歸來時要給公婆及小姑等帶自己做的鞋襪等。此后才算正式開始婚后生活。
以上只是東北舊式滿漢婚禮的大致情形,具體細節(jié)各地及城鄉(xiāng)間互有差異,但總體的風格特色是一致的,至今仍有許多儀式以不同形式保留在民間婚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