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欲望山莊》中有句話說:柔軟的舌頭可以挑斷一個人的筋骨。
語言,有時候比暴力更能傷人。
就像馬歇爾·盧森堡說的: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fā)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語言是一門藝術(shù),而一個家庭的語言會對孩子的人生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但作為父母,有時候我們認為是隨口而出的話沒什么,可卻不知道這些話會讓孩子受到深深的傷害,甚至影響到一生。
02
他還是個孩子
看到一則新聞,明明可以道歉解決的事,最后卻發(fā)生了命案,讓人感慨不已。
8月23日,上海青浦一小區(qū)內(nèi),21歲大學生張某在小區(qū)內(nèi)遛狗,但因為并沒有拴繩,這條狗突然大叫了起來,驚嚇到了女大學生小周。
小周被這條中型犬的突然兇狠狂吠嚇壞了,于是指責狗主人張某為什么遛狗不拴繩子。
而張某卻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沒有任何歉意,小周氣不過 ,兩人就發(fā)生了爭執(zhí)。
張某的母親趕到后也加入了爭吵,在爭吵的過程中,張某的母親還揮打小周。
后來小周的父親趕到后,很快便與張某打了起來,但是小周的父親身高只有160cm,而張某卻有180cm;明顯打不過張某。
小周本來想上前勸阻兩人打架,卻被張某的母親糾纏住不得脫身。
最終,小周的父親被張某打倒在地,胸部骨折,斷裂的骨頭對內(nèi)臟造成了致命的傷害,送醫(yī)搶救無效,最終死亡。
事發(fā)之后,張某已被警方拘留,張某的奶奶整日以淚洗面,哭訴自己孫子的不幸;稱張某只不過還是個孩子,做出這樣的事情不懂事。
當時如果張某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真誠道歉,后來就不會有這場悲劇。
他很小在去超市亂拿東西,你說“他還是個孩子,拿點沒事”,長大后就有可能偷盜。
小時候他不尊重女性,亂摸女性,你說“他還是個孩子,懂什么”,以后他就有可能性侵。
如果每次做錯事,都以“他還是個孩子”來逃脫責任,那么他就學不會承擔。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甚至還認為理所當然,大驚小怪。
作為父母不教育他,以后自然也會有人替你教育他。
不要讓“他還小”成為孩子犯錯的借口,從小就應該有意識的去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讓他知道犯錯就應承擔責任。
03
再不聽話我就
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再不聽話,我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再不聽話,我就。
其實這些恐嚇的話語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傷害,會讓孩子恐懼,害怕,變得畏畏縮縮,不敢表達自己。
小侄女來我家,可是一進我們大院大門就不敢走,因為門口站崗的是戴軍帽的。
因為院里隨處都見當兵的,而她總是感覺很害怕,不敢靠近,甚至當我先生穿上軍裝她都害怕,總認為會把她抓走。
原來因為她一哭鬧、不聽話的時候,家里人就會說:“再不聽話,你看那些戴帽子的警察就會把你抓走?!?/p>
從那在她心里就認為警察并不是好人,而是壞人,所以她看到他們會害怕、恐懼。
就像寧波一名4歲的小女孩獨自出門找媽媽迷了路,好心路人報警后,小女孩面對前來幫忙的警察又哭又叫,大喊“警察叔叔不要抓我”。
對于很多孩子來說,警察的作用比大灰狼還管用,一提他們立馬就變得很乖??墒钱斘kU出現(xiàn)時,他們不敢向警察求助,很可能就錯過獲救的機會。
很多時候我們脫口而出的“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或者其他威脅恐嚇的話,認為沒什么,但對于孩子的認知來說這就是事實,他們從內(nèi)心里會害怕,會想辦法得到父母的認可,從而變的會小心翼翼。
可是這樣長大孩子會很少關(guān)注自己的內(nèi)心,容易討好別人,也容易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
而這種傷害還會繼續(xù)傳遞,等他們?yōu)槿烁改福鎸⒆訒r,還總會無意識地脫口而出這些恐嚇的話。
愛孩子,不是以聽話為標準,而是走進孩子內(nèi)心,接納他們,你才會發(fā)現(xiàn)孩子原來是如此的美好,他們是如此的愛你。
04
你不行
有次滴滴拼車,上來一個小胖學生,對他奶奶說:“奶奶,我爸媽總說我是笨蛋,看來我還真是笨蛋,考試都沒考好。”
帶孩子經(jīng)常去游樂場玩時,經(jīng)常會聽見一句話:“你不行,咱玩別的吧?!?/p>
如果見到人孩子不打招呼,家人就連忙說:“這孩子害羞,見人都不打招呼。”
如果孩子看到小蟲子或別的東西害怕時,家人就會說:“這孩子膽子太小了,什么都害怕?!?/p>
心理學上有種現(xiàn)象叫“標簽效應”,也稱其為“暗示效應”,是指: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nèi)容相一致。
其實在面對孩子時,父母可能無意識的對著孩子說:
你怎么這么笨,這都不會,你不行,她害羞,她膽小時,最后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父母所說的那種笨蛋、做事不行、害羞、膽小的孩子。
教育孩子應該還要知道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指:你認為孩子是什么樣的人,他就會朝著你期望的方向發(fā)展。
換句話就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要記住其實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你不行”,對孩子多說:“你可以,你沒問題。”鼓勵孩子多去嘗試。
05
你看看別人,再看看你
最近我被先生批評了,因為我現(xiàn)在的口頭禪變成:
“你看看安然姐姐多聽話,你看看你這么調(diào)皮搗蛋。”
“你看看小花姐姐都會背詩唱兒歌了,再看看你咋還啥都不會?!?/p>
“你看看別的小朋友,再看看你?!?/p>
《少年說》里有一期,有個小女孩質(zhì)問自己的媽媽:“你能不能別總是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為什么不看一下?”
媽媽在臺下振振有詞道:“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在你的性格里頭,要是不打擊,就有點飄。”
小姑娘委屈得快要哭了:“我不適合激將法啊,你一直打擊我,讓我覺得自己很差,我很痛苦啊?!?/p>
然而,媽媽還是聽不進去,堅持她的做法是對的。
父母真的很矛盾,既看不起自己的孩子,又希望孩子成龍成鳳。
“你看看人家某某,再看看你?!边@些話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你能發(fā)現(xiàn)別人的孩子有那么多優(yōu)點,而就是認識不到他身上的閃光點,他們會認為父母不喜歡自己,認為自己不好。
其實作為父母的希望孩子變得優(yōu)秀,受人喜歡再正常不過,可是如果我們讓他們學會和別人比較,對他們來說真的很受傷害。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如果想讓一個人生活悲慘,那么教會他比較就行。
我們認為比較會讓孩子向別人好的地方學習,卻不知道比較會讓他們從內(nèi)心抵觸,更不愿意學習,反而還會越來越?jīng)]自信,變得自卑,而且親子關(guān)系也會陷入僵局。
我們還是應該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孩子的優(yōu)點,強化他們的長處,讓他們知道父母的欣賞與喜歡,也讓他們學會欣賞自己。
就像三毛所說:一個不欣賞自己的人,是難以快樂的。
06
要不是你
要不是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
要不是你,我哪會這么丟人。
要不是你。
說真的,這句話我也說過,當我與先生吵架時,看著小小的女兒會說:“要不是你,我怎么可能和你爸結(jié)婚。”
“要不是你,我現(xiàn)在還單身逍遙著呢?!?/p>
雖然我是笑著對女兒說,她也可能聽不懂,但當她能聽明白的時候就會造成傷害。
很多夫妻一旦吵架或者感情不好,很容易就會對孩子說:“要不是你,我的生活怎么會這樣,要不是你,我早就離開這個家了?!?/p>
就像每年高考完后離婚的很多,父母總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在撐著婚姻,殊不知孩子更希望他們不是為了他不離婚,而希望他們早點離婚更好。
經(jīng)常聽見這些話的孩子會認為爸媽感情不好的罪魁禍手是自己,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還會認為自己的存在是累贅是麻煩。
雖然我們說這些話是希望孩子明白我們對他的愛,對他的付出,可卻不知道這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甚至對他們以后的婚姻、情感生活都會造成影響。
07
我這么做都是為了你好
看到一句話:“我這么做是為了你好,其實是殖民者的花言巧語。”深以為然。
父母往往借著“我為你好”的愛的外衣,來對孩子進行控制。
小到穿衣學習,大到結(jié)婚生子,父母一般都以“我是為了你好”的名義來干涉,讓你聽從他們的安排,可卻忽略了你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
就像孩子如果不聽話,沒按父母的要求做,就會被父母暴打一頓,還被教育說:“我打你是為了你好,要不我怎么不打別人?!?/p>
電影《小偷家族》里,信代告訴由里:
如果他們說愛你,還打你,那一定是騙你的。真正愛你的人,是不會打你的,而是會像我一樣抱著你。
我一個好友結(jié)婚找了一個二婚男,她的父母開始也是各種不同意,還搞各種破壞希望他們分手,他們心中的固有認知就是:“夫妻還是原配好,”“再婚夫妻不同心”。
可后來他們還是接受了這段婚姻,因為他們看出自己女兒確實很愛他,也過得很幸福。
我想這才是“我真的為你好”,而不是一邊說著“我這么做是為了你好”,一邊實施著控制。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幸福,做事確實也是都想為了孩子好,可是為了孩子好更多的應該以尊重為前提,認可他們,聽從他們內(nèi)心的需要,而不是將自己所自認為的“為你好”強加給孩子。
愛孩子不是給孩子最好的,而是給孩子最需要的,不要打著愛的幌子,去滿足自己的愿望,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