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詩一二
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給文字功底不深的愛寫律詩的人借口,既然是平仄有律,為什么還要去打破它呢?這就是那些文字功底膚淺的人找不出合適的字來填入,只好借用一下,既然破壞了律,還稱什么律詩?有沒有本事不破律呢?要按完美的格律寫呢?在這是不是要看真功夫了,文字功底深淺就要暴露無遺了!
不要以為詩仙、詩圣也有這類詩,就慶幸為自己解脫,拿他二人去當旗幟,就可以是楷模了,那是錯誤!詩仙、詩圣也是人,根據(jù)我的觀察,二人在詩上的表現(xiàn)寫作方式上是有高超特殊性,但是他二人的文字功底并不深厚,出現(xiàn)寬律的詩,本就是律詩的敗勢,為何出了這種敗勢體?后人卻爭相效仿,打上律詩的名頭,我真得詫異了。我自寫律詩以來,未曾用過寬律,以前我逐字以《平水韻》去校對聲律,五六年后,竟然不用去校對也大體知道很多字哪個字是平哪個是仄了。詩用字用辭貴在精準自然,以字義見意境;以詞語見意境;以句式見意境;以典故見意境。古文字往往是每一個字就代表一件事物;一個詞代表一個典故,只有吃透了古文字和古文化,寫律詩就像唱兒歌一樣簡單。
詩就是精煉的語言,以景意相寓義,以景喻事,人都是見景生情,所以是以景融情、舒情,一切是以景來描述心理的活動表現(xiàn);以景相來表明一切。
詩的表現(xiàn)方式有多種,“絕句”,何為稱“絕句”?要不理解稱謂“絕句”的含意,去寫上四句合律的就打上“絕句”,那可是不對的吧。我認為“絕句”之義就是此詩之無過之為絕也!沒有再比它好的句子了才稱謂“絕句”。
詩的對仗,道行淺的表現(xiàn)是比較明顯的對仗,卻不知有隱暗之意對,這一點我見過好多對我提問的,我一一指出后皆自慚無言。如王之渙《登鸛雀樓》開頭一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就是一層明對,三層意對,“白日依山盡”的“白”字是顏色,和黃河入海流”的“黃”字為明對;其“日”字和“河”字為意對,其意“日”在天,“河”在地,此為“天、地”對;“日”為上,“河”字為下,又為“上、下”之對;“白日依山盡”整句為“西去”意,“黃河入海流”為“東入”意,又有“西、東”之對。故此,為千古絕句。
還有的就是一句之中詞和詞為壁壘的,卻也成了一句詩句。上句和下句驢唇不對馬口的也成了一首詩。
唉!詩就是江河,是江河,它流動的水都截斷后變成丘嶺樹林了,這樣的也叫詩?東扯葫蘆西扯鳥的也稱為詩?東扯葫蘆西扯瓢的話瓢和葫蘆還接近點,可是葫蘆和鳥卻絲毫不相干的,怎么能貫通主題之神氣呢?愛寫古詩的人多,真會寫的人不多,寫錯詩的人就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了!
寫詩懂格律,按律填寫了,這才是等于會抄數(shù)學算式,這道題只是會抄了,會不會做那得看詩的表現(xiàn)手法和含義,而并不是看格律的合格!會按格律寫,只能是小學生會抄算術題了,題抄好后,要去分析表現(xiàn)的藝術手法和對人對社會的意義有多大,這才能對詩定出品級。
千萬不要以為按格律湊上字數(shù);押上韻,表達一件事物,這就是詩了。
詩雖是雕蟲小技,但也要精心雕琢,使它活靈活現(xiàn),雕蟬則耳有鳴聲;雕螳螂則有霸氣;雕胡蜂則心生畏懼,詩亦然,雖字少篇短,但蘊藏豐富,味濃厚而悠長。
公丕剛撰文
2020.8.2.8:46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