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能夠增強體質(zhì),尤其是長期的有氧運動,能明顯改善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功能,調(diào)節(jié)植物神經(jīng)功能,這些是理論和實踐都已經(jīng)證明了的。但是有許多參加體育鍛煉的朋友發(fā)現(xiàn),自己參加鍛煉也有一段時日了,鍛煉的效果卻不甚明顯。
這是什么原因呢?
盡管原因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運動量、運動強度控制不好。
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身體素質(zhì),體力不同,性別不同,先天稟賦不同,能夠承受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是不同的。運動量、運動強度不夠,那么鍛煉的效果就不夠理想;運動量、運動強度太大了,超出了機體允許承受的范疇,那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反而是不利的。只有適宜的、恰到好處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出鍛煉的效果,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運動傷害的侵擾。由此可見運動量、運動強度的控制是多么的重要。
運動多久才算適宜?
我們先用運動時間來表述運動量。從運動生理的角度看,5分鐘是全身耐力運動所需的最短時間,60分鐘對于堅持正常工作的人,則是最大限度的時間。據(jù)研究,每次進行20~60分鐘的耐力性運動是比較適宜的。
健康成年人宜進行中等強度、長時間的運動;體力弱而時間充裕的人,則可進行小強度、長時間的運動;體力好但時間不充裕的人,可進行大強度、短時間的運動。有研究表明,每天運動持續(xù)30分鐘,幾個星期后就可以看到有氧能力明顯增強。
間隔多久效果最好?
運動量的另一個要點是運動頻率,即每周運動的次數(shù)。
研究結(jié)果表明,每周一次的運動,運動效果不蓄積,肌肉痛和疲勞感每次都會發(fā)生,運動后1~3天身體不適,且容易發(fā)生損傷事故;每周運動2次,疼痛和疲勞感減輕,效果一點一點蓄積,但不明顯;每周運動3次,即基本上是隔天運動,不僅效果可以充分蓄積,也不產(chǎn)生疲勞感,如果增加品頻率為每周4次或5次,則效果也相應提高。
那么是否每日運動最好,也不一定。只有小運動量或次日不殘留疲勞的運動,每日運動才是可取的,關鍵是運動習慣和運動生活化,即各人可選擇適合自己的情況的鍛煉次數(shù),但每周不能少于2次。
如何判斷運動強度?
運動強度過大會使無氧代謝成分增加,而對增進心肺功能效果不一定明顯;強度過小對機體影響又太輕微。那么多大的強度合適呢?這里我們先介紹一個掌握和控制強度的卡氏公式。
芬蘭學者卡沃寧(Karvonen)提出了一個發(fā)展有氧能力鍛煉強度閾的計算公式,就可以得到鍛煉中的適宜心率??ㄊ瞎綖椋?/p>
有氧鍛煉強度閾(心率)=安靜心率+[(220-年齡)-安靜心率]×60%
舉一個例子:一個安靜心率為70次/分種的50歲中年人,他的最佳鍛煉心率=70+[(220-50)-70]×60%=130次/分鐘。
現(xiàn)在也有國內(nèi)學者對卡氏公式提出質(zhì)疑,認為卡氏公式計算的值不負荷中國人的體質(zhì)現(xiàn)狀?,F(xiàn)在一般普通人鍛煉的強度選擇,用簡易公式來控制。
有氧鍛煉強度閾(心率)=170-年齡。
譬如剛才那個例子,50歲的人,他的適宜心率=170-50=120次/分鐘。
那么我們究竟是用卡氏公式來控制強度呢,還是用簡易公式呢?我認為,對于體質(zhì)一般、甚至較差的人而言,我建議他用簡易公式來控制;對于有一定鍛煉基礎,身體素質(zhì)比較好,體力較好的人而言,我建議他用卡氏公式來控制強度。
對于剛開始參與鍛煉,體力較差的人而言,一開始就用這些方法控制心率,未必很客觀。通常還會用到自我感知法。它根據(jù)鍛煉者在鍛煉時身心對疲勞程度的自我感受。具體方法有:
1.心率恢復評價法:用鍛煉結(jié)束后5分鐘的心率來評定。每次鍛煉結(jié)束后5分鐘就立刻測試心率,并與本人的安靜心率做比較。高出安靜心率6~9次/分鐘以上,則說明負荷過大;高出在2~5次/分鐘之間的,則說明運動負荷適宜;若基本恢復安靜心率,則說明運動負荷偏小。
2.晨脈評定法:所謂晨脈就是早晨醒來,靜躺1~3分鐘,一般是2分鐘,測得的每分鐘心跳次數(shù),即為晨脈。每日鍛煉后,次日的晨脈與安靜心率相比較,高出6~9次/分鐘以上,說明運動負荷過大;高出2~5次/分鐘,則說明運動負荷適宜;若基本恢復安靜心率,則說明運動負荷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