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子路問:“聞斯行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②,敢問。”子曰:“求也退③,故進之;由也兼人④,故退之。”
【注釋】
?、?聞斯行諸: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斯:就,副詞。諸:“之乎”的合音兼詞。 ②赤:公面華名“赤”。 ③求也退:冉求遇事畏縮不前。 ③ 由也兼人:仲由好勇過人。兼人:指一個人的膽量兼有兩個人的大。
【語譯】
子路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有父兄健在,怎么能夠聽到了(不向他們請示),就行動起來呢?”冉有也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公西華聽后說:“仲由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老師說:‘有父兄在(不能這么做)。’;冉求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老師卻說,‘聽到了,就行動起來。’(您的回答)使我迷惑不解,我斗膽問這是怎么回事?”孔子說:“冉求做事退縮,所以我就鼓勵他大膽干。仲由膽子大,敢作敢為,所以我要約束他。”
【解讀】
本章是孔子“因材施教”最集中最典型的范例。
子路因性格剛強粗暴急躁,他問孔子“聞斯行諸”,這個“斯”是個泛指代詞,或者叫無定代詞,可以代“道”“令”“事”“風”,即“聞道而行”,“聞令而行”,“聞事而行”,“聞風而動”,等等不一而足??鬃踊卮鹫f:“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意思是你必須向你父親請教,三思而后行,不能急躁。同樣的問題“聞斯行諸?”冉求請教孔子。因冉求性格內向,沉靜寡言,膽小退縮,孔子則告訴他,“聞斯行之。”即馬上行動,不必多慮,“再思可也。”兩個弟子同樣的問題,孔子回答完全相反,公西華有疑問,便向孔子請教??鬃痈嬖V他,因其二人性格不同,所以我的教育方法則不同,“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這就是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案例。這類教育案例在《論語》一書頗多,比如諸弟子問仁、問孝、問政、問學、問德,各自回答均不相同,各因其性格背景不同而回答迥異。我們另舉兩例,以資說明:
葉公子高問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悅近而來遠。”哀公問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選賢。”齊景公問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節(jié)財”。三公出,子貢問曰:“三公問夫子政一也,夫子對之不同,何也?”仲尼曰:“葉都大而國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悅近而來遠。魯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諸侯四鄰之士,內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廟不掃除,社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選賢。齊景公筑雍門,為路寢,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賜者三。故曰政在節(jié)財。”(《韓非子•難三篇》)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子貢入,子曰:“賜,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顏淵入,子曰:“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荀子•子道》)
換一個角度講,目前語文教學“標準答案”大行其道,扼殺學生創(chuàng)造靈氣,或曰創(chuàng)造靈性,研究一下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思想,真該深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