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又常譯為前拉斐爾兄弟會,是在1848年由英國年輕藝術家組成的藝術團體。創(chuàng)始人主要包括3位藝術家:約翰·艾佛雷特·米萊[Sir John Everett Millais]、但丁·加百利·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和威廉·霍爾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
《珀耳塞福涅》[Proserpine],羅塞蒂,1874,珍·莫里斯為模特
拉斐爾前派派認為拉斐爾時代以前古典藝術風格已經(jīng)被學院派的教學方法所腐化了,因此取名為前拉斐爾派。他們主張回歸到15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畫出大量細節(jié)、并運用強烈色彩的畫風。
受英國藝術評論家的約翰·魯斯金[John Ruskin]認為藝術家應該“走向自然”的理論啟發(fā),他們相信作為藝術應該保持最高的真實。最開始他們主要是宗教題材,有時也有文學和詩歌的主題,特別是愛情和死亡的主題,他們還探討了社會現(xiàn)實的問題。
《瑪麗安娜》[Mariana],米萊,1851
1850年發(fā)行期刊《The Germ》向大眾宣揚拉斐爾前派的理念,由羅塞蒂的弟弟威廉·羅塞蒂負責編輯雜志,出版了包括羅塞蒂、托馬斯·伍爾納和詹姆士·柯林的詩,以及其他有關藝術與文學間的拉斐爾前派的論文。盡管這個團體活躍的時間不到5年,但對英國的繪畫、裝飾藝術和室內(nèi)設計具有深遠的影響。
《羅馬寡婦》[The Roman Widow ],羅塞蒂,1874
米萊,生于英國南安普敦一個以澤西島為根基的顯要家庭,在1840年考入皇家藝術研究院,當時他只有11歲成為了該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學生。1849年,米萊第一幅拉斐爾前派作品《伊莎貝拉》[Isabella]展出,這幅作品取材自薄伽丘小說《十日談》中的故事。米萊幾乎消除了色彩明暗對比,畫面故意扭曲視角破壞了構圖的結(jié)構,右邊的桌子被拉長,人物沿著桌子分布,左邊的人物伸出的腳和翹起的椅子進步不打破構圖的平衡感。
《伊莎貝拉》[Isabella],米萊,1849年
《基督在父母家中》[Christ in the House of his Parents],米萊,1850
米萊的早期的作品都非常專注于描繪畫中的細節(jié)上,通常集中在描繪出美感以及大自然的復雜性,如《歐菲莉亞》[Ophelia]中,基于整合各種的自然元素,米萊創(chuàng)造出密集而精心設計的畫面,種方法被人稱為“生態(tài)繪畫法”[pictorial eco-system]。
奧菲莉亞》[Ophelia],米萊,1851-1852
《圣巴塞洛繆日的胡格諾派》[A Huguenot on St Bartholomew's Day],米萊,1851-1852
《赦免命令》[The Order of Release],米萊,1852-1853
《西北方通道》[The North-West Passage],米萊,1874
《眼盲的女孩》[The Blind Girl],米萊,1856
《圣愛尼節(jié)前夜》[The Eve of Saint Agnes ],米萊,1863
《穿黑衣的布倫瑞克人》[The Black Brunswicker],米萊,1860
羅塞蒂集畫家和詩人于一身,他的父親是著名的但丁學者,1845年他進入皇家藝術研究院學習。1849年,在拉斐爾前派首次展覽中,羅塞蒂展出了第一幅重要作品《少女時代的圣母瑪利亞》[The Girlhood of Mary Virgin],同年認識了未來的妻子伊麗莎白·希達爾[Elizabeth Siddall],希達爾成為了羅塞蒂畫作的主角,此后他也轉(zhuǎn)以描繪女性肖像為主。
《少女時代的圣母瑪利亞》[The Girlhood of Mary Virgin],羅塞蒂,1849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Beata Beatrix],羅塞蒂,1864-1870,妻子為模特
羅塞蒂的情婦更是貫穿畫作的主角,在妻子去世后,羅塞蒂仍不斷找尋與她相似的身影,但他對女人的描繪幾乎過分的格式化。他的女管家芬妮·康佛絲[Fanny Cornforth]成為他的新戀人,他在畫作里將她描繪為肉體性欲的象征,而威廉·莫里斯的妻子珍·莫里斯[Jane Morris]則成為他另一位情婦,則被描繪的如同天上的女神一般。
《博卡·巴西塔》[Bocca Baciatam],羅塞蒂,1859,芬妮·康佛絲為模特
《莉莉斯小姐》[Lady Lilith],羅塞蒂,1867,芬妮·康佛絲為模特
《托洛美的皮耶》[Pia de' Tolomei ],羅塞蒂,1868-1880,珍·莫里斯為模特
《珍·莫里斯》[Jane Morris],羅塞蒂,1868
《白日夢》[The Day Dream],羅塞蒂,1880,珍·莫里斯為模特
《菲婭美達的幻象》[A Vision of Fiammetta],羅塞蒂,1878,瑪麗·斯巴達利為模特
亨特在1844年進入皇家藝術研究院學習請,曾經(jīng)是一位辦公室文員。亨特早期以現(xiàn)代都市和鄉(xiāng)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如《良心覺醒》[The Awakening Conscience]和《牧羊人》[The Hireling Shepherd]取得了一定知名度。在《牧羊人》這幅作品中亨特展現(xiàn)出基督的理想。
《牧羊人》[The Hireling Shepherd],亨特,1851
《英國海岸》[Our English Coasts],亨特,1852
《良心覺醒》[The Awakening Conscience],亨特,1853
《伊薩貝拉和香草罐》[Isabella and the Pot of Basil],亨特,1868
《生日》[The Birthday],亨特,1868
亨特的宗教主題繪畫才真正讓他名聲大振,如《世界之光》[The Light of the World]極受歡迎,甚至在各地進行巡回展覽。他三度拜訪圣城耶路撒冷,將新的風格帶入圣經(jīng)繪本中,試著藉新的形象啟發(fā)觀者重新體悟圣經(jīng)。
《世界之光》[The Light of the World],亨特,1851-1853
《無辜者的勝利》[The Triumph of the Innocents],亨特,1883
《阿瑪麗利斯》[IAmaryllis],亨特,1884
《基督和兩個瑪麗》[Christ and the two Marys],亨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