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
題注:題下一有行字,一作終山行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③問樵夫。
按:① 一作到 ② 一作天 ③ 一作浦
《王孟詩評》:
語不必深辟,清奪眾妙。
《唐詩直解》:
王摩詰“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孟浩然“再來迷處所,花下問漁舟”。并可作畫。末語流麗。
《唐詩鏡》:
“陰晴眾壑殊”一語蒼然入雅。
《唐詩選》:
玉遮曰:“入看無”三字妙入神。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蔣一梅曰:三四真畫出妙境。周敬曰:五六直在鮫宮蜃市之間。周啟琦曰:摩詰終南二詩,機熟脈清,手眼俱妙。
《唐風定》:
右丞不獨幽閑,乃饒奇麗,但一出其口,自然清冷,非世中味耳。
《唐詩評選》:
工苦,安排備盡矣。人力參天,與天為一矣。“連山到海隅”非徒為窮大語,讀《禹貢》自知之。結語亦以形其闊大,妙在脫卸,勿但作詩中畫觀也,此正是畫中有詩。
《姜齋詩話》: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
《唐律消夏錄》:
通首俱寫終南山之大。全是白云、青靄,一中峰而分野已變,歷眾壑而陰晴復殊,游將竟日尚無宿處,其大何如?
《增訂唐詩摘鈔》:
結見山遠人稀。
《唐詩觀瀾集》:
屈注天潢,倒連滄海。而俯視一氣,盡化煙云。一結杳渺寥泬,更有憑虛御風之氣。
《而庵說唐詩》:
是詩如在開辟之初,筆有鴻蒙之氣,奇觀大觀也。
《唐賢三昧集箋注》:
神境。四十字中無一字可易,昔人所謂四十位賢人。
《唐詩別裁》:
“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遠,“分野”二句言其大,四十字中無所不包,手筆不在杜陵下?;蛑^末二句似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
《繭齋詩談》:
于此看“積健為雄”之妙。“白云”兩句,看山得三昧,盡此十字中。
《唐詩從繩》:
此尾聯(lián)補題格。中四句分承說,此立柱應法。回望處白云已合,入看時青靄卻無,錯綜成句,此法與倒裝異者,以神韻不動也。
《網(wǎng)師園唐詩箋》:
得此形容,乃不同尋常登眺(“青靄”句下)。
《唐宋詩舉要》:
吳曰:壯闊之中而寫景復極細膩(“青靄”句下)。吳曰:接筆雄?。?/span>“分野”句下)。
輞川閑居
一從歸白社,不復到青門。時倚檐前樹,遠看原上村。
青菰臨水拔,白鳥向山翻。寂寞于陵子,桔槔方灌園。
《瀛奎律髓》:
“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綠樹高原”,與此“時倚檐前樹,遠看原上樹”,予獨心醉不已。
《唐詩援》:
“青”、“白”二字再見,想占人不以重用為忌。
《唐詩歸》:
譚云:偶然妙(“時倚”聯(lián)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喧艷時閉門謝俗,靜讀摩詰《輞川山居》等詩,真若游天臺石梁,觀瀑布飛泉,此際頓移世界。
《唐詩矩》:
尾聯(lián)出意格。索性重用“青”、“白”二字,在大家不害其老,后人未可藉口。亦只寫“寂寞”二字。前篇(按指《歸嵩山作》)用為冒則,從后讀去。皆見寂寞之意;此篇用為結則,從前讀來,皆見寂寞之意:章法兩變,意味俱佳。
《而庵說唐詩》:
此詩當為右丞五言律第一首,其言甚淡,其意甚微。人性急尋它頭緒不出,把來放在一邊,是詩亦不免于寂寞也??蓢@,可嘆!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評:高潔不犯乎“青”“由”二字,故全重,更落落。六句壓“翻”字,不意如有勢力。王西寧曰:三四語雖直置,卻得自然,有元亮筆意。
《瀛奎律髓匯評》:
何義門:三四閑趣。紀昀:“青”“白”二字究是重復,不可為訓。詩則靜氣迎人,自然超妙,不能以小疵廢之。三四自然流出,興象天然。
觀獵
題注:《紀事》題曰《獵騎》?!稑犯娂?、《萬首絕句》以前四句作五絕,并題曰《戎渾》。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乜瓷涞?/span>②處,千里暮云平。
按:① 一作動 ② 一作落雁,一作失雁
《王孟詩評》:
氣概(“風勁”句下)。極是畫意。
《批點唐音》:
格高,語健,老手。
《唐詩廣選》:
胡元瑞曰:首起句綺麗精工,與沈、宋合調(diào)。蔣仲舒曰:發(fā)端近古,武元衡“草枯馬蹄輕,角弓勁如石”正用右丞語。
《唐詩直解》:
“草枯”二句,同是奇語,上句險,下句秀。結處淡而有味,可玩。
《唐詩訓解》:
發(fā)端近古。……枯而疾,盡而輕,甚妙,便是鷙鷹、駿馬,矯健當前。結處淡而有味。
《唐詩鏡》:
會境入神。……三四體物微渺,結語入畫。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首美將軍獵不違時,聲響高華。中寫出獵之景與已獵之事,綺麗精工,神凝象外。結見非疆域寧靖曷得此舉,閑淡超逸,機圓氣足。玩“回看”二字味深,轉出前此為目中所見,終不失“觀獵”題面。摩詰詩中盡畫,豈虛語者!唐仲言曰:結難于聯(lián),起難于結。如此起語,唐人亦不多見。結謂邊疆宴然,無復有射雕者,所睹獨暮云寥寂耳,豈開元全盛之時乎?王玄曰:“草枯”、“雪盡”語比君臣道合也。當共賞音者細繹之。李夢陽曰:通篇妙。結句突出一意,更妙。
《唐詩評選》:
后四語奇筆寫生,毫端有風雨聲。右丞之妙,在廣攝四旁,圜中自顯。如《終南》之闊大,則以“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顯之;獵騎之輕速,則以“忽過”、“還歸”、“回看”、“暮云”顯之。皆所謂離鉤三寸,鲅鲅金鱗。
《唐詩摘鈔》:
全篇直敘。起法雄警峭拔,三四音復壯激,故五六以悠揚之調(diào)作轉,至七八再應轉去,卻似雕尾一折起數(shù)丈矣。
《唐詩觀瀾集》:
返虛積健,氣象萬千,與老杜《房兵曹馬》詩足稱匹敵。
《唐詩意》:
雄悍之氣,可敵《秦風·駟鐵篇》。
《唐詩成法》:
“渭城”、“新豐”、“細柳”皆皇都近郊,似非可獵之地,而將軍眾兵游獵其速其遠如此。玩“千里”字、“暮云平”字,意殆有諷乎?通篇不出“觀”字,全得“觀”字之神。
《唐賢三昧集箋注》:
此首不過能品。顧云:三四有是景,人所不及道。
《唐詩別裁》:
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絕頂,盛唐詩中亦不多見。起二句若倒轉,便是凡筆,勝人處全在突兀也。結亦有回身射雕手段。
《繭齋詩談》: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一句空摹聲勢,一句實出正面,所謂起也。“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二句乃獵之排場鬧熱處,所謂承也。“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二句乃獵畢收科,所謂轉也。“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二句是勒回追想,所謂合也。不動聲色,表里俱徹,此初唐人氣象。此如“永”字八法,遂為五律準繩。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陳德公曰:前半極琢造,然亦全見生氣。后半一氣莽樸,渾渾落落,不在句字為佳。此等絕塵,沈、宋仿佛,雄才矣。評:起勢生動,五六全承第四而下,直騖至結,一片神行。
《精選評注五朝詩學津梁》:
一起即押韻,精神團足。承聯(lián)即從上文而來,心靈手敏。收句相稱。
《唐宋詩舉要》:
用流動之筆,與前濃淡相劑(“還歸”句下)。吳曰:逆起得勢(首二句下)??虅澗殻?/span>“雪盡”句下)。收亦不弱(末句下)。
漢江臨汎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①,留醉與山翁②。
按:① 一作風日好 ② 一作公
《王孟詩評》:
顧云:此等處本渾成,但難擬作,恐近淺率。
《瀛奎律髓》:
右丞此詩,中兩聯(lián)皆言景,而前聯(lián)尤壯,足敵孟、杜《岳陽》之作。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
郭云:氣象涵蓄,渾渾無際,淺率者擬學不得。
《唐詩歸》:
鐘云:真境說不得(“江流”句下)。
《唐詩解》:
第四句對巧,五六上句較勝。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劉辰翁曰:無意之意。魏慶之曰:三四輕重對法,意高則不覺。吳山民曰:起有注《水經(jīng)》筆意。
《唐詩意》:
胸中有一段浩然廣大之致,適于泛江寫出,可風亦可雅。
《唐詩成法》:
前六雄俊闊大,甚難收拾,卻以“好風日”三字結之,筆力千鈞。題中“臨泛”,不過末句順帶而已,此法亦整嗾鲙《唐賢三昧集箋注》:三四氣格雄渾,盛唐本色。五六即第三句之半。
《繭齋詩談》: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學其氣象之大。
《瀛奎律髓匯評》:
馮舒:澄之使清矣,“壯”字不足以盡之。陸貽典:順題做法,落句推開,查慎行,第一、第三句中兩用“江”字。不但此也,“三江”、“九派”、“前浦”、“波瀾”,篇中說水處太多,終是詩病。紀昀:三四好,五六撐不起,六句尤少味,復衍三句故也。無名氏:壯句仍沖雅,見右丞本色。
《唐詩近體》:
三句雄闊,四句縹渺,此換筆之妙。
《唐宋詩舉要》:
吳曰:雄偉有氣力,學者宜從此等入手。
使至塞上(唐·王維)
按:① 一作銜命辭天闕,單車欲問邊 ② 一作騎
《王孟詩評》:
亦是不用一辭。
《唐詩廣選》:
蔣仲舒曰:曠遠之景,孤煙如何直,須要理會。
《唐詩直解》:
此等詩,才情雖乏,神韻有馀。
《唐詩鏡》:
五六得景在“日圓”二字,是為不琢而佳,得意象故。
《唐詩選》:
“歸雁”句自是別調(diào)。
《唐詩解》:
李于鱗選律,多取邊塞,為其尚氣格也。此篇與《送平澹然》、《送劉司直》三詩,才情雖乏,神韻有馀,終是風雅正調(diào)。起得便。蔣仲舒云“孤煙如何直,須要理會”。夫理會何難,骨力罕敵。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宗臣曰:闊大悲壯。黃家鼎曰:別調(diào)。
《唐詩評選》:
右丞每于后四句入妙,前以平語養(yǎng)之,遂成完作。一結平好,蘊藉遂已迥異。蓋用景寫意,景顯意微,作者之極致也。
《唐詩成法》:
前四寫其荒遠,故用“過”字、“出”“入”字。五六寫其無人,故用“孤煙”、“落日”、“直”字、“圓”字。又加一倍驚恐,方轉出七八,乃為有力。
《而庵說唐詩》:
“大漠”、“長河”一聯(lián),獨絕千古。
《唐賢三昧集箋注》:
“直”、“圓”二字極錘煉,亦極自然。后人全講煉字之法,非也;不講煉字之法,亦非也。顧云:雄渾高古。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評:五六蒼亮,骎骎氣分,寫景如生,足為名句。汪玉杓曰:前半氣勢莽蒼,倒排山海。五六寫景如生,然亦是其自然本色中最警亮者。結另意,有開拓。
《繭齋詩談》:
“大漠”兩句,邊景如畫,工力相敵。
《唐賢清雅集》:
“直”字、“圓”字,十二分力量。
秋夜獨坐 題注:一作冬夜書懷
白發(fā)終難變,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
《王孟詩評》:
顧云:極平易,有點化。
《唐詩鏡》:
三四輕便。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黃俞言曰:自然語,要是鍛煉中來。周啟琦曰:出口語圓湛輕便。
《唐律消夏錄》:
上半首沉痛迫切,下半首直截了當。胸中有此一首詩,那得更有馀事?須知右丞一生閑適之樂,皆從此“悲”字得力也。
《此木軒五言律七言律詩選讀本》:
全首只注“唯有學無生”句。“雙鬢”、“白發(fā)”、“老病”似乎言之復矣,須知是心口俱忙,不覺其然。悠悠生死海中者何以知之?
《此木軒論詩匯編》:
五六從來不留頓,學者須一眼注定下文。識此,則知五六之不求甚工者,乃所以為工,而求工者多不成詩也。
《歷代詩法》:
神傷幽獨,是夜情景。萬古如生。
《唐賢三昧集箋注》:
真意溢于楮墨,其氣充足。清婉。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陳德公曰:讀之蕭瑟,增人道念。評。“欲二更”,“欲”字尖穎。后四婉不傷雅,筆高故然。
《唐賢清雅集》:
一氣說下,最渾成。
《唐宋詩舉要》:
吳汝綸評:挺起得勢(“白發(fā)”句下)。
同崔員外秋宵寓直
月迥藏珠斗,云消①出絳河。更慚衰朽質(zhì),南陌共鳴珂。
按:① 一作開
《王孟詩評》:
顧云:“藏”、“出”字有趣。
《瀛奎律髓》:
了無深意,而氣體自然高潔。“藏”字、“出”字煉得自然,不似晚唐、宋人之尖巧。末二句入崔員外卻突兀。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曰:三聯(lián)句琢,“藏”“出”二字眼有趣。楊慎曰:大概宏敞,“九門”二句雄麗卓絕。吳山民曰:三、四整而暇,五、六語麗。
《唐詩矩》:
尾聯(lián)見意格。一“更”字便喚醒前面,寓直之景皆與崔所同也。味結語便知崔在壯年,壯年之人立朝可以有為,今己方衰朽,展效無力,猶然竊位茍祿,對之能不懷慚,無限語意只以“慚”字見出,盛唐人筆力不可及者以此。右丞詩分艷、淡二種,艷在初年,淡歸晚歲,所謂“絢爛之極,乃造平淡”者也。
《唐詩成法》:
“建禮”、“秋夜”承以“漏徹”、“曙鐘”,似不寫夜景矣,直到五、六方轉筆寫夜景,此倒敘法,唐人多有。“更慚”接上,簡妙,言同直己慚矣。“更”字、“共”字相呼應。
《唐詩觀瀾集》:
自然好(“萬井”句下)。清華秀麗,十字畫出禁中秋宵(“月迥”二句下)。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陳德公曰:三、四迥亮,殆是名句。五、六彩麗,仍饒雋姿。王得四句眼字力,“藏”字更出意,“珠”、“絳”是作意色澤字,經(jīng)雋筆俱增生致,故當不俗,鮑覺庭曰:結繳“同崔員外”,意無漏緒。
《唐賢清雅集》:
右丞多解語,襄陽多苦詞,固是性情,亦由境遇不同也。右丞五律詩蒼渾秀逸,氣體甚大。襄陽清秀足相尚,而微偏峻厲,似當遜一籌。麗而逸,無士宦氣。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唐詩品匯》:
劉云:類以無情之景述無情之意,復非作者所有。
《唐詩歸》:
鐘云:“轉”字妙,于“寒山”有情(首句下鐘云:“上”字好(“墟里”句下)。
《唐詩鏡》:
三四意態(tài)猶夷。五六佳在布景,不在屬詞。彼“時倚檐前樹,遠看原上村”,語似遜此。
《唐風定》:
起語高遠空曠,然與嘉州不同。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淡宕閑適,絕類淵明。
《唐詩評選》:
通首都有“贈”意在言句文身之外,不可徒以結用兩古人為贈也。楚狂、陶令俱湊手偶然,非著意處,以高潔寫清幽,故勝。
《唐詩矩》:
虛實相間格。一二五六用實,三四七八用虛,相間成篇。
《唐賢三昧集箋注》:
對起,上句尤妙,此從陶出。“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景色可想。顧云:一時情景,真率古淡。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陳德公曰:此篇聲格與上諸作迥別,淡逸清高,自然絕俗。右丞有此二致,朝殿則紳黻雍容,山林則瓢衲自得,惟其稱也。評:三四絕不作意,品高氣逸,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正同一格。五六亦是直置語,淡然高老,無假胭脂。綺雋之外,又須知有此種,蓋關乎性情,本之元亮,不從沈、宋襲得,獨為千古。
《唐賢清雅集》:
神韻止可意會,才擬議便非。
《唐詩三百首》:
又從上“暮”字生出(“墟里”句下)。
《唐宋詩舉要》:
自然流轉,時氣象又極闊大。
寄荊州張丞相
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
方將與農(nóng)圃,藝植老丘園。目盡南飛①雁,何由寄一言。
按:① 一作無
《唐詩歸》:
鐘云:悠然、淵然(“悵望”句下)。鐘云:悲甚!厚甚!非過時人不知(“終身”句下)。鐘云:此二句不說思舊,其意更深(“方將”二句下)。鐘云:直樸,深致(末句下)。
《匯編唐詩十集》:
唐云:八語一直說下,使人讀不斷。
《唐詩成法》:
本為浮沉宦海,今將決計歸田,回思舊恩舉世無二,文義極順,然不成作法矣。今先寫丞相,接寫感恩,決計歸田反寫在五、六,文勢意味方陡健深厚。
《唐賢三昧集箋注》:
顧云:清深質(zhì)直,寫情沖淡。
冬晚對雪憶胡居(一作處)士家
題注:(一作王劭詩,非)。(一作王邵詩)
寒更傳曉箭①,清鏡覽②衰顏。隔牖風驚竹,開門③雪滿山。
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
按:① 一作催唱曉 ② 一作減 ③ 一作簾
《唐詩成法》:
五六寫雪不著跡象,妙句。此首逐次寫去,直到結句。
《唐詩別裁》:
寫“對雪”意,不削而合,不繪而工。“憶胡居士”只末一見。
《唐賢三昧集箋注》:
雪詩如此,甚大雅,恰好。開后人詠物之門。
《網(wǎng)師園唐詩箋》:
不假追琢,自然名貴(“隔牖”句下)。
《唐賢清雅集》:
寫得清朗照人,末收到居士家,氣渾而語切。
酬虞部蘇員外過藍田別業(yè)不見留之作
貧居依谷口,喬木帶荒村。石路枉回駕,山家誰候門。
漁舟膠凍浦,獵火燒①寒原。唯有白云外,疏鐘聞夜猿。
按:① 一作繞
《唐詩歸》:
鐘云:在歸路寥落上看出主人不留意,妙!妙(“石路”二句下)!鐘云:后四句似不沾題,映帶蘊籍,妙在言外,此法人不能知。
《唐詩矩》:
前后兩截格。結若周旋,意實高傲,言外見山中之景,清寂如此,自無俗人坐處。
《此木軒論詩匯編》:
“石路柱回駕,山家誰候門”,如聞阿喲之聲。“惟有”者,無一有也,此詩家三昧也。
《唐賢三昧集箋注》:
顧云:起二句,此別業(yè)景可想見。第四應“貧居”。五六善敘冬日之景。
《唐賢清雅集》:
通首用縮筆藏鋒法,古韻鏗然,起四句俱活對。
酬比部楊員外暮宿琴臺朝躋書閣率爾見贈之作
舊簡拂塵看,鳴琴候①月彈。桃源②迷漢姓,松樹③有秦官。
空谷歸人少,青山背日寒。羨君棲隱處,遙望白云端。
按:① 一作俟 ② 一作花 ③ 一作徑
《唐詩鏡》:
三、四意境之妙。大略意境既成,則神色自傳,聲調(diào)即不欲而合矣,此第一上流。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三、四工而婉。第六尤替,作對更如不意。趙橫山曰:看簡、彈琴著“拂塵”、“候月”字,便增多許情致。三、四亦止言桃與松耳,使典工琢,遂成絕雋名聯(lián)。
酬張少府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①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按:① 一作若
《唐詩援》:
意思閑暢,筆端高妙,此是右丞第一等詩,不當于一字一句求之。
《唐詩歸》:
鐘云:妙在酬答,只似一首閑居詩,然右丞廟堂詩亦皆是閑居。潭云:妙絕(尾聯(lián)下)。
《匯編唐詩十集》:
唐云:廟堂酬答亦多不切閑居者,鐘自不采耳。
《此木軒論詩匯編》:
“自顧無長策,空自返舊林”,無一毫作偽,無一毫詭秘。
《唐詩成法》:
一二后即當接“松風”、“山月”,卻橫插“自顧”二句,意遂深厚。
《唐賢三昧集箋注》:
宕開收,言不盡意,此亦一法(“漁歌”句下)。顧云:末酬張少府用《離騷·漁父》篇意,俊逸。
《唐詩別裁》:
結意以不答答之。
《網(wǎng)師園唐詩箋》:
悠然神遠(“松風”句下)。
《唐賢清雅集》:
起接四句一氣,下承“舊林”,轉結到“酬”字意,興趣最遠。理會了徹,隨口都成靈籟。
《唐詩近體》:
句句是酬卻,末用“君問”一語倒轉,去路轉更悠然,所以末妙。
送劉司直赴安西
絕域陽關道,胡沙①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
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
按:① 一作煙
《唐詩品匯》:
劉云:無意之意。
《唐詩廣選》:
蔣春甫曰:是安西語。
《唐詩直解》:
起便酸楚,中俱實境實事。
《唐詩鏡》:
三四清警自在。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曰:結語壯。與《送平澹然》詩同調(diào)。周珽曰:唐時吐蕃強盛,每爭安兩,中國常與之和親,以公主嫁吐蕃,大損國威。故此詩結勵劉司直當別建遠漠,俾夷人畏服,勿敢希蹈前圖,致重國恥。通篇典雅醇正,音合大調(diào)。黃家鼎曰:慘淡。
《唐賢三昧集箋注》:
氣此是雄渾一派,所謂五言長城也。
《唐詩別裁》:
一氣渾淪,神勇之技。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陳德公曰:起二已是縱筆。三四亦錯落作對。評:入手蒼莽,承以凄楚之聯(lián),便覺滿目蕭條。五六如是直置,引起結緒,章法渾成。
《唐詩近體》:
末用勉以送之,結得雄健。
送梓州李使君
漢女輸橦③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按:① 一作鄉(xiāng)音聽 ② 一作半 ③ 一作賨
《瀛奎律髓》:
風土詩多因送人之官及遠行,指言其方所習俗之異,清新雋永,唐人如此者極多。如許棠云“王租只貢金”,如周繇云“官俸請丹砂”,皆是。《王孟詩評》:顧云:“響”字奇。
《唐詩鏡》:
三四是山中人得景深后語。
《唐詩歸》:
譚云:玲然妙語,乃于送行詩得之,更妙(“樹杪”句下)。鐘云:“訟”字人不肯說,詩中說風土宜如此(“巴人”句下)。
《匯編唐詩十集》:
唐云:好訟之俗宜先威明,不當倚文翁之教授。此見古人投贈有主意,不若今人競作套語。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前四句通即送李之時景而成詠,音調(diào)高朗,縛有逸趣。陸伯生曰:起開爽有天趣。徐充曰:三四句對而意連極佳。陸放翁“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用此體。
《唐詩評選》:
明明兩截,幸其不作折合,五六一似景語故也。意至則事自恰合,與求事切題者雅俗冰炭。右丞工于用意,尤工于達意,景亦意,事亦意,前無古人,后無嗣者,文外獨絕,不許有兩。
《圍爐詩話》:
讀王右丞詩,使人密氣塵心都盡。《送梓州李使君》詩云:“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竟是山林隱逸詩。欲避近熟,故于梓州山境說起。下文……方說李使君。
《唐詩成法》:
將梓州山水直寫四句,聲調(diào)高亮,令人陡然一驚,全不似送使君,只似閑適詩,妙極。下方寫風俗、使君,七八有馀意。
《近體秋陽》:
形擬高雅,贈送周旋,無此天然恰稱者矣。
《唐詩別裁》:
斗絕(“萬壑”句下)。從上蟬聯(lián)而下,而本句中復用流水對,古人中亦偶見(“山中”二句下)。結意言時之所急在征戍,而文翁治蜀,翻在教授,準之當今,恐不敢倚先賢也。然此亦須活看。
《唐賢三昧集箋注》:
好氣勢。前半如畫。顧云:五六風俗儉薄處,亦見事簡。又云:“不敢”二字勉詞,若曰“得謂不敢乎”。
《網(wǎng)師園唐詩箋》:
起勢何等卓越(首四句下)!
《詩法易簡錄》:
此詩起勢尤為斗絕,三句承次句“山”字,四句承首句“樹”字,一氣相生相促,洵杰作也。
《瀛奎律髓匯評》:
馮班:尋常景,寫不出。錢湘靈;三聯(lián)不是眼前語,他人何以道不出?查慎行:字字挑選。紀昀:起四句高調(diào)摩云,結二句不可解。
《唐賢清雅集》:
落筆神妙,煉意工夫最深,人以為容易,不知其意匠經(jīng)營慘淡也。
《唐宋詩舉要》:
吳曰:逆起神韻俊邁(“千山”聯(lián)下)。吳曰:撰出奇語(“樹杪”聯(lián)下)。方植之曰:分頂上二語,而一氣赴之,尤為龍?zhí)⑴P之筆(“樹杪”聯(lián)下)。
《唐詩鑒賞辭典》:
“一夜雨”一本為“山中一半雨”。橦布:用橦木花(木棉)織成的布。文翁:漢景帝末年的蜀郡太守,力主興學,成績斐然
送張五諲歸宣城
五湖千萬里,況復五湖西。漁浦南陵郭,人家春谷溪。
欲歸江淼淼,未到草萋萋。憶想蘭陵鎮(zhèn),可宜猿更①啼。
按:① 一作夜
《王孟詩評》:
最是自得。
《唐詩歸》:
鐘云:“未到”妙(“未到”句下)。鐘云:“可宜”二字問得妙(末句下)。
《增訂唐詩摘鈔》:
可宜者,豈可宜也,言因猿啼,益動相思之慘。
《唐詩成法》:
一二已虛寫宣城,三四實接,五六復虛寫,七又實接,八又虛寫,虛實相間法也。以“千萬里”喝醒“況復”,以“欲歸”、“未到”擬途中情景,以“憶想”收上六句,起下“可宜”,法密。起突然,結悠然,有無限深情在語言之外。
《唐賢三昧集箋注》:
起首遠意。句法第三字用實字,最有力,下用疊字,更動蕩。施于五六,尤得解。顧云:水國荒遠之景可想,平平寫亦自雅。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起境縹緲,后半全作輕盈。王源滌曰:起二作兩層入,三四即承“五湖西”。申說宣城境地。后半方及送歸,結更委婉不盡。
送楊長史赴果州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鳥道一千里,猿聲①十二時。
官橋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別后同明月,君應聽子規(guī)。
按:① 一作啼
《唐詩歸》:
鐘云:此等絕似太白。譚云:“君應”二字,吞吐難言(末句下)。
《唐詩解》:
首聯(lián)親知想頭,次聯(lián)無然渾成。三聯(lián)紀道所歷,以想其頓舍。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陳繼儒曰:三四清絕。徐充曰:司空曙《送流人》詩云“山村楓子鬼,江廟石郎神”,近此五六句法。末二句言見月則同,聽子規(guī)則異,意妙。
《唐風定》:
摩詰包孕甚廣。精麗近沈、宋,沈、宋無其閑澹;空秀似襄陽,襄陽遜以菁英。此體中神圣工巧備矣。
《五七言今體詩鈔》:
已似大歷間人。
《唐賢三昧集箋注》:
收忌太平熟,此惟得之。顧云:荒落之景、凄楚之情可想。清古。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陳德公曰:佻倩之章。三四最異,徑筆能寫出。三四是此家直置一種本色,五六亦爾,乃以過出結緒。
《唐宋詩舉要》:
吳曰:高華俊奭。
送邢桂州
《唐詩歸》:
譚云:爽甚。鐘云:奇語(“日落”二句下)。
《唐詩從繩》:
此又尾聯(lián)寓意格。從況口經(jīng)赭折赤岸,過洞庭而后達州,許多路程,敘得不板。“赭圻”、“赤岸”,“擊汰”、“揚舲”,句中各自為對,各就句對。三四對法不衫不履,故五六狠作一聯(lián),以振其筆,此補救之妙。七八言“明珠”“應逐使臣星”而歸浦,名套裝結。下一“應”字,乃懸度之詞。
《唐賢三昧集箋注》:
對起。五六大句。顧云:正大爾雅。五六有老杜氣格。
《唐詩成法》:
一二自京口往洞庭。三四一路揚帆而去。五六水行之景,雄俊闊大。七桂州。八人。不用虛字照應,以意貫串,此法最難。
《唐詩別裁》:
三四當句對,復用活對。“潮來”句奇聱。末諷以不貪也。古人用意,曲折微婉。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陳德公曰:起勢標舉,三四各對法,最如欲縱。五六豪朗名句,良不多得。結亦未茼寂寂。評:三四緊接第二,一氣直下,得五六豪朗景,承頓之局遂嚴。結用“珠”、“星”作聯(lián)合,亦復巧切。
《唐賢清雅集》:
雄闊,雖少陵無以過,神氣各別。
《唐宋詩舉要》:
氣象雄闊,涵蓋一切(“潮來”句下)。
送孟六歸襄陽
題注:一作張子容詩
杜門不復①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良②策,勸君歸舊廬。
按:① 一作欲 ② 一作長
《唐詩歸》:
鐘云:極真!極厚!不作一體面勉留套語,然亦憤甚,特深渾不覺。
《唐賢三昧集箋注》:
雖清澈,學之易淺薄,五六平平中亦自有味。
《唐詩矩》:
全篇直敘格。勸人歸休,非真正知心之友不肯作此語。蓋王已飽諳宦情,孟猶未沾一命,故因其歸贈以此詩。言外有許多仕路險巇、人情翻復之感,俱未曾說出。人言王、孟淡,不知語淡而意實深至,所以可貴。若淡而不深,則未免寡薄之誚矣,豈知真王、孟哉!。
《五七言今體詩鈔》:
此詩即效孟公體。
《此木軒論詩匯編》:
細坑之,亦傷于薄。
登裴秀才迪小臺
端居不出戶,滿目望①云山。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閑。
遙知遠林際,不見此檐間。好客多乘月,應門莫上關。
按:① 一作空
《唐詩歸》:
鐘云:晚景之妙,無如此語(“落日”。句下)。譚云:是小臺,移不動。鐘云:不說登處,卻說望處,筆端妙!妙(“不見”句下)!
《唐詩評選》:
自然清韻,較襄陽褊佻之音固別。起句拙好。
《唐律消夏錄》:
本是“日邊鳥下”。“原外人閑”,看他句法倒轉,便覺深妙。
《此木軒五言律七言律讀本》:
五六用倩女離魂法。
《歷代詩法》:
肖題之工,必造此境,方為極詣。
《唐詩成法》:
五六是觸目有會,幽靜之極。結句從“落日”二字來。
《唐賢三昧集箋注》:
顧云:第二句自然。二四模寫如畫。又云:沖雅。
《唐詩意》:
朋友之間。彼此想念,情之至者,即風之正者。
《近體秋陽》:
此聯(lián)(按指“遙知”一聯(lián))從“端居”句來,騃而實,毫無用處,且以“遙知”、“不見”四虛字對起,開后來淫衍輕薄之風。乃孟浩然“重以觀魚樂,因之鼓柵歌”,則更甚矣。
《唐詩別裁》:
轉從遠林望小臺,思路曲折。遠林,己之家中也,故結言應門有待,莫便上關。
《唐賢清雅集》:
意興閑遠,神味在字句之外,靜玩愈永。
《王闿運手批唐詩選》:
亦用“遙”字,此更超遠。
過香積寺
題注:一作王昌齡詩
《唐詩廣選》:
顧與新曰:幽深本色語,不雜一句,潔凈玄微,無聲無色。
《唐詩直解》:
“古木”二句幽而渾,中晚人有此法,多失于卑。
《唐詩鏡》:
韻氣冷甚。三四偷律,病在不嚴。
《唐詩解》:
起聯(lián)與“獨有宦游人”一法。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極狀山寺深僻幽靜,篇法句法字法入微入妙。“毒龍”。佛喻砍心也,用以收局,不失釋氏面目。此與《登辨覺寺》詩,何如獅子捉物,象兔俱用全力耶?汪道昆曰:五六即景襯貼荒涼意,“咽”字、“冷”字工。
《唐詩評選》:
三四似流水,一似雙立,安句自然,結亦不累。
《唐詩摘鈔》:
幽處見奇,老中見秀,章法、句法、字法皆極渾渾,五律無上神品。
《唐賢三昧集箋注》:
顧云:“不知”字玄妙,模寫幽深處。又云:三四甚是淺易,甚是深處,字法。五六即景,襯貼荒深意。
《唐詩別裁》:
“咽”與“冷”,見用字之妙。
《唐詩從繩》:
此尾聯(lián)寓意格也。起用“不知”二字,便是往時未到,今日方過,幽賞勝情,得未曾有,俱寓此二字內(nèi)。中二聯(lián)寫景,分途中、本寺。五六是“危石”邊“泉聲咽”。“青松”上“日色冷”,成倒裝句。通篇從“過”字著畫。
《繭齋詩談》:
“不知”兩字領起全章脈。“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遇石而咽,松向日而冷,意自互用。
《網(wǎng)師園唐詩箋》:
煉字幽峭(“深山”句下)。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評:三四亦是雋逸句法。五六特作生峭,“咽”、“冷”二字,法極欲尖出。罵聲寫色,已難到地,著“咽”、“冷”字,妙更入神,是《子虛》《上林》賦手。
《唐賢清雅集》:
“古木”一聯(lián)遠寫,“泉聲”一聯(lián)近寫,總從“不知”生出,漸次行來,已至寺矣,故以“安禪”收住。構局煉句與《山居秋暝》略同,超曠稍異,乃相題寫景法。
《唐宋詩舉要》:
吳曰:幽微夐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
《詩境淺說》:
常建《過破山寺》詠寺中靜趣,此詠寺外幽景,皆不從本寺落筆,游山寺者,可知所著想矣。
以下資料來源未詳:
香積寺:故址在今陜西省長安縣南。制毒龍:佛家比喻邪念妄想。見《涅磐經(jīng)》:“但我住處有一毒龍,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過感化(一作配,一作化感)寺曇興上人山院
題注:與裴迪同作
野花叢發(fā)好,谷鳥一聲幽。夜坐空林①寂,松風直似秋。
按:① 一作村
《唐詩歸》:
鐘云:“催客”字妙(“催客”句下)。鐘云:好路徑(“歸房”句下)。鐘云:了不相干,寫我幽情(“谷鳥”句下)。
《唐賢三昧集箋注》:
“待”、“催”二字相應。顧云:此景此意,只在目前,人不道著,幽邃可想。后半幽邃之景,宛然清雅。
登辨(一作新)覺寺
按:① 一作連 ② 一作靜 ③ 一作外 ④ 一作嫩
《瀛奎律髓》:
此似是廬山僧寺。二四形容廣大,其語即無雕刻,而“窗中”、“林外”四字一了數(shù)千里,佳甚。
《唐詩廣選》:
無論興象,兼是故事,此詩亦然。
《唐詩解》:
摩詰梵剎詩率以了悟見賞,此則景象弘遠,聲調(diào)超凡,登眺中絕唱。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首敘寺宇原為佛地,次寫登寺之景,三詠登寺之事,結言禪心空寂,覺有所得,見登寺之益。眼界開曠,舌峰秀麗,非深于禪理,不能語語造微入妙如此。黃家鼎曰:“次聯(lián)真豁然大觀。
《唐賢三昧集箋注》:
雅正。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陳德公曰:三四蒼括,老手名句。第六亦乃警亮。
《瀛奎律髓匯評》:
紀云:五六句興象深微,特為精妙。
晚春嚴少尹與諸公見過
松菊荒三徑,圖書共五車。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貧家。
鵲乳先春草,鶯啼過落花。自憐黃發(fā)暮,一倍惜年華。
《瀛奎律髓》:
三四唐人不曾犯重,極新。第六句尤妙。
《王孟詩評》:
顧云:幵口信意,無不精到。
《唐詩鏡》:
三四精雅,五六語韻恬適。
《唐詩歸》:
鐘云:“先”字、“過”字幻妙之甚!譚云:“過”字尤不可思議(“鶯啼”句下)。
《匯編唐詩十集》:
唐云:四十字中草木居六,曾不厭重,何獨《早朝》詩便多議論。
《唐詩意》:
賓主之間,情景依依,是為正風。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劉辰翁曰:二四存味外味。
《初白庵詩評》:
“過”字千錘百煉,而出以自然(“鶯啼”句下)。
《唐詩從繩》:
此乃尾聯(lián)見意格。五六起下意,言鵲乳甫先春草,鶯啼倏過落花,此年華之所以可惜也。分明有“甫”、“倏”二字在句內(nèi),名縮脈句。“過”謂歷其時,非歷其地。諸公詩必有惜年華之語,故結處答其意,言自憐暮景,惜年華之心,比諸公更加一倍。此二句匕仍有說話,謂之意在句前也。
《瀛奎律髓匯評》:
陸貽典:三叫用事,天然湊合。紀昀:句句清新,而氣韻天成,不見刻畫之跡。五六句賦中有比,末句從此過脈,渾化無痕
歸嵩山作
清①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流水如有意,暮禽②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③關。
按:① 一作晴 ② 一作云 ③ 一作掩
《王孟詩評》:
顧云:造語已近自然。
《瀛奎律髓》:
閑適之趣,澹泊之味,不求工而未嘗不工者,此詩是也。
《批點唐音》:
起是《選》語。
《唐詩歸》:
鐘云:“如有意”深于無意(“流水”句下)。
《唐詩箋要》:
信心而出,句句自然,前輩所謂“閑適之趣,澹泊之味,不求工而自工者”,此也。
《唐律消夏錄》:
看右丞此詩,胸中并無一事一念??陬^語,說出便佳;眼前景,指出便妙。情境雙融,心神俱寐,三禪天人也。
《唐詩矩》:
全篇直敘格。二語雖是寫景,卻連自己歸家之喜一并寫出,看其筆墨烘染之妙,豈復后人所及(“流水”一句下)。
《而庵說唐詩》:
右丞作此詩時,猶未到家也。詩做至此,工夫方滿足。豈可盡人去做,信手涂來,輒矜敏捷也?
《唐賢三昧集箋注》:
顧云:沖古。此等詩當知其作法條理,前四句敘歸途景色之趣,后四句敘嵩山景色閑曠??梢猿葜?。景自分屬不窒。
《唐詩別裁》:
寫人情物性,每在有意無意間。
《網(wǎng)師園唐詩箋》:
閑遠(“暮禽”句下)。
《瀛奎律髓匯評》:
紀昀:非不求工,乃已雕已琢,后還于樸,斧鑿之痕俱化爾。學詩者當以此為進境,不當以此為始境,須從切實處入手,方不走作。
馮班:第四直用陶句,非偷也。何義門:二四見得魚鳥自爾親人,歸時若還歸故我。
《唐賢清雅集》:
蒼涼在目,神韻要體味。
《歷代詩評注讀本》:
前六句一路寫來,總為“迢遞”二字作勢,謂經(jīng)多少夕陽古渡、衰草長堤,而嵩山尚遠也。末句“且”字,乃深一層說,言時衰世亂,姑且閉門謝客耳。
歸輞川作
谷口疏鐘動,漁樵稍欲稀。悠然遠山暮,獨向白云歸。
菱蔓弱難定,楊花輕易飛。東皋春草色,惆悵掩柴扉。
《唐詩歸》:
鐘云:閑而傲(“獨向”句下)!
《唐賢三昧集箋注》:
一二暝色如畫,三四承接,五六人事之比。顧云:沖古。二篇(按指此詩與《歸嵩山作》)皆仕而不得意之作,含蓄不露。
《唐賢清雅集》:
意致簡遠,點“歸”字老甚。“歸”字深一步結。
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批點唐音》:
決非俗物可到。
《唐詩鏡》:
三四幽境自成,閑然清遠。
《唐詩歸》:
鐘云:松老從“遍”字看得出(“鶴巢”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弼為四實體。何新之為平淡體。吳山民曰:趣事逸情,妙妙。
《唐律消夏錄》:
此詩首句既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門外情景,如何說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嚴,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緊接以“蒼茫對落暉”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虛句,不是實句也。
《唐詩評選》:
八句景語自然含情,亦自齊梁來,居然風雅典則。俗漢輕詆六代鉛華,談何容易?“落”字重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