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喝茶的講究與規(guī)矩(專輯)
目錄
(1)喝茶的講究與規(guī)矩
(2)【舊京】喝茶的習俗
(3)老北京人的喝茶與品茶_ 寧靜致遠
(4)老北京夏日炎炎巧喝茶-- 王曉易
(5)【美文欣賞】喝茶--周作人
(6)蓋碗喝茶的“暗號”你都知道嗎?--詹旭生
(7)老北京喝茶講究多--姜子謙
(8)老北京人居家喝茶的講究-- 民為貴四世
(9)北京人“茶”事兒規(guī)矩多-- 羅源源
(10)老北京人喝茶的規(guī)矩和講究
(11)老北京人喝茶的規(guī)矩
(12)老北京喝茶很講究--汀汀
(13)老北京喝茶的講究
(14)喝茶那點事--馬未都
(15)清朝喝茶講究“點茶”技藝-- 唐云云
(16)為何南方人認為北京人不會喝茶-- 崔岱遠
(17)【美文欣賞】喝 茶--蘇雪林
(18)京范兒二題--京范兒之茶--崔岱遠
(19)老北京的大碗茶 - 綠葉
(1)喝茶的講究與規(guī)矩
北京人愛喝茶,北京人喝茶的歷史很悠久。北京人為什么愛喝茶呢?這與相關歷史有關。早在清代中葉,南方產茶地如安徽、福建、浙江等大茶商便紛紛在北京設立茶葉市場,他們看中的是北京政治中樞以及大都市人群密集的特點,引導北京人了解茶,接受茶,愛上茶。
老北京人喝茶的茶具頗為講究,有一定規(guī)格。普通人家沏茶多用茶壺,一個黃銅茶盤子,擦得亮亮的,上擺一把細瓷茶壺,配六個同色花樣小茶杯。茶葉罐、蓋碗,需是成套的,蓋碗是給貴客或家中老人用的。北京人愛飲花茶,盡管茶葉品種很多:毛尖、雨前,珠藍等等,但老北京人鐘愛喝香片(北京花茶))為主要用茶。
老北京人喝茶也有規(guī)矩,一般富裕講究的家庭,喜歡單用茶杯,就是那帶蓋兒的瓷茶杯。泡茶時主人、客人每人一杯,茶葉直接放入杯中,茶葉不宜放得太多,茶水不能太滿。如果講老禮兒,沏茶續(xù)水,永遠不能讓杯子里的水太滿。通常的規(guī)矩是七分茶八分酒。也就是說沏茶時,水只能倒七成,倒十成就溢出來了。還有一種規(guī)矩就是“悶”茶。把瓷杯里的茶葉用少許熱水悶泡好,待客人來時用開水沖開,茶香及濃。老北京人對客人打招呼就透著茶香,“二哥,聽說您今兒來,早就把茶給您悶上了。”老北京人喜歡用蓋碗喝茶,這里的講兒很多。用蓋碗上茶,首先茶水只能倒七分。用蓋碗喝茶時,要一只手捧著托碟和碗,另一只手把蓋輕輕掀開一道縫兒,然后舉到嘴前小啜。千萬不能把碗蓋拿起來,像用杯子喝水那樣。如果把碗蓋拿在手上,一仰脖把碗里的茶喝干,那是對主人的不敬。主人也不能隨意掀開碗蓋續(xù)水。這里有規(guī)矩,只要客人把碗蓋拿起來,靠在蓋碗的托碟上。這個動作就等于告訴主人碗里該續(xù)水了。如果客人一直沒有把碗蓋拿起了,可以拿起茶壺問客人是否可以續(xù)水,不能主動把客人的碗蓋掀起了續(xù)水??腿私邮苤魅死m(xù)水,要稍欠起身表示謝意,別人給您倒茶,懂禮兒的人就會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輕輕敲擊三下,以示謝意,這叫“金雞三點頭”。如果用茶壺沏茶續(xù)水,必須側一下身,把壺拿起來,一只手拿壺,另一只手扶著壺蓋慢慢地續(xù)。續(xù)水后把茶壺放到桌子上,切忌壺嘴不要對著客人,壺嘴對客人那是罵人那。說到茶壺就得說說北京人鐘愛的泥壺(紫砂壺)泥壺造型各異,宜興泥壺最佳,老北京人對手里捧著的泥壺是便把玩邊飲茶,北京人講究用茶養(yǎng)壺,壺內的不能干著也不能刷洗最多用清水涮一下就行了,泥壺沏茶味道就是與眾不同,而泥壺是個人的喜好只用自己用概不外“借”。
最不講究的是用瓣兒缸子沏茶,那是哥們兒來了。要隨便的多,相互間不必有太多的講究,但沏茶時茶葉一定要多放,大巴抓茶葉,喝的茶絕不能沒色兒了。我們小的時候家里都有水汆,來了客人要沏茶就用水汆做水一會就開。一般的水汆就是銅質的,茶杯口粗細,細高的一個圓筒上口有把,盛上水往煤球爐子火眼一蹲一會誰就開了,很好用。今天的孩子們恐怕沒見過水汆吧。
老北京人除了在家中飲茶外,還特愛去茶館!老北京市面上有許多各色茶館:清茶館、早茶館、書茶館、坤茶館、酒茶館、棋茶館……夏季時分,什剎海荷花市場還有不少應季而需的茶棚,此類茶棚遇雨收攤。早年間北京賣大碗茶的都是挑挑兒作生意。什剎海海沿上、各個城門臉兒附近、天橋一帶,常能碰見挑挑兒賣大碗茶的,一般都是老頭或是小孩,挑子前頭是個短嘴兒綠釉的大瓦壺,后頭籃子里放幾個粗瓷碗,還挎著倆小板凳兒。一邊走一邊吆喝。碰上了買賣,擺上板凳就開張。
賣大碗茶的現(xiàn)在也還有,不過全都改成茶攤了,名聲赫赫的大碗茶集團公司就是從這兒起的家。這種茶攤在旅游區(qū)常能見著。樹蔭底下,支張小桌,擺幾個小凳,玻璃杯里早就晾好了茶水,上邊還都蓋著蓋兒,透著那么干凈,那么涼快。顧客來了,一口氣能喝下好幾杯去。其實大多數(shù)北京人喝起茶來,甭管經濟條件如何,北京人總能找出一種適合自己的茶文化來。只要有口飯吃,怎么著還不得弄壺“高末”喝呀。還真有不少的北京人,早清兒起來先得悶上壺茶,一直等到喝“透”了,這才能吃了早點,出門干營生去。所以當年北京城里才能出了茶館這個行當,而且作為一種地域文化揚名天下。說到喝茶就不能不說茶莊,過去北京城里頭有不少茶莊現(xiàn)如今留下的僅有張一元、吳裕泰、啟元等幾家著名的茶莊,近年來馬連道茶葉城的崛起給不少老茶莊很大的沖擊,不過老百姓選擇茶葉的途徑也多了也是好事。不知大家知不知道在北京有南茶北水之說,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老北京的大茶莊大多都開在南城,而南城一帶的水太硬沏出來的茶不好喝,北邊的地勢高水也好喝故為南茶北水。
茶,是好東西。喝茶益處良多,醒腦、明目、利尿、排毒,宋代的大文人蘇東坡說:“除煩去膩,不可無茶。”喝茶折射出老北京閑逸生活的靈魂。老北京人都有起早的習慣,天不亮便出門遛鳥、放鴿子、吊嗓子,完事后在茶館喝夠幾過香片,再去吃早點,然后各自干各自營生。如此早起-運動-清腹-早餐的過程恰恰符合保健的原理,大有值得現(xiàn)代人效法的養(yǎng)生之道。
(2)【舊京】喝茶的習俗
北京人喝茶的習俗是很普遍的。京城里大大小小的茶館遍地都是。買茶葉回家沏茶的人就更多了。北京人喝茶一般是用瓷碗,下邊有茶碟,上邊有蓋。沏茶的方法是先放茶葉在碗內,再倒入開水然后加蓋。也有人將茶葉放入大茶壺中,倒入開水沏好后,再分別將茶水倒在茶碗里。有的人愛喝濃茶,要將沏過幾遍的茶葉倒入砂壺內放到爐火上煮,將茶葉中的苦味、黃色全部熬出來。
北京人喝茶時用的茶葉是從南方運來的,可以分為綠茶、紅茶、花茶幾大類。綠茶中最有名的是杭州西湖的龍井茶,真正上等的龍井茶價格較高,那些便宜的多半是冒牌貨。綠茶的品種還有江蘇太湖的碧螺春,浙江旗槍、珍眉,安徽的毛峰、六安茶等。綠茶泡出的茶湯呈黃綠色,味道清香。紅茶的品種有安徽的祁門紅茶,福建的武夷紅茶以及云南的滇紅、浙江的越紅,泡出的茶湯色澤發(fā)紅。北京人一向不喜歡喝紅茶。近代以來北京城里開辦了一些跳舞廳、咖啡廳、西餐館,供應有歐美人愛喝的紅茶,有人還加入砂糖、牛奶,于是使一些北京人也喝起了紅茶。一些新派人士也以紅茶招待客人。但是大多數(shù)老派的北京人是不喝紅茶的。
北京人喝得最多的還是花茶?;ú璨捎镁G茶的茶坯,經過茉莉花窨焙而成,沏好之后會發(fā)散出茉莉花的香氣,品種有二三十種之多,一般人也弄不清楚,到茶莊買茶葉時只說要多少錢一斤的?;ú柚械纳掀酚小懊缮皆旗F”,差一些的有“黃山鳳眉”、“黃山仙霧”、“雙窨梅蕊”,一般的有“鐵葉大方”,還有珠蘭花茶、玉蘭花茶,滋味獨特,也有其專門的嗜好者。此外還有福建、廣東的鐵觀音、云南的普洱茶、杭州的菊花茶也有一部分嗜好者。蒙古族人有喝奶茶的習慣。北京的茶莊常將碎茶葉末廉價出售。其中混有一些高級茶葉的碎末,行內稱之為“高末”,一些嗜好飲茶又囊中羞澀的人常買這種“高末”沏茶喝。
昔日北京居民主要飲用井水,井水有甜水、苦水之分,只有甜水才適宜沏茶。安定門外的甜水井較多,至今仍然留有甘水橋的地名。安定門外的一些茶館也因此生意興隆??嗨锏乃兜揽酀袎A性,只能用來洗衣。一般家庭備有兩口水缸,大缸用來存貯苦水,小缸用來存貯甜水。井窩子的水夫也是將甜水、苦水分別送到各家各戶。北京地區(qū)以玉泉山的泉水水質最優(yōu),過去宮中有專門的運水車每天到玉泉山去運水。一些特別講究飲茶的人采用金錢賄賂水車夫的辦法,在西郊水車經過的地方取用少量的玉泉山水,或者與在玉泉山當差的人套上關系,取用一些泉水。
(3)老北京人的喝茶與品茶_早春
剛剛接到楊啟瑞大哥發(fā)來的信息,說他的《老北京人的喝茶與品茶》發(fā)表了,好像是在北京晚報上,正好我也迅速在《中華合作時報》鏈接到這篇文章,不妨轉載過來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談起喝茶,可能好多的人和我一樣,喝茶,只不過是解渴而已,或者說淡淡的水沒有顏色,喝起來不爽,也會覺得沒有品味。
實際上北方人做菜,無論什么菜都要放一些醬油來增加菜肴的色澤,四川人做菜做湯都要放辣椒一樣,喜歡帶顏色的,至于茶的味道,北方大都比不上南方人那樣的講究,細品慢飲,一壺茶可以喝上大半個上午,而我卻很少有那份細致與平靜,一壺茶喝光走人來得痛快,因為好多的活計還要等著我來做,所以,我掙得錢也是最少的,南方人通過早茶(品茶)就把生意談妥了,幾乎相熟的朋友大都也俱是火爆脾氣,根本也無暇坐下來,談天說地,至少我們是這樣的。
或許我還沒有到那個年齡,去享受茶給我們帶來的那一份寧靜與祥和......
品茶有茶樓,更有專業(yè)的茶具,還有莫測高深的茶之道,茶樓我是一次也沒有去過,但是每每看到茶樓的裝飾裝潢,小橋流水,竹樓青花瓷碗,身著藍底兒白花布衣的倒茶少女,便駐足多看幾眼。。。。。。
對于自己,總覺得那樣有點太奢侈,不如去飯館大撮一頓來的實惠些,和楊大哥相鄰五六年,很少聊天,是他偶爾看到我在北京廣播電視報上發(fā)表的文章才逐漸相熟的,閑暇時彼此也會促膝交流一番,我也勸他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博客,可他總是騰不出時間來做,當然他對電腦也是不怎么在行,看他的文章很容易進入到情境中去,很質樸,很真,就像大家在一起聊天,回憶曾經的往事,而往事好像就在昨天......
楊大哥在北京的專業(yè)茶店茶莊工作了半生一直到現(xiàn)在,賣茶,談茶,品茶,愛茶,寫茶,對茶可以說有相當?shù)难芯浚还舶l(fā)表過兩篇有關于談茶的文章,但轉載率是相當高的,一并找出來呈現(xiàn)給大家。
寧靜致遠  北京
老北京人的喝茶與品茶
楊啟瑞
我小時候是在東直門內一個小四合院里長大的,院子不大。記得那時候每家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在院子里生煤球爐子,等火生著了,用汆子在爐子內燒水,等水燒開了,抓一大把茶葉,用蓋碗先把茶沏上,再去洗臉漱口,等一切完了,茶已經泡好了,那就坐下來開始喝茶,先用嘴把杯子上飄著的泡沫吹掉,用手指蘸上茶水輕輕的抹在眼睛上清洗一下眼睛,聽我外公講,茶能明目去火,這時就趁熱一杯杯的開始喝茶了,只喝得前胸后背開始冒汗了,肚子里也開始咕嚕咕嚕的叫了,那就是喝透了,就不要再喝了,可以隨便吃點東西墊墊底兒,茶早就把內藏里的東西向下排,其實,這種早晨起來空腹喝茶就是老北京人的一種養(yǎng)生保健排毒的茶療,世代相傳了上百年,現(xiàn)在,老北京人還有早晨起來空腹喝茶的好習慣。
我小的時候自己不懂喝茶,只看著大人們都喝茶,喝的那么香甜,有時候我也偷喝大人們的剩茶根,喝到嘴里苦苦的,后尾兒確是甜甜的?,F(xiàn)在我也養(yǎng)成了老北京人早晨起來先喝茶的習慣,每天如此,一天不喝就覺得渾身上下不舒服。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低,普遍都喝茶心、高碎和三角片,只有到逢年過節(jié)才買上二三兩好的茉莉花茶來招待親朋好友,自己平時也不舍得喝,我記得過春節(jié)家里一來客人,我父親就用茶壺給他們沏茶,那時候屋里彌漫著茉莉花的清香。
改革開放以后市場多元化,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咱老北京人在喝茶方面早已從單一的喝茶解渴向品茶和茶文化方面發(fā)展,現(xiàn)在有喝茉莉花茶、綠茶、白茶、鐵觀音、普洱茶,現(xiàn)在又有喝大紅袍的,真是喜歡喝什么茶的都有。
現(xiàn)在,到同學、朋友家做客,不是像過去沏上一壺花茶,大家倒著喝,而是先問一下您平時喜歡喝什么茶,是茉莉花茶、綠茶、鐵觀音還是普洱茶?如果您要是說泡什么茶都可以,那就會說品一品我去云南買回來的陳年普洱茶,這就開始燒水、燙壺、燙杯、洗茶、聞香、品茶……講普洱茶對人身體的好處,能降三高和保健作用,我端起小瓷杯,杯中那如同紅葡萄酒似的普洱茶細品入口,感覺陳香滑滑的,醇醇的后尾兒,甜甜的用語言是無法來表達的。
現(xiàn)在,老北京人品茶有買了茶在自己家里品的,有的是約上幾個朋友到茶藝館去品茶的,一邊欣賞茶藝表演,一邊聞香品茶,在優(yōu)雅古樸的環(huán)境里充分領悟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老北京人現(xiàn)在沏茶也不像過去那樣大搪瓷缸子,大茶壺和保溫杯了,而是,講究用成套的紫砂茶具和景德鎮(zhèn)青花瓷蓋碗兒,泡什么茶用什么紫砂壺是為了品出韻味和茶的真味,紫砂壺講究用老坑泥壺,一廠名師的一把好的紫砂壺少則幾百,多則幾千,有上萬的也不見怪,泡茶用的水變成了礦泉水或純凈水,在也沒有用汆子來燒水的了。
我時常還是回想起小四合院里,那棗花的甜香,和偷喝父親剩茶根兒的感覺了……
(4)老北京夏日炎炎巧喝茶
茶是中國傳統(tǒng)飲品,可以清熱解毒,是夏季少不了的飲品。但傳統(tǒng)茶葉一般不過長江,解放后經不斷改進,種植地已近黃河,以山東南部為栽培的北極點。在老北京,茶不是普通人能喝得起的東西,喝高末已算享受。
那么,趕上夏季怎么辦呢?
比較常見的是代茶飲。代茶飲是用一兩味中藥粗末煎湯或沖泡后引用,有解暑之效,唐代孫思邈門人孟詵撰寫《食療本草》中便有代茶飲方,清代趙學敏的《串雅內編》中,記載了甘露茶、靈芝茶、神曲茶、槐花茶、菊花茶、胖大海茶、荷葉茶、板藍根茶等。慈禧特別喜歡代茶飲,常用“清熱理氣代茶飲方”,含甘菊、霜桑葉、橘紅、鮮蘆根等10余味中藥。今天北京人常飲的菊花茶,就來自清代代茶飲,曾受慈禧青睞。
多數(shù)代茶飲有異味,對過敏體質的人有風險,且不如茶葉那么天然馨香。
為滿足口腹之欲,老北京開發(fā)出許多獨特的“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核桃酪,出自宮廷,用糯米、核桃、蓮藕粉、棗等為主料,加白砂糖制成甜品,有補腦明目功能,適合老人、兒童服用。
在解放前,八大堂之一“會賢堂”制作的核桃酪知名度最高,此堂開辦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左右,有戲臺、瓦房、平房100余間,老板是山東濟南人,依靠什剎海,風景獨特,是京城重要的文化地標,抗戰(zhàn)前夕停業(yè)。
夏天吃甜品本助濕熱,但核桃酪加入涼性的藕粉等,加上北京山區(qū)出產優(yōu)質核桃,因此滋補功能特佳。
此外有杏仁茶,以杏仁粉為主料,沸水沖制,配以花生、芝麻、玫瑰、桂花、葡萄干、枸杞子、白糖等十余種佐料。杏樹挺拔長壽,但果實含鞣制,易引發(fā)腹脹,杏仁中雖含高品質蛋白質,但有氫氰酸,多食傷骨,且有中毒危險。制成杏仁粉后,諸弊皆除。
據(jù)清初朱彝尊《食憲鴻秘》記載:“京師甜杏仁用熱水泡,加爐灰一撮,入水,侯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凈,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帶水磨碎。用絹袋榨汁去渣,以汁入調、煮熟,如白糖霜熱啖?;蛄考觽€乳亦可?!笨梢姰敃r已名聞遐邇。
當然最常見的,還是面茶,此物源自山西,北方各省皆有,是一種粗糧細做的妙法,將黍子面、小米面加上調料,制成粥狀,不僅適合夏季缺鹽、不喜食干糧的需要,而且能平衡營養(yǎng),補充微量元素。北京將面茶制作工藝進一步改良,出現(xiàn)了茶湯,又稱龍茶,明清兩代成為北京的標志,正如《竹枝詞》所記:“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面茶。”
因地制宜,注重平衡,博采眾長而自具特色,老北京小吃中的這種創(chuàng)造精神,是它能不斷發(fā)展進步的魂。
本文主要材料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
(5)【美文欣賞】喝茶--周作人
喝茶
○周作人
選自《一世珍藏的130篇散文
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北平中學講“吃茶”,——并不是胡適之先生所說的“吃講茶”,——我沒工夫去聽,又可惜沒有見到他精心結構的講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講日本的“茶道”,英文譯作“Teaism",而且一定說得很好,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的現(xiàn)世享樂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在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種代表藝術。關于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徹巧妙的解說,不必再來多嘴,我現(xiàn)在所想說的,只是我個人平常的喝茶罷了。
喝茶以綠茶為正宗,紅茶已沒有什么意味,何況又加糖與牛奶。葛辛(GeorgeGissing)的《草堂隨筆》確是很有趣味的書,但冬之卷里說及飲茶以為英國家庭里下午的紅茶與黃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樂事,之那飲茶以歷千百年,未必能領略此種樂趣與實益的萬分之一,則我素不以為然,紅茶帶“土斯”未始不可吃,但這只是當飯,在肚饑時食之而已;我的所謂喝茶,確是在喝清茶,在賞鑒其色與香與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中國古昔曾吃過煎茶及抹茶,現(xiàn)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岡倉覺三在《茶之書》里很巧妙地稱之曰“自然主義的茶”,所以我們所重的即在這自然之妙味,中國人上茶館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從沙漠里回來的樣子,頗合于我喝茶意思(聽說閩粵有所謂吃功夫茶者自然也有道理)只可惜近來太是洋場化,失了本意,其結果成了飯館之流,之在鄉(xiāng)村還保存一點古風,唯是屋宇器具簡陋萬分,或者但可稱為頗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許為已得喝茶之道也。
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飲,得半日之閑,可抵上十年塵夢。喝茶之后,再去繼續(xù)修各人的勝業(yè),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yōu)游乃正亦斷不可少,中國喝茶時多吃瓜子,我覺得不很適宜,喝茶時所吃的東西應當是清淡的“茶食”,中國的“茶食”卻變了“滿漢餑餑”,其性質與“阿阿兜”相差無幾;不是喝茶時所吃的東西了。日本的點心雖是豆米的成品,但那優(yōu)雅的型色,相素的味道,很合于茶食的資格,如各色“羊羹”(據(jù)上田恭輔氏考據(jù),說是處于中國唐時的羊肝餅),尤有特殊的風味。江南的茶館中有一種“干絲”用豆腐干切成細絲,加姜絲醬油,重湯燉熱,上澆麻油,出以供客,其利益為“堂倌”所獨有。豆腐干中本有一種“茶干”,今變而為絲,亦頗與茶相宜。在南京時常食此品,據(jù)云有某寺方丈所制為最,雖也曾嘗試,卻已忘記,所記得乃只是下關的江天閣而已。學生們的習慣,平?!案山z”既出,大抵不即食,等到麻油再加,開水重換之后,始行舉箸,最為合式,因為一到即罄,次碗繼至,不遑應酬,否則麻油三澆,旋即撤去,怒形于色,未免使客不歡而散,茶意都消了。
(6)蓋碗喝茶的“暗號”你都知道嗎?
每一種蓋碗的擺放,都蘊含了其各自的“暗號”,看似普通的蓋碗茶,居然有這么多的門道!是不是很想知道不同茶陣代表的“暗號”呢,快跟著陶木居士來了解一下吧!
【茶蓋朝下靠茶托】
這種方式擺放的含義是客人需要添水了,茶館小二看到便會立馬給你添水。
【茶蓋上放片樹葉】
這種情況一般是客人短時間離開,但是還是要回來喝茶的,暗示茶館的老板不要把茶收走。除了樹葉,還可以在茶蓋上放其他小東西,如火柴、石子都行。
【茶蓋朝外斜靠茶托】
古代幫會很多,如果外地幫會的人遇到困難,想尋求本地幫會人的幫助,就會如此擺放茶具。茶館小二看到這種暗語后,會在茶館尋找,介紹兩方認識。
【茶蓋立起放在茶碗旁】
這種放置方式一般都是熟人才會這樣,意思是要賒賬。如果朋友在場,錢沒帶夠,這樣暗示老板,下次再補,就能避免尷尬。一般只有熟人才可以“刷臉”哦,新客“刷臉”就難了。
【茶蓋朝上放進茶碗】
這種放置就是告訴茶館老板,自己喝完了要走了,可以收拾桌子了。
看到這里,想必大家都明白了這幾種“暗號”了。要知道茶館在古代人們的生活中十分重要,不僅是休閑的場所,也是消息最多且流通最快的地方,在茶的“江湖”上混,不懂點“暗號”是不行的哦!
(7)老北京喝茶講究多--姜子謙
每年一到春暖花開之時,也是春茶集中上市的時期。近日,老字號企業(yè)張一元從清明開始就已經陸陸續(xù)續(xù)地上市了不同檔次的春茶。對于老北京人來說,喝茶早已成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老北京為什么愛喝茶?喝茶時都有什么講究?在此,不如沏上一杯暖暖的春茶,坐下來一起品品老北京人的喝茶文化。
北京人喝茶的歷史很是悠久。據(jù)說早在清代中葉,南方產茶地如安徽、福建、浙江等大茶商便開始將茶葉市場向北京發(fā)展,這些茶商其實更多看中的是北京這座政治中樞以及大都市的人群密集。但慢慢的,這些茶商更多的是讓北京人了解茶,愛上了茶。
說起老北京人喝茶絕對算得上頗為講究。先從茶具來說,就有著“嚴格的規(guī)格”。比如經濟條件普通的人家沏茶多用茶壺,一個黃銅茶盤子,上擺一把細瓷茶壺,配六個同色花樣小茶杯。茶葉罐、蓋碗,都得是成套的,蓋碗是給貴客或家中老人用的;稍稍富裕些的家庭,則喜歡單用茶杯,就是帶蓋兒的瓷茶杯。
泡茶同樣有不小的學問,茶葉要直接放入杯中,不宜放得太多,茶水不能太滿。
老北京人還喜歡用蓋碗喝茶,如果您看過演過去的電視劇,一定看到過這樣一種場景——首先用蓋碗上茶,茶水一般倒七分,用蓋碗喝茶時,一只手捧著托碟和碗,另一只手把蓋輕輕掀開一道縫兒,然后舉到嘴前小啜。這就是老北京標準的用蓋碗喝茶,您可千萬不能把碗蓋拿起來,像用杯子喝水那樣。如果把碗蓋拿在手上,一仰脖把碗里的茶喝干,那是對主人的不敬。此外,用蓋碗上茶時,主人不能隨意翻開碗蓋續(xù)水。只要您把碗蓋拿起來,靠在蓋碗的托碟上,這個動作就等于告訴主人碗里該續(xù)水了。
說到喝茶就不能不說茶莊,過去北京城里頭有不少茶莊現(xiàn)如今留下的僅有張一元等幾家著名茶莊。有意思的是,老北京的茶莊大多開在南城,但南城一帶的水太“硬”沏出的茶不好喝,北邊的地勢高水好喝,故稱“南茶北水”。
北京人喝茶的風氣很盛,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頭百姓,都有每天喝茶的習慣。窮困如拉黃包車者,日暮收工時也要買一包茶帶回。北京舊時茶葉店包茶,一兩茶可包為五包,也是因為當時窮人每次買茶很少。
北京商報記者 姜子謙/文 李烝/制圖
黃山毛峰
該茶產自張一元安徽省黃山地區(qū)生產基地。高檔茶外形芽多且肥壯,呈全芽或一芽,一二葉為主,尚潤;中檔茶以一芽二三葉為主,芽葉較肥壯。
西湖龍井
張一元精品明前西湖龍井是產自杭州西湖獅峰翁家山張一元茶葉基地,開春頭茬,采用最好的傳統(tǒng)品種——西湖龍井群體種為主,是受原產地保護的正宗西湖龍井。該茶不但產量有限,而且是經過炒茶高手精心“調教”的極品。
信陽毛尖
該茶產自張一元河南省信陽地區(qū)茶葉基地。其成品條索細圓緊直、色澤翠綠、白毫顯露;湯色清綠明亮、香氣鮮高、滋味鮮醇。葉底芽頭肥壯、嫩綠勻整。素以“色翠、味鮮、香高”著稱。
洞庭碧螺春
該茶產自江蘇吳縣洞庭東、西山張一元茶葉基地。茶內含豐富,品質極佳,但是產量十分有限。該茶外形潔凈、勻整;條索纖細,卷曲成螺,滿身披毫;色澤鮮潤,銀綠鮮翠;嫩香清鮮,滋味甘醇,湯色嫩綠鮮亮,葉底嫩綠鮮活,幼嫩多芽。沖泡一杯,真可謂“春染杯底綠滿晶宮”。
金獎惠明
該茶產自浙江景寧惠明寺張一元茶葉生產基地。金獎惠明茶屬于綠茶,主產區(qū)在赤木山區(qū),其外形緊結壯實,色澤翠綠光潤顯毫,沖泡后香氣清高,滋味鮮爽醇濃耐沖泡,湯色翠綠清澈,葉底細嫩明亮,一杯淡,二杯鮮,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茶韻猶存。目前,張一元是北京地區(qū)該茶的惟一銷售企業(yè)。
高橋銀峰
該茶產自湖南張一元茶葉基地。以良種茶樹幼嫩芽葉為原料,再配以精湛的加工技術制作而成,具有優(yōu)良的品質。內含豐富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及多酚類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色澤翠綠,香氣高長,滋味醇厚,具有形美、香鮮、湯清、味醇的特色。“高橋銀峰”已被收入《制茶學》和《中國名茶》等專著。
綠毛猴
張一元銷售的綠毛猴,產自福建永泰地區(qū)的張一元茶葉生產基地。因其外形肥壯卷曲似銀猴,色澤綠潤顯毫,故命名為綠毛猴。沖泡后湯色黃綠明亮,聞之清香撲鼻、沁人心脾,滋味鮮醇爽口,葉底勻厚嫩綠。
安吉白茶
該茶產自張一元浙江安吉縣楊家山茶葉基地,干茶形似蘭花,色澤翠綠金黃,香氣嫩香持久,湯色清澈明亮,回味口齒留香,葉底呈白色,葉脈翠綠明亮。該茶氨基酸含量高達6.9%,超過其他綠茶一倍以上。
(8)老北京人居家喝茶的講究
京師人之飲,喝茶多為香片(花茶),飲酒喜白干。凡中等以上之家,都有一兩個茶葉筒兒(也叫茶葉罐兒),茶葉按檔次高低分別存之。當家男主人喝的最好,女主人次之,其他家庭成員再次之。嗜茶者睜眼頭件事就是沏茶,喝完茶方吃早點。早點以豆?jié){油條燒餅包子為常品。也有出門至街頭鋪子攤兒,選用餛飩、豆腐腦兒、面茶、炒肝兒、小豆粥等。吃完早點還接著喝茶。
喝茶既能解渴生津,也是待客交際之道。昔年北京的茶館兒近乎眼下的交際及信息中心。其間有閑聊解悶兒的,洽商買賣的,談古論今的,聽大鼓說書的,聽戲的。五花八門,主隨客便??腿丝勺詭Р枞~,也可選柜上的,或小葉兒或高碎。泡茶館兒可算舊京一景,有“上午皮包水”一說。(下午泡澡堂子叫“水包皮”)
老北京居家喝茶有“茶鹵兒”一說,即于小茶壺中沏茶只續(xù)三分水,悶著,這點兒濃釅之茶謂之“茶鹵兒”。迨口渴時,續(xù)上滾開之水,喝入口中溫度適宜,且香洌醇厚,致滿口生津。喝茶時常伴有吸啜之聲,旁邊聽者亦能覺其香。再一說叫“燙嘴的”。所謂燙嘴的指所喝之茶必須熱,以燙嘴為度。老北京就膩味溫吞水,假如喝一口不燙嘴,噗的一口就吐了,絕不往嘴里咽。從溫吞水又勾連出做人做事,“溫吞水”作風在北京話里是含批判意味的。
沏茶也有講究?;ú璨槐葹觚垺埦炔?,沏茶須用冒開兒之水(“冒開兒”者,非鼎沸,略弱于滾開之水)。高舉熱水壺注入沏茶之器,謂之“砸”,不“砸”則茶葉沏不開。茶壺沏茶后注出之第一杯,須再倒回茶壺,此亦謂之“砸”。小孩兒給長輩沏完茶,端一杯給長輩,長輩往往說一句“再砸一下”,意即將杯中之茶倒回壺中。這些均為舊京人家兒喝茶之細枝末節(jié),存留者似已日漸其微了。
(9)北京人“茶”事兒規(guī)矩多
春日百花艷,茶香最風華。谷雨節(jié)氣前后,大量春茶集中上市。對于“老北京”來說,除了趕上趟兒喝幾杯翠綠的春茶,的規(guī)矩也早已成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老北京為什么愛喝茶?喝茶時都有什么講究?且聽中國茶教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柴奇彤娓娓道來。
北京人鐘愛茉莉花茶
北京人愛喝茶,喝茶的歷史很悠久,這也與歷史有關。早在清代中葉,南方產茶地如安徽、福建、浙江等大茶商,便紛紛在北京設立茶葉市場,他們看中的是北京政治中樞以及大都市人群密集的特點,引導北京人了解茶,接受茶,愛上茶。因而,北京人喝茶的風氣很盛,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頭百姓,都有喝茶的習慣。
北京人愛飲花茶,盡管茶葉品種很多,如毛尖、雨前,珠藍等,但老北京人鐘愛喝茉莉花茶。茉莉花茶是北京人的茶,是用綠茶經過茉莉花窨制而成的茶,也叫香片。
規(guī)矩多
說起老北京人喝茶,絕對稱得上講究。
先從茶具來說,就有著“嚴格的規(guī)格”。普通人家沏茶多用茶壺,一個黃銅茶盤子,擦得亮亮的,上擺一把細瓷茶壺,配六個同色花樣小茶杯。茶葉罐、蓋碗,需是成套的,蓋碗是給貴客或家中老人用的。稍稍富裕些的家庭,則喜歡單用茶杯,就是帶蓋兒的瓷茶杯。
如果家里來了客人,給客人泡茶可根據(jù)家庭的實際情況及客人的熟知程度,分別泡茶,敬茶。中等富裕家庭或知識分子家庭,一般喜歡單用茶杯,就是那帶蓋兒的瓷茶杯。泡茶時主人、客人每人一杯,茶葉直接放入杯中,茶葉不宜放得太多,茶水不能太滿。通常的規(guī)矩是七分茶八分酒。也就是說沏茶時,水只能倒七成,倒十成就溢出來了。
其次,小康家庭的老北京人喜歡用蓋碗喝茶,這里的講究很多。用蓋碗上茶,首先茶水只能倒七分。用蓋碗喝茶時,要一只手捧著托碟和碗,另一只手把蓋輕輕掀開一道縫兒,然后舉到嘴前小啜。千萬不能把碗蓋拿起來,像用杯子喝水那樣。如果把碗蓋拿在手上,一仰脖把碗里的茶喝干,那是對主人的不敬。主人也會看不起你,認為你沒品味。
續(xù)茶有講究
此外,用蓋碗上茶時,主人不能隨意掀開碗蓋續(xù)水。這里有規(guī)矩,只要客人把碗蓋拿起來,靠在蓋碗的托碟上,這個動作就等于告訴主人碗里該續(xù)水了。如果客人一直沒有把碗蓋拿起,可以拿起茶壺問客人是否可以續(xù)水,不能主動把客人的碗蓋掀起來續(xù)水。作為客人接受主人續(xù)水,要稍欠起身表示謝意。
續(xù)茶也有講究,中國人待客有“上茶不過三杯”一說。第一杯叫作敬客茶,第二杯叫作續(xù)水茶。第三杯則叫作送客茶。如果一再勸人用茶,而無話可講,則往往意味著提醒來賓“應該打道回府了”。
喝茶聊天,聊天為主,喝茶為輔。
“悶”茶待熟客
還有一種規(guī)矩就是“悶”茶。把瓷杯里的茶葉用少許熱水悶泡好,待客人來時用開水沖開,茶香及濃。老北京人對客人打招呼就透著茶香:“二哥,聽說您今兒來,早就把茶給您悶上了?!?div style="height:15px;">
“最不講究的是用瓣兒缸子沏茶,那是哥們兒來了,要隨便的多,相互間不必有太多的講究,但沏茶時茶葉一定要多放,大把抓茶葉,喝的茶絕不能沒色兒了。”
柴奇彤介紹,喝茶益處良多,醒腦、明目、利尿、排毒,宋代蘇東坡說:“除煩去膩,不可無茶。”老北京人都有起早的習慣,晨起鍛煉或者收拾完家務后,喝上一杯提前泡好的香片,排空肚子后再去吃早點,然后各自干各自營生。如此早起-運動-清腹-早餐的過程,恰恰符合保健的原理,是值得現(xiàn)代人效法的養(yǎng)生之道。
(10)老北京人喝茶的規(guī)矩和講究
老北京城
【講述你不知道的北京】
老北京人愛喝茶。茶,是好東西。喝茶益處很多,醒腦、明目、利尿、排毒。喝茶折射出老北京閑逸生活的靈魂。老北京人都有起早的習慣,天不亮便出門遛鳥、放鴿子、吊嗓子,完事后在茶館喝夠幾過香片,再去吃早點,然后各自干各自營生。
老北京人喝茶有很多規(guī)矩。
老北京人愛飲花茶,盡管茶葉品種很多:毛尖、雨前,珠藍等等,但老北京人鐘愛喝茉莉花茶。茉莉花茶是北京人的茶,是用綠茶經過茉莉花窨制而成的茶,也叫香片。
老北京人喝茶絕對算得上頗為講究。先從茶具來說,就有著“嚴格的規(guī)格”。比如經濟條件普通的人家沏茶多用茶壺,一個黃銅茶盤子,上擺一把細瓷茶壺,配六個同色花樣小茶杯。茶葉罐、蓋碗,都得是成套的,蓋碗是給貴客或家中老人用的;稍稍富裕些的家庭,則喜歡單用茶杯,就是帶蓋兒的瓷茶杯。
還有一種規(guī)矩就是“悶”茶。把瓷杯里的茶葉用少許熱水悶泡好,待客人來時用開水沖開,茶香及濃。老北京人對客人打招呼就透著茶香,“二哥,聽說您今兒來,早就把茶給您悶上了。”
老北京人喜歡用蓋碗喝茶,這里的講兒很多。首先茶水只能倒七分,喝茶時,要一只手捧著托碟和碗,另一只手把蓋輕輕掀開一道縫兒,然后舉到嘴前小啜。千萬不能把碗蓋拿起來,像用杯子喝水那樣。如果把碗蓋拿在手上,一仰脖把碗里的茶喝干,那是對主人的不敬。主人也不能隨意掀開碗蓋續(xù)水。
如果用茶壺沏茶續(xù)水,必須側一下身,把壺拿起來,一只手拿壺,另一只手扶著壺蓋慢慢地續(xù)。續(xù)水后把茶壺放到桌子上,切忌壺嘴不要對著客人,壺嘴對客人那是罵人那。作為客人接受主人續(xù)水,要稍欠起身表示謝意,別人給您倒茶,懂禮兒的人就會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輕輕敲擊三下,以示謝意,這叫“金雞三點頭”。
談到喝茶,就不能不談到老北京的茶館。老北京人除了在家中飲茶外,還特愛去茶館!茶館與茶樓除規(guī)模及經營特色略有區(qū)別外,都是有—定建筑場地及設施,除飲茶外,茶客還可以在內買到點心、小吃、酒飯等。甚至可以欣賞到評書、相聲、彈唱等曲藝娛樂節(jié)目??傊本┑牟桊^曾經是人們的一個休息場所、社會交際場所和無所事事消磨時光的場所。
茶棚、茶攤則是在街頭或廟會擺的一種簡單而大眾化的飲水站,收費低廉。人們走道累了,逛廟會時間長了,隨時可以坐進去,花上幾枚銅子,來碗大碗茶喝,那大碗相當可觀,如人吃飯的大飯碗,以碗計價,而非茶館的以壺計算。
夏季時分,什剎海荷花市場還有不少應季而需的茶棚,此類茶棚遇雨收攤。早年間北京賣大碗茶的都是挑挑兒作生意。什剎海海沿上、各個城門臉兒附近、天橋一帶,常能碰見挑挑兒賣大碗茶的,一般都是老頭或是小孩,挑子前頭是個短嘴兒綠釉的大瓦壺,后頭籃子里放幾個粗瓷碗,還挎著倆小板凳兒。一邊走一邊吆喝。碰上了買賣,擺上板凳就開張。
(11)老北京人喝茶的規(guī)矩
老北京人喝茶的規(guī)矩
北京人喝茶最愛喝的是喝花茶?,F(xiàn)在北京人也開始品品烏龍、鐵觀音、普洱等。但什么也比不上一打開瓣兒缸子蓋兒,撲鼻而來的茉莉花香來得痛快!解渴!
如果家里來了客人,給客人泡茶可根據(jù)家庭的實際情況及客人的熟知程度,分別泡茶,敬茶:
一般中等富裕家庭或知識分子家庭,一般喜歡單用茶杯,就是那帶蓋兒的磁茶杯。泡茶時主人、客人每人一杯,茶葉直接放入杯中,茶葉不宜放得太多,茶水不能太滿。通常的規(guī)矩是七分茶八分酒。也就是說沏茶時,水只能倒七成,倒十成就溢出來了。有人說斟酒要斟滿。斟不滿心不誠,沏茶水不滿義不實。這是不對的。如果講老禮兒,沏茶續(xù)水,永遠不能讓杯子里的水太滿。
其次,小康家庭的老北京人喜歡用蓋碗喝茶,這里的講兒很多。用蓋碗上茶,首先茶水只能倒七分。用蓋碗喝茶時,要一只手捧著托碟和碗,另一只手把蓋輕輕掀開一道縫兒,然后舉到嘴前小啜。千萬不能把碗蓋拿起來,像用杯子喝水那樣。如果把碗蓋拿在手上,一仰脖把碗里的茶喝干,那是對主人的不敬。這一動作似乎是對主人抗議:“你上的這是什么破茶呀!喝著怎么一點味兒沒有呀!” 再就是主人也會看不起你,認為你沒品味。此外,用蓋碗上茶時,主人不能隨意掀開碗蓋續(xù)水。這里有規(guī)矩,只要客人把碗蓋拿起來,靠在蓋碗的托碟上。這個動作就等于告訴主人碗里該續(xù)水了。如果客人一直沒有把碗蓋拿起了,可以拿起茶壺問客人是否可以續(xù)水,不能主動把客人的碗蓋掀起了續(xù)水。
作為客人接受主人續(xù)水,要稍欠起身表示謝意,別人給您倒茶,懂禮兒的人就會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輕輕敲擊三下,以示謝意,這叫“金雞三點頭”。要是細究的話,食指和中指應該是彎曲起來在桌面叩擊。
如果用茶壺沏茶續(xù)水,必須側一下身,把壺拿起來,一只手拿壺,另一只手扶著壺蓋慢慢地續(xù)。續(xù)水后把茶壺放到桌子上,切忌壺嘴不要對著客人,壺嘴對客人是罵人。端茶不得胳膊對著別人,敬完茶后不得立即轉身,而是要往后退三步才能轉身,否則就是將屁股給別人看,為不敬。更不能不用茶壺而用水壺或暖瓶直接往壺里倒,這是對客人不友好,看不起客人的表示。當著人的面兒切忌不要往地上潑茶水,往地上潑茶水等于轟客人走。這比罵客人還讓客人難堪。
為來賓續(xù)水讓茶一定要講主隨客便,不要再三再四地以斟茶續(xù)水搪塞客人,而始終一言不發(fā)。中國人待客有“上茶不過三杯”一說。第一杯叫作敬客茶,第二杯叫作續(xù)水茶。第三杯則叫作送客茶。如果一再勸人用茶,而無話可講,則往往意味著提醒來賓“應該打道回府了”。喝茶聊天要聊天為主,喝茶為輔。
最后是用把兒缸子沏茶,那是哥們兒來了。要隨便的多,相互間不必有太多的講究,但沏茶時茶葉一定要多放,大巴抓茶葉,喝的茶絕不能沒色兒了。
來源:皇城根胡同串子
(12)老北京喝茶很講究--汀汀
茉 莉小葉花茶的制作起源于宋朝。北宋蔡襄所著《茶錄》中就有:“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欲助其香”的記載,這是花茶窨制的初始。明朝時花茶窨制方法 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出現(xiàn)“茶飲花香,以益茶味”的制法。明朝顧元慶于嘉靖二十年刪校了專著《茶鋪》,其中“制茶諸法”一節(jié)中就有茉莉花窨制技術,花茶的窨 法、原料選擇、取花量、窨次、焙干等原始的窨茶法都有記載,說明此時的花茶窨制已相當成熟。
老北京花茶的加工拼配極有講究的,什么季節(jié)喝口兒、什么季節(jié)喝味兒,講究挺多的。傳統(tǒng)老北京花茶在開拼配單時,非常注意季節(jié)性,調味兒、調口兒具體怎樣調,用什么貨來調,用的比例是多少,絕不外傳,各家茶莊有各家的獨門秘笈,以此留住好這口兒的茶客,這也是老北京花茶的魅力。
老北京花茶的拼配操作起來,也不是簡單的隨便拿茶葉在地上一合堆就成了。進貨,喝樣子、打小樣、開單子……樣樣都不能有半點疏漏。如果在開單子、喝小樣時有哪個原料香氣不足、口軟,都要重新來調,直到滿意。
傳統(tǒng)老北京花茶,加工拼配技術工藝上,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篩、簸、鎪、捻、壓。這五個字全憑人力手工和拼茶師傅的經驗,篩出的茶葉整齊度如何、拼配出來的茶葉會不會拼花了,都是多年來練出來的手藝。
茉莉花茶是北京人的茶,是用綠茶經過茉莉花窨制而成的茶,也叫香片。當 初京城茶葉分兩大流派安徽幫和福建幫?;ú枰越丬岳蚧ú铻橹饕?,徽胚蘇窨為輔料,用福建茉莉花茶來調外形,通過老師傅們的精心調配、開湯審評,打小 樣,最后挑選出自己滿意的原料開出加工拼配單,送到貨房,師傅們就開始加工拼配了。舊年間,誰家的茶葉,南城、北城的,安徽人還是福建人,開的茶莊只要一 看一喝就能知道。
小葉種茶葉生長在附件海拔800米以上的無污染高山之間,是中國最古老的茶樹品種之一,簡稱“小茶”、“高山云霧茶”、“土茶”等。茶葉具有葉子小、厚、條形細,耐沖泡、茶湯濃香、湯色黃亮、回味甘甜的特點。北京人好喝小葉花茶是因為茶葉進店后再次進行二次拼配。
毛茶在福建產地經茉莉花幾次窨制后運到北京,茶莊再根據(jù)北京人喝茶喜歡味厚、湯亮、耐泡的口味進行拼配。清朝末年,北京前門外廊房頭條里開設了“京師第一勸業(yè)場”,簡稱“勸業(yè)場”,場內薈萃了全國各地的風味特產、特種手工藝品。
從 福建來北京學徒的林子訓,在同鄉(xiāng)的幫助下,在勸業(yè)場門前擺了個茶葉攤,將福建家鄉(xiāng)的茶葉運到這里賣,一年后,攢下一筆錢,將勸業(yè)場內一家小店鋪的鋪底倒了 過來,開辦了“慶林春茶莊”。1927年,林子訓在前門大街選了個店址,這里東有“前門東火車站”,西有“前門西火車站”,游人如梭,慶林春茶莊位于前門 五牌樓迤南路東,位置適中,是做買賣的最佳地理位置。再加上林子訓深知北京人對茉莉花茶口味的需求,采用家鄉(xiāng)特產小葉茶種窨制花茶,充分利用這一茶種特別 容易吸收花香的特性,窨制出口味獨特的小葉花茶,香氣濃郁,深受喜愛。
慶林春創(chuàng)出的花茶拼配的獨家方法一代代地傳承下來,經過“文革”浩劫,1982年慶林春恢復老字號,延續(xù)了茉莉小葉花茶窨制拼配技藝的傳承,在前門大街開辦了茶莊分號,銷售茶葉在北京數(shù)一數(shù)二,現(xiàn)在還時不常的會有人從通州、亦莊的大老遠跑過來排隊買茶。
南方人認為北京人不會喝茶,好好的綠茶,非得用濃烈的花香熏染,簡直是糟蹋東西,但是,過去北京人飲用的是井水,水質偏硬而且甜水不多,用這種水泡綠茶是暴殄天物,而芳香馥郁的茉莉能使原本苦澀的茶水一下子變得美如甘露,因此備受北京人的青睞,許多老北京人非花茶不飲。
過去北京人的茉莉花茶也分三六九等,什么“蒙山云霧”、“雙窨梅蕊”、“鐵葉大方”等等,近年來比較時興的還有“茉莉大白毫”、“茉莉毛峰”,品相和價格相比懸殊。上好的香片必須選用七八月間半含半放的茉莉花瓣經過幾窨幾提窨制而成。
花茶中有個特殊的種類叫高末兒,或叫高碎兒,也有人管它叫茶芯兒。高末兒很便宜,誰都喝得起,可如果誰覺得高末兒是做花茶的下腳料或是茶葉鋪里賣剩下的茶渣子湊到一塊堆兒那可就錯了,現(xiàn)在茶莊賣高末兒純屬是賠本賺吆喝,有人來買你不能沒貨不是。
高末兒是在花茶的制作過程中特意把各種花茶的碎葉攪拌在一起,再經過二次炒制而成的一個品種。高末兒也有品級之分,如果您仔細觀察好一些的高末兒,會發(fā)現(xiàn)那其實是一顆顆茶芯兒和小芽,可以說高末兒是集合了各種花茶的精華。因此,高末兒是香氣最高的花茶。
不過高末兒有個弱點,就是不禁泡,抓一大把放杯里,頂多也就沏上三回。有 人說喝高末兒能上癮,其實一點也不夸張。道理在于高末兒匯聚了眾多花茶的濃香于一爐,滾開的水沏上,濃烈得令人熏熏欲醉不說,而且特別出釅兒,即便是再好 的茶也出不來這個效果。至于不禁沏嘛,多放幾回茶葉就行了。那些舉著把兒缸子喝高末兒的人會不斷往缸子里續(xù)茶,喝到最后,茶葉竟比水多。如果您買了這樣的花茶,泡上一杯,滿屋芳香,喝到口里,真是茶有茶味,花有花香,回味甘甜,喝慣了這一口您還真離不了。
啟 元茶莊的前身是鴻業(yè)茶莊,始建于民國十二年,股東是大茶葉商也敬涵,老店位于崇文門外西花市大街路北。要說啟元的歲數(shù)有多大,它賣高末兒的歷史就有多長。 不少上歲數(shù)的南城人打年輕時就喝他們家的高末兒。這兒做了小三十年花茶的掌柜的說,光照足,茉莉花苞最滿,香氣最濃。用這樣的花苞窨制,茶浸花香,花增茶 色。用滾開的水沏上一杯,悶上一會兒,打開杯蓋,滿屋都是香的。
(13)老北京喝茶的講究
北京雖不產茶,但老北京人愛喝茉莉花茶卻是出了名的,客人登門,主人無不以此茶相待。無論冬夏,無論貧富,茉莉花茶的香氣總是浸潤著北京人的喉嚨。
老北京人講究中秋節(jié)全家圍坐院內賞月品茶,茶是“香片”,就是茉莉花茶。梁實秋先生早年曾在北平任教,后來回憶往事,在一篇名為《喝茶》的文章中,就特意提到了花茶,以及北平的飲茶習俗。據(jù)說,梁先生是南方人,喜歡喝龍井,卻因“抵擋”不住“香片”的誘惑,“獨創(chuàng)”了一種花茶與龍井合飲的“玉貴茶”,風味絕佳。
北京人愛喝花茶,還與它滋味鮮香醇厚、耐沖耐泡有關。很多老北京人喝不慣綠茶,總覺得寡淡,而花茶泡上四五泡,仍尚有余香。更有那“高碎”,雖說難登大雅之堂,但茶店的店員總是說,其實茶是好茶,只不過失了形,放在茶壺里沖泡,香味也絲毫不遜色。有了這么些好處,難怪京城的老百姓覺得花茶就像個老街坊,透著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平常,如果哪天沒見著,心里肯定惦記。所以北京的那些老字號,還屬茉莉花茶銷量最大。
過去,北京在旗的老人一說喝茶,一律都是香片。像老舍先生的《茶館》里的老北京,有錢人喝的也不過是“小葉茉莉雙熏”。所謂“小葉茉莉雙熏”,是江浙、安徽、福建的茶商將綠茶通過運糧水道京杭大運河輸往北京的,再經過北京茶局子密封,用茉莉花混在一起蒸熏,高級的選用嫩春芽茶,加茉莉花熏兩次而得名的。不有那么句老話兒嗎,茶七飯八酒十分。也就是說沏茶水只能倒七成,盛米飯得盛八分,到酒必須到滿,也就是十分,酒不滿心不實。
如今,慶林春、啟元茶莊的小葉花茶已經家喻戶曉。要知道制作這種茶對茶坯選擇要求標準高,窨花工藝繁瑣,從選料、制坯、選花、養(yǎng)花、窨制到成品要經過十幾道工序,光“窨花”這一環(huán)節(jié)就要反復8次,行話叫“七窨一提”。這種茶的茶坯選自福建,春分時節(jié)開始采摘。茉莉鮮花選用花粉濃度最高的三伏天午后采摘飽滿潔白的花粒。因此,慶林春、啟元茶莊推出的小葉花茶往往是馥郁芬芳,回味無窮的。
小葉花茶曾是舊時北京所特有的,北京的窮人買不起好茶,小葉花茶就算高級茶葉?,F(xiàn)在,慶林春一直還堅持銷售小葉花茶,為的就是保住京城百姓好的這一口兒,為人們留個念想兒。腳下一雙趿拉板兒,茉莉花茶來一碗兒。燈下殘局還有緩兒,動動腦筋不偷懶兒。伴隨著這醇香的小葉花茶,老北京風韻無窮的市井生活畫卷,才能做到原汁原味,出挑兒出彩兒。
北京人喜歡用蓋碗喝茶,因為蓋碗泡茶可“聚香”。懸壺沖水,靜候片刻,掀開碗蓋時香氣四溢。輕啜一口,唇齒間充滿了茉莉花的芬芳和茶葉的香醇。這里的講兒很多,用蓋碗上茶,首先茶水只能倒七分。用蓋碗喝茶時,要一只手捧著托碟和碗,另一只手把蓋輕輕掀開一道縫兒,然后舉到嘴前小啜。千萬不能把碗蓋拿起來,像用杯子喝水那樣。如果把碗蓋拿在手上,一仰脖把碗里的茶喝干,那是對主人的不敬。這一動作似乎是對主人抗議:“你上的這是什么破茶呀!喝著怎么一點味兒沒有呀!” 再就是主人會看不起你,認為你沒品味。
此外,用蓋碗上茶時,主人不能隨意掀開碗蓋續(xù)水。這里有規(guī)矩,只要客人把碗蓋拿起來,靠在蓋碗的托碟上。這個動作就等于告訴主人碗里該續(xù)水了。如果客人一直沒有把碗蓋拿起了,可以拿起茶壺問客人是否可以續(xù)水,不能主動把客人的碗蓋掀起了續(xù)水。
(14)喝茶那點事--馬未都
今天喝茶先講究茶具,茶壺茶盞功能明確,什么茶配什么壺,使用什么水,甚至水溫的高低也不能含糊。可日子窮時喝茶沒這么講究,大茶缸子是首選,一杯茶泡上一天,臨下班將茶葉嚼了下咽也大有人在,據(jù)說毛**就這樣,還說吃茶葉強身健體。
茶缸之所以不稱杯而稱之為缸是其容量,正常容量的茶缸一暖壺水僅能倒上兩三杯,超大號的茶缸容量可以與暖壺媲美。我在工廠時,有的老師傅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去開水房灌上滿滿一茶缸水,心滿意足的蓋上蓋兒,蓋兒上系根繩,上午一缸下午一缸,一天喝得有滋有味。那時的茶葉不好,可經得住泡,喝一天到下班還有點兒顏色,最后隨手一潑,算是下班的儀式,第二天一切照舊。
北京人喝茶與哪的人都不同,就講究喝茉莉花茶。會喝茶的人反倒不愿意喝花茶,認為花香遮了茶香,得不償失。殊不知北京地區(qū)水惡劣,水堿重得燒開水時如同沖淡了的牛奶。茉莉花香最初是用來遮水中堿味的,久了才形成**慣,所以北京人喝茶就愛這一口。當時的茶葉都是按兩賣,一毛一兩到一元一兩。能喝一元一兩茶葉的人都是生活富裕之家,喝不起又想過癮的就去茶葉店買茉莉高末,也有稱高碎的,高末就是高級茶葉末的意思,它有一個雅號叫隨壺凈。茶葉店的散茶賣到最后就會剩下這些碎末,講究的喝主不喝,手頭緊又饞的就買來過癮。
茉莉高末并不好買,所以有人買到就會顯擺。我一開始很奇怪老師傅為什么喝高末會把我叫到跟前,打開大茶缸蓋讓我聞聞,可并沒有讓我喝的意思;如果我沒有做出夸張的反應,老師傅就會不高興,讓我抓緊時間干活,于是我學乖了,每次不等他叫我,我就主動地夸張地肉麻地贊美茉莉高末,說滿屋飄香,氣死正品不償命,當時我如不加上這一句,至少要多干一個小時活兒。
講述北京|聊聊大把缸子
北京人好喝茶。
喝茶離不開茶缸。
上世紀60至80年代,茶缸是北京人人手一個,須臾不離的生活用具之一,馬未都先生發(fā)表在新浪網的第1214篇博文——茶缸,則專門記述了茶缸在北京市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茶缸是搪瓷的,俗稱“把兒缸子”(發(fā)音“瓣兒”),因其右側有一個把手,北京人說話有兒音,更多的時候,管茶缸叫“把兒缸子”,意即帶“把兒”的缸子。那時,這“把兒缸子”在工廠用得最多,且大部分是有來歷的,在此網羅一下:工會積極分子、學雷鋒小組長、先進班組及先進生產者、計劃生育先進、獻血紀念、建廠紀念、參軍紀念、退伍留念、單位定制......還有許多,一時想不起來了,但最多的,是毛主席接見系列紀念(接見紅衛(wèi)兵、首都工人代表、首都農民代表......)。
當時,自己掏腰包買的人也有,但好象不多,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有能耐搞到一個有來歷的“把兒缸子”,第一天拿到單位用時,缸子的主人還要繪聲繪色并且數(shù)次講述缸子的來歷,有的是解釋有的是炫耀,聽的人無一不是伸長脖子瞪直雙眼,話音后的“嘖嘖”至少持續(xù)5秒。
因這缸子是搪瓷的,大約使上一年左右,因為磕碰,就會出現(xiàn)掉瓷兒現(xiàn)象。掉瓷兒以二個部位居多:一是口沿,就是缸子與嘴接觸的部位,或多或少出現(xiàn)斑駁,但不影響使用,也不拉(二聲)嘴;二是底部。這個部位最重要,但那時東西質量好,瓷兒厚鐵硬,即使掉瓷兒了,也能對付再用2--3年,只是影響美觀。
通常,一個缸子陪伴主人3年左右,3年中,絕大部分主人都是“一槽兒爛”,即從不清洗內壁,任憑黑黑的茶銹肆無忌憚地在缸子里安家。為什么“一槽兒爛”呢?因為那時好象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茶缸子的標準樣子就是黑,越黑,說明主人喝的茶越多,越好。茶銹越多,沉香越濃,加之,那時也沒有講衛(wèi)生的習慣,但是,這也說不上是講不講衛(wèi)生,好象跟講衛(wèi)生沒關系。
當時,坊間流傳這樣一個笑話:一個攝制組到農村拍攝農民生活題材的電影,看到一個老農的茶缸茶銹黑似墨、堅似鐵,遂欲借來“上鏡”。哪知老農怕人家嫌黑,紗紙磨、沙土蹭,愣是把黝黑的茶缸恢復了原狀,第二天,當老農雙手遞上煥然一新的缸子時,攝制組拂手就走,老農追著問了半里地,人家說:誰讓你弄白的,我們要的就是黑!
(15)清朝喝茶講究“點茶”技藝
清人烹茶講究“點茶”技藝
為烹制一杯好茶,清人除要講究好水之外,還要采用“點茶”的技藝。對茶葉進行再加工,以使煎出之茶,色香味俱佳。所謂“點茶”藝術,系指“以花得茶”之法而言。具體方法是,“以錫瓶置茗,雜花其中,隔水煮之。一沸即起,令干。將此點茶,則皆作花香。梅、蘭、桂、菊、蓮、茉莉、玫瑰、薔薇、木樨、桔諸花皆可?!睍r人對用以點茶之花及所用劑量,也頗有研究?!爸T花開時,摘其半含半放之蕊,其香氣全者,量茶葉之多少以加之?;ǘ?,則太香而分茶韻;花少,則不香而不盡其美,必三分茶葉一分花而始稱也?!保ā肚灏揞愨n·以花點茶》)此外,在《清稗類鈔》一書中,還專門介紹了梅花點茶、蓮花點茶和諸花點茶的技藝。
梅花點茶:
梅花點茶者,“梅將開時,摘半開之花,帶蒂置于瓶,每重一兩,用炒鹽一兩灑之,勿用手觸,必以厚紙數(shù)重密封之,置陰處。次年取時,先置蜜于盞,然后取花二三朵,沸水泡之,花頭自開而香美?!?div style="height:15px;">
蓮花點茶:
蓮花點茶者,以日未出時之半含白蓮花,撥開,放細茶一撮,“納滿蕊中,以麻皮略扎,令其經宿。明晨摘花,傾出茶葉,用建紙包茶焙干。再如前法,隨意以別蕊制之,焙干收用?!?div style="height:15px;">
茉莉花點茶:
茉莉花點茶者,以熟水半杯候冷,鋪竹紙一層,上穿數(shù)孔,“日暮,采初開之茉莉花,綴于孔,上用紙封,不令泄氣。明晨取花簪之,水香可點茶?!?div style="height:15px;">
玫瑰花點茶:
玫瑰花點茶者,取未化之燥石灰,研碎鋪于壇底,隔以兩層竹紙,“置花于底,封固。俟花間濕氣盡收,極燥,取出花,置之凈壇,以點茶,香色絕美?!?div style="height:15px;">香片茶:
將茶葉用茉莉花拌和而窨藏之,以取芳香者,謂之香片?!叭弧度悍甲V》云,'上好細茶,忌用花香,反奪其味’。是香片在茶中,實非上品也。然京、津、閩人皆嗜飲之?!?div style="height:15px;">(16)為何南方人認為北京人不會喝茶
屬于北京的茶是茉莉花茶,就是用綠茶茶坯經過茉莉花窨制而成的茶,在早也叫香片。張愛玲有篇著名的中篇小說叫《茉莉香片》,說的就是這種茶。
南方人認為北京人不會喝茶,這種說法有些道理。過去北京人是沒有用一大堆小碟子小碗兒喝功夫茶的,就連喝龍井、碧螺春這類綠茶的都不多。即便喝龍井,也要往上面撒上幾瓣新鮮的茉莉花,美其名曰“龍睛魚”。這在南方人看來是用花香奪了茶的真味,簡直不可理喻。然而北京人這么做自有他的道理。因為過去北京人飲用的是井水,水質偏硬而且甜水不多,用這種水泡綠茶是糟蹋東西。而芳香馥郁的茉莉能使原本苦澀的茶水一下子變得美妙如甘露,因此倍受北京人的青睞。許多老北京人非花茶不飲。可惜現(xiàn)在好這口的人越來越少了,以至于很多年輕人不知道花茶是什么。我前兩年一次去某餐廳吃飯,服務員問:“喝什么茶?”我說:“花茶”。不一會兒,人家把沖泡的菊花端上來了,弄得我哭笑不得。
茉莉香片的也分三六九等,什么“蒙山云霧”,“雙窨梅蕊”“鐵葉大方”等等,近年來比較時興的還有“茉莉大白毫”、“茉莉毛峰”,品相和價格相處懸殊。上好的香片必須選用最好的茶胚,選用七八月間半含半放的茉莉花瓣經過幾窨幾提熏制而成。盛夏時節(jié)氣溫高,光照足,茉莉花苞最飽滿,香氣最濃郁。用這樣的花苞窨制,使得茶浸花香,花增茶色,茶與花充分交融,色與香渾然一體。用滾開的水沏上一杯,悶上一會兒,打開杯蓋,頓時滿室馥郁芬芳??茨敲鲀舻牟铚蠋装隄嵃椎幕ɡ偈嬲归_來,泯上一口,一縷香而不浮的茶湯直沁心脾,既保持了茶的甘洌清爽,又彰顯了花的鮮靈芬芳,釅釅的喝上一杯,心靈為之滌蕩,不醉才怪!北京人在皇城下沉醉在這樣的花香茶韻里從容的閱盡了世事變幻,已經幾百年了。
花茶中有個特殊的種類叫高末兒,或叫高碎兒,也有人管它叫茶芯兒。高末兒很便宜,尋常百姓都買得起,可以說是物美價廉的享受。不過如果覺得高末兒是做花茶的下腳料或是茶葉鋪里賣剩下的茶渣子湊到一塊堆兒那可就錯了。高末兒是在花茶的制作過程中特意把各種花茶的碎葉攪拌在一起,再經過二次炒制而成的一個品種。高末兒也有品級之分,如果您仔細觀察好一些的高末兒,會發(fā)現(xiàn)那其實是一顆顆茶芯兒和小芽??梢哉f高末兒是集合了各種花茶的精華。因此,高末兒是香氣最高的花茶。不過高末兒有個弱點,就是不禁沏,抓一大把放杯里,頂多也就沏上三回。頭一回那香氣濃得能躥進您的鼻子真奔肺腑,待到再繼水時,那香氣已淡了許多,舌尖上也略感微微的苦澀。如果喝到第三杯,就基本平淡如水了。所以高末兒頂多喝兩杯,這到應了《紅樓夢》里妙玉的《茶經》:“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 有人說喝高末兒能上癮,其實一點也不夸張。道理在于高末兒匯聚了眾多花茶的濃香于一爐,滾開的水沏上,濃烈得令人熏熏欲醉不說,而且特別出釅兒。即便是再好的茶也出不來這個效果。至于不禁沏嘛,多放幾回茶葉也就是了。因此,那些舉著把兒缸子喝高末兒的人會不斷往缸子里繼茶,喝到最后,茶葉竟比水多。
說到便宜,還有比高末兒更便宜的茶,那就是著名的大碗茶了。我小的時候早已沒了茶館。公園里、商店旁的大槐樹底下隨處可見的是支張小方桌,上邊擺放著兩三排大粗藍邊白瓷碗,碗晾著大碗茶的茶攤兒。當時的北京人不管是逛街的還是出門辦事,走得筋疲力盡口干舌燥的時候,就在這桌旁的小方凳上一坐或干脆就在桌前一站,只需花上二分錢,就能端起一碗咚咚咚一氣猛灌,那叫一痛快!論真了說,大碗茶已經不能算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茶了,因為它既不是沏出來的,也不是泡出來的,而是用大桶煮出來的。倒到碗里見不到一點茶葉,至于味道,也僅僅是淡淡的有些茶味兒而已,還透著點苦澀。喝這口兒您不能講究,只能將就。不過要知道,這可是當時北京最大眾化的飲料。正像李谷一在歌里唱的“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它最廉價,可為什么?它醇厚的香味兒,直傳到天涯……”
當時喝大碗茶長大的人,現(xiàn)在早已遍布全世界。我敢說,如果,今天在那些個高檔社區(qū)或寫字樓前,如果有人擺上一個大碗茶攤兒,肯定會有人立刻沖下奔馳、寶馬,去端起那碗大碗茶一飲而盡。因為,令他們魂牽夢繞的并不是那淡淡的茶味兒,而是深藏于那茶味兒背后揮之不去的記憶,那里凝練了歲月的甘甜與苦澀。
崔岱遠
(17)【美文欣賞】喝 茶--蘇雪林
讀徐志摩先生會見哈代記,中間有一句道:“老頭真刻嗇,連茶都不教人喝
一盞……”這話我知道徐先生是在開玩笑,因他在外國甚久,應知外國人賓主初次
相見,沒有請喝茶的習慣。
西人喝茶是當咖啡的,一天不過一次的,或于飯后,或于午倦的時候,余
是口渴,僅飲氣蒸冷水,不像中國人將壺泡著茶整天喝它,他們初次見面,談話而
已,也不像中國人家要仆人捧出兩杯茶來,才算敬客之道。這是中西習慣不向之外,
無所謂優(yōu)劣,我所聯(lián)帶要說的,是外國人對于應酬的經濟。
我僅到過法國,來講一點法國人的應酬罷,法人稟受高廬民族遺風,對于
“款客之道” Hospitalite素來注重,但他們的應酬,都是經過藝術化的,以
情趣為主,物質為輕,平常酬酢,不必花費什么錢財,而能盡交際之樂。
中國人朋友相見不久,便要請上館子吃飯,法人以請吃飯為大事,非至親
好友,不大舉行,而且也不大上館子,家中日常蔬菜外添設一兩樣便算請了客。至
于普通請客,就是“喝茶”Prendreau the了。每次茶點之費不過合華幣一元,
然而可同時請四五客。初交不請,一定要等相見三四次,友誼漸熟之后再請。他們
無論男女自小養(yǎng)成一種口才,對客之際,清言娓娓,談諧雜出,或縱談文藝,或敘
述故事,或玩樂器,或披閱名畫,口講指畫,興會淋漓,令人樂而忘倦,其關于國
家社會不得意的問題。從不在這個
時候提起。他們應酬宗旨,本要使客盡歡,若弄得滿座欷 ,有何趣味呢?
法人無故不送人禮物,送亦不過鮮花—束,新書一卷而已,而且亦必有往
有來藉以互酬雅意。中國人不知他們習慣,每每以貴重禮物相送,不但不能結好,
反而引猜嫌。我有一個同學,他有一個法友,是書鋪的主人,平日代他搜羅舊書,
或報告新出版著作的消息,甚為盡心,這位同學便送他一個中國古瓷花瓶,誰知竟
將他弄得大不自在了,以后相見雖照常親熱.而神宇之間,頗為勉強,則因為他們
素不講究送禮,忽見人送值錢的東西,便疑心人將大有求于他的緣故。
人生在世,不能沒有親朋的往來,有之則應酬原所不免,但應酬本旨在增
加交際間的樂趣,使人快樂,也要使自己快樂;若為應酬而弄得財力兩虧,疲于奔
命。那就大大的無謂了。
中國是以應酬為最重要的國家,而百分之九十九的應酬都是無謂。朋友雖
無真實的感情,亦必以酒肉相征逐.婚喪呀,做壽呀,生日呀,小孩出世呀,初次
見面呀,禮物絕不可少,而以政界府酬為最多。我有一個本家在北京做官,每年薪
俸不過二干余元。而應酬要占去八九百元。雖說我送了人家的禮,人家也送我的禮,
但現(xiàn)錢可以買各項東西。禮物不能變出現(xiàn)錢來。這種應酬,等于拿金錢互相拋擲,
究竟有什么意思呢?而在應酬太繁,不能維持生活,不免要于正當收入之外想其他
方法,中國官吏寡廉鮮恥,禍國殃民之種種,不能說與應酬無關。
(18)京范兒二題--京范兒之茶
京范兒之茶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5/view-18097.htm
出了門幾,陰了天兒,
抱著肩兒,進茶館兒,靠爐臺兒,
找個朋友尋倆錢兒。
出茶館兒,飛雪花兒。
老舍的《茶館》,是北京一個時代的縮影,經過老舍先生的筆,又凝聚了人藝眾多藝術大師的心血,半個世紀以來在舞臺上長盛不衰。茶館里百年前的達官顯貴、遺老遺少、販夫走卒、三教九流們,你方唱罷我登場,展現(xiàn)給世人一幅活生生的老北京生活畫卷。
的確,自打清末到民國的百十來年里,北京的茶館就像一個小社會,匯聚了北京城里的各色人等。既有八旗后裔、官府差役,也有文人雅士、梨園名伶,還有商販、工匠乃至地痞流氓。不管他們屬于哪個社會階層,都洋溢著一種只有北京人才有的精氣神,也使茶館成為最能反映北京社會風貌的場所。
老北京茶館的多種多樣,說起來有大茶館、清茶館、書茶館、棋茶館、野茶館等等。而最具京味兒的就得數(shù)《茶館》所展示的那種大茶館了。三五間門面,七八間的進身,木板招牌上刻著“毛尖”、“雨前”、“雀舌”、“大方”等各種茶的名號。廳堂里擺放著擦得锃光瓦亮的擦漆八仙桌和四方武凳。后堂和兩側廂房專設雅間。柜臺旁邊的爐臺兒上有一把五六尺高的紅銅大搬壺,壺中的水始終呱啦呱啦地開著,為的是隨時給客人沏茶。北京人沏茶講究用滾開的水,沏上后還得蓋上蓋悶一會兒,掀開蓋得能看得見色兒,為的是喝個釅。茶館里的茶具無論瓷粗瓷細,一律得用蓋碗兒。那蓋碗的蓋子一來是用來撥拉茶湯上漂浮的茶梗茶葉,二來是為了遮口。在北京人看來,讓人家瞧見尖著嘴吸溜吸溜地喝是非常不雅的。而端著蓋碗優(yōu)雅從容地喝,那才叫有范兒。
大茶館功能齊全,氣氛熱鬧。從大清早兒開業(yè)到掌燈之后,走馬燈似的光顧著各色主顧。最早進來的客人往往是衙門里的官員和差役,他們是來這兒吃早點的,沏上碗釅茶,要上盤點心,邊吃邊聊,之后去各衙門當差上班。緊跟著這拔主顧進來的大多是遛早或練功回來的旗人。根據(jù)清朝的規(guī)矩,旗人有固定的錢糧俸祿,但是不許經商做事,而且為了防止“沉絲竹之樂,失弓馬之強”,在四九城內連戲園子都不許有。所以許多旗人如果沒有在衙門里當差或當兵就只能閑著沒事泡茶館了。這些位爺在茶館里最大的消遣就是會朋友侃大山――一只手要托著蓋碗,另一只手用蓋子擋著嘴悠閑地喝著,從鐵帽子王侃到劉羅鍋兒,從康熙爺?shù)奈涔┑角數(shù)奈闹?,回憶著祖宗的那些榮耀,他們覺得舒服、自在。漸漸地,這已經成了旗人的生活方式,即使后來破落了,也是依然沉浸其中。旗人是茶館里的??停麄兛梢栽谶@兒溜溜耗上一上午,中午關照堂倌一聲“幫爺把茶具先扣桌子上”,然后回家吃飯休息,盯到下午兩三點鐘的時候再殺個回馬槍接茬兒來茶館消遣。
不過來泡茶館的可不只是旗人。其實老北京人不管是文化名流還是官吏商賈乃至平民百姓都習慣了那種不緊不慢的生活節(jié)奏,他們骨子里就浸潤著一種隨意散淡,追求一種并不鋪張的享受,而茶館的氛圍再合適不過了。白天,普通市民逛街逛廟之后會經常到大茶館喝碗茶歇歇腳,如果餓了,還可以要上份薩其馬、艾窩窩或糖耳朵、喇叭糕等特色點心墊補墊補。傍晚,城里各大商號里忙活了一天的掌柜們回家之前會順便到大茶館里松松心,同時也探聽探聽行情和市場需求。當然,像張恨水那種文人雅士和馬連良那樣的梨園名伶來茶館體驗生活的也不在少數(shù)。那時候的茶館不設最低消費,即使平民百姓天天來這兒點個卯也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對于那些來茶館找主顧的工匠和手藝人,花極低的價錢也能坐上一陣子。如果哪位茶客要在這兒耗上一天,中午還可以叫上幾份干炸丸子之類的簡單小菜或是來上一碗爛肉面。而那些既賣茶點又賣酒菜的“二葷鋪”甚至經營來料加工,號稱“炒來萊”,確實為顧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且相對來說,泡茶館比去飯莊、酒樓更便宜,也更自在。所以大茶館在北京曾經紅極一時。最出名的大茶館有京城八大軒,什么北新橋的天壽軒,前門大街的天全軒、天仁軒、天啟軒,阜成門內的天福軒、天德軒、天頤軒等等,而地安門外的天匯軒號稱八大軒之首。
有一類叫紅爐館的大茶館,是專給講究人預備的。那里設有爐灶現(xiàn)烤現(xiàn)賣各種大小八件兒滿漢點心。就著一碗熱騰騰的香茶,熱熱地品上一塊翻毛餅或幅兒酥,那份酥香濃郁怎是街面上餑餑鋪能比?
和既賣茶點又賣爛肉面的大茶館不同,清茶館里只賣茶。不過清茶館并不清靜,因為來這兒喝茶的多是提籠架鳥的遺老遺少和城市閑人,他們到這兒圖的未必是茶,而主要是玩鳥。這些位爺每天清早起來,必是先提著鳥籠子奔了城外,遛鳥打拳,呼吸新鮮空氣,等到人和鳥都精神了,再來到清茶館,把鳥籠子往棚竿上一掛,一邊喝茶一邊聽鳥哨。
帶到茶館里的鳥絕大部分是籠養(yǎng)的,比方說畫眉、百靈、紅子、黃雀、紅靛頦、藍靛頦……而且不同的鳥得用不同式樣的籠子。因此即使那籠子用藍布罩著,只要看一眼籠子,就能知道里面養(yǎng)的什么鳥。
金黃色的黃雀小巧玲瓏,鳴叫起來“喈喈喈”的,寬厚、響亮,還能學喜鵲、油葫蘆的叫聲。畫眉的叫聲高亢,學什么像什么,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下跑的,草里蹦的,河內浮的,但凡畫眉能聽見的聲響就能學像了,然后隨心所欲自由歌唱。與畫眉的隨性不同,發(fā)音清脆的百靈講究必須按順序叫出“十三套”,模仿出家雀、山喜鵲、紅子、群雞、胡哨、小燕、貓等十三種不同的動靜兒,不能疏漏,也不能重復。要是錯上一點,鳥不算是好鳥,那養(yǎng)鳥的人也丟面子。百靈的馴養(yǎng)可不是件容易事,不但要有錢買鳥買籠子,還得有閑工夫伺候著,其規(guī)矩之多,過程之繁瑣非深愛此道的人所不能受用。
鳥中的極品當屬靛頦,這種鳥原本是皇宮大內的御用珍品,后來經遺老遺少傳到民間。那些玩靛頦的人甚至能說出哪一年,哪只靛頦是經過怎樣的周轉進了哪座王府,哪個宅門。如果哪位爺提著靛頦籠子進茶館,那籠子可以直接放在桌子上,而其他鳥的籠子要么放在地上,要么掛在棚桿上。所以北京專門有句歇后語叫“靛頦籠子養(yǎng)百靈――沒臺兒啦”。
靛頦手掌大小,身材俊俏,腿細而修長,土褐色脊背,黑亮的小豆眼上方長著細細的白眉毛,胸脯子上有黑色和淡栗色兩道寬帶。靛頦又分紅藍兩種,紅靛頦的咽喉部位的羽毛鮮艷似火,宛如映襯著一抹落日殘陽,藍靛頦的下頜部分則仿佛鑲嵌著一顆璀璨奪目的藍寶石。
比較而言,藍靛頦要比紅靛頦還要金貴,堪稱是鳥中的精靈。據(jù)說一只上品藍靛頦的價錢相當于一頭牛。玩紅靛頦的往往還會斗鳥比個高低,而養(yǎng)藍靛頦的只要揭開籠罩亮亮相,茶館里已經蓬蓽生輝了。藍靛頦能模仿許多種聲音,能學公雞打鳴、母雞下蛋,能學山喜鵲叫,能模仿蛐蛐聲、油葫蘆聲、甲殼蟲振翅聲,甚至能模仿滾鐵球、敲冰盞的動靜。打開籠門,這小精靈能從主人的手上啄小蟲子吃。若是藍靛頦振翅而鳴,那圓潤委婉的妙音仿佛穿云破霧來自九霄云外,雖然聲音不大,但悠揚的韻律保準讓茶館里滿座皆驚。
清茶館里永遠茶香鳥鳴,即便是雪花飛揚的
寒冬三九,這里也洋溢著盎然春意。在這兒,茶客們愜意地喝茶,專注地聊鳥,全身心沉浸在茶與鳥的世界里。這些來自曠野的驍勇民族的子孫,怕是早已厭倦了征伐和硝煙,而把全部精神寄托于遛鳥品茶的享受之中。即使祖先遺留下來的地位和財富早已灰飛煙滅,但在他們的魂魄里,那份昔日貴族的尊嚴卻始終揮之不去。他們每一根毛發(fā)上都洋溢著爺?shù)姆秲?,托著鳥籠子的感覺就像李天王托著玲瓏塔,仿佛高舉著祖先遺留下來的光環(huán),傲視著街面上那些行色匆匆的暴發(fā)戶。
養(yǎng)鳥,畢竟是需要既有錢又有閑的,還需要搭上無盡的工夫。然而社會的動蕩讓持有這種愛好的人日趨減少。需求決定供給,清茶館也就漸漸淡出了北京的社會。但另一類茶館卻長盛不衰,這就是一邊喝茶一邊聽評書的書茶館。
醒木一塊、手絹一塊、折扇一把,說不完上下五千年興衰,道不盡人間悲歡離合。茶客們沏上一壺釅釅的香茶,聽上一段曲折生動的故事,品味著蓋碗中彌漫出的從容情韻,體會著和那香茶同樣濃釅的華美與悲哀,皇城子民的享受莫過于此。
相傳柳敬亭在康熙元年到北京各個王府里說書,收了徒弟,給京城留下了說書、聽書的種子。最早說書的僅僅是在街邊支個棚,擺個場子,叫做“撂地”。到了光緒末年,專門說書的書茶館逐漸興盛起來,民國時期達到鼎盛。據(jù)評書大師連闊如描述,最興盛的時候北京共有七八十家書茶館。其中最大的要數(shù)天橋西南巷路西的福海居,室內寬闊,能擺放三百多書座。因為他的舊主人姓王行八,于是被茶客們送了個不太雅的雅號“王八茶館”,漸漸地它的大號“福海居”倒無人知曉了。
大的書茶館是正方形的,有專用的說書臺,臺的周遭還裝有矮欄桿。茶座是黑漆八仙桌、黑漆板凳,像是個小劇場。小的書茶館比較簡陋,基本上就是三間屋子一通連,一頭設個臺,臺前緊靠臺桌的地方是被稱作“龍頭桌”的長桌,兩旁擺著長板凳,靠窗戶的地方再擺些桌子板凳,僅此而已。書茶館開書之前也賣清茶,開書以后再來的客人就得交“書錢”了。一般每天說書兩三場,三點到六點叫“白天”,七點以后直到深夜叫“燈晚”,有的茶館在一點到三點還加“早兒”。
茶館里所說的書有《三國》、《兩漢》、《隋唐》等等講歷史的袍帶書;有《精忠岳傳》、《英烈》等論英雄的長槍書;有《水滸》、《七俠五義》等說俠義的短打書;還有《西游記》、《封神榜》、《聊齋》等神怪書。不管什么書,都是故事曲折動聽,形象鮮明逼真,茶客們喝著熱氣騰騰的釅茶,聽著熱熱鬧鬧的評書,領略著其中的“大義微詞”,沉浸在刀劍鐵騎、颯然浮空的境界里,時而感受狂風怒號,苦雨泣訴;時而體會鳥鵲悲鳴,群獸驚駭。玩意兒是假的,但情理卻是真的。或正筆、反筆,或伏筆、暗筆、倒插筆,讓人聽得是不知今夕何夕兮,此身又當誰屬?正在入神時,說書人醒木一拍,“欲知后事如何”,頓一頓,“啪”的一聲,“且聽下回分解”。得,第二天您還得接著來聽。一部書聽下來怎么也得兩三個月。每天來聽書的不僅是那些有錢的閑人,也有不少是普通的市民百姓。因為從前娛樂方式少,聽書畢竟比聽戲要經濟實惠,而且聽書不僅能娛樂消遣,還能學到文學和歷史知識,甚至能讓窮人家的孩子多知道些世路,因此受到社會各階層各年齡段的普遍青睞。
據(jù)說評書里最難說的當屬《聊齋》,那些沒有廝殺爭斗的鬼狐故事,不是情愛就是懸疑?說雅了一般聽眾聽不進去,說俗了又失去了原作的意味。而評書大師陳士和先生卻能說得相當?shù)氐?,不但是字清口凈、語重聲洪,而且用通俗的語言讓聽眾遨游于鬼狐和人世之間。陳士和先生深受京城書友的愛戴,也與北京的聽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以至于后來他去天津說書,一次偶爾回到北京,臨走之前說《胭脂》,念上場詩最末兩句“好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份再來游”的時候,醒木一拍,半晌無語,竟然引得全場聽眾鼻子發(fā)酸,潸然淚下。新中國成立以后,陳先生成為文史館員中第一位曲藝藝術家,并在一九五三年的第二屆全國文代會上表演《夢狼》,被周總理稱贊為老英雄。
書茶館在北京存在的時間最長,直到“文革”才徹底消失。幸好近些年又逐漸恢復了。前年夏天,我在后海銀錠橋北鴉兒胡同的小巷深處發(fā)現(xiàn)了一家很不錯的書茶館,聽到了地道的《封神榜》。品一杯清茶,遨游于天上地下與人世間,伴隨著那若有若無的悠悠荷香,恍若隔世。
提到茶館,當然要聊聊北京人愛喝的茶。屬于北京的茶是茉莉花茶,就是用綠茶茶胚經過茉莉花窨制而成的茶,在早也叫香片。張愛玲有篇著名的中篇小說叫《茉莉香片》,說的就是這種茶。
南方人認為北京人不會喝茶,這種說法有些道理。過去北京人是沒有用一大堆小碟子小碗兒喝功夫茶的,就連喝龍井、碧螺春這類綠茶的都不多。即便喝龍井,也要往上面撒上幾瓣新鮮的茉莉花,美其名曰“龍睛魚”。這在南方人看來是用花香奪了茶的真味,簡直不可理喻。然而北京人這么做自有他的道理。因為過去北京人飲用的是井水,水質偏硬而且甜水不多,用這種水泡綠茶是糟蹋東西。而芳香馥郁的茉莉能使原本苦澀的茶水一下子變得美妙如甘露,因此備受北京人的青睞。許多老北京人非花茶不飲。可惜現(xiàn)在好這口的人越來越少了,以至于很多年輕人不知道花茶是什么。我前兩年一次去某餐廳吃飯,服務員問:“喝什么茶?”我說:“花茶。”不一會兒,人家把沖泡的菊花端上來了,弄得我哭笑不得。
茉莉香片也分三六九等,什么“蒙山云霧”、“雙窨梅蕊”、“鐵葉大方”等,近年來比較時興的還有“茉莉大白毫”、“茉莉毛峰”,品相和價格相差懸殊。上好的香片必須選用最好的茶胚和七八月間半含半放的茉莉花瓣經過幾窨幾提熏制而成。因為盛夏時節(jié)氣溫高,光照足,花苞最飽滿,香氣最濃郁,用這樣的花苞窨制,既保持了茶的甘洌清爽,又彰顯了花的鮮靈芬芳,使得茶與花充分交融,色與香渾然一體。飄雪的冬天,用滾開的水沏上壺釅釅的香片,悶上一會兒,倒上一杯,頓時滿室馥郁芬芳。看那明凈的茶湯上幾瓣潔白的花蕾舒展開來,抿上一口,一縷香而不浮的茶湯直沁心脾,熱熱地喝著這茶,北京人心里覺得舒坦。他們在皇城下沉醉在這樣的花香茶韻里從容地閱盡了世事變幻,已經幾百年了。
花茶中有個特殊的種類叫高末兒,或叫高碎兒,也有人管它叫茶芯兒。高末兒很便宜,尋常百姓都買得起,可以說是物美價廉的享受。不過如果覺得高末兒是做花茶的下腳料或是茶葉鋪里賣剩下的茶渣子湊到一塊堆兒那可就錯了。高末兒是在花茶的制作過程中特意把各種花茶的碎葉攪拌在一起,再經過二次炒制而成的一個品種。高末兒也有品級之分,如果您仔細觀察好一些的高末兒,會發(fā)現(xiàn)那其實是一顆顆茶芯兒和小芽??梢哉f高末兒是集合了各種花茶的精粹,因此,高末兒是香氣最高的花茶。不過高末兒有個弱點,就是不禁沏,抓一大把放杯里,頂多也就沏上三回。頭一回那香氣濃得能躥進您的鼻子直奔肺腑,等到再續(xù)水時,香氣已淡了許多,舌尖上也略微感覺苦澀。如果喝到第三杯,就基本平淡如水了。所以高末兒
頂多喝兩杯,這倒應了《紅樓夢》里妙玉的《茶經》:“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有人說喝高末兒能上癮,其實一點也不夸張。道理在于高末兒匯聚了眾多花茶的濃香于一爐,滾開的水沏上,濃烈得令人醺醺欲醉不說,而且特別出釅兒。其他茶即便再好,也出不來這個效果。至于不禁沏嘛,多放幾回茶葉也就是了。因此,那些舉著把兒缸子喝高末兒的人會不斷往缸子里續(xù)茶,喝到最后,茶葉竟比水多。
說到便宜,還有比高末兒更便宜的茶,那就是著名的大碗茶了。我小的時候早已沒了茶館。公園里、商店旁的大槐樹底下隨處可見的是支張小方桌,上邊擺放著兩三排大粗藍邊白瓷碗,涼著大碗茶的茶攤兒。當時的北京人不管是逛街還是出門辦事,走得筋疲力盡口干舌燥的時候,就在這桌旁的小方凳上一坐或干脆就在桌前一站,只需花上二分錢,就能端起一碗咚咚咚一氣猛灌,那叫一痛快!論真了說,大碗茶已經不能算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茶了,因為它既不是沏出來的,也不是泡出來的,而是用大桶煮出來的。倒到碗里見不到一點茶葉,至于味道,也僅僅是淡淡的有些茶味兒而已,還透著些苦澀。喝這口兒您不能講究,只能將就。不過要知道,這可是當時北京最大眾化的飲料。正像李谷一在歌里唱的,“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它最廉價,可為什么,它醇厚的香味兒,直傳到天涯……”
當時喝大碗茶長大的人,現(xiàn)在早已遍布全世界。我敢說,如果今天在那些個高檔社區(qū)或寫字樓前有人擺上一個大碗茶攤兒,肯定會有人立刻沖下奔馳、寶馬,去端起那大碗茶一飲而盡。因為,令他們魂牽夢繞的并不是那淡淡的茶味兒,而是深藏于那茶味兒背后揮之不去的記憶,以及那些不曾淡忘的甘甜與苦澀。
京范兒之養(yǎng)貓記
小花貓,
上河西,
扯花布,
做花衣。
在北京的童謠里,有許多與貓和老鼠有關。興許是北京的老房子多,自然老鼠就多。不過北京人管老鼠不叫老鼠,而叫耗子。清朝有一本叫《曬書堂筆》的書里說:“京師邸舍,鼠子最伙,俗稱耗子,以其耗損什器也?!笨梢姡驗槔鲜蠼洺R母鞣N物件,耗費了許多有用的東西,才得了這個昵稱。
耗子是不招人待見的東西,貓自然就成了最受北京人歡迎的寵物。老話說,是貓就避鼠。要說過去北京人家養(yǎng)狗的并不多,可養(yǎng)貓的卻大有人在。這么說吧,北京的四合院里幾乎沒有不養(yǎng)貓的,隨便您走在哪條胡同里一抬頭,房檐上必定能見到貓的身影。貓與北京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乃至影響到北京人的語言。比方說:夏天的晚上小孩子們愛在胡同里玩“藏貓貓”,十冬臘月里,家家戶戶掛上厚重的藍布棉門簾待在家里不出門,那叫“貓冬”。而小小子們所說的“貓眼”并不是名貴的寶石,而是一種彈球兒。
我對于四合院的記憶,就是和貓聯(lián)系在一起的。
我上小學的時候住在演樂胡同的一個五進大四合院里。院里十來戶人家?guī)缀跫壹茵B(yǎng)貓。那些貓的品種可謂五花八門,有渾身精瘦、金黃肚皮上帶有白色斑點毛、表情冷漠的梅花豹;有圓頭圓腦、性格靈異、通體皆黑、只在尾巴梢上長有一撮白毛的小垂珠;有舉止優(yōu)雅、奶白的茸毛上帶著點狀黃毛的繡虎;還有嬌媚動人、全身純黃而肚皮卻是花白色的金被銀床。在貓的世界里,這個院子從樹棵底下到屋頂都是屬于它們的地盤,其他院的貓甭想進來,而它們的領袖是沈阿姨家的大白。
大白是院子里資格最老的貓,當時已經十二三歲了,足有八九斤重,體態(tài)肥碩,渾身上下的長毛飄散著,白得發(fā)藍,每一根都透著一股精神勁兒。它方頭大腦,鋼針一樣的胡子總是硬扎扎地翹著,顯示出自尊與傲氣。很少見到大白跑,而總是半瞇著那雙中間有條褐色細線的藍眼睛在院子里悠閑地溜達,偶爾莊重地蹲下來打哈欠,像是天安門前的石獅子。大白最大的愛好是用舌頭舔舔自己胖乎乎的前爪,然后給自己洗臉,似乎是為了隨時保持王者的體面。大白確實有領袖的范兒。其他院子的貓,只要看到大白在院子里溜達,輕易是不敢從房上下來的。偶爾有那不知深淺的野貓入侵了大白的地盤,結果都是被大白“嗷”的一嗓子給呵斥出去。至今我還記得大白驅逐野貓上房的樣子――先是靜靜地蹲在墻角躬下身去,然后慢慢豎起那條又粗又壯的大尾巴,嗖地一躥,肥碩的身體輕盈地在窗臺上只一點,又一躬身,竟如一朵白云直接飄上了房頂。野貓還沒等反應過來,大白已經威風凜凜地站在它面前發(fā)威了。據(jù)說大白年輕的時候曾經逮住過不少耗子,但遺憾的是我一次也沒見到。
大白的老婆叫小咪,是沈阿姨特意為大白討來的一只五六歲的女貓。按常理說,貓是沒有固定配偶的,但小咪的丈夫只有大白一個。倒不是小咪不花心,而是沈阿姨為了保證小咪下的小貓兒都是白色的小絨球,每到鬧貓的時候就把小咪圈在屋里不讓出去。
小咪體態(tài)修長秀氣,雖然也是白貓,但顏色是那種奶白色的,小尖臉兒,薄耳朵,渾身上下看上去光溜溜的。一雙海水一樣深藍的眼睛如碧玉般清涼。和大白的持重相反,小咪輕盈好動,總是不時閑地在院子里到處亂跑,和這只貓逗逗,跟那只貓耍耍,沒有片刻消停。實在沒事了,能捧著落在地上的半朵石榴花玩上半天。
不過,小咪也有特安靜的時候。有一回,我見小咪蹲在我家門口,凝神靜氣一動不動,兩眼直勾勾地盯著墻根兒。我好奇地故意去揪它的尾巴。要擱平時,它早掉頭咬我了,可此刻它只是使勁搖了幾下,一聲不吭,好像是示意我走開。我索性把它抱著放在院子當間兒,它非常不高興地“喵喵”直叫,然后又一溜小跑地跑回原地蹲著。我就納悶了,它這是干什么?于是,我一邊寫作業(yè)一邊隔著窗戶瞧著它。小咪呢,一直靜靜地蹲在那兒一動不動,任憑有人在它后面走動。大概過了兩三個小時,我瞧累了,正要走開,突然,只見小咪輕輕抖擻了一下,渾身細細的白毛微微挖挲開,兩只小薄耳朵也支棱起來,猛地,小咪躥向前去,像一道白色的閃電,兩只前爪死死地抓住了一只剛剛探出頭來的耗子。
“呀!抓住耗子嘍!”我驚喜地叫出了聲。小咪也異常興奮地“嘶嘶”叫著,不過兩只眼睛始終沒有離開爪子里的獵物。我本以為它會一口把耗子吞下去,可誰知小咪卻故意松開了爪子。那耗子受了驚,刺溜一下跑了出去,可暈頭轉向沒跑出多遠,小咪就從后面撲了上去,將它叼起來拋向半空。摔落到地上的耗子已經半死了,小瞇似乎還不盡興,又用兩只前爪輪流扒拉耗子,像在玩耍一個小肉球兒。直到那耗子被折騰得沒氣兒了,小咪才把它叼到石榴樹下的草叢里,然后揚長而去。從那以后我才知道,四合院里的貓,一般是不吃耗子的,它們逮耗子其實僅僅是一種游戲。
小咪下小貓的時候,就是全院最快樂的時節(jié)。那必定是一窩四五個粉團似的小絨球兒,一個月大點時,這些小絨球就可以在院子里滾來滾去了。不管地上有什么小物件兒,都可以成為它們追逐的玩意兒――一個紙團兒、一片落葉、一截毛線頭兒,它們都能百玩不厭,活脫一窩小白獅子滾繡球。小貓?zhí)煨圆慌氯?,只要有人經過,它們就嘰里
咕嚕地滾過來,蹦蹦跳跳地用四只小爪子揪你的褲腳,搖搖晃晃地咬你的鞋,然后奶聲奶氣地“咪咪”叫著向你問候,那嬌嗔細嫩的聲音仿佛在說:“跟我們玩會兒吧!”看到這群頑皮可愛的小家伙,即便此時有再不痛快的事,也能暫時拋到腦勺子后邊,陪它們玩上一會兒。而院兒里的孩子們更是樂得放下作業(yè)整天和這些小絨球嬉戲,換得個笑逐顏開。不過,這些可愛的小家伙在院子里待不到兩三個月就會都被人抱走。因為沈阿姨家的貓遠近聞名,還沒到下小貓的時候就早被預訂一空了。順便說句,老北京貓是不能買賣的,因為賣貓被看成破產的意思,所以養(yǎng)貓的來源從來是親戚朋友間作為禮物互相饋贈的。
我上二三年級的時候也養(yǎng)過一只一歲多的小貓,是同學臨搬家前送我的。那只貓叫小花,名字有點土,可配它真是再合適不過了。它那身光鮮的皮毛色彩斑駁到無以復加。我數(shù)了數(shù),不下十來種。白的、黑的、灰的就甭說了,光棕色就分褐棕、淺棕、黃棕等好幾種。這么說吧,貓身上可能出現(xiàn)的顏色它都占全了,而且油光靚麗。小花杏眼,圓臉,眉清目秀,一雙棕色的瞳孔白天是條細細的線,夜里像顆大大的水珠,透著一股暖意。小尖耳朵會跟著四面的聲音豎起來轉來轉去。那條長長的尾巴活脫一條五色的蟒蛇。據(jù)沈阿姨講,超過四色的貓必定是女貓,結果經它鑒定果真是。
小花最大的本事是叫。那叫聲的腔調之豐富根本無法用語言形容,不僅長短粗細各異,而且音色節(jié)律變化多端,忽而委婉低沉,忽而持久洪亮,有時像哼哼意大利美聲,有時又像吟誦蒙古族長調。我就是和小花學會了貓語,直到現(xiàn)在,我還可以把遠處陌生的貓叫過來,陪它玩上好一陣子。
小花不饞,給什么吃什么,剩菜剩飯的都可以,當然,它也巴望著吃點葷腥??赡莻€年月,甭說貓糧,連肉都每人每月限量二斤,哪給它弄去?記得一次我咬了咬牙,把碗里的一塊肉扔給小花,讓大人好一通數(shù)落。后來,經養(yǎng)貓的同學指點,我每天放學就必定要到胡同盡頭的菜市場去轉一圈兒,看看能不能撿到剩下的魚頭魚鰓或是剝下來的魚皮,如果有,就趕緊用事先預備好的舊報紙包了興高采烈地跑回家。我仿佛看到,我的小花正蹲在窗臺上來回搖擺著五色蟒蛇般的尾巴,瞪大了眼睛癡癡地盼著呢!
小花喜歡讓人抱,不過不是緊緊擁抱,而是輕柔地攬在懷里欲沾不沾的那種抱。每當我輕輕地抱著它時,它就安謐、嫻雅地依偎在我懷里,四肢放松地伸展開來,不斷揮動自己毛茸茸的小爪子,把脖子伸得長長的讓我給它撓癢癢,那舒坦的樣子,仿佛每一根毛發(fā)都充滿享受和快意。偶爾它還用小尖牙輕輕地咬我的手指頭,當然,是假咬。
和小花在一起的時光是溫馨快樂的。它會擺出各種姿勢一仲春時節(jié),它把后腿蹬在院墻上,大頭朝下“喵喵”著倒立做鬼臉兒;夏天的傍晚,它踢翻了院子里的花盆后趕緊溜回家,躲在門后頭膽怯地露出半個腦袋斜著貓眼瞧著我,“咪咪”地仿佛說“下次不敢了,就別打我了吧”;開學了,它必趴在我腿上縮脖子瞇眼陪我做作業(yè),藏起兩只小花前爪一聲不吭地像是在替我思考問題;冬日的午后,它會專臥在那一縷暖陽里四腳朝天露出肚皮上的白毛“呼嚕呼嚕”睡大覺,醒后站起來心滿意足先哈哈腰,再把背拱得高高的像只單峰駝。其實,它是等著我做完了好陪它玩扔紙團的游戲――就是用一根細線拴上個紙團拎在半空中忽快忽慢地抖摟著逗它,它就興奮得騰空而起,身手矯健地去抓那紙團,動作窈窕而輕巧。和小花游戲的那份快樂,至今洋溢在我的心里。
然而,小花帶給我的并不僅是樂趣,也讓我體會到了哀傷和別離。
那個很冷的冬天,房檐上倒掛著冰柱。小花出去云游竟然幾天沒回來,急得我不知如何是好。晚上正要睡覺的時候,忽然聽見了熟悉的小爪子在撓門?!靶』?”我一骨碌爬起來拉亮了燈,興奮地剛打開一條門縫,一股涼氣卷進了耷拉著腦袋的小花,它渾身上下臟兮兮的,狼狽得不成樣子?!八滥娜チ四?”我怒從心頭起,正想踹它一腳,忽然發(fā)覺它怎么走起來一瘸一拐的?再一看,它的左后腿上的毛竟然被斑斑血跡粘在了腿上。小花抬起小腦袋,“喵喵”叫著,聲音很細很弱,全沒了往日的精神氣兒。我的心猛地一酸,連忙抱起它,呀!那腿上竟然有個血窟窿!“這、這是怎么了?”小花蜷縮在我懷里輕輕地哆嗦著,棕色的眼睛里竟然噙著淚水,透著悲傷和委屈。嗖地,一股觸電的感覺從我抱它的手上傳遍了全身。我趕緊披上衣服,顧不得門外的寒氣,抱著哆哆嗦嗦的小花去敲沈阿姨家的門,求沈阿姨幫忙救救它!
“這是讓氣槍打了。不定誰家孩子淘氣,這不造孽嗎?”沈阿姨一邊給小花處理著傷口,一邊憤憤地說道。小花一直很乖,一聲也不吭,只是瞇著眼,肚子里嗚嚕嗚嚕的。
“小花會死嗎?”我很擔心,焦急地問。
“不會。貓有九條命呢,哪那么容易死呀?貓要死的時候,自己知道,它就不回來了,它死在外頭?!?div style="height:15px;">“怎么會這樣呢?”我說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眼睛一酸,淚下來了。
“怕主人傷心唄。得,抱回去吧?!鄙虬⒁踢呎f邊把包扎好的小花遞給我,“給它弄點好的吃?!?div style="height:15px;">沈阿姨的話讓我很難受。我第一次體會到了什么叫心疼。
后來,我變著法地為小花淘換魚骨頭和碎肉頭兒補養(yǎng)身體。晚上不顧媽媽的反對抱著它在被窩里睡覺。我撫它、摸它,用腦門碰它涼絲絲的小鼻子。興許這么著可以減少小花的傷痛,讓這個弱小精靈覺得世界上沒有孤獨和煩惱吧!
漸漸地,小花恢復了原來的精神氣兒,能耐也一天比一天長。雖然一瘸一拐的,但仍能縱身躍上墻頭。望著它那份矯健的身影,我滿足而得意。
可是沒過多久,我家要搬到西城的新樓房里去住了。爸媽讓我把小花送人,說是一來新樓房里沒耗子,養(yǎng)貓沒用。二是樓房地方小,貓活動不開反而會受委屈??墒牵』▽τ谖业囊饬x絕不是避鼠呀!它是我的好朋友。在我的死說活說下,小花被送到東四的姥姥家,這樣,我還可以不時去看看它。不過,畢竟不能天天見到它了。
就這么著,我離開了四合院,離開了石榴樹,也離開了小花。我離開了那些快樂,那些溫暖,以及寂寞……
盡管樓房比平房舒服得多,也寬敞得多,但沒有小花的空屋子讓我感到難以名狀的孤寂。晚上做作業(yè)再抬頭時,臺燈旁沒有了小花,只仿佛見到它的影子模模糊糊的在那里晃。
又過了沒幾個月,姥姥家傳來消息說,小花失蹤了。聽罷此言,一股苦澀的咸味滲進我的心里,說不出的哀痛。也許真像沈阿姨說的……我不敢想。我迷惘失神了很久,小花的身影始終盤桓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
大概過了一年,我到姥姥家過中秋節(jié)。月光灑在屋脊上,帶著一絲隱約的寒意。忽然,一個熟悉的貓影躍進那月光里,微弱的夜風吹起彩色的細毛蓬蓬松松的,像是蒙上了一層銀紗?!靶』?”我大聲叫道。小花比從前大了一圈兒,雖然后腿有點瘸但依然窈窕輕巧。小花必定也認出了我,興奮地“喵喵”叫著,聲音還是那么清秀。“小花,是我呀!喵――喵――”我試圖把它叫下來。就在這時,在它身后出現(xiàn)了四五只小貓。小花在房頂上蹣跚徘徊一陣,凄婉地“喵――”了一聲,絕塵而去。
從那以后,我再也沒養(yǎng)過貓。貓之于人,遲早是要分離的,無端地增加許多悲歡離合,我受不了。
(選自2011年4期《中國作家》)
(19)老北京的大碗茶 - 綠葉
大碗茶多用大壺沖泡,或大桶裝茶,大碗暢飲,熱氣騰騰,提神解渴,好生自然。這種清茶一碗,隨便飲喝,無須做作的喝茶方式,雖然比較粗獷,頗有“野味”,但它隨意,不用樓、堂、館、所,擺設也很簡便,一張桌子,幾張條木凳,若干只粗瓷大碗便可,因此,它常以茶攤或茶亭的形式出現(xiàn),主要為過往客人解渴小憩。 大碗茶由于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百姓,自然受到人們的稱道。即便是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的今天,大碗茶仍然不失為一種重要的飲茶方式。
大碗茶,風靡于老北京,茶有兩種,一種是煎茶,即把茶葉投入開水直接煎熬;還有一種是特有成茶,是由大碗盛有煮好的茶加蓋上玻璃等待過路口渴的行人。喝茶時5人一組,分得一個大茶碗。一般情況下是2分錢一碗。大碗茶文化伴隨著那個純樸的年代產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文化形式已經成為一種津津樂道的回憶。
北京人喝茶的歷史很悠久??梢恢贝嬖谥N不同的喝法。而且根據(jù)不同的喝法,就有不同的市場形式與之相適應。
第一種喝法是最基本的,那就是滿足解渴的需要。北京人出門在外,不管是出差,還是逛公園、逛商店,走得口干舌燥的時候,要是碰上賣大碗茶的,那就得猛灌一氣。這種喝法兒是救急的,所以喝得多,喝得快;茶好不好、水好不好都在其次,至于使什么茶具那就更不在乎了。
第二種喝法,喝的是個講究。講究茶葉、講究水,講究茶具,更講究怎么個沏法、怎么個喝法。北京城有的是大茶葉店,花茶、綠茶、烏龍茶,云南的坨茶,蒙藏人好喝的磚茶,什么樣的茶都買的著。因為喝的是講究,一般的茶館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已往都是買了茶葉,回到家里頭自個兒細斟細品去?,F(xiàn)在北京城里已經出現(xiàn)了好幾家專門講究“茶藝”的茶館。不管您是喝中國茶,喝外國茶,不管您怎么講究,都能滿足你。不過,既然是講究,價錢很高。
其實大多數(shù)北京人喝起茶來,既不象第二種那么講究,也不象第一種那么將就。不管經濟條件如何,北京人總能找出一種適合自己的茶文化來。只要有口飯吃,肯定得弄壺“高末”喝。還真有不少的北京人,至今保留著當年的老作法,早清兒起來先得悶上壺茶,一直等到喝滿足了,這才能吃了早點,出門上班去。所以當年北京城里才能出了茶館這個行業(yè),而且作為一種地域文化揚名天下。
早年間北京賣大碗茶的都是挑挑兒作生意。什剎海海沿上、各個城門臉兒附近、天橋一帶,常能碰見挑挑兒賣大碗茶的,一般都是老頭或是小孩,挑子前頭是個短嘴兒綠釉的大瓦壺,后頭籃子里放幾個粗瓷碗,還挎著倆小板凳兒。一邊走一邊吆喝。碰上了買賣,擺上板凳就開張。
賣大碗茶的現(xiàn)在也還有,不過全都改成茶攤了,名聲赫赫的大碗茶集團公司就是從這兒起的家。這種茶攤在旅游區(qū)常能見著。樹蔭底下,支張小桌,擺幾個小凳,玻璃杯里早就晾好了茶水,上邊還都蓋著蓋兒,透著那么干凈,那么涼快。顧客來了,一口氣能喝下好幾杯去。
北京茶館最昌盛的年代是在清朝。那時候,北京四九城的街面上,到處都有大大小小的茶樓、茶園、茶館,一天到晚,接待著三教九流的茶客。當年的茶客里邊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八旗子弟。滿、蒙、漢八旗原本是清朝政府統(tǒng)一中國的時候所依靠的軍事力量,政府為了保證隨時都有足夠的兵源,不準閑散的八旗子弟離開八旗自謀生路,他們只能依靠朝廷發(fā)給的糧餉度日,這就是所謂的“鐵桿莊稼”。戰(zhàn)爭結束以后,隨著人口越來越多,十來萬人守在北京,無所事事,只能是游手好閑,提籠架鳥,走狗斗雞,浪蕩度日。茶館是這些人一天也離不開的地方。
當然上茶館的不全是八旗子弟。茶館是個公共的社交場所,是各類社會信息聚集和傳播的地方,這一點和國外的咖啡館其實是一樣的。茶客們在這兒評茶、論鳥、拉家常、講時事;會朋友,談買賣,一坐就是半天,花錢不多,收獲不少。有些茶館為了招徠生意,又搭起舞臺,添上大鼓、評書,添上京戲,茶館又成了娛樂場所。北京城有名的廣和、天樂、同樂等大戲園子,早先都是茶園。 有的茶館專作某一類人的生意,比方說打小鼓收舊貨的小販,他們每天都在固定的茶館歇腳聚會,一邊喝茶,一邊交換情報,他們管這地方叫“攢兒上”。
北京城那些打散工的泥瓦匠、木匠、棚匠,每天早上也在固定的茶館聚齊,一邊喝著茶,等著包工頭兒來叫人,他們管這兒叫“口兒上”。所以與其說這類茶館提供的是茶,不如說是提供了一處廉價的社交環(huán)境。
說句心里話,在老北京時代賣大碗茶是本錢最小的生意,一張舊木桌,幾只粗瓷碗,自制土爐燒一壺高沫(最便宜的一種茶葉,沫狀),這買賣是那些即沒本錢又沒體力的人才做的生意,也賺不了幾個子兒,渴了喝茶固然香,可賣茶人的甘苦誰又知道?另外大碗茶屬于坐地擺攤,大多沒有門面,所招待的客人(喝茶的人)是些什么人?扛大個的,拉車的,賣菜的......總之都是最底層的勞動人民,有錢人早去茶館酒館了。他們在忍饑挨餓的情況下呷一碗大碗茶,長吁一口氣,想想生活的困苦,有時喝著茶就能把淚吞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茉莉花茶到底為什么能稱霸北京城?
您喝的是茶,北京人喝的是規(guī)矩和講究!
北京人的規(guī)矩,從一杯茶開始??!
講述北京 | 老北京人愛喝的高碎與高末
大碗的京味兒茶
北京蓋碗茶(茉莉花茶)茶藝程式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