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韓國人,出生于宦官世家。先輩在韓國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祖父連任三朝宰相,父親也是連任兩朝宰相。獨獨到張良這一輩時,韓國國力衰弱,最終,在秦國的征討下滅亡了。國破家亡后,張良后游走于各地,但他卻并未被現(xiàn)實打倒,反而成長為一代名臣、流芳百世。
在古代,有這么一種職業(yè),只需要給主公出主意就可以享受大房子,八人抬的豪車車以及榮華富貴。沒錯,這個職業(yè)就是謀士。戰(zhàn)爭年代,這些人大放異彩,比如某是大鼻祖姜子牙,關(guān)于姜子牙有這么一個故事。周王用車子拉著姜子牙走了四步,于是他說要保周家江山四百年,而歷史上也確實如此。這個故事聽上去有些夸大了,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說姜子牙謀略是如此的出眾。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也是一個謀圣級別的人物,他就是張良。對于謀士來說,他的本領(lǐng)自然是重要的,而選擇一個明主就顯得更重要。龐統(tǒng)當年投靠孫權(quán),滿腹計策結(jié)果卻不受重用,只是因為他長得丑,最后跟了劉備于是大放異彩。所以說選擇輔佐什么樣的人,是非常重要的。若是碰上沒腦子的主子,牽著他往勝利的路走,他也能走岔了。所以說諸葛亮當年為什么要久居深山而不出世,只不過是在覓一位明主罷了。為什么說劉備是明主,因為他肯聽勸,能虛心求教。
劉邦也正是這樣的人,所以張良選擇了他,劉邦開始處于弱勢,但是卻能扭轉(zhuǎn)局勢,成為了最后的贏家,這里面張良的功勞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說若是沒有他,劉邦也活不到大敗項羽。因為在一次攻打宛城的時候,劉邦屢是攻不下來,便十分喪氣想要繞過宛城。要知道他們后面還有秦兵追著,如果繞過宛城,秦兵再往前一堵就形成了一個包圍圈,如何還能活著出來?
還好張良及時勸阻,否則劉邦就得交代在這兒了。張良不但聰明,他膽子還非常的大。當年的秦始皇是遠近聞名的殘暴,且出行都有非常多的人保護。但是張良偏敢撞槍口。他趁秦始皇出街的時候,暗中安排的大力士拿著大鐵錘,想要刺殺秦始皇。刺殺行動是成功進行了,不過刺殺錯了人。跟隨秦始皇出行的還有一個副轎,其實就是為了混淆視聽。行動失敗,張良也就逃之夭夭了。
還有一次劉邦去赴宴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圈套,不過是項羽為了殺劉邦而設的局。被張良一眼看破,于是他又用手段招攬了項伯作為接應,最后帶去了一個勇士,讓項羽很賞識,居然機智的化解了劉邦的劫難。人們常常說,伴君就跟著一只老虎一樣不是沒有道理的。當時輔佐劉邦的不止張良一個,還有當時著名的蕭何以及韓信。這三人同時輔佐劉邦,都可謂是功不可沒。
張良給劉邦出的謀略,大都是布局性,戰(zhàn)略性的,政治考量的因素比較多。張良一生有“六大奇謀”:
一是佐策入關(guān)。劉邦想搶先入函谷關(guān)。張良多次讓他穩(wěn)住,掃除入關(guān)路上的后顧之憂。
二是約法三章。張良讓劉邦約法三章,安撫民心,與殘暴的秦朝和項羽形成截然的區(qū)別,這也形成了劉邦的標簽,讓劉邦在今后的發(fā)展中,以一個明君的形象出現(xiàn)。
三是鴻門斗智。張良讓劉邦反復向項羽示弱,又聯(lián)絡項伯和樊噲,從明暗兩方面對項羽施加壓力,從而解救劉邦。
四是明燒棧道。項羽把劉邦封到關(guān)中的時候,張良讓劉邦把棧道燒了,表明無意逐鹿中原。這在很大程度上麻痹了項羽,為劉邦暗中聚集力量,以及后來韓信的暗度陳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五是下邑布局。劉邦出關(guān)中,平定三秦后,由于韓信、彭越、英布想獲得利益最大化,對劉邦不予幫助,結(jié)果劉邦打了大敗仗。而張良在這時候,讓劉邦給三人劃定地盤,從而讓三人死心塌地,三路圍攻項羽,最后打敗項羽。
六是巧定太子。因為劉邦想廢掉太子,而劉邦的這個做法,實際上已經(jīng)引起了呂后及樊噲集團的強烈不滿,形成了新的不安定因素。最后是張良出謀,讓劉盈請來商山四皓,最后才穩(wěn)定了太子,從而也穩(wěn)定了江山。否則的話,趙王如意被立為太子,劉邦去世后,必定是一場殘酷的戰(zhàn)爭,七國之亂,提前爆發(fā)。
就是這樣的大功臣,在劉邦功成名就的時候,二人卻迎來了兔死狗烹的結(jié)局,絲毫不念及舊情把蕭何韓信給搞了,韓信為他打下再多江山也不得善終。曾經(jīng)的大功臣最后卻落得這么個地步,也是叫人唏噓。不過張良,卻十分讓人佩服他的心智。他并不占著自己功高而攬權(quán)、輕狂,反而更加低調(diào)。最后甩甩袖子,拋開財富官位,旅游去了,也是三人中唯一結(jié)局圓滿的人。他的謀略更在于心。
這里是芒果論史!
張良,被后世之人稱之為“謀圣”,劉邦曾經(jīng)說過,“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在近代,學者們?nèi)羁滟潖埩贾Z中的“運籌”二字,為一門統(tǒng)籌規(guī)劃做決策的學科命名,其名為“運籌學”,由此可見“運籌帷幄”是張良“謀略”的最直觀體現(xiàn)。
但要問張良的謀略究竟高深到了什么程度,其實并不好講,所以我先梳理一下張良使用過的一些計謀。
勸劉邦不能將宛城棄置不顧,否則會陷入被秦軍前后夾擊的窘境。
勸劉邦派陸賈等人游說武關(guān)守將,在峣關(guān)守將愿意合作的時候,又勸劉邦趁其不備發(fā)動攻擊。
對劉邦說出了“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之言,促使劉邦“約法三章”,獲取關(guān)中民心。
鴻門宴上臨危不亂,機智救場
勸劉邦燒毀褒斜道,使項羽分封的三位王對劉邦放松警惕,為后來反攻做好準備。
寫信給項羽,禍水東引,堅定項羽先平定齊地的決心,為劉邦反攻關(guān)中爭取了時間。
用八個“不”否決了酈食其的“分封六國”之計,避免漢軍人才流失。
為劉邦推薦“韓信、彭越、英布”三人,漢軍開辟第二戰(zhàn)場由此開始。
韓信攻占齊地后,勸劉邦封韓信為真齊王,穩(wěn)住韓信,合力滅楚。
鴻溝議和后,勸劉邦撕毀協(xié)議,追殺項羽,后毛主席有詩曰,“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勸劉邦封土地與“韓信、彭越”,促使二人帶兵一同剿滅項羽。
勸劉邦封賞雍齒,穩(wěn)定了躁動不安的軍心,平息了一場可能發(fā)生的動亂。
建議呂后請來“商山四皓”,站隊劉盈,決了劉邦換太子之心。
這其中,我們可以看到張良的機智(第4條鴻門宴),可以看到張良的果斷(第10條追殺項羽),可以看到張良識人之準(第8條為劉邦推薦三位名將),可以看到張良心狠手辣(第2條趁峣關(guān)守將不備,發(fā)動襲擊),可以看到張良的深謀遠慮(第1條,第3條,第6條,第7條,第12條,第13條),還可以看到張良的隱忍蟄伏(第9條,第11條)。
如此一個機智、果斷、會識人、心狠手辣、深謀遠慮,還能隱忍蟄伏的謀士,確實是天下少有。從秦末亂世以謀士的身份出現(xiàn)開始,張良一生未算錯過一次,他所有的計謀后來都被驗證為是正確的。如此謀士,幾千年歷史中能有幾人?
說他“運籌帷幄”是完全正確的。
至于他的謀略有多深,水平有多高,我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但看了上文,相信大家心里也都有了自己的一桿秤。
漢初,張良就被封為“謀圣”。因何?只因為中央最后領(lǐng)導人劉邦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p>
張良從劉邦西入關(guān)中起,就為劉邦出謀劃策,所以劉邦縱然是罵遍全軍所有人,到了張良面前也得放下身段:“子房呀,為之奈何?”待張良這么地、那么地一說。劉邦馬上就張牙舞爪地又活蹦亂跳起來。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張良的計謀每每都是奇招妙計,每每都能成功取勝。
要說張良之謀略的高深事例數(shù)不勝數(shù)。今天單就封侯一事來說說張良。
張良本韓相世家出身,秦滅韓后,張良不惜拋財舍命,買兇刺殺秦始皇為韓王報仇。并肯求項梁為韓王后裔韓王成立韓國。張良的骨子里是支持封侯,向往封侯的。
劉邦彭城戰(zhàn)敗后,張良的“下邑畫策”還是教劉邦封侯??墒菫槭裁吹搅酸B食其為劉邦獻計說:“封六國舊王的后裔封侯”時,張良卻說是亡國之計呢?
當張良聽說劉邦欲封六國舊王后裔為王時,立刻義正詞嚴地指出:“此乃亡國之策”。張良當場說出了八不可。
其中最后一個不可,張良縱從歷史的深度說起。
張良說:“商湯、周武伐桀紂,之所以封侯,那是因為商、武可取桀紂人頭,立刻勝利。封侯過后無顧之憂?!?/p>
從現(xiàn)實的廣度分析封侯的利弊
然后張良又從現(xiàn)實的廣度為劉邦分析說:“大王您,現(xiàn)在將士們背井離鄉(xiāng)跟隨您南征北戰(zhàn)地拼殺,不就是為了將來封王得地討生活嗎,如果您一旦將諸侯王、土地分給了六國舊王后裔,那么您將給跟您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將士分封什么?
再說了,您把六國諸侯王都已經(jīng)分封好了,將士們是不是也該回家與老婆孩子們團聚,回老家為他們自己的國王孝力呢?
您現(xiàn)在,西楚霸王項羽的人頭還沒拿到,仗還在繼續(xù)打,那么,六國諸侯王一旦叛漢歸楚,聯(lián)合起來滅漢,您又將如何是好?”
張良的幾句話,說得劉邦啞口無言。
第一,張良的話從縱向歷史的深度舉例,令人無法反駁。
第二,從橫向的將士們心性的廣度來分析,令人心服口服。
第三,當然是直戳劉邦的軟肋,你劉邦不是夢寐以求地想當皇帝嗎。那如果你今天封了六國諸侯王,你不就成了被架空的天子或霸王什么的,哪還有什么皇帝可當?
張良以歷史為深度,以現(xiàn)實為廣度,以皇帝寶座為夢和遠方,三體合一。
如此,張良的謀略算不算深謀遠慮,高瞻遠矚呢?
張良的高深主要在于他能進能退,而之所以能做到能進能退,是因為他是真的身系天下,對自己淡泊名利。
當然張良也有一個成長的過程,早年作為韓國三朝宰相的孫子、兩朝宰相的兒子,眼看著接下來自己就是繼承宰相的那一位,韓國為秦所滅,年輕氣盛當然不能忍,于是傾盡家產(chǎn)找來刺客刺殺秦始皇,未果,只能逃命,于是據(jù)說遇到了得道老者賜予神書。但不管張良到底真實的情況遇沒遇到那位老者,得沒得到那本神書,在逃亡的歲月中,他一定是沉淀了很多、想通達了很多。
于是投靠了知己劉邦,雖然經(jīng)歷了楚國貴族幫韓國復國,也決心重造韓國,但終因勢單力薄無力回天。
還是和劉邦一起打天下,包括幫劉邦成功逃脫鴻門宴、計取老秦三地作為一統(tǒng)天下的資本。
最終因為項羽的剛愎自用,或者叫自殺式收尾,從亭長開始看慣了人情冷暖、大風大浪走過來的劉邦終于一統(tǒng)了天下。
其時周王朝的余音還在很多飽學之士的腦中縈繞,分封還是郡縣各執(zhí)一詞,張良果斷選擇了歸隱,且在第一時間選擇放棄大司馬的高位,于國、于君、于同僚對他都完全不需戒備,漢初三杰張良唯一善終。
張良是漢初三杰之子,字子房。其先人五世相,然而秦滅韓后,張良就決定報國仇家恨,請大力士在博浪沙向始皇帝投大鐵錘不中后,就深居簡出的生活,但還是把復韓當人生目標??墒窃诘玫近S石公給的《太公兵法》后,經(jīng)過仔細研讀,得到書中的精華,同時也改變啦張良從前以一己之私的單打獨斗,決定要尋找志同道合的戰(zhàn)友??墒牵谒辛x軍中只有劉邦能領(lǐng)悟張良的謀斷并大膽實施,所以后來就一心跟著劉邦啦。也因此在一次和劉邦問答時說自己本就是個布衣百姓,卻有幸成為帝王師,人臣之貴以極的話。劉邦從普通人成長為一位帝王和張良的指教有很大的關(guān)系。然而最令人佩服的還是張良的謀略,例如鴻門宴,明燒棧道以阻追襲,阻止復立六國后人,為劉邦請封,還有讓韓信北上掠地,只是給為固太子位的呂后出的主意迎商山四皓可以說是張良謀略運用的巔峰。沒有什么響動,一走一過就讓劉邦哭啦,并唱楚歌,歌詞中有雖有飛弋尚安所施,表達啦劉邦的無可奈何。真是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啊,那么平平常常波瀾不驚的化解啦廢儲的危機,讓呂雉感動啦一輩子。如果淺談張良的謀略到底高深到什么程度,像迎四皓這件事真的是挺符合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最高境界的。
答案:簡單來講,張良是為數(shù)不多的懂得功成身退,并且一退再退的人。
曾經(jīng)有一個電視劇講的非常有趣,這個電視劇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曾經(jīng)在一次宴會上告訴諸位大臣,只要你們愿意放棄自己手中的權(quán)力,我就保你們平安無事。
可是朱元璋盡管這樣說了,別的臣子卻不這樣認為,仍然死死地把握著自己的權(quán)利,而且絲毫不愿意將自己的權(quán)力外放。
這其實就涉及到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一直從封建王朝的開始延續(xù)到封建王朝的結(jié)束,那就是權(quán)力的問題。
簡單來講,甭管是依附于劉邦還是依附于朱元璋,他們最開始的時候因為擁有了原始股,所以在建國之后他們往往擁有更多的特權(quán)。
我們以追隨劉邦為例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劉邦身邊的某些有特權(quán)的人,他們不愿意離開劉邦,也不愿意離開核心圈子,因為一旦離開了核心圈子,就意味著自己狗屁不如。
但相比較而言,張良更愿意離開核心圈子,為什么呢?因為他太了解劉邦了,如果自己一直跟在劉邦的身邊,萬一犯了什么錯誤,可能自己晚節(jié)不保。
所以我們在熟讀楚漢戰(zhàn)爭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劉邦剛剛當上皇帝,張良就迫不及待地離開了劉邦,而且自己開始不再干預朝政,朝廷的任何事情他都不聞不問,一心一意的過自己逍遙快活的日子。
什么叫做聰明?什么叫做智慧呢?簡單來講,如果能夠在風口浪尖上及時撤退,這就是聰明,這就是智慧,而且這種聰明和智慧很少有人會觸及到。
為什么很少有人會觸及到呢?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簡單來講那就是權(quán)力的欲望。
在項羽和劉邦之間,張良果斷的選擇了劉邦,一方面是因為楚霸王項羽雄威天下,身為貴族后裔的項羽按理說應該比劉邦和張良更有共同話題才對,但是項羽是為了成為天下主君,而張良身為韓國臣子,想做的卻不是成為皇帝,而是扶持韓王做皇帝。兩個人的目的不一樣,更何況項羽本身就很有謀略,有膽識,一般人的話這位年輕自負的小子根本聽不進去,所以張良在項羽的楚營可能得不到項羽的重用,就無法為韓國的滅亡向秦國報仇了。
劉邦是平民出身,但是比項羽更先遇到張良,發(fā)現(xiàn)張良的超強能力后,他就牢牢把握住了這位人才。后來和項羽爭霸的過程中,劉邦知道張良在韓王成身邊輔佐,故意行軍至韓王成的旁邊,接張良和自己一起南下對付項羽。張良和韓王成多年來和秦軍爭奪韓國的故地,來來往往,始終不見有成效,他決定先跟隨劉邦去打敗其他的秦軍,到時候利用劉邦為韓國奪回故土。
沒想到的是楚霸王項羽一聲令下,韓王成就死了,韓國復國的希望破滅,項羽親手將張良推到了劉邦身邊。失去了主心骨的張良,只能繼續(xù)跟在劉邦身邊,對付項羽,也是為了自己的韓國和韓王成報仇。
在輔佐劉邦的過程中,張良屢次獻出良計,因此有俗諺稱“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形容張良的智慧。因為張良為劉邦出過許多良計,為劉邦的大業(yè)打下了很好的基礎(chǔ),于是張良被人們尊為“謀圣”。
諸葛謀略如何?三分之才,傳為天下美談。
張良謀略如何?一統(tǒng)天下,簡直鬼神莫測。
劉邦說:運籌幃幄之中,絕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張良是韓國貴族之后,曾謀刺殺秦始皇,大智大勇之人。后在項羽帳下聽用,在項王亞父范增面前終不得重用。后投奔劉邦麾下。
劉幫最大的長處就是善用人,張良才能得以充分展示。
1.入咸陽,制定約法三章,取信于民;
2.鴻門宴,肋劉邦安全脫險;
3.劉項大戰(zhàn),四面楚歌心理戰(zhàn);
4.有相才,知進退,告老還鄉(xiāng):
5.幫助呂后保住太子位,避免國家動蕩。
張良大計安天下,奇智良謀不計數(shù)。
功成身退求平安,奈何帝王太薄情。
張良,字子房,漢高祖劉邦的謀士,秦末漢初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漢朝的開國元勛“漢初三杰”(張良、蕭何、韓信)之一。漢高祖劉邦在分封功臣的時候,因為張良沒有上過戰(zhàn)場殺敵的戰(zhàn)功,高祖曾說:“在帷幕里動腦筋策劃,能決定千里之外的勝算,這是子房的功勞。”那他的謀略到底有多厲害呢?
1、輔助沛公入關(guān) 沛公的軍隊從洛陽出發(fā)一路向南,連續(xù)攻下十幾座城,想要乘勝追擊,但是張良并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告誡沛公不能小瞧秦國守軍,并且建議沛公可以用財寶賄賂秦國守將,在秦國守將被賄賂之后想要和沛公合作一起反秦的時候,能夠清醒的認識到秦國只是守將想反,士兵并不一定要反,及時的建議沛公趁守將不備攻打他們,果然取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節(jié)節(jié)勝利,一直打到咸陽城下,秦王子嬰出城投降沛公。
2、助沛公與霸王對戰(zhàn) 經(jīng)歷了鴻門之宴后,沛公被封為漢王,張良把漢王賜給自己的財物都交給項伯,讓項伯幫忙求項羽把漢中之地給漢王,漢王要回封地,張良還建議漢王把走時的棧道燒掉來向項羽表明不會回關(guān)中的決心,并且向項羽稟告齊王田榮反叛的事情,為漢王贏得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后來張良回到漢王的身邊,作戰(zhàn)失利的時候,漢王想要找人共同跟項羽作戰(zhàn),張良建議他聯(lián)合九江王黥布,齊王田榮還有自己手下的將領(lǐng)韓信,他們聯(lián)合果然打敗了項王。
3、畫箸阻封 漢王三年,項羽把漢王圍困在滎陽,非常危急,漢王十分憂懼,和酈食其商議如何削弱楚國勢力,酈食其建議漢王恢復六國后人的王位,這樣就可以得到他們的支持。漢王想要采納這個建議,張良知道后,用筷子幫漢王籌劃,說出了八條不能采納這個建議的理由,說完之后,漢王大為光火,立刻下令把制作的印信毀掉。
4、雍齒封侯 漢王五年,漢王追擊楚軍到陽夏,戰(zhàn)事不利,就堅守在固陵,等候彭越、韓信來會師,但是超過約定時間諸侯軍都沒來,張良建議漢王訂“事成分地的約言,”漢王聽從他的建議,果然各地的兵都來了。漢王六年,漢高祖劉邦大封功臣,張良被封為留侯,與蕭何等人一起受封,但是其余的人因為爭吵功勞大小的問題遲遲不能分封。而且將領(lǐng)們都商議著想要造反,張良便建議高祖找一個有仇怨的人進行封賞來安定群臣的心,果然奏效,群臣穩(wěn)定下來。
5、勸都關(guān)中 高祖要定都城,問群臣的意見,群臣大多都是華山以東的人,所以很多人都想定都洛陽,詢問張良的時候,張良便把定都洛陽的不利之處與定都關(guān)中的優(yōu)勢跟高祖分析了一下,最后高祖決定定都關(guān)中。
6、易儲風波 高祖想要廢除太子,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玉如意為太子,但是大臣都出來阻止,所以遲遲沒有做決定。呂后十分害怕,便請教張良,張良給他們出主意,讓他們?nèi)フ宜奈贿B皇上都沒有請動的老人來輔佐太子,皇上見到之后,對幫助穩(wěn)定太子的地位有很大的幫助。果然,高祖見到四位老者輔助太子之后,跟戚夫人說:“太子羽翼已經(jīng)豐滿,恐怕是動不得了?!弊罱K高祖沒有改立太子。
張良的謀術(shù)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的高明,主要是因為其高瞻遠矚,最高明的是他能禁得起誘惑,功成之后及時身退,避免了韓信、彭越等人鳥盡弓藏的結(jié)局,不愧為一代“謀圣”。
劉邦的謀臣張良,為劉邦建立漢朝,出了很多有奇效的謀略。他的謀略都是從小處著手而成就大事。謀略高度真如劉邦評價“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劉邦在鴻門宴上按張良的“卑辭言和”謀略對項羽說:“封存秦王宮的寶庫,讓軍隊退守霸上,以等待大王來接收;封閉函谷關(guān)是防備其他盜賊竄入,不敢背德?!币幌?,解除了項羽的懷疑,劉邦得以保存了實力。
漢高祖元年,項羽封沛公為漢王,領(lǐng)巴蜀之地,卻把實際的關(guān)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用以遏制劉邦北上。七月劉邦回封國,張良送行到褒中,張良看到此處只有一條路是棧道凌空高架。張良就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后,全部燒毀棧道,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張良這一謀略使劉邦得以在漢中爭取時間休整、整頓部隊,才得以在八月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機從側(cè)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奪取了關(guān)中。項羽得知劉邦取得三秦之地,要發(fā)兵攻打劉邦,張良給項羽寫信說:“漢王失去應得的封職,只是要得到關(guān)中,實踐先前的約定,不再東進?!睆埩加謱R國反叛楚國的文書送給項羽,并說:“齊與趙打算一同滅楚,不可不防”項羽中計向北攻打齊國了。張良的信把項羽注意力引向齊國,放松了對劉邦這一新生力量的防范,使劉邦贏得了進一步備戰(zhàn)的時間。
漢高祖二年,劉邦率兵攻楚到彭城,兵敗逃到到下邑,劉邦問:“我想拿出函谷關(guān)以東地方用作封賞,誰可以與我共成大業(yè)呢?”張良說:“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猛將,與項王有隔閡,彭越正聯(lián)合齊王田榮在梁地反楚,這兩個人可派急用。漢王的將領(lǐng)只有韓信可委以大事,獨當一面。您真想賞地,賞給這三人,就可打敗楚國。”在此兵敗危亡之際,又是張良匠心獨運,為劉邦想出了一個利用矛盾、聯(lián)兵破楚的謀略。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謀”。正是這個以弱制強的妙計,內(nèi)外聯(lián)合共擊項羽的軍事聯(lián)盟形成,使劉邦最終取得了楚漢戰(zhàn)爭的勝利。他的謀略都是從簡單處著手而成就大事。他的智謀得《太公兵法》精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