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今天才偶然發(fā)現(xiàn),書圣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最佳傳本神龍本,居然有錯字,而且嚴(yán)格地講,還不止寫錯一個字。請相信,作為一個嚴(yán)肅的學(xué)者,特別是作為近年來致力于《紅樓夢》古抄本的研究和??倍H受好評的版本學(xué)家,我不可能在涉及古文字的問題上隨便“開黃腔(四川方言無知妄說之意)”。
今天早晨剛醒來,忽然想起這兩天去忙一些雜事,把答應(yīng)了寫一首舊體詩來為《紅樓夢》QQ群的老資格群友簡愛祝賀生日的事情給忘了,于是匆匆起床,作了一首七律藏頭詩貼到群里。細看,覺得此詩還勉強可以見人;加之隨后登錄我的網(wǎng)易博客,才9點多鐘已經(jīng)有上千的博友來此光顧,心里很感動,便將這首歪詩也發(fā)到了博客上。按我的習(xí)慣,每次更新博客總喜歡配一點相關(guān)圖片。而這次除了隨便配了一張題圖,原想把與我詩中一個詞語有關(guān)的王羲之《蘭亭集序》的局部圖片也配上去;這才發(fā)現(xiàn):號稱一代書圣的王羲之,居然寫了個明顯的錯字??紤]到此事非三言兩語所能講清,便連《蘭亭集序》的圖片也不配了,留待晚上來專門寫這篇小文。
為了厘清問題的實質(zhì),請先看一下我這首藏頭歪詩及其注釋。
七律· 祝簡愛生日快樂哈!
祝福之詞不在奢,
簡明情意便豐華。
愛心永駐紅樓夢,
生活猶開長命花①。
日進斗金非幸者,
快然自足②是贏家。
樂天本色無須改,
哈達飛來似彩霞!
注:①長命花,庾信詩:“一寸同心縷,千年長命花。”
②快然自足,王羲之《蘭亭集序》:“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注釋中提到的王羲之《蘭亭集序》,是歷來公認的中國古代文學(xué)及書法之瑰寶。不僅文字汪洋恣肆、精妙絕倫,其書法更被視為登峰造極之作,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筆墨結(jié)構(gòu)多姿所采、美不勝收,凡相同之字,皆變化無窮、各盡其妙(如全篇17個“之”字,筆法無一雷同)。
《蘭亭集序》的真跡,最初一直珍藏在二王(即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的家族中。入唐以后,傳到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手里。智永少年時即出家在紹興永欣寺為僧,潛心臨習(xí)王羲之各種真跡達三十余年,其書法造詣也十分了得。智永臨終前,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辯才,囑其妥為保管。辯才亦擅長書畫,對《蘭亭集序》自是極其珍重,一直將其秘藏在寺廟的房梁上。后來被唐太宗李世民派去的監(jiān)察史蕭翼設(shè)計騙走。唐太宗得此真跡后如獲至寶,當(dāng)即命馮承素、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在內(nèi)廷臨寫,用以分賜給諸皇子及朝中近臣閱存。
據(jù)說以馮承素為首的弘文館拓書人,還將原跡以雙鉤填廓的方式精細摹寫,故流傳后世的各種摹本中(包括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摹本在內(nèi)),世人皆公認馮承素所臨此本最為精妙傳神。然馮承素此本,不知何故卻在唐太宗去世50余年之后,即唐中宗李顯第二次繼位(按:其第一次繼位不到一年即有武后篡政稱帝約17年間隔)的神龍年間,于卷首加蓋了神龍年號的小印——這正是此摹本被后人稱為“神龍本”之依據(jù)。實則馮承素并沒有活到神龍年間,而是在此前30多年的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就病逝了。我分析應(yīng)該是當(dāng)初唐太宗在位時便將此摹本賜給了皇太子李治(即在唐太宗去世后繼承皇位達34年之久的唐高宗);而李治去世后,此摹本可能由唐中宗李顯繼承擁有,方可在上面加蓋有他自己在位年號的印鑒。
總之,由于馮承素此本摹寫精準(zhǔn),王羲之原跡之筆法、墨氣、行款、神韻均得以完美體現(xiàn),歷代書家皆公認其為《蘭亭集序》最好的摹本。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至于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書法原件,據(jù)說是在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由大臣們遵照其遺詔,將其作為殉葬品埋藏進昭陵。而昭陵在歷史上是否被盜掘過,或者說是否因盜掘而破壞損失墓中的大量珍寶,歷來多有爭議。然昭陵建造宏偉嚴(yán)密,像王羲之《蘭亭集序》這類為唐太宗特別珍愛之物,在殉葬保存時必有深謀遠慮,被盜墓者輕易發(fā)現(xiàn)取走的可能性仍很?。ǚ駝t歷史上必有其現(xiàn)世的蛛絲馬跡或記載披露)。如今的問題反倒是,現(xiàn)代學(xué)者極不主張對昭陵作考古發(fā)掘。他們擔(dān)心,若以現(xiàn)代科技水平去發(fā)掘昭陵,在目前尚缺乏妥善保存其重見天日的《蘭亭集序》真跡等稀世珍寶的條件,只有寄希望于將來有了較高科技水平之后再行發(fā)掘。故《蘭亭集序》真跡到底還在不在昭陵墓中,或者是否還保存完好,至今仍是一個謎。
好了,說明白它的來龍去脈之后,再來分析我所說的錯字,判斷起來會更清晰一些。
首先讓我們從現(xiàn)存的神龍本原件中仔細辨別一下:其“快然自足”一語的“快”字,是不是寫錯了?這正是我詩中所用“快然自足”之語的出典,為了在博客中給這個詞語寫一條簡單注釋并配一張相關(guān)的《蘭亭集序》神龍本的局部剪裁圖片(見下圖),竟偶然發(fā)現(xiàn)了這一錯字。大家看清楚了就會發(fā)現(xiàn):在神龍本里,是不是并非如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以來所編各種古代文選那樣作“快然自足”,而是其“快”字被寫成了“怏怏不樂”的“怏”!一筆一畫十分清楚,毫無疑義(見下圖第二行)。
看清楚了確是寫成了“怏”字,就得更進一步地研究一下:這樣寫算不算“錯”字?換句話說,“快”和“怏”在古代可不可以通用,二者會不會屬于異體字、通假字、省筆字之類?對此,我也敢肯定地回答:沒有這種可能,二者從古至今都不屬于異體字、通假字、省筆字的范疇;將“快”字寫成“怏”,只可能屬于錯別字。不信大家可以從訓(xùn)詁學(xué)、文字學(xué)、書法學(xué)等任何一個角度去嚴(yán)格審視一番,便知道我這個判斷絕非虛言了。
第三點則是要探究一下:這個錯字,是出在馮承素的摹寫上,還是出在王羲之的原件上?對此,我也基本上可以判斷:應(yīng)該是出在王羲之原件的不慎筆誤上。為什么這樣講呢?前文我已經(jīng)介紹了,馮承素的摹寫非常精細,甚至此件很可能就是雙鉤填廓的一種精工摹本,所以歷代書家才一直認為,此摹本無論是字形、筆法、墨氣、行款、神韻,皆屬完美體現(xiàn)了王羲之真跡風(fēng)貌的神品。從而也就不可能認為,馮承素摹寫別的字都異常精準(zhǔn),唯獨摹寫這個“快”字卻隨意添加筆畫,亂寫成了“怏”——這是絕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判斷,“快”寫成“怏”,是王羲之書法原件的不慎筆誤。
第四,又會不會是王羲之寫“快”字的一種自我獨創(chuàng)呢?也就是說,王羲之偏偏就喜歡把“快”字寫得跟“怏”字一個樣?!@一點我也查了,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絕無此種“怪癖”。可以舉同為現(xiàn)存王羲之書法神品的《快雪時晴帖》為例,該貼之“快”字,便完全沒有寫錯(見下面局部圖第一行),誰都可以看出,里面的“快”字沒有一絲一毫的含糊。
為什么對于這個也算是比較明顯的錯字,我心里會有一些矛盾的想法?原因就在于,此處把“猶”字寫成“由”,二者雖無同義、近義之關(guān)聯(lián),它畢竟同音;不像前面誤“快”為“怏”那樣形音義皆不沾邊。而同音,則既有可能判斷為“同音致誤”(所謂“音訛”),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又可能存在“同音假借”的情況。若是后者,按照歷來學(xué)者們對待古人文稿的校勘準(zhǔn)則,就可能并不以錯字對待(比如把它只看作是草稿里的一種“同音假借字”,在日后謄抄為正稿或正式出書時,直接還原成“本字”就是了)。
由于這個話題比較“學(xué)術(shù)”,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加以說明。
在我校訂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校本(四卷集)》(作家出版社2010年5月第四版)里,所依據(jù)的原古抄本,有相當(dāng)一部分林黛玉的名字被寫成“林代玉”。這個“代”,便屬于抄錄者有意識地用一個筆畫較少的同音字,來代替筆畫較多的“黛”字(因“黛”字在書中比比皆是,抄寫起來會不厭其煩);當(dāng)然也可以理解成,是在用一個字的局部(代)來代表整體(黛)的一種簡化書寫方式。所以我在校勘時,凡遇到這樣的“代”字(包括其他類似情形),就并不視其為寫錯,也不需要作任何校訂的標(biāo)識或注釋,只須在印刷本里逐一“徑改”而還原成“黛”字就可以了。
但是王羲之在起草書寫這個“亦由今之視昔”的“由”字時,究竟屬于無意的“同音致誤”還是有意的“同音假借”呢?如果看作后者,當(dāng)成是他在有意識地寫一個“由”字來代替“猶”,這在道理上似乎又講不大通。因為全篇總共就兩個“猶”字(不像“黛玉”的“黛”成千上萬),而且前面相隔六行就已經(jīng)有了一個正確書寫的“猶不能不以之興懷”的“猶”字(見上圖二),緊接著又來這么一個假借的“由”,既省不了多少筆畫,又很容易滋生歧義,恐怕王羲之自己也不會覺得有此必要吧。
所以分析起來,王羲之寫這個“由”字,顯然是屬于偶一不慎“同音致誤”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可是轉(zhuǎn)念一想,“猶”和“由”畢竟同音,既然已經(jīng)有古人“同音假借”的大量復(fù)雜先例在,是否也可以在“寬”與“嚴(yán)”的判斷天平上,更傾向于“從寬”而不視其為錯字呢?
總之說來說去,我心里還是矛盾的,似乎不忍心把我不經(jīng)意發(fā)現(xiàn)的這兩個有差錯的字,全然看作是前輩大師的“不慎致誤”,總想把這兩個錯字的性質(zhì)加以區(qū)別對待:一個“從寬”,一個“從嚴(yán)”。
2015年8月15日19:41:28匆草于釋夢齋
2015年8月16日2:06:36 改定并配圖
最后,讓我們來完整地欣賞一下王羲之《蘭亭集序》神龍本的高清圖(為了看得更清晰,我先把它裁切為前右后左兩個部分)。
附:王羲之《蘭亭集序》原文及簡介
[原 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kuài jī)山陰之蘭亭,修禊(xì)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shāng)曲( qū)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shāng)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chěng)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雖趣(qǔ)舍萬殊,靜躁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簡 介]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xì),各有詩,輯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書寫序文手稿,曰《蘭亭集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fā)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jié)構(gòu)、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歲時的得意之作。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所臨?。?,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完美體現(xiàn),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則首推“定武本”。經(jīng)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后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志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蘭亭序》表現(xiàn)了王羲之書法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風(fēng)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xiàn)。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fēng)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世人也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fēng)之回雪?!币痪鋪碣澝劳豸酥臅ㄖ?。傳說王羲之幼時苦練書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了墨色。
另,王羲之書寫《蘭亭集序》,是在當(dāng)時文人興會、曲水流觴、遺世神馳的人事、情思、山水等諸美之中深悟人生況味,完全沉浸在酒酣忘我之境界而信筆揮灑、一氣呵成的。所以歷來均推此最初寫成之涂涂改改的“草稿”為最佳。據(jù)說王羲之在酒醒之后,“他日更書數(shù)十百本,終不及之”。同為一人,為什么再書《蘭亭集序》已不復(fù)妙手重現(xiàn),乃因諸美之“共振點”已逝,所謂“情隨事遷”矣。故《蘭亭集序》的第一次寫本,方被譽為書法中的神品而流傳后世;并與尊王羲之為“書圣”相對應(yīng),后人亦尊此本為“墨皇”。王羲之本人,也囑咐家人將其作為絕品代代相傳。如此,方有傳至數(shù)百年后的王氏七世孫智永而流入皇宮,得以大量摹寫傳世的“不幸中之萬幸”。
(此簡介前段,轉(zhuǎn)自《初高中語文》;后段為博主綜合補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