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0歲的女性,得一種“怪病”已2年多,癥狀主要為吃食物后即腹部脹滿,上醫(yī)院檢查,診斷為“間斷性胃脹”、“功能性消化不良”。服過許多助消化的.西藥及行氣消脹的中藥,患者自述服藥后當時有效,但以后越服越脹,甚至發(fā)展至稍微吃一點食物就脹滿難忍,病情日漸加重。這位患者后來求治于一位名老中醫(yī),老中醫(yī)看到病人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質淡、苔薄白,診脈時脈象弦大卻童按無力,辨證診為脾虛氣滯,投以健脾補氣的中醫(yī)古方“香砂四君子湯”加味:黨參15克,白術12克,茯苓15克,炙甘草8克,木香5克,砂仁6克,香附8克,蘇梗6克,陳皮10克,炒谷芽12克,炒麥芽12克,丹參12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颊哌B服4劑后,腹脹明顯減輕,食欲增強。老中醫(yī)再囑患者改服中成藥“香砂六君丸”調理,每次服6克,每天服3次。服藥丸2個月后,拆磨病人長達2年的“怪病”終獲痊愈。
這一病例生動地說明了中醫(yī)“治病必求其本”理論的巨大優(yōu)勢。疾病的癥侯有“標”、“本”之分,對這位腹脹病患者而言,雖然其癥狀以腹脹為主,但在中醫(yī)看來,“脹”只是“標”,所以,見脹治脹,用助消化的西藥和行氣消脹的中藥治療,只能見效于一時,而且行氣消脹太過,反更傷胃氣,所以服藥過后腹脹更加嚴重。老中醫(yī)根據(jù)病人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質淡,脈重按無力等癥狀,判斷出“脾虛”才是疾病之“本”,投以健脾補氣的中藥治其“本”,因而取得了徹底治愈的療效。
“治病必求其本”的理論,是中醫(yī)辨證施治的精髓,是中醫(yī)的魂,中醫(yī)的根。面對錯綜復雜的疾病癥侯,高明的中醫(yī),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抓住決定疾病發(fā)展變化的病機、病證一“本”,也就是抓住了疾病的主要矛盾,就能準確遣方用藥,取得意想不到的療效。而一般的庸醫(yī),只會對癥治療,猶如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療效很難提高,甚至會釀成重癥。
所以,能否做到“辨證論治”“治病求本”,是衡量一個中醫(yī)水平高低的最主要標志。
(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您來電(0533-7538787)聲明,本網(wǎng)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