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武力值最低的大一統(tǒng)王朝了,雖然他以武開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但是立國之后唯恐又造成軍閥割據(jù)的局面,所以重文抑武,削弱武將的地位和實力,把軍隊交給文官去指揮。
這樣的政策雖然預防了軍隊變成軍閥,割據(jù)一方,但是也有明顯的副作用,那就是軍隊的戰(zhàn)斗極其低下,在同時代幾乎誰都打不過,誰都能把宋朝按在地上爆錘,所以很多歷史愛好者戲稱宋朝為“慫宋”。
正因為宋朝軍隊的戰(zhàn)斗力普遍低下,所以岳飛的岳家軍才在當時顯得尤為突出,在與擁有強大戰(zhàn)斗力的金軍對抗的時候,能夠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讓當時的國人為之振奮。
重裝騎兵“鐵浮圖”
為什么在宋朝軍隊普遍不行的情況下,岳飛的軍隊能夠打敗強大的金軍,不斷地取得勝利呢?在我們的歷史資料中,并沒有詳細的描寫,我們也不知道岳飛憑借什么樣的戰(zhàn)術擊敗了金國強大的騎兵。
在著名的郾城大捷中,歷史記載中也只有簡單的描述,其中記載岳飛用“背嵬軍”擊敗了金兀術的“鐵浮圖”和“拐子馬”,取得了巨大勝利。
那么岳飛的“背嵬軍”是一支什么樣的部隊,他為何能夠擊敗金國的重裝騎兵“鐵浮圖”呢?
背嵬軍!這個名字有點詭異,如果只看字面的意思,那么就隱約可以理解為背著什么東西的軍隊,什么東西呢?當然就是“嵬”了,之所以覺得這個名字詭異,就是因為這個字,一個“山”加上一個“鬼”,有點恐怖和神秘的感覺。
其實這個字念“wei',字典的解釋是“高大”的意思,那么背嵬軍是什么意思呢?是背著高大的東西的軍隊嗎?其實并不是。
在宋代的《云麓漫鈔》中對“背嵬軍”是這樣解釋的:背嵬一詞出自于北方,北方人把大酒瓶稱為“峞”,而“峞”與“嵬”同音,久而久之,就成了“背嵬軍”了,所以,背嵬軍就是指給主帥背著大酒瓶的親衛(wèi)軍。
這個解釋是流傳最為廣泛的,甚至還有出土的大酒缸作為佐證,證明“背嵬軍”確實是背著大酒缸的軍人,但是稍微仔細想想就知道這個解釋是站不住腳的。
首先岳飛很少喝酒,即便是他喝酒,能用多少軍士給他背酒,再說了,背酒這個“雜活”,怎么會讓精銳之士去干?或者說是一群打雜的背酒的士兵,打敗了金國的精銳重裝騎兵——鐵浮圖?
如果真是這樣,那么我們中原可不缺酒缸,也不缺酒,更不缺能背著酒缸行軍的苦力。
所以,“背嵬軍”絕不是替主帥背酒的打雜士兵,他們也沒有那么強的戰(zhàn)斗力,那么“背嵬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這個詞的意思甚至連“背嵬軍”中的士兵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因為這是一句“外語”,被音譯過來的,所以連《云麓漫鈔》中的解釋都這么含糊,且“背嵬軍”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背嵬軍并非岳飛的岳家軍中所獨有,南宋中興四將中的另外三位,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的軍中都有背嵬軍,如果再往前追溯的話,會發(fā)現(xiàn)這一名詞來自于西北黨項的西夏。
相傳“背嵬軍”由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首創(chuàng),背嵬軍是指驍勇善戰(zhàn)的軍士,而“背嵬”一詞也是西夏語的音譯。
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記載,北宋年間,一些西夏“背嵬”投降宋朝,并立有不少功勞。所以南宋人章穎解釋說,“’背嵬'一名始于西蕃”。
在西夏語中,“背嵬”一詞的意思是夸耀部隊的兇狠驍勇,也就是軍隊中的精銳之師,類似于我們今天的特種兵部隊。
韓世忠和劉光世都是陜西人,又長期與西夏人作戰(zhàn),久而久之,就對這個詞很熟悉,就把它借鑒了過來,把自己家的親衛(wèi)精兵也叫作“背嵬軍”了。
不得不說,叫“背嵬軍”之后,確實覺得這支部隊既神秘又詭異,還挺有戰(zhàn)斗力的樣子。
不過光有個唬人的名字可不行,還要有名有實,岳飛的孫子岳珂是這樣解釋“背嵬軍”的:“背嵬之士,先臣之親軍也!”
岳家軍中的“背嵬軍”,都是經(jīng)過軍中比武嚴格挑選的優(yōu)秀士兵,這些士兵都是百里挑一,戰(zhàn)斗力和各項素質(zhì)都遠遠高于普通士兵,久經(jīng)戰(zhàn)陣,作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打仗時沖鋒陷陣,英勇無敵。
在《辭源·背嵬軍》中這樣記述背嵬軍:
“每旗頭、押隊闕(缺),于所籍中又角其勇力出眾者為之;將副有闕(缺),則于諸隊旗頭、押隊內(nèi)取之。”
通過上述描述我們可以得知,所謂的“背嵬軍”,其實就是古代軍隊中的特種兵,岳家軍中的“背嵬軍”,其實就是岳家軍的精華所在,是精銳中的精銳,如同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A大隊。
在《云麓漫鈔》中記載:“凡有堅敵,遣背嵬軍,無有不破者?!?/span>
有人說“背嵬軍”是宋軍的精銳騎兵,其實并不是這樣,“背嵬軍”是指精銳特種兵,并不是指單一兵種,其中有騎兵,也有步兵。
在郾城大捷中,岳飛擊敗金兀術的精銳重裝騎兵的就是步兵“背嵬軍”,我們說完了“背嵬軍”,那么鐵浮圖又是什么東西呢?
岳飛的孫子岳珂在《鄂王行實編年》中,記述了岳飛在郾城大捷中關于鐵浮圖的場景:
“初,兀龍有勁軍,皆重鎧,貫以韋索,凡三人為聯(lián),號'拐子馬’又號'鐵浮圖’,堵墻而進,官軍不能當,所至屢勝?!?/span>
在岳珂的描述中,“鐵浮圖”和“拐子馬”是一種東西,是用繩子把三匹馬連在一起沖擊的戰(zhàn)斗方式。
小說中也借鑒了這種描述,認為“鐵浮圖”或者“拐子馬”就是這樣的東西。乍一聽,三匹馬連在一起沖擊,覺得很厲害的樣子,其實這只是岳珂想象出來的東西,根本就不存在。
清代乾隆皇帝在讀到這一段時,立即指出了錯誤,并且親自批注:
“北人使馬,惟以控縱便捷為主。若三馬聯(lián)絡,馬力既有參差,勢必此前彼卻,而三人相連,或勇怯不齊,勇者且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
清朝和金國同出自白山黑水間的女真族,對有緣親關系的金國騎兵更加了解,他指出,騎兵作戰(zhàn)是以操控便捷和機動性為主,如果用繩子把三匹馬連起來,那么三匹馬的馬力有強有弱,騎馬的人有膽怯的有勇敢的,所以不可能步調(diào)一致。
如果一個人或者一匹馬受傷,那么就會牽連另外的兩匹馬和人,所以所謂的三人用繩索相連,根本就是“無稽之談”,不合乎情理,都是不懂的人想出來的覺得很“牛逼”,其實很傻的無用之物。
拐子馬是輕騎兵
其實“鐵浮圖”指的就是重裝騎兵,是人和馬都披著重鎧甲的騎兵,這種騎兵的鎧甲普通的槍、刀、劍根本傷不了,這種騎兵在平原上列隊沖擊,就如同現(xiàn)代的坦克裝甲洪流,那壯觀的場面,想想都覺得害怕。
不過重裝騎兵雖然很牛,但是其實是喪失了機動性的,因為重鎧甲都很重,穿戴上以后跑得肯定慢,為了彌補鐵浮圖機動性差的弱點,一般都是配合“拐子馬”一同使用的。
那么什么是“拐子馬”呢,有人說是用繩子把很多匹戰(zhàn)馬連在一起的戰(zhàn)術,如同前面乾隆講的那樣,既然是彌補鐵浮圖的缺陷的,怎么可能還把馬綁在一起,其實所謂的“拐子馬”就是在“鐵浮圖”左右兩翼的騎兵。
在平原作戰(zhàn)的時候,鐵浮圖在中間平推,突破對方防線,拐子馬從兩翼包抄,金軍依靠這種戰(zhàn)術,在滅遼國、攻宋國的戰(zhàn)爭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可以說無往而不利,直到遇到了南宋的名將們。
我們知道了“背嵬軍”不是一種軍種,而是宋軍中的精銳特種兵,那么在宋軍缺少騎兵的情況下,是如何打敗“鐵浮圖”和“拐子馬”這一成熟的戰(zhàn)術組合的呢?
我們或許可以從金軍征南宋總元帥完顏杲的遺書中找到一些線索:
“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今付樣造之?!?/p>
金國的大元帥臨死前還念念不忘的是南宋的神臂弓和大斧,是南宋軍隊在和金軍屢次作戰(zhàn)中找到的鐵浮圖的弱點,針對性的做出的武器調(diào)整。
神臂弓相傳是西夏人發(fā)明的,雖然它名字叫弓,其實是弩。
在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這樣描述神臂弓:
“宋代有神臂弓,實巨弩也,立于地而踏其機,可三百步外貫鐵甲。亦曰克敵弓?!诬娋芙?,多倚此為利器。軍法不得遺失一具,或敗不能攜則寧碎之,防敵得其機輪仿制也?!?/p>
通過這段描述我們可以知道,神臂弓可以在三百步外貫穿鐵甲,如果“鐵浮圖”是坦克的話,那么“神臂弓”就是穿甲彈。
面對像墻一樣沖擊過來的黑壓壓的“鐵浮圖”,在遠處就能用神臂弓一一洞穿,難怪紀曉嵐說,宋軍據(jù)金,多一仗神臂弓這個“利器”。
神臂弓想象圖
“神臂弓”對于宋朝來講,算是軍事機密了,當時的軍法規(guī)定,“神臂弓”不得遺失,即便是不能攜帶,也要把它毀掉,以免落入敵人手中,可見宋軍對“神臂弓”的重視。
在遠處可以依靠神臂弓,那么如果鐵浮圖沖到面前來的時候,近戰(zhàn)應該如何打呢?用什么兵器對付重裝鎧甲呢?答案是大斧。
對付重裝甲,普通的利器根本不行,需要有重量且又鋒利的兵器,大斧就是不二的選擇。
在經(jīng)典戰(zhàn)役郾城大捷中,岳飛是這樣描述的:
“七月初八日,探得有番賊酋首四太子、龍虎、蓋天大王、韓將軍親領馬軍一萬五千馀騎,例各鮮明衣甲,取徑路,離郾城縣北二十馀里。尋遣發(fā)背嵬、游奕馬軍,自申時后,與賊戰(zhàn)斗。將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與賊手拽廝劈。鏖戰(zhàn)數(shù)十合,殺死賊兵滿野,不計其數(shù)?!?/p>
在這次戰(zhàn)斗中,岳飛派出岳云帶領背嵬軍步兵,手持馬扎刀和大斧,用馬扎刀砍騎兵的馬腿,再用大斧砍敵人的盔甲進行破甲。
畫作“郾城大戰(zhàn)”局部
不過背嵬軍是步兵,面對沖擊中的重裝騎兵鐵浮圖,這種打法幾乎是“一換一”的打法,想想就能感受到戰(zhàn)場的慘烈,不過也正是這種“自我犧牲”式的打法,擊敗了金軍的不可一世的鐵浮圖,讓金兀術仰天感嘆:“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
需要指出的是,擊敗金軍鐵浮圖的,并非只有岳飛一人,在《宋史》中記載,韓世忠的背嵬軍破金軍鐵浮圖的紀錄,也是用大斧:
“世忠傳小麾鳴鼓。背嵬軍各持長斧,上揕人胸,下斬馬足。敵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勁騎四面蹂躪,人馬俱斃,遂擒撻孛也等二百余人?!?/p>
大斧樣式
還有在順昌大戰(zhàn)中,宋軍主帥劉锜也用大斧破金軍鐵浮圖:
“方大戰(zhàn)時,兀術被白袍,乘甲馬,以牙兵三千督戰(zhàn),兵皆重鎧甲,號鐵浮圖',戴鐵兜牟,周匝綴長檐.…官軍以槍標去其兜牟,大斧斷其臂碎其首?!?/p>
有矛必有盾,萬事萬物相生相克,鐵浮圖隨著宋軍找到致勝的武器,加上不斷的損失,慢慢地退出了歷史舞臺,以至于岳飛的孫子岳珂都不知道“鐵浮圖”和“拐子馬”究竟是何物。
不過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火器出現(xiàn)后,更容易洞穿鎧甲,重裝鎧甲退出了歷史舞臺,而“神臂弓”也在不久后失傳。
至于宋代精銳“背嵬軍”,也慢慢融入到了普通軍隊當中,退出了歷史舞臺,只留下了一個神秘且詭異的字號。
聯(lián)系客服