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是看見,有心是發(fā)現!
《易經》的視點是人類童年的視點,初民們目光非常奇特,不是看,而是發(fā)現!一切都令他們嘖嘖稱奇,一切都令他們刨根問底,一切都引得他們沸沸揚揚!
孔子初入太廟時,不停地發(fā)問,他的學生慎重記下這件事,于是我們知道圣人始終持有一顆赤子之心??梢栽O想:
假如伽利略對教堂的鐘擺習以為常;
假如瓦特不去注意爐上那壺開水;
假如牛頓懶得理會落地的蘋果;
假如魏格納只是瀏覽一下世界地圖;
假如龍馬負圖出于孟河,而伏羲卻無動于衷;
假如神龜列文現于洛水,而大禹卻一笑了之;
……
也許,大千世界會遜色許多!那么是偶然性在起作用嗎?偏偏必然就藏在偶然之中,這些天才們大都有著一顆不惹塵埃的童心,才看見了常人視而不見的東西。
而我們只是在孩子們頻頻發(fā)問時,才悚然一驚,意識到我們雖然能夠認識事物,卻不再觀察事物了,事物的名稱讓我們止步,我們認識書名,卻懶得翻開書頁了。
《易經》讓人以返樸歸真的心態(tài),去重讀世界,這視點當然是從“象”開始……
象,是《易經》獨特的傳達天道的方式。
象的說法很繁雜,起初濫觴于漢,后來又廖落于宋,一場討論起起伏伏,持續(xù)了兩千年,仍是百家爭鳴,也堪稱易學史上一奇了!
如果以簡馭繁,也許能從糊涂中求點明白。
何為“象”?
《左傳·僖公十五年》說:“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茲而后有數?!?/font>
《易·系辭下》說:“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碧拼追f達(公元574——648年)疏“謂卦為萬物象者,法像萬物,猶若乾卦之象法象于天也?!?/font>
《韓非子·解老》說:“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
從橫面看,象可分為:本象、物象、事象。
(1)本象
陰、陽爻象
兩儀象
四象象
八卦象
六十四卦象
《朱子語類·卷六十六》說:“象,謂卦畫,系本卦自有之象?!?/font>
(2)物象
近取諸身之象
遠取諸物之象
卦衍之象
(3)事象
從縱面看,象可分為:現象、意象、法象。
(1)現象
為人所感知的表象,如“天垂象”、“在天成象”、“仰觀象于天”、“見乃謂之象”等。
(2)意象
為意會、印象、想象之意,如“設卦觀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君子居則觀其象”,以及“失得之象”、“憂虞之象”、“進退之象”、“晝夜之象”等。
(3)法象
為效法、象征、取象比類意思?!兑住は缔o》說“圣人有以見天
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币约啊疤齑瓜螅ト藙t之”、“象也者,像此者也”等。
尚象制器是古代科技推手!
古人提出“尚象制器”的說法,以六十四卦的形象、結構、功能所揭示出的自然性質,來構思設計,發(fā)明創(chuàng)造,找出特殊性中蘊含的普遍性。近人張承緒歸納為:
巽繩結離目為網罟,佃漁通田魚,田謂坤二,巽為魚,故結繩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巽為曲木,耒象,耒以運耜,艮手把耒入坤田,巽草倒上,故耒耨之利,蓋取諸益。
離五在中,為日中,通井巽為市,坎水艮山,百貨所出,否五之初,上下易位,震為交巽為退,故日中為市,交易而退,蓋取諸噬嗑;
乾為衣,為治,坤為裳,故垂衣裳而治,蓋取諸乾坤;
巽為長木象舟,艮為小木象楫,坎為通,艮手持楫,動舟于坎水,故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蓋取諸渙;
否乾為馬,為遠,坤為牛,為重,馬待巽股跨,牛系物于艮背,初往上來,故服牛乘馬,引重致遠,蓋取諸隨;
艮為門,震反艮又為門,坎為暴客,艮手擊震木于坤夜,故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艮為小木,稱杵,坤為地,晉上之三,闕坤為臼,艮手持杵,出入臼中,故臼杵之利,蓋取諸小過;
睽無妄五之二也,坎為弧,離為矢,無妄乾為威,五之二,故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巽為長木,反在上,為棟,乾為宇,在下,為下宇,故上棟下宇,蓋取諸大壯;
巽木為棺,兌為口,乾人入處其中,外體又反巽,內棺外槨,厚于薪葬,故取諸大過;書以識言,契以認事,夬通剝,坤文為書,兌附決稱契,故以書契代結繩,蓋取諸夬。(《周易象理證》)
以上是所謂制器十三卦,事關養(yǎng)生送死,及防寇,防偽等社會生活的演化,這是人類剛要跨過自然之門時,得出的“與天地相似”的簡略模型世界。根據孔子的觀點,這是把“意象”或完美的上天理想,變?yōu)槿祟惼魑?、習俗和制度一系列連續(xù)不斷的嘗試。不過根據考古發(fā)現,一些器物遠遠早過《易經》成書年代:
弓箭28000年;
衣裳18000年;
宮室8000年;
舟楫7-8000年;
魚網7000年;
耒相杵臼6-7000年;
文字6000年。
古代哲學家當然沒有見到這些考古證據,他們只是在卦象與器物之間看到了共通之處,于是提出了“尚象制器”的思想,這對中國古代科技的興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象在漢代過于繁雜,近乎濫觴,有所謂六日七分,七十二候,納甲、爻辰、互體、半象、兩象易、旁通、八宮卦、世應、飛伏、游魂、歸魂等等,加上把卦爻弄出許多變化,牽涉更是廣泛,幾乎是想得什么象,就有什么象,以便比附和解說。
從孟喜、京房起,一直到虞翻,漢代的“取象說”達到了一個高峰。據統(tǒng)計,漢代虞翻所取的八卦逸象之多就令人吃驚:
乾象六十二
坤象八十二
震象五十
坎象四十六
艮象三十八
巽象二十
離象十九
兌象九
以上取象共達326種,變得紛紜繁瑣,聞者不知所云,習者不知所從,筮者不知所取,真是一失足踏入孔明八卦陣,低頭只覺飛砂走石,抬眼卻見日月無光。
中國文字起源于卦象!
相傳明朝皇帝朱元璋,一次私訪中見一農婦在門口喂豬,不由得停步注目,拈須微笑。隨從以為“寡人有疾”,要上前搭訕,朱元璋笑道:“非也,這屋檐下一頭豬,不正是個‘家’字嘛”。
文字類逸聞趣事實在太多,中國人飯后茶余的閑聊中,還在不斷作著新的補充,這要歸結于中國獨特的象形文字。這些數以千計的方塊漢字,組成了龐大的體系,沿著指事、象形兩條路徑發(fā)展起來,仰韶人刻劃的表意符號發(fā)展為指事文字,而殷墟留下的甲骨文,則直接發(fā)展為象形文字,最后形成形義結合的注音文字。
如果從漢字文化切入易經,就會發(fā)現真面目平淡無奇,一如老僧日啖的白菜、豆腐、饅頭、稀飯。
實實在在的說,卦象原本是上古文字,在成熟文字尚未出現之前,初民們用以表達他們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和體會。這套表意符號系統(tǒng),經智者們的體驗和實踐,從八卦演化為六十四卦,又推出384爻,并加以顯隱、正倒、錯綜,弄出許多變化,在當時猶如一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宋代楊誠齋《易傳》云:“卦者,其名,畫者,非卦,乃伏羲初制之字。”
“易”字從甲骨文、籀文、金文的演化。(甲骨文象形字為從一個容器中倒水到另一個容器中,表示變化。)
漢代《易緯·乾鑿度》說得更為具體:“八卦乾,古文天字;坤古文地字;巽古文風字;艮古文山字;坎古文水字;離古文火字;震古文雷字;兌古文澤字。”(原卦象符號無法上傳)
清人周太谷《周氏遺書·道原》說:“太初則以圖、書,包犧則以卦畫,軒轅則以書契,堯舜以言,文周以辭?!豹?/font>
草創(chuàng)時期一切就是這樣簡簡單單,明明白白,如果作大跨度的橫向比較,我們就會看見當時地球上幾個文明初現的地區(qū),也正在走著大致相同的路。
洞居人的粗劣圖畫,草創(chuàng)了文字基礎,埃及文字最初也是圖畫,大約出現在公元前3500年,被稱為“圣圖”,畫在當地盛產的一種紙草上。第八王朝(前2173—2160年)時,圣書簡化為祭司體,新王國時期出現字母,以后形成拼音字母。
尼羅河創(chuàng)造了埃及文明,與之同時出現的還有兩河文明,這是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它們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蘇美爾人則創(chuàng)造了另一套文字系統(tǒng),他們用一枝硬的尖筆,把文字寫在泥板上,然后烤干,寫出來的文字是楔形體,(cunei-form)這也是一種象形符號文字。
西方人發(fā)明拼音文字,是在克里特覆滅,埃及衰落之后,當時閃米特人一部分,定居在敘利亞沿岸,被稱為腓尼基人,是羅馬的主要競爭者,正是他們發(fā)明了“字母”,以及拼音系統(tǒng)。西方史學家認為這項發(fā)明的價值,遠遠勝過了所羅門王的全部財富!以后希臘人接受了這套系統(tǒng),又傳播開來。
1822年法國學者Champollion解讀了埃及象形文字,此圖形是國王托勒密五世的姓名,按埃及人習慣,國王名字要加圈飾。
Alphabet(字母)這個詞,是由希臘文頭兩個字母——ahpha和beta組合而成的。而beta,來源于楔形文字的閃米特文字,意思是房屋;而alpha,則源于alpha,意思是牛,也許最初是一個牛頭形符號。這和中國的“家”字何其相似乃爾,人類初期對重要財產的看法,相去并不太遠。這些字母最初源于某種圖畫或符號,以后變成一個音來使用,又和許多音結合起來,構成無數的詞。當西方人走向拼音文字之時,中國人仍然發(fā)展著象形文字。
漢字在漢代曾試圖拼音化!
象形漢字起源于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原始數字卦。卦者,掛也,上承結繩記事。鄭玄《周易注》云:“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金文中“十”、“廿”、“卅”,分別為“?”、“?”、“?”(符號無法顯示),正是結繩記數在漢字中的遺存。所以今人于省吾先生斷言:“中國的古文字自紀數字開始,紀數字乃古文字中之原始字?!保ā都坠俏淖轴屃帧め屢恢潦o數字》)
六千多年前碎陶片上的漢字符號,西安半坡出土
按許慎《說文解字》歸納,漢字有六書之說——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前四種為造字之法,后二種為用字之法。許慎將這許許多多的漢字,概括為540部首,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創(chuàng)造,當然這是文字學原則的部首,而不是檢字法原則的部首,前者是按照六書體系的,后者則給予擺脫。明代梅膺祚《字匯》又把部首減為214部,使之更為簡便明了。漢字的字形也在逐步簡化,日益向大眾化靠攏,以便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大致路線為:結繩——甲骨——金文——篆體——隸變——楷體——行草——簡體。
中國人第一次見到拼音文字是在漢朝,這是隨佛教而來的印度梵文字母,在訝異之余,儒家學者們受到了極大的啟示,于是:
南朝提出聲律;
隋代流行切韻;
晚唐爭論36字母;
北宋倡導等韻圖;
……
再舉男、婦兩字,亦可作為佐證。
電影蒙太奇源于漢字結構
中國漢字與蒙太奇頗有相通之處。細細辨析兩者,常讓人恍然之余又覺欣然。奇怪的是,為何以前卻無人拾荒?
蒙太奇原為法文建筑學術語,指結構及組合方法。電影界借用它,特指鏡頭組接方式。美國導演格里菲斯發(fā)現了它(1908年《黃金之迷》),但是前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則將其發(fā)展為一門絕妙的藝術。他運用鏡頭進行不同的組合,產生一種震撼人心的表現。
愛森斯坦說:“聯接在一起的任何兩段影片,都必然組合成一種新的表現,并作為一種新的質從這種并列中產生出來?!保ā兑粋€電影藝術家的思索》)
我們用蒙太奇的方法分析漢字,會發(fā)現老祖宗們早就運用自如了:
鮮,從魚從羊,魚肉、羊肉都很香,是上等佳肴;
美,從羊從大,大羊才有美感。
反映獵人時代的飲食文化和審美情趣。
我,從禾從戈,以戈護糧;
私,從禾從厶(鼻子象形),自指鼻子說這是我的。
反映原始公有制瓦解,農耕社會后的私有制。
武,從止,從戈,止戈為武;
取,從耳,從又,割耳領賞。
反映當時對戰(zhàn)爭的認識及戰(zhàn)場實況。
除了構字以外,運用蒙太奇手法,漢字可以從字、詞、句、段、篇,一層一層地組合,完整地表達很復雜的意思,文字的魅力絕不亞于一部出色影片。
愛森斯坦在他的著作《蒙太奇1938》中,分析了達·芬奇,普希金、莫泊桑和馬雅可夫斯基作品中的一些例子,其實中國小說中,這樣的例子同樣俯首可拾。《聊齋志異》中有一個故事說:
幾個浮浪弟子,硬拉狐仙同座飲酒,狐不善飲,以說典相代:“昔一大臣,出使紅毛國,著狐腋冠,見國王。王見而異之,問:‘何皮毛,溫厚乃爾?’大臣以狐對。王言:‘這物生平未曾得聞。狐字畫何等?’使臣書空而奏曰:‘右邊是一大瓜,左邊是一小犬’?!?/font>
這可稱懸念蒙太奇,恐怕愛森斯坦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來,這是中國獨有的機智。
(對列)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李白)
(對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
(暗示)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李白)
(譬喻)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歸。(杜甫)
蒙太奇揭示了隱蔽在事物、人或事件之間的關系,以致愛森斯坦充滿自信地說:“對我來說,蒙太奇是賦予兩個靜態(tài)畫面以運動(即思想)的手段。”他甚至宣布要拍攝馬克思的《資本論》,因為他對自己的思維蒙太奇有著深刻的把握。
電影蒙太奇PK易經卦象
蒙太奇思維與《易經》思維都是“觀物取象,取象比類,比類表意。所謂“兩個片斷的并列更是它們的積而不是和。”(愛森斯坦)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